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战略支点的路径探索

2016-03-18杨皓然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杨皓然

(中共玉林市委党校,广西玉林537000)



加快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战略支点的路径探索

杨皓然

(中共玉林市委党校,广西玉林537000)

摘要:把广西北部湾地区建成我国西南和中南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是中央关心支持广西发展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加快北部湾经济区新支点战略建设,必须着力发展大产业、着力发展大交通、实施大城市战略、着力营造良好环境,要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突破资源要素制约等方面以赶超跨越的态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新支点战略建设。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战略新支点;双核驱动;开放发展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背靠大西南,东连珠三角,面向东南亚,面积4.25万平方公里,辖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6个城市。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好、发展好,不只对西南地区,而且对中南地区,甚至对全国都具有战略意义。李克强同志2013年到广西考察时提出,把广西北部湾地区建成我国西南和中南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这是继国务院提出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之后,对北部湾经济区的新定位新要求,是广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广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一、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战略支点建设立意高远

(一)是广西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开放合作的方向选择。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发展的最大“红利”。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立足于面向东盟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区域性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的战略定位,既加强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又注重区域联手,加强区域合作。比如建成了中马钦州产业园,建设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启动了南宁—崇左经济带、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的建设及凭祥边境自由贸易合作示范区建设,此外,还配套建设了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凭祥综合保税区、钦州保税港区等较完善的保税物流体系等,经济区发展呈现千帆竞发态势。统计显示,2014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产总值5 448.21亿元;2015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南、北、钦、防四市)GDP5 867.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9.1%,比全区高1百分点,比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7市高1.4百分点,比桂西资源富集区高2.1百分点;占全区GDP的比重为34.9%,比上年提高0.1百分点。经济区财政收入94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增幅比全区高2.7百分点,比上年高1百分点,财政收入总量占全区的比重为40.6%,比上年提高0.9百分点,对全区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53.2%,比上年高6.7百分点,拉动效应明显[1]。由此可见,北部湾经济区已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已成为广西对外开放合作的先行示范区。从区域开放合作的角度看,北部湾经济区毗邻经济发达的粤港澳,西连云南贵州,北接全国城市化战略“两横三纵”格局中的沿海纵轴,对广西而言是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区,对西南、中南地区而言是最便捷的出海口,对东盟而言是进入我国经济腹地的桥头堡,可以说,北部湾经济区的战略支点功能日益显现,战略杠杆逐步成型。通过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战略支点,有利于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参与全国经济区发展分工,与先进生产力对接;有利于抢占更多的国外优势资源和发展机会,大规模吸引外资转移到广西集聚发展,促进广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这是广西发展的大方向、主战略。

(二)是广西适应多区域经济合作的客观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向纵深拓展,中国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交流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边境口岸城市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据海关统计,2015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11.53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6.9%,但对东盟出口增长9.5%,东盟已超过香港(10 609.6亿元)和日本(9 767亿元),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且增速很快,成为上半年我国外贸的一大亮点[2]。

因此,加快打造中国—东盟合作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已经成为了新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而在国内,在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新一轮东中部产业转移风起云涌、加速布局,加快广西新的战略支点建设,主动作为,抢占先机,扩大向西向南开放,以开放促发展,更有力地辐射、带动腹地发展,促进结构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取更多的发展份额,以多区域经济合作的大突破推进开放合作的大跨越。

(三)是广西凝聚力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创新之举。广西是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区内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水族、彝族、仡佬族等12个世居民族,常住少数民族40多个,少数民族户籍人口达2 000多万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38%。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广西的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将广西纳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范围,推动中国—东盟博览会长期落户南宁,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把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经济、区域发展等方面赋予广西新的重大使命,支持和帮助建设一大批重要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水电、冶金、石化、机械、制造等一批重要骨干企业,为广西发展提供了重要引擎,为促进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指出了创新之路。

二、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战略支点的着力点

(一)着力发展大产业,走内生型发展道路

1.通过推进产业集中布局和企业集群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培育重大项目。建设北海铁山港石化和电子产业园、钦州炼油二期、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着力打造一批过千亿元的产业或者过千亿元的园区甚至过千亿元的企业。二是培育现代产业集群。以开发区、园区为载体,以传统优势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地域特点鲜明、专业分工合理、协作配套完善、创新能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如玉林制药、玉柴制造等。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南宁、北海第三产业的优势,进一步提升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发挥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构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北海涠洲岛旅游区、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等。

2.通过打造农业千百亿元产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规模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安全农业、品牌农业、电商农业八大现代农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产品品牌培育,构建完善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职业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土地入股、土地托管、联合经营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3.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把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作为立足当前谋发展、着眼长远调结构的战略选择,以国家、自治区重点扶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主动把握新兴产业趋势性变化,深度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培育壮大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农业、养生长寿、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使新兴产业成为引领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新动力。

(二)着力发展大交通,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1.构建广覆盖、高标准、便捷化的道路运输网络。立足服务西南、中南地区货物物流和人员互往,强化北部湾经济区的综合交通运输主干网络建设,加大国省干线道路建设与维护,尽快打通现有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贯通东西、连接南北、水陆配套、便捷通畅的出边出省大通道,特别是要把连接西南、中南的快速客运通道和大能力货运通道率先建设好,这是构建开放发展战略支点的交通基础。

