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振钧题画诗考论

2016-03-18吴瑞侠

关键词:题画

吴瑞侠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230001)



李振钧题画诗考论

吴瑞侠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230001)

李振钧出身安徽太湖官宦世家,清代道光九年状元。他的诗集《味灯听叶庐诗草》中有59首题画诗。清代题画诗的繁荣,对书画的喜爱以及与画家的广泛交游促使他创作了大量的题画诗。他的题画诗反映了他看重性情、坦率放纵、追求个性自由、热爱艺术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观照他的新角度。诗歌书画是他安顿自己痛苦心灵的处所,也是其解救自己的途径。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一个灵魂在现实的挤压和艺术的放纵里挣扎的心路历程。最终,他为了外在的功名放弃了自我,又不能适应官场的倾轧,45岁便抑郁而终。

李振钧; 题画诗; 交游; 性情; 艺术

李振钧(1794—1839),字仲衡,号海初,小名燕生。安徽安庆府太湖县树林冲人,李长森次子,李振祜之弟。道光八年中举人,九年进士,同年殿试第一名(即状元),先后授翰林院修撰、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和功臣馆纂修、顺天乡试同考官。著有《味灯听叶庐诗草》两卷,另有《粤行日记》《梓行古文》均已散佚。《味灯听叶庐诗草》中存诗415首,其中有题画诗20题59首,另有集中未收的题画词一首①[1],加上他题赠给顾皋、齐彦槐、许定生等画家的众多诗作,与绘画有关的诗歌几乎超出了他所有诗作的三分之一。他对绘画的关注由此可见一斑。李振钧现存题画诗既有自题,如《自题戴笠小像》;也有他题,如《题郑所南墨兰图》。其题画诗多为组诗的形式,属于广义的题画诗,即脱离画作独立存在。如《题手把芙蓉朝玉京图》有10首,很明显不可能是直接题写在画面上的。李振钧在画面上题写的诗画一体的作品,目前未见流传。

一、李振钧创作题画诗的原因

李振钧创作大量的题画诗与清代题画诗的繁荣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李振钧的人生遭际和对书画喜好,以及他与众多画家的交游都是促使他创作大量题画诗的原因。

(一)清代题画诗的繁荣

题画诗滥觞于六朝,形成于唐,勃兴于宋,在元、明、清三代大放异彩,作品众多。尤其至清代达到高潮,题画诗各体兼备,数量浩繁。仅李浚之编的《清画家诗史》就辑录了清代2 000多名画家小传和4 000余首题画诗。题画诗在清人诗文集中较多,散见于各类文献中的题画诗,更是难以计数。大多数清代文人或画家都有题画诗。如吴伟业题画诗有50余首,吴雯存200多首,袁枚创作的题画诗有140题216首。扬州八怪均有题画诗,郑板桥的题画作品现存的就有一千多幅。清代题画诗的繁盛,和清代的经济发展,和诗词、书画、瓷器、戏剧、小说、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等因素有密切关系[2]。另外,清代异族统治,政治高压,文字狱频繁,促使文人不得不借助各种艺术形式,逃避现实政治。自然山水,花鸟野趣,成为文人、画家抒发创造热情,寄托生命理想的对象。画家重写意,兼有诗心;诗人怀隐心,亲和自然。绘画不仅是画家寄兴托志的方式,也契合了文人的离世情怀。清代题画诗的特色至此大备,成为历史上的极盛时期。这样一个诗、书、画等各种艺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势必对李振钧的成长和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大量的题画诗创作既反映了时代特色,也透露出李振钧的艺术情趣和艺术追求。

(二)李振钧的书画情怀

书法是题画诗的载体,也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书法的发展直接促进了题画诗创作的繁荣。诗、书、画兼善成文人的自觉追求。李振钧酷爱书法,他的书法作品传世较多。如 “洗研鱼吞墨,烹茶鹤避烟”“庆晷仰澄矞云绘霁,瑶缄考懿珠·昭清”“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游人纵道五陵乐,高士自守孤山居”“果然竹屋低于艇,未必梅花瘦似诗”以及题安庆大观亭等对联。他的书法作品笔力厚重,外柔内刚,底蕴深厚,书风类似米南宫,但沉雄稳健过之,洒脱飘逸不足。

