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治理背景下的水文化社会学探究

2016-03-18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水文化社会学环境治理

蔡 萍 (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



环境治理背景下的水文化社会学探究

蔡 萍(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

摘要从社会学的角度阐述水文化社会学研究的基本主题,指出水环境治理中的水文化社会学分析基本思路:在不同的水文化层面,考察水文化和水环境治理结构间的关联;探究水文化和水环境治理结构间复杂的因果关系;建构水文化—结构—人行动的分析路径,将分析落脚于人的行动。探讨了水文化社会学研究的意义,旨在通过文化的介入,使民众参与水环境问题的讨论和水环境保护行动,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水环境问题。

关键词水文化;环境治理;结构;社会学

A Sociological Exploration of Water Culture under Environmental Control

CAI Ping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 Shanxi 030024)

AbstractThe basic theme of water culture was elaborated from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the basic idea of water culture sociological analysis in water environment governance was pointed out: in different water culture layer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ater culture and water environment governance structure was investigated; the complex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culture and water environment governance structure was explored; the analysis path of water culture-structure-human activities was construct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ology research of water culture was discussed, in order to enable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and protection action, better understand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water environment

Key wordsWater cultur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Structure; Sociology

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之一,水环境治理表面上看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问题,但实践中治理水的科学技术在传播和应用的过程中,由于受制于其时社会因素影响而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使得研究者需要超越自然科学的范畴,深入研究水环境治理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内容。资源短缺、污染等水环境问题使得水文化的研究应运而生。简单来说,水文化是人们在与水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

文化是社会学关注的一个主题,有研究者赋予文化比结构更大的重要性[1],使得社会学开始思考文化与结构的关系,文化社会学出现并获得发展。 “文化”概念,多是综合,或者是庞杂的。泰勒[2]将文化视为“一种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以及人作为社会人习得的任何其他能力的综合总体”,伯格[3]把文化看作是“人类产品的总和”。随着水环境问题的出现和水危机的挑战日趋严峻,水文化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入到水文化研究的行列。因此,笔者尝试以社会学视角研究水文化,旨在通过文化的介入,全面了解水环境治理实践中水文化现状及存在问题,使水环境治理问题得以改善和提升。

1水文化社会学研究的基本主题

1989年在《治淮》杂志第4期上刊发的《应该开展对水文化研究》被视为是水文化研究的开端,表明人们逐渐认识到水环境的治理不仅与技术、工程相关,也与文化观念相关,而这背后更深的意蕴在于用水理念应该由“人定胜天(水)”转变为“人水和谐”。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笔者以“水文化和水环境治理结构”为水文化社会学研究的基本主题,对水文化做社会学的探究。

基于对水环境治理状况的考察,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界定水文化,结合社会学对符号、共享的价值观念、行为特征和生活方式和具体过程的强调,从水物质文化、水行为文化、水精神文化和水制度文化层面来研究水文化。水物质文化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水文化,包括人们在利用水、管理水、治理水、美化水环境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文化内涵和象征的物质建设结果,特别是科学技术应用于水环境治理的成果。水行为文化是人们在与水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体现在饮水、用水、治水、亲水等活动过程中的行动主体上,如农业、工业、生活用水中人们的总的生活方式。水精神文化是人们在与水的互动过程中,对水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将水与某些人事联系起来,长期形成一定的心理积淀,用于人的情感描述和人事评价。具体而言,水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水哲学、水风俗、水信仰以及在现代化背景下的水环境治理中呈现出的需要被概括的相关精神文化。水制度文化是指在与水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正式的制度(法律、规范、政策等)以及非正式的制度(乡规民约、规则等)。四者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相互渗透、彼此交织的,并且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水制度文化(水法律、法规、水政策)的确立,通过水物质文化(如水工程和水设施)得到了体现;如果水制度文化以及水物质文化能够将水环境保护的思想传播、深化于人们的内心,成为人们共享的水精神文化,就能够引领社会民众自觉参与保护水环境的行动,最终形成一种保护水环境的生活方式。因此,上述水文化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水文化运行的机理,也是对水文化进行社会学探讨的基础所在。

