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慎独”思想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2017-05-24陈扬
陈扬
“慎独”是儒家提倡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儒家“内圣外王”修身理念中极其重要的一条。儒家思想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但其合理的核心成分至今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给人深刻的启示。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在高中语文教学领域,利用儒家“慎独”思想提高教师的道德操守,对学生进行纪律和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职业责任感获得升华
教师职业责任不僅事关自己的生存,还关乎学生一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慎独一词,源于儒家《大学》与《中庸》,后人关于慎独的解释,大多以这两部典籍为依据。当前,慎独就是“人在独处时,也能谨慎不苟”。所谓谨慎不苟,指个体在思想、言论和行为上始终都能坚持道德操守。可见,慎独的延伸意义就是个体要保持自律、自省的道德操守。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在教室这样的相对于监督者(学校行政主管、家长、社会行政监督机构、舆论媒体等)较为封闭的空间发生的,而教育过程是主要以抽象的文字表达过程与意识过程为主的独立的过程。教师基本是在“独”的环境下完成职责的。
一名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操守,而且要有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惟其真正做到“慎独”,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却有部分教师受不良思想影响,教育理想信念也发生了动摇,不能做到“慎独”,师德修养也有所下滑,师德师风问题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背离了“慎独”思想强调的主要精神:个体依靠自觉主动意识,内心时刻保持高度自省,认真审视自己不符合德行原则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然后在严格的自律意识作用下,不断超越自己。这更显示了儒家的“慎独”理念在教育事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贯彻慎独理念,完善学生人格
古人在道德修养方面非常推崇慎独,认为慎独是可以达到自律、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而做到慎独的前提是:个体在内心深处要对信念和良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并时刻提醒自己“有人无人时一个样,有控无控时一个样”。
令人关注的是,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实现慎独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文道结合,即将知识学习和道德修养统一起来,促使自己不断进步。这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语文教学的启示就是,有必要融慎独思想理念于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之中。而高中语文德育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将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始末,然后立足于教材,深挖可以进行德育尤其是慎独思想教学的内容,通过文化教育、德育教学来熏陶、感染,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向历史人物学习”,讲述蔺相如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廉颇知错能改的高贵品质,然后结合社会上的一些热门话题和广受关注的新闻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导学生时刻牢记父母的嘱托和祖国的期望,在内心筑起自律的准则,用自律意识来支配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当然,教师还可以《史记》作者司马迁为切入点,讲述司马迁身受摧残但意志坚强、不屈不挠、著书立说的自强精神,鼓励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同时锲而不舍地追求自我超越,以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三、唤起自主学习意识,优化学习过程
慎独的可贵之处在于,个体自觉遵守道德规则,是出于内心深处的心甘情愿的乐于接受而不是被动承受,久而久之,这种乐于接受的心理会成为一种自主意识,这正是很多高中生所缺少的。如许多学生长期以来在学习上都难以克服懒散、任性心理,一旦缺少家长和教师监督,他们就有可能偷懒、开小差。从素质教育的视角,深挖慎独教学素材,对学生进行自律教育、责任教育,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对于高中生来说有一定的必要性。
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教学中,教师可以“五四之后到建国前的大学生运动”为话题,讲述青年学生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在民族解放和革命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让大家对课文的背景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然后,教导学生牢记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认识到为民族解放而奋斗,为国家强盛而努力,是一件幸福而伟大的事。在此基础上,结合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行,用慎独思想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克服懈怠心理,提高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使责任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深扎学生心底。
综上所述,儒家“慎独”思想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哲思,体现了儒家博大精深、含蓄内敛的文化品格。语文教育作为一门人文内涵丰富的学科,在教学中渗透慎独思想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教师可在慎独思想指导下提高自我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还可以在教学中渗透慎独思想,以培养学生的自律、内省意识,这对师生发展、成长来说都有好处,也可使语文教学走得更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2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