关于绘画,李振钧在诗集《味灯听叶庐诗草》序中云:“余五龄入学……有题画句云:“‘云水绕前村,山横远树青。诗人工着笔,添个小茅亭。’师虽喜,颇不欲其专务也。长窃窥经史,未暇吟咏。”②[3]由此诗可见,七岁的李振钧不仅能根据画面内容吟诗,还可以自己提笔作画。集中有《题自画兰扇寄所忆》云:“妙手试挥吴道子,同心许结管夫人。”自注云:“时桐城吴伯敡同舟,得闻画法。”此诗作于25岁,他初次结交画家吴伯敡,向其学习绘画技法。37岁时,他有《将以七月廿四日启行矣,前一夕忽大雨,喜而有赋以示九烟弟》:“多情留客雨,随意出山云。盘古图新写,阳关酒半酣。”注云:“时方作石云山馆图。”可知其中状元之后依然未能忘情绘事,时有画作。同年作《题齐梅麓前辈梅花居士图,图为唐子畏画林和靖梅妻鹤子故事,梅麓以其肖己,随据为小影云》一诗,注云:“予相乩坛,得悟今生为戒僧堕落,每图小像,人讶为比丘。不可解也。近以戴笠小像祈梅麓题,故及之。”可知其常自绘小像,此次绘戴笠小像,请齐彦槐题诗。他不仅自己爱画,常作画,且对古代的绘画作品有很高的鉴赏力。同样作于37岁时的《题赵子固水仙真迹》和《题郑所南墨兰真迹》,后诗注云:“此卷与子固水仙皆渊北珍藏极品,以一匣双贮之。炎宋遗风可称双绝。”两首题画诗以诗补画,诗画结合,借水仙和墨兰赞扬两位画家的爱国情怀和高洁品行。结合“炎宋遗风”,可知他对宋代绘画史有深入了解。

李振钧虽然热爱书画,但为求取功名,主要精力用于阅读经史,备考科举。其对书画艺术的喜好未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也没有画作传世。门生宝鋆在其《味灯听叶庐诗草》序中明确说李振钧“性傲岸不羁,语言憨直,不合于时”。仕途上的不得志、生活中妻子和亲友的相继离世使他抑郁寡欢,吟诗作画为他提供了一个精神的栖居地和心灵的避难所。

(三)李振钧与画家的广泛交游

从《味灯听叶庐诗草》可以看出,李振钧的交游主要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与李氏家族内部亲属之间的交往,如他与从堂叔李长蓁、李振祜、李振庸、李振翥等人多有诗歌唱和。二是与朝廷的官员的交往,主要有曹振镛、刘香芸,邵渊耀、彭鹤峰、章琯芗、熊振之等,第三是和众多当时画家的交游。李振钧的题画诗很多是为当时的画家题写的。

1.齐彦槐

齐彦槐(1774-1841),字梦树,号梅麓,又号荫三,徽州府婺源县翀田村人。清代文学家、书画家、刻书家、自然科学家、河道治理专家。李振钧和齐彦槐交往密切,常有诗画唱和题赠。1813年有《过无锡齐梅麓明府邀游惠山饮秦氏寄畅园别后却寄》,注云:“齐由翰林改官,将乞归。”知他曾路过无锡与齐彦槐同游惠山,共忆往日皖地山水之游。1817年,李振钧有《颂使君寄怀齐梅麓刺史》,此时齐彦槐任金匮知县,嘉庆十九年赈灾有功,故李振钧有此诗。1830年,有《题齐梅麓前辈梅花居士图,图为唐子畏画林和靖梅妻鹤子故事,梅麓以其肖己,随据为小影云》注云:“近以戴笠小像祈梅麓题,故及之。”知李振钧请齐彦槐为其自画像题诗。齐彦槐曾引介李振钧结识其女弟子画家许定生。集中有《赠许定生内史》:“随园弟子女名家,桃李新鲜那足夸。”注:“定生为梅麓第二弟子。”齐彦槐曾以诗拜谒袁枚,袁枚大加称赏他乃旷世逸才。而李振钧称许定生“随园弟子女名家”。以此推测,袁枚和齐彦槐曾有师徒之份。后齐彦槐又转投陈希祖门下。1832年,李振钧诗作结集,祈齐彦槐题词。齐彦槐题诗三首,其二云:“君年十九梁溪别,又别梁溪十九年。”二人于1813年于梁溪作别,故知诗歌结集当在1832年。其三云:“好句居然似放翁,豪情亦与放翁同。国家科第宜风汉,破浪堪乘万里风。”对李振钧寄望甚高。

