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宣资料英译策略研究*——以《抗战时期国际反法西斯机构在桂林的情况》为例

2016-03-18李端阳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桂林英译语篇

李端阳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外语外贸系,广西 桂林 541004)



外宣资料英译策略研究*
——以《抗战时期国际反法西斯机构在桂林的情况》为例

李端阳**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外语外贸系,广西 桂林 541004)

在外宣英译中,为了让英语读者准确无误地获取译文信息,译者应根据“外宣三贴近”原则,以目的语为归宿,设法处理好英汉在文化、逻辑、风格等方面的差异。论文以《抗战时期国际反法西斯机构在桂林的情况》的英译实践为例,分析了译文要在语篇结构上以目的语为依归,表达风格以及句法结构等方面,符合目标语读者的习惯,达到外宣英译的目的。

英译;策略;语篇结构;表达风格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力的不断增强,为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并展现中国软实力,外宣英译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外宣英译策略,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在这方面,我国学者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友义先生(2004 :24)提出了“外宣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一般情况下,凡是要对外介绍的素材,理所当然是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和贴近国外受众需求的, 黄先生认为,“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这一原则是外宣翻译具体操作中最需要注意的。要做到“三贴近”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二是熟知外国语言习俗,防止落入文字陷阱。

提倡交际翻译理论的英国当代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指出,不同文体的文本翻译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于外宣材料这一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属的文体,应采取交际翻译方法,注重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在表达方式、格式、措辞等方面应尽可能符合该文体在译入语中的习惯 (Newmark, 1988:39-41)。提出功能对等理论的奈达也认为,译文读者对译入语的反应大体上应与源语读者一样(1969:24)。外宣英译要做到这样的一致,必须以英语译文为重点,处理好英汉这两种语言各自所包含的不同文化差异,使译文在表达方式,格式措辞等方面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从而使英文读者准确无误地理解并获取译文所要传递的信息,最终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然而受“以我为准”的观念影响,目前的外宣英译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英语译文常常让读者不能理解,甚至产生误解。具体表现为翻译时一味采用异化的翻译取向,主要采用直译的方法,因此译文带有很重的“死译硬译”的翻译痕迹,“生搬硬套”,甚至出现“英译汉化”等严重情况,满纸“Chinglish”。这种译文英美读者读不明白,达不到对外宣传的效果。现以外宣资料《抗战时期国际反法西斯机构在桂林的情况》的汉英翻译实践,谈谈外宣英译的策略及其根据。

1 语篇结构上以目的语为依归

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审美观和语言逻辑观不尽相同,因此,两者在语篇结构形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具体地说,汉语语篇通常是先谈看似与主题无关的事情,再转到主题,然后又发散开去,再回到主题,如此反复,使得文章的段落以螺旋式发展,从“虚”的信息入手,由远及近,最后回到主题;而英语语篇往往开门见山,直抒心意,直奔主题。因此鉴于以上差别,在汉译英这一翻译过程中,译者起着主导作用,他必须把握好两种语篇内容及其语域,并对汉语语篇进行必要的重建工作,以适应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模式。请看以下几个例句:

原文(1):在桂知名文化人达1 000多人,著名的有国内的茅盾、巴金、夏衍、田汉、欧阳予倩等,同时又有一批国际文化战士云集桂林,积极从事中国抗战宣传和国际反法西斯文化活动,使桂林抗战“文化城”在人员结构上不仅具有全国性,同时又有着浓厚的国际性色彩。

英语句子和语段的结构,往往是先总提,后分提;而汉语则相反,往往是先分提,后总提。仔细阅读汉语原文后,我们可以发现,置于结尾的“桂林抗战‘文化城’在人员结构上不仅具有全国性,同时又有着浓厚的国际性色彩”是主题句,这是汉语语篇的构成习惯。但在英文译文中,应该根据英文的语篇构成习惯,将该主题句放在了语段的开头,起到直奔主题的作用,然后再对主题句进行一一阐释,提供背景信息。下面译文(1)的第一句就是主题句, 起到总提的作用,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因而层次清楚,读上去自然流畅。

译文(1):The personnel structure of Guilin “Cultural City” during the Chinese Anti-Japanese War was not only nationwide, but also international. There were more than 1 000 famous intellectuals in Guilin, including some domestic cultural celebrities, such as Maodun, Bajin, Xiayan, Tianhan, Ouyang Yuqian, etc, and also som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fighters who were engaged actively in the propaganda of the Chinese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international anti-fascist cultural activities.

