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实力研究的发展:从横向到纵向,从资源到技术*

2016-12-20张一纯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约瑟夫实力研究者

张一纯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软实力研究的发展:从横向到纵向,从资源到技术*

张一纯**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收集、整理、分析了从1987年到2016年的国内外对软实力研究的相关文献,从研究文献总量、影响力、研究内容、研究重点、研究路径等方面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了对比,归纳了软实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区域软实力

1990年,“soft power” (常被译为:软实力、软权力、软力量)一词被约瑟夫·奈提出以来,传播甚广。但是与其他理论一样,软实力的提出同样伴随着争议。有的研究者不断对其进行质疑[1],有的学者却极力推崇,甚至将其誉为过去20年在国际关系领域提出的最伟大思想[2],乃至被美国、英国等国政要接受、采用[3]。不可否认的是,迄今为止软实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4]。在中国,软实力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在软实力的研究中,研究产生了哪些新成果?研究领域产生了哪些新变化?面临哪些新问题?本文通过对软实力研究文献中引文量排名靠前的文献和每年排名前五的关键词的变化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国内外软实力主要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进行追踪,对国内外软实力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比较,提出了对未来软实力研究趋势的思考。

1 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超星统一资源服务平台。该平台整合了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以及图书馆联盟(CALIS、CASHL、NSTL)等信息资源。该平台自称中文文献满足率达到96%,外文文献满足率达到85%。

主要数据检索时点为2016年1月27日。

检索时间范围:如未特殊说明,检索时间从1987年到2016年1月27日。

检索资源范围:为了统一中英文文献的统计口径,仅对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图书进行检索。

国内外研究的区分:对国内外研究的区分一般是以作者的国籍来划分。但是无论是从作者机构、文献语种、姓名特征还是期刊所属国家出发都不能百分之百准确判定学者所属的国度。本文主要用文献语种区分国内外研究者,再对该领域知名研究者的翻译文献进行调整。

2 国内外软实力研究文献总量与研究所属学科对比

2.1 国内外软实力研究文献总量对比

2.1.1 英文文献

通过以“soft power”为题名,能检索到的英文文献(文献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下同)仅有1 559篇,从2010年开始至今,每年新出版的英文文献基本稳定在120~170篇之间。这些数据似乎支持了一些学者将其视为“非主流”理论的观点[5]。表明在使用英文的国家,软实力理论似乎还未成为热点,也并不受研究者重视。

2.1.2 中文文献

以“软实力”、“软权力”、“软力量”为题名能检索到的中文文献分别为13 072篇、404篇、225篇。从数量上看已经远远超过英文文献,目前每年新出版的文献基本稳定在1 600篇。从数量上看我国已经是全球研究软实力最多的国家,软实力也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统计数据见表1。

表1 1991-2016年元月软实力中英文研究文献数量表

2.2 国内外软实力研究的主要学科对比

表2 1987-2016年软实力中英文研究文献学科分类排序表

表2的中文“学科分类”依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表中的排序按照超星统一资源服务平台统计的文献数量从多到少排序。从表中可以看出,中英文的学科分类不尽相同,在对软实力的研究中,各学科分类的排序也相差甚远。英文文献中排名前三的学科分别是: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工程,社会科学,历史和地理。中文文献排名前三的学科则是: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经济,政治、法律。总的来看,对软实力的研究,中文文献集中于文化、政治、经济等学科,而英文文献中,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工程领域也使用“soft power”一词,与中文“软实力”同一内涵下的研究则注重从社会科学、历史和地理的视角进行研究。

3 国内外软实力研究者的影响力对比

一般认为,研究者的影响力受多个因素的影响。研究者发表的文献数量和质量是决定其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文献的他引数量则是其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3.1 研究者发表文献数量对比

表3中的发表文献数量是以“软实力”和“soft power”为题名的统计数据。从数据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发表的文献数量大幅度超过国外学者,即便是软实力的提出者约瑟夫·奈也仅有9篇文献,而发表软实力文献数量排名前十名国内学者中,最高的是33篇,最少的也达到14篇。但是如果中文文献仅统计质量较高的CSSCI期刊,国内研究者与国外研究者个人发表的文献数量相差并不太多。