2.吴荦

吴荦(1774—?),字牧皋,号伯飏,安徽桐城人。工山水、花鸟,山水有新安画派风格。花鸟多大写意。画作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馆、桐城博物馆。1818年集中有《题自画兰扇寄所忆》,诗云:“妙手试挥吴道子,同心许结管夫人。”推许其为吴道子,可见对其画技评价很高。二人初次订交,交谈甚欢,结成知己。同年有《西梁山晚眺和友人韵》注云:“伯敡时作天门小景。”知是年与吴荦同游和县西梁山,吴荦挥毫作画。同年集中又有《旧县送吴伯敡茂才(潭恩)还白下》诗,诗言二人江头话别,他允诺去南京探访吴荦。1820年《晚过高邮》注云:“时奉先大夫归里。去秋吴伯敡作秦淮秋泛图。”怀念去年二人同泛秋棹的情景,表达相思之意。可知二人诗画酬赠,往还颇多。

3.高炳驯

“高炳驯,字辇之,一字研之,又字舫生,别号少云。江西彭泽人,嘉庆丙子年举人。官龙游知县。工画,运笔如飞,顷刻数纸。有《十莲山房诗稿》。”[4]3311825年有《舟中闻笛寄怀少云兰襟及诸兄弟》《送少云归彭泽》《少云作小照予题为众妙图赋赠三首》,《少云作小照予题为众妙图赋赠三首》其三云:“呼我为狂我不辞,更无人道只君知。……剧怜尺幅烟云满,琴篴书棋画与诗。”传达了两人相知相惜之情,可知少云善画。1826年有《高少云春闱报罢谒选得大令非余所望也作白云篇》, 1830年有《题蕙帷课读图为万十二丈作兼勖少云四弟》对少云殷殷劝勉。可知二人交往密切,情谊深厚,堪称知己。

4.王泽

“王泽,字润生,号子卿。芜湖人,嘉庆辛酉翰林,官徐州知府,山水笔墨古厚,得思翁、廉州神髓。精篆刻,与黄左田尚书师生而兼姻戚,最相契合,绘有《合作聊吟图》。”[4]310《清画家诗史》收其《题画》两首。1826年有《王子卿太守(泽)招同徐楚薌、汪芝田两观察、杨云浦大令、家兄竹醉小饮溪山好处亭,即席赋谢》四首,注云:“子卿自作罢钓图小照,题唐人诗于幅末。”其四注:“子卿丁卯典试黔阳,先大夫方陈臬事,招饮于使署之梦草亭。子卿赠诗有‘潭深若到家’之句。”知王泽与其父李长森有诗歌酬赠往来,1807年,李振钧14岁便结识王泽。

5.程式润

程式润,字芳墅,安徽霍山人。写梅初学童钰,继则变拙为巧,大幅横披,纵横自在。有《墨香居画识》。1830年李振钧有《题六安程芳墅(式润)瘦鹤图》,注云:“太仓南园有梅一株,名一支瘦鹤舞。前相国王文肃公手植物也。”钱泳《履园丛话·园林》“南园”条下也云:“太仓州城南有南园,前明王文肃公所筑,……至今尚存老梅一株,曰瘦鹤,亦文肃手植。……道光庚寅冬日,偶见程芳墅所画《南园瘦鹤图》,不胜今昔之感。”李、程二人具体交往情形尚不明。

6.顾皋

“顾皋,字晴芬,一字歅斋,无锡人。嘉庆辛酉廷试第一,官侍部郎,写生赋色,古冶近宋人。尤工兰竹。善书。”[4]318顾皋诗文格调高雅,工书画,长于写生。著有《墨竹斋诗古文》十卷、《峰峦集》《井华词》及《兰竹说》等九种。1807年,李振钧14岁随侍父亲于贵阳按察使署,结识顾皋。有《顾晴芬(皋)学使皋臬署赏荷韵》云:“那惜洛阳纸,丹铅存手录。何日入西清,染翰相芬馥。”赞扬顾皋才气纵横。西清,指清代宫廷内南书房。顾皋曾任侍读,充国史馆总纂、日讲起居注官,入值上书房。因顾皋常出入南书房,故有“何日入西清,染翰相芬馥”之句,既是赞扬,也有向往思慕之意。