从涂尔干的经典定义出发,社会学分析的基本起点是“社会事实”,在该文则是指水环境治理的社会实践,即:社会学关心的基本问题是谁参与了水环境治理实践,以及其之间的结构性关联。笔者认为政府、市场、科学技术、社会共同参与了水环境治理实践,它们组成了水环境治理的结构性要素[4]。

因此,水文化社会学研究要以水环境治理为切入点,以水文化(水物质文化、水行为文化、水制度文化以及水精神文化等)和水环境治理结构(国家、市场、科学技术、公民社会等)为其基本主题,在描述环境治理中的文化景观、分析水文化自主性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水文化和结构的相互交织的事实状况,从水文化的视角,提出学理上的建议,推进水环境的改善。

2水文化社会学的分析思路

综合有关文化社会学的研究,结合水环境治理实践,水文化的社会学分析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2.1在不同的水文化层面,考察水文化和水环境治理结构间的关联不同文化现象有不同的文化自主性,与结构的关联也不相同。文化社会学的研究都是对具体的文化现象或社会问题进行文化自主性以及文化与结构关联研究的。

不同层面的水文化现象有不同的自主性,与结构之间关联也不同。对于水制度文化,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都源自社会结构系统,如政府(与水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社会(在与水互动的环境实践中形成的乡规民约等)的影响。因此,其自主性较小。对于水物质文化,如水工程、技术设施这些物质实体,它们是在政府主导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水环境治理的成果,或者是人们的经验积累所得。因此,水物质文化也源自结构。但是,相对于水环境治理成效而言,水物质文化是否真正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这些物质实体的感知和可观察到的水环境治理事实,因此这个层面的水文化有一定的自主性。水精神文化来自结构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构,如水信仰和水风俗等,它们是在日常与水互动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水的看法和态度,但是,一旦形成一定的生活模式,就会有较强的文化自主性。水行为文化,如相关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受结构的束缚相对最小,其自主性最大。因为水文化若以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呈现的话,它常常是一些已经确立的、不易改变的、与结构相分离的现象了,这种文化是人们不自觉习惯的体现。当然,上述不同层面水文化的自主性以及与结构的具体关联,需要得到更多研究的验证,而且,水文化四个层面相互联系和交织的状况,使水文化自主性以及与结构的关联呈现更加丰富的样态。

将水文化分成不同层面铺陈和叙论,旨在全面了解水环境治理实践中水文化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和提升的方面,有利于水环境治理取得更大成效。

2.2探究水文化和水环境治理结构间复杂的因果关系在文化社会学中,最早将文化和社会结构联系起来考察的是伯明翰学派,他们将文化文本的思想与文化霸权如何维持社会关系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了联结,将社会结构视为“霸权”或“反抗”的表现形式。受到这种分析思路的启发,笔者认为水环境治理实践中,文化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之间有着复杂的、非线性的因果关系。

在水环境治理实践中,水文化的解释力来自社会结构中的硬性变量,如治理水污染的文化来自于政府的主导和推动、市场的卷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公民社会的参与,意味着水文化是一种非独立或者并不完全独立的变量,是由社会结构引发的。但是,不能因此把水文化还原为由政府、市场、科学技术、公民社会等的发动过程,或者说社会结构是因,水文化是果。事实上,水文化和结构之间存在复杂的因果关系。

相对于水环境治理结构而言,水文化有独立空间和自身的运作逻辑,在水制度文化、水物质文化、水精神文化、水行为文化等文化实践、文化过程的分析中,水环境治理的“意义”得到呈现和建构,水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解释水环境治理的变量得到了强调。此时的水环境治理不是结构行动者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结构性关联,而是水文化系统的呈现。水文化具有自主性,当水文化自主性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对水环境治理的结构系统起到维护或者阻碍的作用,具体而言,若要民众真正参与水环境保护,必须先完成水制度文化和水精神文化的转型,只有这种转型才可以让参与者在面对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困境、诱惑(如经济利益和保护水环境的博弈)时,能在内外约束的情况下保护水环境。

