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章回小说《桃花扇》艺术批评
2016-03-18王亚楠
王亚楠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450001)
清代章回小说《桃花扇》艺术批评
王亚楠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450001)
最早的《桃花扇》题材小说作品是乾隆初年刻本章回小说,共十六回。小说以《桃花扇》原剧为蓝本,保留了原剧四十二出的大部分情节关目。但对原剧剧情删繁就简,按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加以贯串,既无法凸显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又没有产生波澜。小说文笔庸弱,语言呆板,叙述文字过于简净,缺乏文采。
《桃花扇》;情节结构;人物刻画:艺术批评
清代曾有将孔尚任《桃花扇》改编的十六回的同名章回小说,共分六卷,有乾隆初年(约1704)刻本。路工、谭天曾等将之整理、编入《古本平话小说集》。据编者介绍,原书封面题“竹窗斋评”、“翰香楼梓”,但整理本中未载录评语。小说无序跋,未标明著者名姓,也无从查考。全书系以《桃花扇》原剧为蓝本,保留了原剧四十二出的大部分情节关目。同名小说叙述的故事情节,基本与原剧中的对应关目前后顺序一致,只在末两回中做了重排。第十六回前半情节对应第三十六出《逃难》,后半对应第三十九出《栖真》,并将原剧第四十出《入道》中侯、李入道改为两人乱后归乡、多子多寿的迂腐、庸俗的大团圆结局。原剧第三出《哄丁》、第四出《侦戏》、第九出《抚兵》、第三十二出《拜坛》、第三十五出《誓师》等,改为或通过相关人物之口转述,或直接以叙述文字穿插道出。对原剧的第十三出《哭主》、第十八出《争位》、第十九出《和战》、第三十出《归山》、第三十三出《会狱》和第三十七出《劫宝》,则没有叙及。
中国古代的戏曲与小说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记录与反映,历史都十分久远,而又同源异流。两者的流变发展所处的社会状况和生存环境也是相同的。两者的文体形态有别,而又互有渗透,在题材上也是经常互取共用。小说与戏曲剧本同为叙事文学,在叙事手法和艺术技巧方面也多互相借鉴。因此,小说和戏曲之间经常出现相互改编的情况。将各类型和文体的小说改编为戏曲在戏曲史上有很多例证。比较而言,将戏曲改编为小说却比较少见。可数者,如《警世通言》卷十三《三现身包龙图断案》改编自南戏《三现身》,卷二十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改编自彭伯成的杂剧《四不知月夜京娘怒》和罗贯中的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诉穷汉暂掌别人钱看钱奴刁买冤家主》正话改编自郑廷玉的杂剧《看钱奴买冤家债主》。而在清代,由已有的戏曲作品改编而成的小说更属罕见。有学者认为:“由小说改编成戏曲多,不仅因为戏曲需要小说提供叙述内容,而且小说的故事内容充实详尽可供戏曲创作选择;戏曲改编为小说难,主要难为小说创作提供足够的情节和应有的细节。”[1]
孔尚任的《桃花扇》主题思想复杂,艺术结构精巧,人物角色众多,早享盛名,流播广泛,有清一代,有刻本多种。姑且不论有无改编为小说的必要,改编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冒险、极易失败的事。而今存据以改编的同名章回小说则毫无可取之处,宜其湮没无闻,能存留至今已属幸事。由于现存版本没有序跋,无从知晓改编者在改编时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原则,所以只就文本本身从几个方面加以考察、分析。
一、回目标题拟制缺乏概括性
就章回小说的文体而论,这部小说的回目尚属对应工整,也多能概括每回的主要情节,但也存在一些瑕疵。比如第一回回目的前半句“看梅花道院占满”,正文中对应的情节所占篇幅甚小,用作回目实属不当。第九回回目“逼上轿面血溅扇施巧计慈母代嫁”,对仗欠工整妥帖。第十二回回目的后半句“侯公子赴南践盟”中的“赴南”二字,不可解。第十五回回目的前半句“清君侧良玉气死”中的“气死”,过于通俗,有欠雅驯。每回末完结上文,提起悬念的文字多作“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敷衍态度,而且文理不通。一般是常作“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桃花扇》原剧在关目结构和情节推进方面使用了明清传奇常见的双线叙事,侯李离合与南明兴亡两条线索贯串全剧,时而分头并进,时而穿插汇合。