7.孔庆鎔

孔庆镕(1787—1841),字陶甫,一字冶山。山东曲阜人,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胞弟孔宪增之子。庆镕工诗词,擅书画。尤喜画兰,所作兰草栩栩如生。自称“铁山园主人”。孔庆镕有《春华集》《鸣鹤集》《忠恕堂集》各一卷,《铁山园诗集》四卷及《铁山园画集》等。李振钧有《孔冶山上公姻丈即以志别》二首。李振钧三妹李季芬嫁孔凡灏,孔庆镕乃孔凡灏之父,故称之为“姻丈”。其一注云:“《鸣鹤集》中多艳体。”说明孔庆镕擅长艳体诗歌的创作。其二诗后注云:“公以爱马相赠。”诗叙述两人交往过从的情形,孔庆镕赠其爱马,李将南归,依依难别。

8.汪奂之

汪正鉴,字奂之,汪志伊之子,生年不详,与兄长汪正鋆(字均之)齐名文坛。1806年,李振钧之姊嫁汪奂之。李振钧集中多有与其诗歌唱和的作品。如1813年有《柬汪均之奂之》, 1814年有《黄鹤楼寄怀汪氏兄弟》,1818年有《柬汪均之奂之》诗云:“寄怀二君子,勖哉高尚心。”全诗写得清逸飘洒,闲淡有致,对二人极口赞扬。1821年有《汪奂之寄示和苏文忠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二诗题其兄均之所藏二诗草稿墨迹,并约同作得四首》有句云:“三年不见奂之诗,孤馆相思风露夜。莽然示我知苏篇,汉家飞将从天下。”汪正鋆为乾隆年间著名书画收藏家,此处东坡墨迹即其收藏之一。此诗可见二人情谊。1827年有《哭汪奂之》,知汪奂之死于是年。其三云:“晴川浪拍河豚上,燕市双回塞雁低。月下眉痕抛画笔,风前弰影挂弓衣。”知汪奂之善画喜射。注云:“予庚午春与奂之始相见于武昌,是秋同应京兆试。”二人庚午年(1810)相识,曾共赴考场。其五云“宇内故交同一哭,料应听雨复怀君。”注云:“奂之雨窗怀旧图,贤豪题咏殆遍,又有前后怀人诗。”清吴嵩梁有《题汪奂之〈雨窗怀旧图〉》诗。由上可知汪奂之不仅善画,且画作流传甚广。二人亦亲亦友,感情格外深厚。

9.铁瓢道人

铁瓢道人原名周七桥,湖州人,性孤介,终生不娶,生平唯一铁瓢一铁笛自随,故号“铁瓢”。他画的梅花奇逸高古,其诗“幽峭如修篁间”。1830年集中有《题铁瓢持瓢乞诗图》诗,注云:“潘少不娶,今五十矣。”诗云:“与我相逢古墨池,捧瓢亲酌黄花酒。自言此是先泽贻,一瓢以外何所有?” “古墨池”下注云:“无为州为米南宫旧治,州廨有拜石墨池诸胜。刺史刘愚泉新葺之。”他与铁瓢道人在无为相遇,饮酒对晤,畅叙平生。由全诗可知两人相知甚深,李振钧对其人甚是赞赏。

10.许定生

“许淑蕙,字定生。江苏青浦人。女史胡智珠女,知县郑海门室。精绘事,工琴兼善写照。早寡。因父母年老,无子,乃为女塾师。以画孝养。有《琴外诗钞》《漫吟词》。”[2]5161830年诗集中有《赠许定生内史》诗,注云:“许名淑慧,侍御穆堂前辈(宝善)之女孙也。兰溪郑明府继室。嫁甫一载,郑卒。弟妇悍不相容。乃归母家,以画养其亲。山水人物花卉无一不精丽,无脂粉气。有才无命,僦居袁江卖画。可慨矣。余以梅麓故得一见。”知因齐彦槐引见,李振钧曾与许定生见过一面。1818年《题自画兰扇寄所忆》有“妙手试挥吴道子,同心许结管夫人”句。“管夫人”即管道升,字仲姬,元代著名的女书法家、画家,赵孟頫之妻,册封魏国夫人。此句将许定生比作管夫人。可见对其绘画技艺的推崇。由此可知,李振钧初次见许定生当不晚于1818年。