在强调文化解释地位的同时,不应该否定水环境治理结构的自主性。相反,在分析水环境治理现状时,需要承认水文化和水环境治理结构间存在裂隙,这和政府主导而公民社会参与水环境保护不足的事实有关。因此,在水环境治理实践中,水文化和结构具有非线性的因果关系。笔者的研究是要强调在这种互为因果前提下的文化自主,探讨在此意义上,水文化对水环境治理的维护或者破坏作用。

2.3建构水文化—结构—人行动的分析路径,将分析落脚于人的行动水文化和(水环境治理)结构都不能离开人而独自存在,因此水文化和结构间复杂因果关联的分析最终要落实在人的行动上。将分析落脚于人的行动,避免了直接的水文化或者结构自主性的考量。人生活在结构之中,同时又离不开文化,韦伯的“物质和理念”利益共同驱动人行动的观点,就表明了人们在与结构和文化的同时互动中行动的多样性。帕森斯行动理论中社会体系、人格体系和文化体系的建构也表明了社会、行动者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水文化的研究中,关于水制度文化、水物质文化、水精神文化和水行为文化等具体形态的描述是必要的,但同时还要将其镶嵌在水环境治理实践(水环境治理结构)中去考虑。人的行动在这里是一个关键的分析因素,文化为行动者提供一种战略性资源,会介入乃至引导环境治理,在行动者和治理结构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具体而言,经济状况相同的人,由于价值观不同,在水环境保护中会有不同的行动;而价值观相同,由于人们所处的结构位置不同,价值观转化成行动的能力不同,也会在水环境保护中有不同表现。所以,在水环境治理中,人的行动基于文化和结构提供的选择,有更多

样的呈现。因此,通过人的行动呈现的文化和结构的自主,是相对有限的自主,是契合社会事实的。正因为如此,落实在人行动上的文化和结构的水文化社会学分析才更具现实意义。

3水文化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包括水环境在内的环境问题根本上是自然问题,对其的治理是以科技理性为主的自然主义治理。随着环境问题的发展,也有一些社会科学学者认为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对其的治理应该有社会理性的参与,即公民社会参与包括水环境在内的环境问题保护。因此,水文化的研究就成为必然,水环境治理中的水物质文化、水制度文化、水精神文化、水行为文化具体形态的描述是基本的,而社会学研究水文化的视角则要把水文化的研究镶嵌在水环境治理实践中,即水环境的治理结构中,并将二者的关联落实在人的行动上,这样的分析,能够较为清楚地呈现水环境治理的社会脉络和文化现状。更为重要的是,结合自然科学对水环境的研究,水文化的社会学研究还可以阐述文化如

何介入乃至引导行动者(民众)参与到水环境保护中来,最终为水环境治理取得更大成效而服务。

因此,水文化的社会学研究意义在于:批判水环境治理科技理性为绝对主要地位的状况,张扬社会理性,使社会学回归水环境治理实践,通过这种结构性知识参与和促进水环境问题的辩论,并激励人们参与到个人、家庭、社区、环境非政府组织(NGO)等的环境保护行动中去,以推动水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在水环境治理的研究中,科技理性和社会理性是相互交织、互相依赖的。对水环境问题的科学研究事离不开社会期望和价值判断,而对具体环境问题的感知和讨论应依赖于科学知识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KELLNER D.The postmodern turn:Positions,problems,and prospects[C]//RETZER G.Frontiers of social theory:The new systhesi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0.

[2] TAYLOR E.Primitive culture:2vols[M].New York:G.P.Putnam’s Sons,1920.

[3] BERGER P.The sacred canopy[M].Garden City:Doubleday,1967.

[4] 蔡萍.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环境问题研究:以汾河(娄烦段)污染治理为个案[D].天津:南开大学,2009.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6-266-02

收稿日期2016-01-08

作者简介蔡萍(1975- ),女,山西灵石人,讲师,博士,从事环境社会学、社会福利、社会政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TOTO水环境基金水文化研究项目(W20131017);太原科技大学博士启动基金(20102008)。

猜你喜欢

水文化社会学环境治理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新常态下我国水文化研究综述
流域管理视角下的重庆水利移民史浅探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从人体内环境治理解读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