表3 中外软实力主要研究者

注:1、根据文献内容判断,Hashimoto M和Sampei, S.研究的是通信技术方面的“soft power”。2、在中文文献作者中,刘佳、邓显超、邓正红、王琪、郭继文存在不同文献标注的作者机构不相同的情形,也有部分文献未标注作者机构,无法一一甄别是否为同一个人。

3.2 主要研究者影响力对比

尽管中文软实力文献已经稳居全球第一,中国研究者出版的论著较多,但是这并未导致软实力领域的话语权向国内转移。在软实力研究领域,无论是从知名度还是从国际影响力看,目前还没有人能超过软实力的提出者约瑟夫·奈,软实力研究几乎“言必称约瑟夫·奈”[6]。主要原因除了是他提出该理论之外,还在于他对软实力理论做持续的原创性贡献。当然他的研究还仅限于国际政治领域。

对于其他的研究者,本文主要从引文数量上判断其影响力。

表4 国内软实力文献引文数量排序表

表4列举了国内软实力引文数量排名前10的文献。从内容上看,10篇文献都是从国际政治的视角开展软实力研究。进一步统计引文数量排名前20篇的文献,发现17篇集中于国家软实力——思想、传播、评估、比较与塑造。还有3篇关注的是区域软实力、大学软实力、企业软实力。从时间上看,20篇文献全部都是2008年以前的文献。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研究内容上,这些文献显然不足以代表国内软实力的发展。

鉴于国内外软实力研究文献数量之间的巨大差距,本文仅从中英文文献中挑选了引文量排名前7的文献(其中前两篇是Joseph S. Nye著的中文版),详见表5。全部文献都是聚焦于国际关系领域,而且其中4篇文献都是出自约瑟夫·奈之手。巧合的是,所有文献同样都是2008年之前的。

表5 国外软实力文献引文数量排序表

3.3 关键词对比

除了前文所述的学科分类可以大致确定软实力的研究所属学科外,关键词可以更清晰的反映软实力的研究领域。在软实力的研究中,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关键词也有所区别,见表6。

表6 软实力中英文研究文献关键词排序表

3.3.1 英文文献的研究重点

一是英文文献主要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对软实力进行研究。从每年软实力研究文献中排名前5的关键词的统计数也证明了这一点。在2001至2015年(共15个年度),“international relations”(国际关系)这一关键词11次排名前五。

二是英文文献对软实力研究主要聚焦于中、美两国的软实力研究,并且有一些文献直接对中美软实力进行比较。在2001至2015年度排名前五的关键词中,“china”(中国)出现8次、“united states”(美国)出现6次、“european union”(欧盟)出现4次、“latin america”“north america”出现2次。

3.3.2 中文文献的研究重点

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的研究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

一是中文文献既研究软实力,同时也在软实力的基础上拓展出“文化软实力”这一研究领域,并且注重从文化的视角对软实力进行研究。在2001至2015年度软实力研究文献排名前五的关键词中,“软实力”每年都出现(15次),“文化软实力”出现10次,“文化建设”出现7次,“国家文化”出现5次。

二是将软实力拓展到企业层面。在2001至2015年度排名前五的关键词中,“企业文化”出现4次,最早于2008年出现,2013、2014、2015连续三年出现。表明从企业文化的角度研究企业软实力,已经成为软实力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三是关注对策研究。在2001至2015年度排名前五的关键词中,“提升”出现4次。其中最早一次出现于2008年,其他三次分别是2011、2013、2015年。表明近期,对于软实力的提升研究是备受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4 国内外软实力研究内容

