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向度
2016-03-18刘建军
◇刘建军*
全面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向度
◇刘建军*
爱国主义不只是一种情感,爱国主义教育也不只是一种情感教育。作为情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也不是一味地培养和激发人的爱国情感,而是还要规约人们的爱国情感,引导人的爱国行为。既要重视助推爱国情感的形成与发展,又要重视引导爱国情感的安顿与抒发;既要重视爱国激情,也要珍视爱国温情;既要赞成热情奔放,又要提倡情感内敛,把对祖国的爱放在心底,让它时刻滋养心灵。这样,将有助于人们自觉地克服爱国活动中可能的非理性冲动,从而进一步提高爱国主义的声誉,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
爱国主义教育;爱国情感;爱国激情;爱国温情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的崛起,也由于我国在东海和南海遇到他国挑战的刺激,我国社会特别是青年中的爱国热情不断高涨。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这些爱国热情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的重大对外政策,也为整个社会风尚带来了一股强劲的正能量。同时也要看到,在这一主旋律中也有不和谐的音符,即有的人在表达自己爱国激情的时候,有一些出格的非理性的甚至犯罪的行为。这就损害了爱国主义的声誉,也为某些站在西方立场上反对中国爱国主义的人提供了口实和把柄。显然,克服某些非理性的“爱国”行为,是目前我国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情感角度对爱国主义教育做一个反思。
一、情感教育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重要
说到“爱国”或“爱国主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情感。因为所谓“爱国”,顾名思义就是对国家的爱。这显然是一种情感。而且,人们通常对于爱国主义,也大多从情感角度去界定,认为它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相应地,爱国主义教育主要的是一种情感教育,其根本任务就是培育和增强人们的爱国感情。这些看法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如果过于执著于这些看法,并从而将爱国主义教育归结为以增强人们爱国感情为目标的教育活动,那就是片面的,就是把本来很全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变得狭隘了。在实践中就有可能导致或助长非理性的爱国冲动,或在非理性爱国现象面前束手无策。
从理论上讲,爱国特别是爱国主义本身当然包含着情感,但它不仅仅是一种情感,因而不能把它归结为某种情感。特别是我们常说的“爱国主义”,它更加强调了爱国内涵的系统性,尤其是突出了爱国的思想性、实践性和社会性。从社会性上来讲,不论是“爱国”还是“爱国主义”,都不只是个体的事情,而更是群体的甚至全社会的事情。因此,我们不仅要从个体心理的角度,即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诸因素的综合中去全面地把握其内涵;而且要从社会的角度,即从政治的、法律的、历史文化等诸原则的综合中去全面地予以把握。正是爱国或爱国主义的全面性决定了爱国主义
教育的全面性,因为这种教育就是以爱国主义为内容和目标的教育。正如不能把爱国和爱国主义仅仅归结于情感一样,也不能把爱国教育或爱国主义教育简单地归结为一种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面向全面的人的,是促进爱国者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教育,它不只是面向人的情感这一个方面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面向的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全面属性和多种规定性的社会人。特别是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在学习科学知识和社会技能的关键时期,应该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爱国主义教育既是青少年教育的一个方面,同时自身又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具有多种规定性的人,培育的目标也是全面含义上的爱国者。只把爱国特别是爱国主义定义为一种感情,并只从感情角度去看待爱国主义,显然是不全面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只是一种情感教育,更不是一种只以增强或鼓动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它还是一种知识教育和理性教育、文明素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意志锤炼和行为养成的教育。
二、既要培育爱国情感,又要引导爱国情感
