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问题与改革路径探析*

2016-03-18刘军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高教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学改革

刘军(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问题与改革路径探析*

刘军
(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当前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潮流,为顺应世界潮流,我国近年来也提出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因而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为此,文章首先全面剖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透视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路径,以期为我国提高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质量,以及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路径等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学改革

Abstract:"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IEE)has become a current trend of development in global higher education. In order to follow the above trend,China also put forward the IEE in recent years. However,it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an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due to the late start.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meaning of IEE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IEE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proposes the reform paths of the IEE in Chinese colleges.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reform paths of the IEE in Chinese colleges.

Keywords:higher education;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teaching reform

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此后,“创新创业”这一关键词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场合和政府文件中。2015年3月和6月,国务院先后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文件,其中,明确提出要支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型创业。因此,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国内多数高校广泛开展,创业创新大赛、第二课堂、技能训练等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由于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一些问题由此产生。比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缺乏;“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不足;“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尚未形成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因为高校未能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为此,文章将首先全面剖析“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透视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未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路径。这对于高校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目标等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不是简单的创新教育(Innovation Education),也有别于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更不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简单结合。

(一)高校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情境下改进或创造新的方法、元素、路径和环境等行为。将创新应用于教育活动中,便形成了创新教育,是指在特定环境中,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切入点,在教育活动中融入创新行为,培养受教育者运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维能力的教育活动。若将创新教育的特定环境置于高等院校,便形成了高校创新教育。高校创新教育是指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人才,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创新型国家的构建以及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等进行的高等教育活动。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是通过努力对自身拥有的资源或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整合,进而创造出更大社会经济价值的过程。创业教育是相对于守业教育而言的,守业教育是指通过保守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维护现有秩序的教育活动;而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进而提升创业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高校创业教育的受教育者主要是大学生,主要培养其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以及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进而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并构建和形成国家的创业新体系。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需要先明确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创业教育是以创新教育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为指导,培养学生付诸于实践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既不等同于创新教育,也与创业教育存在区别,更不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简单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本质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就业教育的拓展,其基本特征是创新、创造和实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将上述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象置于在校大学生,以培养“创新创业”得意识、能力和精神为主的高等教育活动。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部分高校已经试行了十多年,从实施效果来看,已取得初步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得不重视和有待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不足

当前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内容倾向于宣讲国家政策和分享行业优势等,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单薄,功能较少。同时,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通过课堂的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等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在“创新创业”的能力、实务训练等方面较少涉及,使得大学生较难真正从中吸取经验和知识,进而顺利开创自己的事业。此外,“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也没有采取“创新创业”教育所要求的互动体验式的实训方法,无法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创新创造价值。

(二)教学方法仍较为单一

虽然随着高校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传统的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灌输、理论与实际脱节等教学模式已有了较大的改观,但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仍主要沿用了传统的专业教学方法。多数高校都是象征性地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未将“创新创业”计划付诸于实践。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园也更多地是象征性地设立,即使付诸于实践,也由于高校场地和资金等的限制,较难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因此,以实践为目的,以实训为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未能得到多数高校的重视和落实。

(三)相应课题体系未形成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活动。而目前国内的多数高校只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的一项服务,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实施性较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比如,多数高校目前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其中的“创新创业”教育部分也只是启蒙性和概述性课程,且一般是通过讲座或专业报告等第二课堂的形式进行,还未形成一个独立的、正式的、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更没有一个统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层次相应课程体系。

(四)专业师资有待加强

目前多数高校过度追求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科研绩效,对教学经验和实践经历则重视不足。然而,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主要实施者,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思维、能力和精神的引领者和开发者。虽然部分高校创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但该师资队伍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表现出专业知识面狭窄、实践经验匮乏、专业化水平较低等缺陷。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师资存在的上述问题成为当前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

(五)学生意识较为薄弱

除了上述列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活动和师资力量上的不足,导致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成效甚微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较为薄弱。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普遍限于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匮乏,未能真正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多数大学生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要求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和活动。虽然部分大学生有“创新创业”的意识,但限于对自身的不自信和无法得到专业帮助,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较低。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路径

(一)创新“创新创业”教学内容

高校“创新创业”教学内容的创新需要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高校需要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看待“创新创业”教育,进而进行顶层设计。同时,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科资源优势,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内容的各个环节。针对刚刚开始大学生活的学生,需通过“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和行业前沿等学术讲座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活动。而对于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大学生,需开设系列“创新创业”的选修课程,提升其“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二)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环节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在于开展实践活动,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主要能够通过校内外的创业孵化形式进行实施。其中,在校内方面,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同时校内定期举办职业规划大赛、“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等,锻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校外方面,完善和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创业苗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最大程度地降低创业成本和门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成功率。

(三)完善“创新创业”课题体系

目前多数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一部分向大学生普及,也有部分高校在专业教育中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以单独开设选修课为主进行讲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探索将“创新创业”作为辅修专业来实施“创新创业”活动的教育模式,即通过构建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有兴趣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开设系列“创新创业”课程。

(四)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有效推进和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当前我国已经推行了各类“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项目,部分教育机构也推出了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创业”师资培训课程。各高校可以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骨干教师参与上述培训项目和课程,并参与校外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创新创业”实践。此外,还需外聘一些具备管理实践工作经验和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创业投资人以及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五)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加强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宣传工作,进而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这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朝着成功方向迈进的外部助推力。高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站、微信平台、校园广播、校园报刊等形式宣传国家、地方和本校在“创新创业”上的政策措施。同时,也宣传国内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典型,并邀请这些成功者来校分享“创新创业”历程,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秋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模式和路径选择[J].闽江学院学报,2014(1).

[2]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张冰,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辩[J].高教探索,2014 (3).

[4]周建良.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5 (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0-0031-02

*基金项目:山西财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与路径研究”(2016211)和“学习情境下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基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化”(20162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军(1984-),男,山西朔州人,学位:博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学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