4.1 国外对软实力的研究

国外对软实力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集中于国家层面[7-10]。国家层面就是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对软实力进行研究。作为软实力创始人,约瑟夫·奈的研究一直是国际政治领域软实力研究的风向标。约瑟夫·奈从1990年至今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软实力的内涵研究;二是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及其评价研究;三是软实力与硬实力的有效结合及其应用研究。其他学者们则致力于完善软实力的基本理论构架。其他学者则从不同的视角对国际政治视角的软实力理论进行完善,并将其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国家软实力研究。例如,Joffe, Josef曾提示注意软实力的风险(Joffe, Josef ,2006),并对软实力政治进行了研究(Joffe, Josef,2000)。Sheng Ding所有的文献都与中国软实力相关,或者对中美、中日软实力进行对比,或者研究崛起中的中国的软实力软肋、力量来源、文化推广等。

4.2 国内对软实力的研究

4.2.1 国家层面的软实力研究

国内相当多的学者也致力于从国际关系的视角对软实力进行研究。引文量排名前十的文献大部分都属于这类。与国外不同的是,国内学者重点放在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上。例如,国内发表软实力文献最多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的张国祚的研究主要就是针对文化软实力,其研究从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战略价值、构成、评价到提升策略等,构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体系。大连理工大学的洪晓楠(洪晓楠,2009,2011,2013)的研究也涵盖了文化软实力的语义分析、综合评价体系、构成要素与提升战略。其他学者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可以视为对其理论的完善。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刘佳主要针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但是偏重从精神、核心价值观等角度。程曼丽等学者则对软实力的传播问题进行了研究(程曼丽,2006,李智,2008,邱凌,2009)。

4.2.2 区域层面的软实力研究

区域层面就是从区域竞争和发展的角度对软实力进行研究。区域软实力的研究包括:一是区域软实力研究(马庆国,2007;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2008;徐京波, 2011,2012;秦琴,2012)。二是城市软实力研究(陶建杰,2010;王福兴,王贺锦,2011);三是县域软实力研究(李屏南,王春选,2010,2011)。

4.2.3 产业层面

产业层面就是从产业竞争与发展的角度对软实力进行研究。目前从事产业软实力研究的学者主要有王成林、王树林等。他们的研究往往聚焦于某一产业领域,对在这一领域的软实力概念、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软实力的内在规律和提升策略等进行研究[5、11]。

4.2.4 企业层面

企业层面就是从企业竞争与发展的角度对软实力进行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软实力的内涵;二是企业软实力的构成和作用机理(黄国群,2008;罗高峰,2010);三是企业软实力的提升策略(黄国群,2012;王成荣,黄爱光,赖阳等2014)。

在软实力的研究中,国外学者对软实力的研究聚焦于国际政治方面(黄国群,2008;金筱萍,2010),而国内学者对软实力的研究已经从国际政治领域逐步拓展到区域软实力、产业软实力和企业软实力等方面,呈现出从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入、细化的发展态势。

5 软实力的研究路径

5.1 从硬实力到软实力

在软实力的研究中,软实力与硬实力密不可分。对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中的关键词的统计数据证明了这一点,2001至2015年度中“软实力”15次进入前五,“硬实力”8次排名前五。事实上,约瑟夫·奈在一本关于美国未来实力的著作中第一次提出软实力[12],就是源于与硬实力的对比。他认为硬实力源于人口数量、国土面积、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和社会稳定等,软实力则是“一种依靠吸引力,而非通过威逼或利诱的手段来达到目的的能力”。2004 年,约瑟夫·奈在其《软实力——国际政治中的制胜之道》(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一书给出了更为简明的定义:“软实力是一种能力, 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 尽管这一概念得到学界广泛的认同,显然这一概念也表明它的使用仅仅局限于国际政治领域。

5.2 软实力的理论基础——权力理论

软实力的提出基于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从理论上溯源,软实力源于权力理论,譬如丹尼斯·朗的《权力论》[13]。约瑟夫·奈在其著作中也多次引用权力理论。在《权力大未来》(The Future of Power)一书中,他列举了多种权力的定义,并将其归结为两大类:资源性权力(权力通过资源来表达,占有资源的多寡决定了权力的大小)、关系性权力(从行为结果的角度定义的权力)。他认为权力资源只是构成关系性权力的基础。并从关系性权力的视角将权力定义为“权力是改变他人的行为以产生自己想要的结果的能力”[14]。