11.倪良耀

倪良耀(1792—1854),字孟炎,号莲舫,别号石辑居士,又号大雷生,雷池乡人。为桐城派文士之一。著述大多散失,仅存《香修仙馆诗抄》2卷。1829年集中有《题倪莲舫(良耀)仕女倚阑图》,注云:“盖指秦淮旧事也。”诗描述秦淮狎妓的艳遇。同时又有《莲舫强晋卿题是图,约咏本事,晋卿靦不肯为也,余走笔代之》。“是图”指《题倪莲舫(良耀)仕女倚阑图》,这幅图李振钧前后共题了6首诗。倪良耀画作已不存,现有书法扇面传世。

12.曾元炳(榜名曾元卿)

曾元炳,福州人,道光九年进士,和李振钧同年中举。1830年有《题曾蔚岩同年(元卿)学琴图》:“最难两字是和平,习习薰风指下生。老凤清音传治谱,弦歌声又满江城。”未见曾元炳有画作传世。

除以上画家外,他和汪培基(《题汪博堂(培基)寒宵课读图》)、彭筠溪(《题青阳令彭筠溪全家乐图》)、黄玉(《题黄琢斋(玉)洗砚图》)、徐琮(《题徐篠涟少尹(琮)误寻旧约第二图》)等画者也有交游。李振钧还有受人之托创作的题画诗,如《万渊北先生属题其尊人梅皋先生归帆图》《题蕙帷课读图为万十二丈作兼勖少云四弟》《顾秋碧表兄属题燕山五桂图为女姪韵雪出阁》《题手把芙蓉朝玉京图》十首等。

从李振钧的题画诗可以看出,他和当时画家交游广泛。画家们以画明志、以画抒情,以画自遣,他们逍遥山水,超然物外的情怀和漠视功名的品格对李振钧有重要的影响。诗画唱和,题赠往来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激情,同时绘画也成为他创作的重要题材。

二、李振钧题画诗的思想内容

中国画画分三科——人物、花鸟、山水。清代绘画,以山水和花鸟较为发达。清代人物画,虽然不及花鸟发达,但肖像画却有很大发展。康熙时期的禹之鼎,画尽当世名人小像,还有黄安平,画《个山小像》,颇见功力。雍正、乾隆时期,徐璋、罗聘、丁皋、丁以诚、郎世宁等都以绘制人物肖像著称。嘉庆、道光年间,费丹旭也是绘制人物肖像的高手。此外,清代还出现了专门论述写真方法的论著。绘制人物肖像成为当时风尚。李振钧的题画诗也可分为题人物画诗、题花鸟画诗、题山水画诗三类。三类作品中,以题人物画诗最多,既可看出当时人物肖像画繁荣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的艺术趣味和文坛风尚。