章回小说《桃花扇》也是以相同主题的两条线索来铺陈故事,但改编者对此并没有明确、清醒的认识或者说事先没有做好安排和构想,导致小说表面看来属线性叙事,而具体情节发展却多点状叙事或块状叙事,每回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前后文之间有些地方缺乏必要的照应,两条叙事线索之间有时缠杂不清。小说在叙事时,基本采用顺叙手法,只是选取了原剧的大部分关目,删繁就简,按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加以贯串,既无法凸显具体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又没有产生波澜。
二、小说语言缺乏表现力
小说文笔庸弱,语言呆板。叙述文字过于简净,缺乏文采,基本只是人物行动的简单描述。全书中罕见人物形象刻划。原剧每出中人物上场时,孔尚任都会对其服饰、妆束作简单的说明。小说作者对这些说明本可直接借用,小说对人物服饰、妆束作更繁复的描写更是小说作品的特点和优势之一。只要不喧宾夺主、过于铺陈,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是有很大帮助的。但小说作者却对此完全忽视和放弃,导致人物不够立体、面目模糊,很难给读者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此外,小说中也基本没有对场景环境和人物心理的刻划。戏曲剧本由于搬演的需要,在文体和结构上要受到舞台性的制约,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人物心理活动通常是以独白的形式来表现的,说白和曲词都可以用作独白。《桃花扇》原剧中人物的很多心理活动就是以说白和曲词形式的独白来展现的。在进行小说改编时,作者可以直接将其改写为人物的心理描写。这对刻划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小说常用的手法之一。但小说作者也基本没有采用。
《桃花扇》小说改编原剧的基本操作方法是:叙述文字多由原剧的科介和说白转化而来,人物对话基本照搬原剧中的说白(包括独白),作为戏曲剧本主体的曲词基本被舍弃。中国古代戏曲剧本中的说白和曲词一般有着明确的分工,说白用于叙事,推进情节发展,曲词用以抒情,抒发人物情感和刻划人物形象。作为最终要搬上舞台的戏曲剧本,韵文形式的曲词是剧本的主体。而小说作为散文体的叙事文学,则兼具叙事性和抒情性。散文形式自由,较少约束,更可以用来尽情描写、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情感。小说作者在改编时对小说的这一基本叙事手法和技巧,也基本没有采用。
由于序跋的缺失,我们不能明确改编者的改编意图和改编目的。但改编者在改编创作时明显表现出敷衍、懈怠的态度。小说中基本不见改编者对人物、情节的评论文字,尽管褒贬分明,但没有显现出改编者的个人情感。只有第三回和第八回回目中称赞李香君的“侠女”二字可以稍微显露改编者的评价,尽管不很适当,但在评价李香君的意见中较为别致。小说开端概括全书的《西江月》词,和其中穿插的诗词基本都改写自原剧中人物的上场诗词和曲词。
加上前述的一些缺陷和不足,我们有理由相信改编者并没有认真揣摩人物内心,无意刻划人物性格和形象,也没有多少情感投入,而是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情节的铺陈上。即使在此一方面,小说的表现也是甚为拙劣的。
三、小说的主旨庸俗迂腐,与原剧相去甚远
小说的情节基本与原剧相同,仅有的两处改写代表了改编者的思想态度,反而又弄巧成拙,显露了他的庸俗和迂腐。第一处见第三回,侯方域梳栊李香君次日,杨龙友到媚香楼道贺。言谈之间,因李贞丽说“这都是杨老爷帮衬的”,引起侯方域的怀疑,便问杨龙友:“我看杨兄虽是督抚马老爷至亲,却也拮据作客,为何轻掷金钱,来填烟花之窟?在小弟受之有愧,在杨兄施之无名,敢求明示,以待图报!”[2]689-690接着李香君也说:“侯郎闻得有理,奴蒙杨老爷百般抬举,昨日承情太厚,也觉不安!”[2]689-690原剧中前一句为李香君所说,后一句为侯方域所说。这是为了表现李香君的聪慧和敏感,也与接下来香君却奁的行动贴合。原剧刻本对此两句的评语分别为:“香君才露头角,真慧心明眼人”;“侯生聪明稍逊其偶”,切中肯綮地揭示了孔尚任的创作深意[3]。改编者对此处的改换和调整明显是有意为之,其中透露出他作为封建文人所具有的男尊女卑的陈腐观念和内心情感深处对李香君为代表的妓女的鄙薄和轻视,认为以李香君的身份和地位是说不出、也不宜说出如此机敏的话的。对作为小说主人公之一的李香君持有这样的情感和态度,又如何能够在改编时真正倾注自己的精力和正面情感,又如何能够塑造好李香君光彩照人的形象,表现其忠于爱情、不畏权奸!