原文(2):陈纳德将军指挥的举世闻名的“飞虎队”,自来华协助作战,在中国上空共击落日军飞机2091架,击沉敌舰船110万吨,击毁敌机车1 079辆,卡车4 836辆,桥梁580座,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汉语先分析细节和原因再总结,而英语先讲结果再分析原因。因此我们英译该句群时,应该先把“飞虎队支援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放在句首,再展开细节信息。

译文(2):The world famous “Flying Tiger”, commanded by General Chenault, since coming to China for help, has greatly supported the Chinese Anti-Japanese War and has made an indelible contribution for the victory of the world anti-fascist war. During its stay in China, over 2 091 Japanese aircrafts have been shot down, 1.1 million tons of enemy ships sunk, 1 079 enemy locomotive cars, 4 836 trucks and 580 Bridges destroyed.

2 表达风格上以目的语为依归

汉、英民族分属东、西两大文化体系,地理环境,社会背景等存在差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习惯。汉语表达上修饰过度、辞藻华丽并且同义反复;而英语行文讲究风格简约、逻辑严谨而不复杂、文风通俗而质朴。因此,在汉译英中,如果只求英文译文的语言风格在表面形式上与汉语原文一致,势必导致译文生硬牵强、行文堆砌、逻辑混乱、语义传达失真,与英美民族的价值取向,审美观、逻辑观格格不入,甚至引起歧义。因此,在汉英翻译中,应遵守“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原则,对原文进行改写与重构,化虚为实,使英语读者能明确无误地通过译文了解原文信息,从而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如:

原文(3):自联队成立后,几乎每天都有悲壮的空中场景。湘南空战,奇袭九江、广州,轰炸汕头、九龙敌阵等战事,威振南海,捷报频传。

这两句话虽然很短,但还是带有一些中国特色的套话、空话,如“奇袭九江,轰炸汕头”、“威震南海,捷报频传”。这些浮夸的套话、大话如不加改写重构,照此译成英文,就成了翻译腔十足的 “Chinglish”了,很难让译文受众看明白。因此,笔者在保留原文主要意思的前提下,对原文进行了改写,翻译如下:

译文(3):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united team, there had been many solemn and stirring air battles yet many good news as well in southern China, including Southern Hunan, Jiujiang, Guangzhou, Shantou and Kowloon.

原文(4):正义的国际友人、国际反法西斯战士莅临桂林,直接参与中国抗战,开展反法西斯斗争。他们与桂林人民并肩作战,共同谱写了一曲反法西斯的战歌。

本句中,“莅临”、“谱写战歌”等词也是具有中国特色风格,比较华丽的辞藻,译成英文时遵循简约风格即可。

译文(4):Some Justified international friends and international anti-fascist fighters came to Guilin and got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Chinese Anti-Japanese War. Alongside the Guilin people, they carried out anti-fascist struggles here.