情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如果运用得当,就能对个人的工作和社会的事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损害或破坏。可见,关键在于掌握和运用。事实证明,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很好地摆正和运用自己的感情力量。当然,人的情感有正面与负面之分。正面的情感更能够起到正面的作用,而负面的情感更可能起到负面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是说凡是正面的情感都一定能起到好的作用,或者正面的情感就不需要理性的引导和约束。事实也证明,即使是一种正向和正面的感情、一种积极和正能量的感情,如果运用不好,也可能发生坏的结果和影响。爱国感情无疑是一种正面的感情,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热情和奉献的感情,是一种堂堂正正的爱,但如果在言论和行动上把握不好,也可能带来不好的结果。一些非理性的爱国冲动,既对自己不利,也对国家不利。如果只是一味地讲感情而不设界限,不用理性加以引导和约束,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为了运用和发挥好爱国感情,一方面需要爱国者自身提高修养,另一方面也需要外部的教育引导甚至约束。爱国主义教育应起到这种教育引导的作用。
近年来 ,中国社会中的爱国情感在涌动,但在这种爱国能量的释放方面,在人们的爱国方式的选择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不理智的现象,甚至以爱国的名义打砸的现象,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忧虑。有人因此而全盘否定爱国主义的价值,把爱国主义完全当成一种负面的东西来看。面对这些现象,人们在反省反思,也在批评和批判。这种反省和反思应该反映到爱国主义教育中,并从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度来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现在,克服爱国情感的非理性表达,消除爱国主义可能带来的弊端,已成为当前爱国主义教育重要的任务。
要认识到,在对爱国情感的培育中,本身就包含着引导的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育人们的爱国情感,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以往对这一任务的认识和理解还是有一定片面性的,主要在于只是把培育单向度地理解为使爱国情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使这种情感更大更深的过程。这其实只是一种量的增长和膨胀,而没有注意到,爱国情感的培育有一个方向问题,需要把握好正确的方向。其实,爱国情感本身是一种综合性存在,它有自身的内容和结构。不仅每一个构成爱国情感的内在要素本身有一个健康成长和自我完善的问题,而且这些不同要素共同构成爱国情感时也有一个结构完善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每个人的爱国情感的程度、成分、样态和构成结构都不会完全相同,而且在这种多样性中本身也包含有好与不够好之分。这些都需要在培育人们的爱国情感的过程中加以引导和解决。
更重要的是,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重视助推爱国情感的产生与发展,而且也要高度重视引导爱国情感的安顿与抒发。从情感过程的角度来看,以往
的爱国主义教育只注重了前半段,而相对忽视了后半段,是不完整的。人的爱国感情从产生到抒发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爱国感情的形成和发展,具体地说包括爱国感情的孕育、产生、形成、增强、激发等等各个环节;后一个阶段是这种感情的寄放、安顿、抒发、发挥和运用。我们以往只是把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力量放在第一个阶段上,目标是使人们形成爱国感情,而且是尽可能强烈的爱国感情。那么,爱国感情形成之后又怎样呢?这是我们以前没有考虑到和考虑过的。认为只要帮助人们形成了强烈的爱国感情,那就是教育工作的成功,而且是教育的最终结果,就万事大吉了。似乎这种感情自然而然就会发挥自己的动力作用,爱国者自然而然会运用和发挥好自己爱国感情,别人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孰不知,这只是完成了一半的任务,还有后半截呢。这后一个阶段的任务,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地对待和保持自己的爱国感情,合理地抒发自己的爱国感情,更好地发挥好自己爱国感情的社会作用。
中共中央早在1994年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就提出了引导爱国情感的要求。《纲要》在“爱国主义教育基本原则”部分提出:“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这里“引导和凝聚”已经把要求说明白了。所谓引导,其实就是给人们的爱国热情的发挥提供一个正确的方向和通道;所谓凝聚,就是把人们分散的热情集中起来,使之投射到正确的目标上。很显然,这里的正确方向和目标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只要遵循了这一要求,完成了这个任务,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爱国主义言行中的非理性现象。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指示重视和遵循不够,既缺少理论上的阐释,也缺少充分的实践探索。今天我们反思爱国主义教育,就应该把这一块短板补起来。
三、既要重视爱国激情,也要珍视爱国温情
人的感情,比如爱的感情,可以呈现为不同的温度。有热情,有激情,也有温情,这都是正常的。可奇怪的是:当人们谈到爱国情感的时候,马上就说是“爱国热情”或“爱国激情”,而从来不说“爱国温情”。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人们习惯于从青年的角度来谈爱国感情。由于长期以来的习惯,一谈到爱国主体时,人们马上就想到“爱国青年”;一谈到爱国感情,马上就想到青年人的爱国感情。而青年,当然是处在感情比较浓烈或激烈的人生阶段的,他们比较易于呈现出激情的状态。相比之下,如果是老年人的爱国感情,则可能就温和得多了。但是,我们通常习惯于把爱国看作是年轻人的事业,把爱国感情仅仅看作是年轻人的感情状态,很显然这是不准确和不全面的。无疑,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用符合他们年龄阶段的话语来表述问题是很自然的,但是不能因此而无意中把他们看作爱国的唯一人群。事实上爱国是人人之责任,包括老年人在内,因此不能都用同一种感情状态来要求所有的人。另一个原因,可能与人们的一种传统观念有关,即认为凡爱国,都必须是具有高度的热情。在人们的心目中,只要是爱国,就必须是激情燃烧,必须是爱得非同寻常,而且最好有浓烈和激烈的感情和外为表现,否则,心平气和,就谈不上爱国。这也是不正确的。