5.3 从资源到技术

约瑟夫·奈认为资源是权力的表达,而“将资源转化为真正的实力需要精巧的策略和高超的领导艺术”[12]。约瑟夫·奈的《The Future of Power》一书就是他探索“美国权力来源与轨迹的成果”。他认为关系性权力有三种类型:命令变化、控制日程和确定偏好。

但是对这种策略和艺术并未进行深入研究。

6 结束语

自软实力被提出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吸引了国内外大量学者进入该领域进行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力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内外研究对比,国内研究人员多、成果多、影响小,国外研究人员少、成果少、影响大。特别是在国际政治领域,国内还没有人能够与约瑟夫·奈的影响力相提并论。也呈现一些趋势性的变化:

一是研究的领域与视角的分化。

软实力研究的分化既包括研究领域,也包括研究视角。与国外始终聚焦国家软实力不同,国内软实力理论的研究领域从最开始的国际政治领域逐步分化,主要呈现出两个走向:

纵向发展:国家软实力→区域软实力(国家内部)→产业软实力→企业软实力(校园软实力)→个人软实力。

横向发展:国家软实力→区域软实力(多国构成的区域)。

对软实力的研究国内外研究者的视角也存在差异。国外学者是从国际关系的视角,主要聚焦于中、美两国的软实力研究。国内学者对软实力的研究从传统的国与国软实力对比研究中,拓展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的研究视角,并且当前几乎所有的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成果都是由国内学者完成的。

二是研究重点发生变化:大量文献开始关注软实力提升策略研究,并从资源视角转向技术视角。

国外对软实力的研究开始从中美两国软实力研究拓展开来,对欧盟、南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的研究数量不断增加。国内对软实力的研究除了对文化软实力的聚焦,“提升”这一关键词在近五年曾三次出现在年度排名前五的关键词中。

对软实力的来源研究开始从资源视角转向技术视角。对于软实力的研究,其理论起源于权力理论已经被接受,对于如何提升软实力已经成为软实力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当前国内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但是在众多的文献中,软实力提升策略确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如何获取软实力是包括约瑟夫·奈在内的学者都在探寻的,并且开始从资源视角转向“艺术”视角,而这种艺术就是获取软实力的技术,这与中国社科院金周英研究员提出的软技术殊途同归。但是目前对于软技术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1] 张毓强.中国国家软实力:路径现实及其问题性[J].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7(5):15-19.

[2] 刘澜.中国文化软实力有多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5.

[3] 约瑟夫·奈.软力量 世界政坛成功之道(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4] 唐慧.国内学术界中国软实力研究现状述评[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3):18-23.

[5] 王树林.软实力与软产业[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2.

[6] 阳军.“国际软实力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15(2):34-36.

[7] John Quelch.How Soft Power Is Winning Hearts,Minds and Influence[J].Financial Times.London(UK),2005(10):17.

[8] Knyazeva Irina.Competition Advocacy: Soft Power in Competitive Policy[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3,6(1): 280-287.

[9] Iain Watson.South Korea's State-led Soft Power Strategies: Limits on Inter-Korean Relations[J].As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012,20(3):304-325.

[10]Thomas U. Berger.Japan in Asia: A Hard Case for Soft Power[J].Orbis,2010,54(4):565-582.

[11]王成荣,黄爱光,赖阳,等.北京流通软实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12]约瑟夫·奈.软实力[M].马娟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6.

[13]洪晓楠,邱金英,林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与提升战略[J].江海学刊,2013(1):202-207.

[14]约瑟夫·奈.权力大未来[M].王吉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3-14.

(责任编辑 叶桂郴)

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地区县域软实力对中小微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4XJY009)。

G112;F061.5

A

2095-4859(2016)03-0345-07

**作者简介:张一纯,男,广西兴安人。教授。研究方向:管理学。

猜你喜欢

约瑟夫实力研究者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实力抢镜
谁动了约瑟夫的钥匙?(下)
谁动了约瑟夫的钥匙?(上)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约瑟夫·科尔曼的歌剧批评(上)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