第二处便是更显庸俗和迂腐的对结局的改写和处理。小说最后,侯方域与李香君回到侯的家乡河南归德,共同生活。“朝宗也无意功名,因香君生子三人,只在家中教训儿子,后来俱各自成名,书香不绝。朝宗与香君俱各寿至八旬有余而终。”[2]735第一个问题是结局严重背离了历史人物的真实生平。孔尚任的原剧虽给予了侯、李入道出家的结局,得到了后世褒贬不一的评价,但如此处理不仅在前文中有不少伏线,不显突兀,而且与全剧的主题思想和孔尚任的创作意图相合。这个结局也并不完全与侯方域的生平相违背。小说的结局则不然。侯方域入清后曾参加乡试,虽非出于自愿,但不能说他“无意功名”。孔尚任为《桃花扇》特别设置和构想的“脱去离合悲欢之熟径”(《凡例》)的结局,不仅破除、颠覆了传统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使人耳目一新,而且其中有深意存,并引得人们不断地去思索和讨论。顾彩曾改《桃花扇》为《南桃花扇》。尽管《桃花扇》的结局在后世引起了很多的争论,但《南桃花扇》的大团圆结局却得到了一致的批评和否定。小说改编者违背原剧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不顾历史事实和人物生平,将结局改写为侯、李二人多子多寿,是全书最大和最严重的败笔,显得更为陈腐无聊,也表现了改编者思想的极端庸俗和迂腐。如此结束,也使得小说本不明确的主题思想更加浅陋,缺乏深刻性和延展性,使侯、李两人悲欢离合的故事和矢志不渝的爱情大为减色,缺乏感染力。
同时,结局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首先是结局过于仓促,叙述明显敷衍,将多项事情扭结在一起。其次,侯、李等人至江边买船,恰遇着李贞丽,过于巧合,绾结前事、刻意安排的痕迹过于明显。再次,侯方域之父侯恂在明朝官至户部尚书,其家亦为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侯恂怎肯允许身为妓女的李香君入门,并同意她和侯方域的婚事,而且李香君还是正室!更不会有“贞丽与香君亦来拜见(侯恂),一家完聚”[2]735。这既不合情理,又与前文所述改编者对李香君的鄙薄相矛盾。改编者迂腐的封建正统男权思想还表现在第九回中让李香君说:“我与侯郎既成夫妇,举案齐眉,固是万幸,即生离死别,亦当矢志靡他!如何再嫁人,以伤风化?”[2]708此外,结局与全书开端《西江月》词的末句“栖真观内随心”前后矛盾,小说结尾的两首诗也与结局在内容和思想上不符,并且几乎毫无关系。
最后,小说在故事情节和具体细节的处理上也有一些疏误。其一,请客看花、占满道院的是魏府徐公子即徐青君,小说第一回误作魏公子、徐公子两人。其二,第一回中杨龙友引用《左传》中“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只说了前四个字,如此则下面“如今连楼名都有了”便没有了着落。其三,第五回中下面一段文字,前后混乱,令人如堕五里雾里,不知所云:
敬亭应说:“心若做的主,也不教手下乱动了。”良玉爽然曰:“敬亭讲的有理,只因三军饿的急了,竟不问一声儿。”良玉说:“我到忘了,教左右快摆饭来!”敬亭于是以手摩腹,说:“好饿,好饿!”[2]697
其四,第六回中马、阮意欲捕拿侯方域,杨龙友前往媚香楼告知,并建议侯不妨先依附史可法。“侯生闻言,说:‘是那个史可法?’想了一会,说:‘是了!史道邻是家父门生。……’”[2]700侯方域既知史可法为其父之门生,而听其名,竟不知其为何人。其五,第七回中崇祯帝自缢煤山是在三月十九日,而非三月十五日。其六,第七回中说老福王朱常洵“于分藩之时,将内府金钱偷窃殆尽,盈装满载而去”,易使人产生误解。原剧第十四出,侯方域数说福王三大罪时,虽也说“盈装满载分封去,把内府金钱偷竭”,但指的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对朱常洵的赏赐。