航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
2016-03-18冯宝晶
冯宝晶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 100029)
航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
冯宝晶*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 100029)
航天精神源于伟大的航天事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航天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体现了以国为重的爱国情怀、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严慎细实的诚信品质、协同合作的团队文化。弘扬航天精神,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强化责任担当,履行富国强军的神圣使命;建设航天文化,滋养精神传承的沃土。
航天精神;核心价值观;航天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构筑了中国人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支柱。航天精神是几代航天人投身中国航天事业、实现航天梦想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二者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正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中国航天人秉承航天精神,引领创新,追求卓越,实现了我国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1 航天精神源于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实践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航天人始终自强不息,以顽强的毅力和惊人的意志,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大力协同,刻苦钻研,集体攻关,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航天事业发展道路,培育了无比宝贵的航天精神。这种精神属于一个时代,是时代精神在航天系统的最生动诠释。从航天精神的内容构成来看,主要有: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是中华儿女在航天领域躬身实践中,谱就的一曲又一曲威武壮观的乐章,是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精神气质的沉淀。
航天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构成,是实现航天梦、中国梦的宝贵精神财富。江泽民曾指出:航天精神“是中国人民在二十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胡锦涛曾指出,航天精神“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永远值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这一明确要求,是对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提出的新要求,从实现中国梦的角度论述了航天梦,赋予了航天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而且可以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培育和践行航天精神的历史。
2 航天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尽管航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不同,但他们的实质内涵高度统一,航天精神中蕴含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丰富因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航天领域的落地和集中体现。
2.1 航天精神体现了以国为重的爱国情怀
航天事业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实现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始终与国家前途命运、人民和平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国为重是航天的根本,是航天人的价值追求,也是航天精神的核心内容。正是在爱国情怀的感召下,钱学森、任新民等一大批国际一流的技术专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国工作;一代又一代风华正茂的有为青年献身航天,施展才华。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殚精竭虑、忘我工作,贡献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心血与汗水,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航天事业。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归国后,与时任哈军工校长的陈赓大将交流,当被问到我国目前有没有能力研制导弹时,他脱口而出:“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中国一定可以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1]朴实的言语展现了中国航天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赤子情怀。
2.2 航天精神体现了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
对于航天而言,敬业的集中体现就是持续不断的创新实践。航天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搞航天尖端技术,从来就是在走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充满荆棘和坎坷的道路,是在向一座前人从未达到过的高峰发出挑战。为了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掌握核心技术,不再受制于人,几代航天人以创新为荣、以创新图强,以顽强的毅力和惊人的意志,在战略战术导弹、运载火箭、卫星、载人航天等主要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自主、自主创新的航天发展道路。比如,为独立掌握载人航天的核心技术,仅针对交会对接这一项,我国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跨越式发展思路,要研制能与国际空间站相匹配的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面对这一国际公认的世界级难题,研制团队不畏艰险,历时16年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为了让创新成为自觉行动,航天工作者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等角度出发,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循序渐进地建设并完善了具有航天特色的创新文化体系。注重将创新文化融入技术攻关、管理提升等各个环节,将创新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行为中。通过型号部门与文化部门密切沟通、大力协作,共同探索推动创新文化落地的途径和方法,实现了创新文化与创新实践的有机融合。
2.3 航天精神体现了严慎细实的诚信品质
航天型号研制工作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一颗螺钉、一根导线、一只元器件都要精益求精、品质优良、完全达标。一个焊接点、一个结合部、一个组装件,都关乎整个型号的研制,关乎发射的成败。诚实劳动、信守承诺、打造高可靠、高质量的航天产品是安身立命之本。早在1961年,国防部五院就注重创造安安静静、干干净净的科研环境,提出了“三敢”、“三严”作风,努力使“敢想、敢说、敢干”和“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的作风“落地生根”。1966年,周总理提出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方针。这些要求融汇进中国航天人的血脉之中,逐渐形成了航天人严慎细实的品质。经过多年实践,航天事业积淀了深厚的诚信文化、质量文化底蕴,已经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无形资产。航天工作者牢固树立“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的质量理念,号召每个人把本职岗位当作保质量、保成功的源头,大力实施“零缺陷”质量管理,以诚实守信的态度来追求产品高质量、管理高效率、发展高效益。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为例,我们目前已实施220多次发射,发射成功率从93%提升到98%,位居世界第一,成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高科技产品的杰出代表。
