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慎独”思想与高师生师德意识培养*

2016-03-18付爽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466000

高教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慎独

付爽(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466000)



浅析“慎独”思想与高师生师德意识培养*

付爽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466000)

摘要:当前高师生师德意识淡薄,高师院校忽视高师生师德意识的培养。“慎独”与高师生师德意识具有融通性和一致性。“慎独”所彰显“守其独”、“诚其意”、“反求诸己”、“克己自律”、“常戒惧”等思想内涵,对于唤醒和培养高师生的师德意识,提高他们的师德素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慎独;高师生;师德意识

Abstract:At present,the consciousness of teachers'occupational morality about undergraduate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is weak,the normal universities ignore the education of teachers'occupational morality consciousness."Shen Du"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teachers'occupational morality about undergraduate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have compatibility and consistency. The thought connotation of "Shendu",such as "keep its independence","rectifie its heart","engage in self-examination","Self control and Self discipline","always cautious"and so on,to arouse and cultivate the consciousness of teachers'occupational morality about undergraduates in normal universities,improve their moral quality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Keywords:shen du;undergraduates in normal universities;teachers'occupational morality consciousnesst

“慎独”作为一种传统的克己修身之法,强调自律自省,要求把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心自觉,既是一种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和手段,又是道德修养所追求的一种境界。高师生的师德意识与“慎独”思想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因此重视和借鉴“慎独”思想,对唤醒高师生的师德意识,加强高师生的师德教育,提高他们的师德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师生师德主体意识培养乏力

师德意识是一种自主性的道德,是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教师对于教师主体地位、教师主体能力和教师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也是教师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的体现,亦是教师对教师与社会、现实关系的理性认知。高师生正处于社会心理迅速发展、师德素质初步形成的阶段,但高师生的师德主体意识却较为淡薄,且高师院校对高师生师德意识培养也较为乏力。

首先,高师生师德主体意识的缺乏。主体意识即主体的自我意识,也就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高师生是未来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来源,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掌握着知识,将来在教师行业中从事重要的教学与管理工作,肩负着推动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使命。作为未来教师群体的中流砥柱,高师生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师德操守自然就具有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诚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很多高师生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入到工作岗位中,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但是有的高师生在进入到教师岗位之后不能及时的进入到自己的教师身份中去,不能扮演好自己教师的角色,缺乏为人师表的意识,不注重师德素养,起不到为人师表的作用,不能用教师应有的道德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也不能做到用自己的个人的道德品质等好的方面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因此,这就要求高师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不仅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教学技能,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对其师德意识的培养,尤其是对高师生师德自律意识的培养。

其次,师范院校对高师生师德培养的乏力。大学阶段是高师生师德素质初步形成的阶段,但是在当今的高师生的培养中,学校更多的把知识与教学技能的培养作为教师培养的方式和工具,只看到了教师索要具备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知识,缺乏对高师生师德的培养相应的机制,却忽略了其对于高师生自身的师德意识的引导和完善。如在师范院校开展的课程中,主要是围绕着专业课、教学技能、一些公修课而展开,缺乏对高师生师德教育方面一些课程,这对高师生的师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极为不利。一些高师生拥有熟练的教学技能和丰富的文化知识,但师德主体意识淡薄,缺乏教师道德的自我约束,在其走上教师岗位以后,有可能导致高师生以后师德失范问题的出现,对中小学的教育形成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慎独”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所蕴含的自觉、自律、自省等思想因素对于当代高师生的师德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慎独”思想与高师生的师德意识培养的内在契合性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独也”。[2]可见,慎独思想不仅蕴涵着深邃的道德自律和理性自觉意识,而且强调道德主体要坚定内心的信念,是主体的自觉自愿的自我道德的监督。高师生群体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他们是未来中小学教师群体的重要来源。因此,社会学校的和谐发展也要求唤醒高师生的师德主体意识,养成自律、自觉的师德人格。这种要求也符合“慎独”思想中所彰显的理性自觉、道德自律的本质特征,也与“慎独”所追求个体“至德”的理想人格的道德修养目标具备一致性和统一性。

首先,“慎独”思想与高师生师德培养在主体意识上具有融通性。“慎独”强调在一个人独处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自觉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谨慎不苟。“慎独”强调的是个人的理性和自觉,注重个体在道德修养中注重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个体自觉地将社会群体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自觉和理性的管理和调节的行为规范转换为自身内在的道德修养,进而把自己带到一个更为高尚的道德境界。如前所述,高师生师德主体意识较为缺乏,更加缺少激发高师生追求师德主体意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唤醒高师生的师德主体意识,逐步形成一种自觉履行师德规范,自觉约束自己行为的师德主体意识。只有具有了这种师德主体意识,高师生才能在大学或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可见,“慎独”思想凸现主体理性自觉精神和“自我内省”意识,与高师生师德意识的培养中所要求的主体意识在确立个体的道德主体意识方面具有一定的融通性。