人们的爱国感情的状态,通常是与他们的祖国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的。如果自己的祖国的生存和发展都比较顺利,没有遇到大的波折,那么人们的爱国感情状态可能就比较多样化,温情类型的状态也比较常见。但是,如果自己的祖国一直处在危亡的状态,处在外敌入侵和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那么其国民的爱国感情就会表现得比较激烈。近代以来,我们国家一直处在衰弱和屈辱状态,拯救国家于危亡成为爱国主义主题。在这样情况下,崇尚爱国激情是必然的。不仅需要有激情,而且在必要时候还要激发这种激情,使之发挥出最大的行动力
量。在国家危难需要爱国者挺身而出的时候,如果没有爱国激情,就不可能做出救国救民的英勇行为。在和平年代,尽管也并不是不需要激情了,献身事业总需要一定的激情的。但从总体来说,国家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爱国的方式也应发生一定改变。那种一直在强调爱国激情,一直在激发这种激情的做法,是有其弊端的,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和当前社会的需要。
在人的情感世界里,要允许温情的存在,也要承认爱国温情的价值。对很多人来说,甚至对大多数人来说,爱国更主要是一种温情,而不是激情。对于一个人的大多数时间来说,也是这样。激情只是一种特殊的状态,它是难以持久的。人不可能永远处在激情状态。因此,不要一说“爱国”,马上就是“激情”,似乎这种爱国之情如果不“激”,就不正常似的。不错,以温情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爱国之情似乎不够浓烈,也不易为他人所看到和赞叹,但是不能以是否能引起他人赞叹为标准来衡量爱国之情。以温情形态表现的爱国感情,也并不意味着爱的程度较低或爱得不够充分。事实上,爱国感情应该是一种很深沉的感情,是在心灵深处萌发和涌动的感情。这样的感情,表现为持久的温情是很正常的。那种剧烈而又肤浅的破坏性行动不可能是这种深沉感情的表达,更不是恰当的表达。
四、既要赞成情感奔放,也要提倡情感内敛
激情本身并不是坏事,激情迸发也是人生的一种正常状态。只是这种激情的迸发,要以自身理性和社会规范为条件。当然,激情到来的时候,有点小小的出格,并不奇怪,也无可厚非,只要无伤大雅、无关大局,就不必过多地求全责备。但是,这并不是说只要有爱国激情,就可以任性而为,即使伤害到他人和国家也在所不惜。激情不发会很难受,人为压抑也难以奏效,但激情的发泄要有正当的出口。应该预先为激情预备道路和通道,而不是事情到了眼前,一味呼吁人们“冷静”。激情的表达和释放,应该放在建设性事业方面,而不应放在破坏性方面。爱国激情本来是一种正面的感情,是建设性力量。大多数爱国者能够把爱国热情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投入到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的工作中,从而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不可否认,有人把爱国热情变成了一种破坏性力量。有人可能会认为,爱是一种正面的力量,不可能运用在破坏性事情上。其实不然,人的感情都是两端的,有爱就有恨,而且可以从一端转变到另一端。从发泄感情能量方面来说,破坏性的行动似乎最痛快淋漓,但却有很严重的后遗症。在打砸事件中,无疑许多人只是借爱国之名而已,但也不可否认会有人具有爱国感情,但这种感情却扭曲而变成一种破坏力量。
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一味地鼓动和激发人们的爱国感情,而是还包括要求人们约束和克制自己的情感。爱国是一种爱,爱当然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人会真正否定爱对人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而且,爱的感情也应该有所表达,要把自己的爱说出来,用行动表达出来。过去我们中国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爱,而往往是把爱压在心底。对伴侣的爱,对父母的爱,都不太容易说出口。现在我们改变了,大家正在越来越敢于表达自己的爱。但是,我们要明白,这并不意味着含蓄和克制就过时了,成为多余的了。爱国的爱,有时也需要一点含蓄,爱的表达有时也需要一点克制。我认为这是爱国问题上的一种美德,是有涵养的一种表现。事实上人只要有某种感情,他总是有意无意地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另外,即使那种埋在心底得到不到任何外部表达的对祖国的爱,是否就完全没有用处呢?也并非如此。评价爱国情感的意义时不能只从外在的功利方面去衡量,还要考虑到它对人内在的精神世界的意义。爱国的作用并不只是有利于国家建设与发展,同时也有益于人心灵世界的滋养和成长。它是内心深处的东西,只要有这种爱,就对心灵起着滋养作用,使人们的心灵世界更加丰富和美好。这难道不是爱国感情的一种很高的价值吗?这难道不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很重要成果吗?
(责任编辑:黄立清 郭诗平)
G641
A
1674-9618(2016)05-0003-04
刘建军,男,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宣传文化领域“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本文系201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研究”(项目编号:2015YZD0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