2.4 航天精神体现了协同合作的团队文化
对航天而言,友善集中体现在工程实践中的同舟共济、团结协作、大力协同。友善才能和谐,友善才能达到默契,友善才能实现协同。对于实现像航天事业如此高度集成的现代科技成果来讲,在物质条件尚未具备的条件下,单靠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地区是根本办不到的,只有全国性的、各个部门间和型号内部的大协作,才有可能实现。要言之,要大力发扬协同精神。协同,既是一种有效的组织管理形式,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内在品质。有了宏观的调控、总体的设计、综合的协调,才保证了参与工程研制的研究院、基地、研究所一级的单位之间的密切协同和配合,使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生物医学等诸多行业的数十万科技工作者成为一个总体。正如钱学森所讲,“这一套组织是科学的,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是中国土生土长的”[2]。中国航天正是依靠这种团结协作的组织管理,“一代人干成了几代人的事”。
3 弘扬航天精神有助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航天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航天实践结合的产物,同时也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在新时期,对于广大航天工作者来说,大力弘扬航天精神,应该把握几个关键点。
3.1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航天精神的主体是人。航天精神强调事业发展依靠人,事业发展为了人的人本理念。我们应不断加大对航天精神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航天精神传承、推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航天精神真正落地生根,促进人们思想观念变革和知识水平的提升,让每一个人在“精神享有”上各得其利,在“精神创造”上各尽所能。要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尊重人才的首创精神,用航天精神教育员工牢记神圣使命,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质量、一流的业绩,实现“以卓越铸就辉煌、用成功报效祖国”的庄严承诺。要着眼于航天事业的长远发展,坚持重点工程与核心人才同步发展、技术传承与精神传承并行推进的战略,依靠老专家的传帮带、加强培训教育和在关键岗位上实际锻炼等办法,使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迅速成长。要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尊重创新思维和创造实践,最大限度地保护创新热情,激发创新活力。
3.2 强化责任担当,履行富国强军的神圣使命
航天技术是世界各国全力争夺的战略制高点,已成为衡量国力和强国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航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目的是肩负起富国强军、建设航天强国的历史责任。要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创新大会精神,秉承“五大发展理念”和“双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使命,积极引领国家科技创新,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把创新驱动战略落实到位,真正把创新转变为推动发展、赢得主动权的强大力量。要以保障国家战略安全为己任,以满足战略安全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在高新武器装备领域大力创新,努力为我军提供高性能、高质量、高可靠的航天军事装备,构建天地一体化作战体系,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要肩负起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责任,在实施载人航天与探月、北斗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重大专项任务时,加速航天技术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辐射,既要关注技术水平先进性,又要注重对基础科学创新发展和交叉渗透的牵引带动。特别是,要围绕制约我国发展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核心技术缺失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在卫星应用、清洁能源开发、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促进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3.3 建设航天文化,滋养精神传承的沃土
航天精神的传承,需要肥沃的文化土壤。一是要凝聚共同价值观,坚定政治信念,筑牢建设航天强国的思想基础,把传承航天精神作为航天工作者的入门课、必修课,增强使命感和责任认同,引导大家自觉践行质量、创新、成本、学习、安全等理念,切实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二是以职能文化建设推动航天文化落地,拓展职能文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健全质量、创新等职能文化,将文化因子渗透到工程实践各个环节,融入到组织管理体系的各个方面,引导规范行为,使大家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约束。三是丰富航天文化载体,推进航天精神教育基地、航天博物馆、航天展览馆等窗口建设,赋予航天精神以实质性、具象化的内涵,为航天工作者甚至社会各界提供学习感受航天精神的平台。四是创新航天文化实践活动,组织开展航天科普活动,使航天文化真正走进社会、贴近大众,极大地激发全社会参与航天文化建设的热情,推动了航天文化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让航天精神走进千家万户,传递社会正能量,唱响中国好声音。
[1] 《天魂》编委会.天魂:航天精神纪事[M].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1:10.
[2] 孙家栋.钱学森的航天岁月[M].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2.
[3] 中央党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1.
[4]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精神通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5.
[5] 《航天传统精神概论》编写组.航天传统精神概论[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1990:12.
[6]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中国航天50年回顾[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3.
[7] 刘纪原.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
[8] 李金铎.光荣与梦想——中国航天腾飞之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
[9] 马兴瑞.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文选[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1:6.
[10]邓宁丰.天河圆梦[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4:5.
[11]涂元季.钱学森故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1:1.
[12]雷凡培.航天精神助推航天梦[J].求是,2015(3).
[13]马兴瑞.弘扬钱学森科学精神 建设航天强国[J].求是,2011(10).
(责任编辑 叶桂郴)
冯宝晶,女,内蒙古满洲里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D64
A
2095-4859(2016)03-04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