3 句式结构上以目的语为依归

在汉译英中常出现“英语词语,汉语结构”的现象,即英语译文在句式结构上看起来像汉语的结构,翻译腔十足。这是由于译者缺乏对英语句法结构及汉语句法结构对比研究的表现。在汉英句法对比研究中,从形式上看,二者的差异基本可以用“竹型”与“树型” 之差来形容。汉语的句子大多由多个小句平行铺排,形式上犹如环环相扣的“竹节”,缺少从属连接成分,其语义层次是靠上下文的语境来体现的,这种句式特点形成了“视点上流动,形态上松散,内容上完整的格局”(申小龙,1990);而英语的“树型”就是指它的句式呈主句+多个从属结构,表现出“共干多枝”的外在形态,体现了从属关系。它以形统句、以形表意,即它的共干多枝结构是意义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其重要的表达语用意义的手段。英语的“重形合”,“重理性”的特点,形成了“视点上固定,形态上自足,关系上完整”的格局。在汉英翻译中,译者就应将汉语里通过上下文表现出的重要等语用意义,通过英语的句法结构再现出来,这是在英文译文中去除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现象的关键。以上译文(2)及译文(3)在句式结构上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又如:

原文(5):以后中美空军混合联队并肩作战,统一指挥,有力地打击着日军侵略者。

在原句中,“中美空军混合联队有力地打击着日军侵略者”是主题句,其他的成分都是围绕着它进行修饰和说明的,因此,“中美空军混合联队有力地打击着日军侵略者”应作为主句译出,其他应作为从属成分译出,试想,如果按照汉语原文的语句形式译成并列结构,就不能在译文中再现原文含有的语用意义,读起来就有明显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翻译痕迹。

译文(5):Since then, the Sino-American air force has strongly fought against the Japanese invaders via unified command.

原文(6):1940年8月25日,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由重庆抵达桂林,应邀出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和中国青年记者协会桂林分会在青年会礼堂举行的欢迎会,她在会上对沦陷区的情况作了客观详实地介绍,对广大的中国民众提出两点希望:希望能真正做到“一切为前线和加强精诚团结,争取最后胜利”。

以上原文是汉语中比较典型的“竹型结构”,即典型的流水句,英译时可将这一“竹型结构”改写成英语的“树型结构”,这是译出地道英语的关键所在:即用结构形式来体现汉语原文中通过上下文隐含的意义层次。接下来根据英文语段的构成习惯,我们再将上述汉语原文大致分为三个意群:第一个意群是总起全文的概括性的语句,即“史沫特莱抵达桂林参加欢迎会”;第二个意群是“她客观详实地介绍了沦陷区,对广大的中国民众提出两点希望”;第三个意群是“她的希望是什么”。英译实践时,可以根据意群,首先选择表示主要意义的句子作为译文的主句,其他句子作为从属结构。如果意群中每个句子都处在同一个层次上,那就可用并列句将其译出。如:

译文(6):On August 25, 1940, after arriving in Guilin from Chongqing, American reporter Smedley, was invited to attend the welcome meeting held by the Guilin branch of China National Art Journal Association and the Guilin branch of Chinese youth Journalists Association at the YMCA auditorium concert. In the meeting, she made an objective yet detailed introduction on the Japanese-occupied areas and put forward to the Chinese people two hopes: We should truly first do everything for the Front and second be united firmly for the final victory。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外宣英译中,译者应根据“外宣三贴近”的原则,全面把握并处理好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使英文译文在句法结构、语篇结构以及表达风格等方面以英语为依归,符合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外宣英译的目的。

[1] 贾文波. 汉英时文翻译高级教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

[2] 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 中国翻译, 2004(6):27-28.

[3] 袁晓宁.外宣英译的策略及其理据[J]. 中国翻译, 2005(1):75-78.

[4] 袁晓宁.以目的语为依归的外宣英译特质——以《南京采风》翻译为例[J]. 中国翻译, 2010(2):61-64.

[5] 朱云翠.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5):133-134.

[6] Nida, E A, Taber C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E J Brill,1969.

[7] 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New York: PrenticeHall, 1988.

(责任编辑 骆桂峰)

2013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桂林抗战文化城国际友人援华史料整理与英译研究》(13BYY002)。

H315.9

A

2095-4859(2016)03-0398-04

**作者简介:李端阳,女,湖南长沙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与理论实践、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桂林英译语篇
桂林六漫之歌
桂林,美
摘要英译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桂林游
居住桂林很潇洒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