2.构建陆海空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和枢纽。根据中国—东盟自贸区和“一轴两翼”或“两廊一圈”的要求,加快开辟和增加航空航班与海上航线,加快融入粤港澳交通一体化区域,通过建设北部湾国际航运中心、南宁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打通海上东盟、陆路东盟、衔接“一带一路”、连接西南中南、对接粤港澳的便捷通道,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西南、中南地区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通道经济走廊。

3.加快推进在建铁路项目,构建便捷高效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围绕“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和新型城镇化布局,重点加大既有铁路和港区铁路的扩能改造步伐,加开港口通往内陆主要货物聚集地的铁路“五定班列”,提高铁路疏运能力和效率,增强北部湾港对西南、中南的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促进交通运输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交通运输绿色智能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三)实施大城市战略,加快以南宁为中心的北部湾城市群建设

增长极理论认为,通过将区域中心城市培育打造为核心经济增长区,发挥极化和扩散效应,形成合理的城市群布局,从而实现区域联动均衡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形成了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五大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南宁市是广西的首府,同时也是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城市,是全区政治文化中心,资本市场、人才市场发展壮大得比较快,优质的教育、科技、医疗等资源配置相对比较集中,广西一半以上地级市已纳入以南宁为中心的“2小时经济圈”,同时,广西连通周边省市的高速公路网也基本形成,增强了南宁作为区域中心大城市的对外辐射能力。加快以南宁为中心的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强化城市的服务功能,带动区域性金融、商贸、科教、信息及物流中心的建设,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培育支柱产业,促进产业升级。通过城市群的聚散功能,把更大范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聚集在一起,又通过这种功能积极把这些资源辐射到我国西南、中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发挥“居中”优势,带动整个西南、中南地区经济发展,真正发挥新支点的战略功能作用。

(四)着力营造良好环境,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1.土地政策方面。一是争取国家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政策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在实现区域整体规划、连片开发方面,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提供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二是争取国家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充分释放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源等各种要素潜能,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及土地收益分配等方面的改革试验。

2.产业政策方面。一是争取国家在中国—东盟通道建设、区域经济—体化建设、重大项目布局、重要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对该区域的重要基础设施及重要项目建设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如资本市场建设、发行建设债券、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等。适当放宽对中央支持项目建设规模的条件要求,在重点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同时,跟进国家《中国制造2025》计划,在广西五大战略支撑产业,即机械制造产业、食品药品产业、石化业产业、有色金属产业、汽车产业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升广西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二是争取国家支持广西创建产城互动型、农业产业化及新型工业化等产业集聚区,创新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加大对产业集聚区的财政投入,并将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金融支持政策方面。争取国家给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更大的金融制度改革自主权,促进金融市场的完善,推动形成区域金融中心。主要是健全金融组织体系,争取综合改革试验区在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金融业综合经营、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外汇管理政策、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允许外资(或合资)金融、保险机构在一定区域内经营外币、外汇、人民币和保险业务。培育股权投资机构,鼓励建立区域性再担保机构。允许开展民间小额信贷组织试点,大力发展金融及衍生服务业,积极引进企业总部落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培育发展总部经济。

三、以赶超跨越的态势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新支点战略建设

(一)解放思想,确立共赢协同思维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竞争是在一个系统中的竞争,竞争与协同能够同时存在,竞争与协同并非互相对立、互相排斥,这一原理应用到区域经济中来,可以指明,为追求经济、政治或其他共同目的而组成的战略联盟或合作伙伴是区域间协同发展的大趋势。同理,共赢思维的确立是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新支点建设的关键,即经济区域内的各城市、区域外的中南、西南地方各省、市的开放合作,既是在资源、经济、技术水平各有优势的基础上的竞争,更是在利益趋同基础之上的合作。在开展全面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交流中,必须摒弃“恶性竞争”的对立思维,本着发挥各自优势、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实现互惠互利、资源互补。协同是开放开发的必然趋势,因此,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合作战略,是释放区位优势、提高开放水平、加快赶超跨越的必然选择。

(二)深化改革,突破资源要素制约

当前资源要素的制约主要是电力、资金和土地。一要解决电的问题,立足本区、争取外援,统筹安排、分解责任,抓好协调、确保重点。二要解决资金问题,要完善区域资金流动机制,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多家经营主体竞争的投融资体制,加大支持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纳社会资本,整合现有资源,做大做强一批担保公司。三要解决用地问题,结合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探索农村宅基地置换办法,增加土地供应规模,建立集约节约用地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盘活存量土地。

(三)强化观念,优化人才集聚环境

一是建立健全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机制。注重政策倾斜,从政策、经济、税收等多个方面在招引高层次人才上给予企业倾斜和支持,切实优化服务高层次人才的软环境,既要奖励引人,又要服务留人。二是搭建吸引高层次人才的载体,强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围绕北部湾经济区主导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要,不断加强科技孵化器、企业创业园、博士后工作站、企业产品研发中心等科研载体建设,通过智力引进、智力借入、业余兼职、人才创业、人才派遣等多种途径,实现高层次人才的柔性引进。

[参考文献]

[1]2015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增速领先全区[EB/OL].(2016-03-04)[2016-03-20].http://www.gxzf.gov.cn/zjgx/jjfz/tjsj/jjyx/201603/t20160304_484844.htm.

[2]上半年进出口总值11.53万亿同比降6.9%[EB/OL].(2015-07-13)[2015-12-08].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5/0713/c1004-27295326.html.

责任编辑:朱列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6.02.019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6)02-0099-04

收稿日期:2016-01-08

作者简介:杨皓然,女,中共玉林市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