其次,“慎独”与高师生师德意识培养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高师生的师德培养意识培养的内容,首先是唤醒高师生的师德责任意识。“慎独”蕴藏着强烈的自我主宰精神,强调理性自觉性,是道德主体的自觉的、内省的行为,也是道德理性的彰显,还是道德主体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师德责任又是教师主体一种自觉的态度,是指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所应选择的师德行为和对社会或学生所承担的道德义务。自觉遵守和履行自己所承担的师德责任,是一个教师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履行师德责任,需要靠内心的信念和高度的师德责任感来维持。高师生在在大学阶段,因与教师实际教学实践的脱节,缺乏教师师德主体意识实践的环境。这就更加要唤醒高师生师德主体意识和师德责任意识,通过师德教育让高师生懂得即使在大学期间他们也有权利和义务履行师德责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努力做到“仁以为己任”。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慎独”思想中所蕴含的理性自觉和自我主宰精神与高师生的师德意识培养中多强调的师德主体意识的自觉和师德责任意识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而且可以相互融通,师德主体意识所形成的基础是强烈的师德责任感,自觉内省是最终实现师德品格的重要途径和保障。作为高师生他们是未来的教师群体的构成者,在大学阶段也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师德责任和师德意识,并以此来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行为,升华为一种自律行为。

再次,“慎独”所要达到的理想人格的修养境界,与高师生师德意识培养中的师德意识的人格目标和谐统一。“慎独”提倡把人内在道德意识的自我觉悟作为主要手段,在反躬自省、克己自律的修身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其根本归宿和落脚点就是形成人们高尚的道德人格或理想人格。诚如荀子所言“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也”。[3]所谓的“至德”的理想人格也就是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人格。可见,“慎独”不仅强调主体的严格自律,更重要的是要内在思想与外在行为言论的统一,蕴含了强有力的自律力量,成为人们衡量修身成果和境界的重要尺度。高师生作为未来教师群体的后备军,在大学阶段缺乏相应的机制来约束他们的行为,这就更加的需要培养他们的自觉、自制等师德品格,着重提高他们的自觉的师德意识,使得他们在走向教室岗位之后可以有效的自我管理和约束,形成健康的师德人格。况且,师德意识和人格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因此在大学阶段有必要唤醒高师生的师德意识,培养们健康健全的师德人格或师德理想道德。可见,高师生师德意识培养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出他们健康健全的师德人格或师德理想道德,因此二者在目的上是相互吻合的。

综上,由于高师生所处的缺乏师德实施的相关的环境,高师生很难以教师的面目与学生直接交流,也很难会体会初高中教师应该具备的师德素养重要性。使得在高师生在大学阶,师德意识的养成和培养表现出间接地性质,不像初高中教师那样在社会中那样体现为教师和学生间的直接交往。在这大学阶段,高师生很难在那种他律的师德环境很难形成,而个体的师德自律意识的培养对高师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高师生师德意识培养的本质是为了建立高师生的师德自律精神。“慎独”要求个体在独处之时或是在没有任何外在约束力存在的情况下,自觉自愿履行的社会道德规范,还要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因此,“慎独”所彰显的道德自觉、自律精神是其思想的精髓,它与大高师生师德意识培养想确立的本质——建立高师生的师德自觉自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二者在内容、目标、本质上是相互一致的。

三、“慎独”思想对高师生师德意识培养的有益启示

通过内视自省,唤醒高师生的师德主体意识,培养高师生师德自律的道德人格,是当代高师生师德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着眼于高师生师德意识的培养,促进和强化高师生师德主体的道德自律就显得很有必要。“慎独”思想作为古代重要的修身思想,其彰显的理性自觉、自我内省等诸多内涵也就可以成为培养高师生的师德意识的一种理性回归和选择。“慎独”精神不仅有助于培养高师生的师德主体意识,也有助于增强高师生的师德品格的养成。

首选,“慎独”思想中蕴涵着的“守其独”的主体精神,对唤醒高师生师德主体意识的有着重要的启示。“慎独”所强调主体的独立性,强调“珍重内心”,要求主体要超越外在环境的影响,积极主动地坚守内心的道德信念,尊重自我道德本性和独立的道德人格。另外,“慎独”也是自我主动的道德修养行为,要求道德主体达到“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在高师生师德意识培养的过程中,高师生师德主体意识的唤醒至关重要,充分调动高师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高师生师德意识的养成也同样十分重要。师范高校作为高师生师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应当成为尊重和发挥高师生师德主体性、促唤醒高师生师德意识的主力军。因此,借鉴“慎独”所彰显的主体精神,一方面要尊重和确立高师生的作为未来教师的主体地位,另外一方面也要唤醒高师生的师德主体意识,调动高师生师德学习的积极性,引导高师生对师德问题进行积极的学习、思考和探讨,对自我师德意识和行为进行主动的审视、自觉理性的回归。