《明史》卷一百二十朱常洵本传载:“二十九年始立光宗为太子,而封常洵福王,婚费至三十万,营洛阳邸第至二十八万,十倍常制。廷臣请王之藩者数十百奏。不报。至四十二年,始令就藩。先是,海内全盛,帝所遣税使、矿使遍天下,月有进奉,明珠异宝文毳锦绮山积,他搜括赢羡亿万计。至是多以资常洵。”[4]而且《桃花扇》原剧中,“盈装满载分封去”在“把内府金钱偷竭”之前,小说做了颠倒。其七,第九回中杨龙友同马士英的家丁至媚香楼下,逼迫李香君改嫁田仰。香君质问:“杨老爷是疼俺母子的,为何下此毒手?”[2]708杨龙友竟然回答:“不干我事,这是马相爷动此义举。”[2]708深夜时分,带领众人,威胁利诱,逼人改嫁,还要立即抬走,何来“义举”之谓!“动此义举”,原剧中为阮大铖所说,为的是马士英遣人逼嫁香君,替他出了心中之气。其八,第十回中写香君痛骂马、阮,阮大铖恼羞成怒,“遂下席用脚将香君痛踢一顿”,与后一回中众人说香君是在雪中跌了一跤前后矛盾。其九,第十一回中高杰进睢州城,赴许定国所设“鸿门宴”,在桥头遇到前来迎接的许定国的家将。高杰问:“你是何处差官?”[2]716许定国的家将竟回答:“小人们是许定国差来的。”[2]716高杰又问:“那许定国为何不来?”[2]716众家将又说:“许定国卧病不起,……”[2]716家将们两次称说自己的官长竟然都不加职衔,而是直呼其名。其十,第十二回中李贞丽先对苏昆生说田仰将其转嫁给了撑船的驾长,后面苏昆生又对侯方域说李贞丽转嫁了“这船上的一位将爷”,前后矛盾,而且前面李贞丽在与苏昆生谈话时并未提及什么“将爷”。
[1]许并生.古代小说与戏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79.
[2]桃花扇[M]//路工,谭天合.古本平话小说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桃花扇[M].康熙间介安堂刻本:第七出《却奁》眉批.出版地不详.
[4]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3649-3650.
On the Artistic Style of Fiction Pea ch Blossom F an in the Qing Dynasty
W ANG Ya-nan
(Schoolof Literature,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01,China)
The earliest extant fiction is adapted from the drama Peach Blossom Fa n.It retains most plots of the drama and tells the story in sequential narration,However itcan not reflectplots’logical relationships,neither can itmake a dent in the narration,its monoto⁃nous language lacks polishing,and its ending can only reflecthow vulgar and pedantic the adapter is.
Peach B lossom F an;plotstructure;characterization;artistic critiques
I206.5
A
2096-2126(2016)04-0026-04
2016-06-23
王亚楠(1986—),男,河南郑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和古代戏曲。
(责任编辑:刘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