其次,“慎独”思想中蕴涵的“诚其意”的反思精神和“反求诸己”的内向思维方式,值得高师生在师德意识培养中予以汲取。所谓“诚其意”者,则要“毋自欺”,就“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2]。因此,君子必“慎其独”,做到不自欺和内心至真至诚,这样才不会像“小人”那样“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当见到“君子”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2]因为“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诚于中”则必“形于外”,所以“君子必慎其独也”,“君子必诚其意”。[2]可见,“诚其意”作为“慎独”的前提,要求主体不断的反思与反身内省,对自我的道德思想进行不断审视和追问、不断自我观照,以达到最终的自我超越,保证道德信念的真诚不欺,达到“至诚”的境界。另外,“慎独”思想中的“反求诸己”的内向思维方式要求主体向内心世界下工夫,进行内在的自我体验和反思,以自我完成、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为目的。“反求诸己”重视自身人格的自律,发扬和彰显自律意识,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进而完成人格的塑造。当代高师生师德成长中遇到的诸如“师德意识乏力”、“自律不足”等问题,其大多之思想根源在于未能做到“诚其意”,也缺乏“反求诸己”的内向思维。由于高师生在大学阶段缺乏师德实施的必要的环境,师德意识淡泊,

使得他们对师德的认知水平的发展相对滞后,个人师德信念的确立和巩固难度均较大。因此,引导高师生“诚其意”和进行“反求诸己”的内向思维,不仅是促进当代高师生师德成长的前提,也是唤醒和确立高师生师德信念和追求的一个过程。只有让高师生发自内心地认可自己的师德信念,才能做到在以后走上教师岗位之后无论面对何种环境,都能始终不离教师之道。作为高师生师德成长的引导者,学校、高校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加强高师生师德意识、信念以及价值观的引导,帮助高师生“正心诚意”,不断的进行“反求诸己”的内向反思,为高师生确立正确的师德念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再次“,慎独”思想中蕴涵的“克己自律”“、常戒惧”的自律精神可以坚定高师生的师德信念。“克己自律”“、常戒惧”要求道德主体即使处“幽暗之中”,行“细微之事”,因为“跡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2]所以要“常戒惧”,做到“暗室不欺心,独处守法度”。这样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时“,遏人欲于将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才能使其不“离道之远也”。[2]因此,在道德信念引导下“,克己自律”“、常戒惧”,变他律为自律,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道德境界。师德意识和修养是一种自觉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没有高度的自觉性是很难做到。“克己自律”“、常戒惧”将他人无法监督的“独处之所”、“独知之事”等视为重要的道德修养情境,对于高师生在坚定高师生的师德信念和师德意识的形成中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克己自律”、“常戒惧”等自律思想一方面可以引导高师生自觉地进行自我反省,认识到自身师德意识和行为中存在的不足,认识到师德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唤醒和培养高师生的师德意识,培养高师生隐处自律的精神,将师德意识和品质根植于自己的内心深处,使其化为自己内在的师德修养,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用师德自律为自己的师德成长保驾护航。而且,可以使高师生在走上教师岗位之后自觉遵守和践行师德行为的规范要求,不断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反省、自我调节,做到始终遵循正确的师德规范行事。

综上,“慎独”是我国古代传统个体修身思想,也是一种道德修养手段,亦是一种在道德修养上应该追求和达到的境界。“慎独”蕴含和彰显的“守其独”、“诚其意”、“反求诸己”、“克己自律”、“常戒惧”等思想内涵对唤醒和加强高师生的师德主体和自律意识,不断将其融入今天的高师生的师德意识培养中,进而强化高师生的师德意识和行为。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134.

[2]朱熹.四书章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7;7;7;7-8;18;18. [

3]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46.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0-0065-03

*基金项目:2015年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课题“中国古代师德规范与高师生师德自律培养研究——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5-JSJYYB-100)

作者简介:付爽(1983,5-),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隋唐史。

猜你喜欢

慎独
儒家“慎独”思想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儒家“慎独”与“为己之学”辨析
市场经济下对慎独人格境界的考量
儒家“慎独”的形上建构及其精神关怀
学《大学》 思己 思社会
浅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
“慎独”的境界
略论《中国古代家训》对现代教育的现实意义
“慎独”的境界
怎样围绕“慎独”上好中国文化经典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