(一)题人物画诗

李振钧诗集中题人物类的题画诗有53首,可分为自题像、题时人或古人像和题仕女画三种。

自题像有《自题戴笠小像》两首。其一:“敢以乘车日,而忘戴笠年。沿村一溪水,近郭半山田。落叶斜阳路,啼莺早夏天。古人若招饮,应有归来篇。”其二:“诗瘦何嫌貌不癯,烟蓑短短卅年俱。有人笑指曾相识,桃花春水旧钓徒。”两诗结合画面景物和对自己肖像的描写,点明自己的生活志趣——“应有归来篇”,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李振钧题时人像诗中多通过人物题咏,寄寓内心情志的寄托型作品。如《题铁瓢持瓢乞诗图》便是一篇杰作。以歌行体狂放自由的语言,从言行到外貌,刻画了一个持铁瓢到处乞诗、无拘无束、悠游天地、以诗画自娱的道人形象,突出了铁瓢道人狂放不羁、纵意江湖的自由形象。笔法酣畅淋漓,豪气纵横,表现出诗人聚集于内心喷薄奔涌的力量,极具穿透力,也映射出诗人戏谑狂狷的心态。李振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寄托了自己理想中的人格形象:诗酒纵横、画笔写意,无拘无束游戏于天地之间。表达对傲视独立、不从俗流的自由人格的向往以及退隐自藏、返朴归真的愿望。李振钧仕途失意,在“仕”的局促里,渴望“隐”的自由与放纵。这一点在他的其他诗歌里也有充分的表现,如:“心难争命秋容瘦,事不如人壮志降。”(《汉江秋思》)“踪犹萍梗性同鸥,入世难忘旧酒楼。……最爱多情清净水,不因河曲强回头。”(《醉里》)这种心灵的挣扎是非常痛苦的,然而出生于官宦世家、父兄皆是显宦的李振钧似乎没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只能沿着家庭训育的方向,刻苦攻读,求取功名,在官场的压抑和沉沦中挣扎。其父李长森对他督教甚严。游宦各地,常是把他带在身边,教导他读书。让他从小当着众多客人的面吟诗作对,鼓励他考取功名。李振钧也多次提到自己的读书生涯,先后在古藤书屋、来青室、环荫阁、梅花书屋等书屋读书。岳父汪志伊曾向他亲授《孝经》《小学》。因而他的很多诗歌都表达出对父母的感激及对兄弟姐妹的深厚情感。求取功名对他来说,固然有实现抱负的一面,更多却是为了满足亲友和家族的期待与愿望。

这一点从其他题时人或古人像作品中也可见端倪,如《题汪博堂(培基)寒宵课读图》《题萱帷课读图为万十二丈作兼勖少云四弟》《题青阳令彭筠溪全家乐图》立意相似,都是由人及己,感念高堂父母的培育和恩德,抒发愧为人子的压抑心情,或劝勉后生,及早读书,慰亲立身。由此可见李振钧受传统的孝悌观念影响较深。再如《万渊北先生(承紫)属题其尊人梅皋先生归帆图》其五:“也欲挂帆归未得,萱堂九十发萧萧。”其六:“不如归去投鸡肋,除是飞来过马当。旧句自吟还自笑,几时能返读书堂?”由他人之归帆,想到自己宦海漂泊,无处止息,渴望早日归乡,以读写自娱,同享天伦之乐。

题仕女图以《题手把芙蓉朝玉京图》十首为代表。此组诗由画面起兴,从各个角度下笔,再现了诗人心中的审美客体形象,也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趋向。“宫样梳妆艳世姿,生前见惯死偏疑。可能妩媚纤毫肖,看取桃花靧面儿。”从画面人物姿态着笔。“无奈心情付画工,轻烟密雾太溟濛。可怜泪眼模糊处,不辨云中是梦中。”从顾秋碧对佩湘的思念和深情展开。“仙郎原是镜中人,亲付诗篇与定情。哪料秋江题怨句,英雄儿女泪同倾。”“九载难消一笑恩,仅将一半梦温存。而今有梦都无着,那更重寻旧日门?”又从两人的相见定情,写到九载恩情,一朝别离。字字句句都是恨,点点滴滴俱含情。李振钧妻子汪正珠娴淑多才,夫妻感情甚笃。汪正珠生来多病,二十六岁便去世,这对李振钧打击甚大。他创作了大量的悼亡之作,抒发自己半途失伴的伤痛。这组《题手把芙蓉朝玉京图》,既是代挽,也是自悼,与他悼念亡妻的诗一样感情深挚,情思绵长。另外,他还有《题倪莲舫(良耀)仕女倚阑图》四首,描述倪良耀对秦淮往日情事的无限伤悼以及对意中女子的无尽思念。诗中也流露出李振钧对秦淮女子的同情和哀挽。另外如“愿为周昉纤纤笔,粉泽脂香得一亲”(《美人十八首·画中》),则未免显得有些轻薄。这类女性题材的诗歌作者写来得心应手,颇有宫体遗风。由此也可见李振钧诗歌重性情的特点。

(二)题花鸟画诗

题花鸟画诗多以花鸟为中介,缘物寄情,托物言志,抒写作者的情意。李振钧的题花鸟画诗有4首,按表现手法可分两种:

叙述抒情:如《题自画兰扇寄所忆》借典故表达对所忆之人的思念之情。《题六安程芳野(式润)瘦鹤图》,两首或由画面起兴,或从回首往事,抒发物是人非的今昔之感。

寓意寄托:如《题郑所南墨兰真迹》《题赵子固水仙真迹》都运用了以物比德的手法。郑所南即郑思肖,《墨兰图》画幅正中为一株墨兰,兰花无土无根,寓意故国山河土地已沦丧于异族,无从扎根。画上有郑思肖的题诗,字迹笔锋苍劲有力,仿佛作者的铮铮傲骨,寄寓了作者沉痛的故国之思。历代均有为此画题诗者。李振钧诗云:“西山薇蕨许同伦,劲草离披撇淡痕。不似楚香托沅澧,此曾无地着孤根。”由画面起笔,以墨兰的劲挺高洁赞扬郑思肖的爱国情怀。后一首赵子固即赵孟坚,此诗以水仙的清雅脱俗,寄寓赵孟坚的故国之思,赞扬其高洁品行。

李振钧的题花鸟画诗,不管是叙述抒情还是寓意寄托,都在描摹日常事物或自然景物中让人感受到物性的美好、人性的高贵和精神的高洁超脱。

(三)题山水画诗

李振钧的山水题画诗只有一首④。李振钧自序:“余五龄入学,……有题画句云:‘云水绕前村,山横远树青。诗人工着笔,添个小茅亭。’”这首诗作于他七岁时,运用白描手法勾勒画面,以叙述的手法完篇,笔法稚嫩,但童趣盎然。李振钧题山水画的诗少,但诗集中颇多行旅、宦游途中的写景诗,可见相对于笔墨山水来说,大自然真实的山水清音,云烟画意对他有更大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李振钧不仅擅长鉴赏画作,也喜作画,因此他对绘画的理解及感悟就更深一层,他以画家的眼光创作诗歌,以诗人的身份鉴赏画作。诗画在他那里都成了有效表达自己的手段。其题画诗的基本特点是不太注重画面的描摹,常意在言外,由以画面为基点生发开来,以心灵视觉形象深化直观视觉形象,并更多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情感经历,从而拓展画境,扩大内蕴,激起读者的情感和思考。

三、李振钧题画诗的认识意义

李振钧的题画诗总体来看,艺术成就并不高。但这些诗反映了他看重性情、坦率放纵、追求个性自由、热爱艺术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观照他的新角度。他的题画诗大多作于中举后,此时,诗歌书画是他安顿自己痛苦心灵的处所,也是他解救自己的途径。李振钧诗集乃亲手修订,大部分是通籍前的诗歌,中状元前后为其诗歌创作的另一个高潮期,其后作品便渐少。后期诗作很少流传下来。他在序中云:“潦倒中年,情怀萧索,不若少时之天真摅写,音律自谐。”可知他中年后的诗歌不如早期之作。他早期的诗歌不论是行旅、酬赠寄内还是抒怀作品都直写性情,色彩明丽,感情热烈,清新自然,常多佳制。通籍后,他拙于官场周旋,落落寡合,且常以言语忤逆他人。官场沉浮,人情得失,在在都磨蚀天性,因而,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也磨灭殆尽。此期作品以题画、悼亡、抒怀类为主,多宅居卧游之作,作品情调较入仕前作品更沉痛,失去少年时洒脱明快的性情和自然灵动的风致。这也是生活变化所致。

李振钧重情重真,坦率狂傲,追求个性自由。写诗也主张直写性情,所谓“开卷行吟适性真,此间尽可着闲人”《舍弟九烟补葺来青之室……兼示九烟》,“假我韶年悦性灵,候虫时鸟发新声”(《检诗稿偶成》)。他的作品大多都感情真挚热烈,对父母、兄弟、姊妹、妻子、朋友都有一腔真情,如他悼亡妻、悼汪奂之、悼恩师刘香芸、悼李振翥的作品,都有哀婉深情、长歌当哭的艺术特点。他是个热爱书画、嗜酒傲物、纵情任性、洒脱不羁的人,也是个肩负众望、勤奋刻苦、执着科举、热衷仕进的人,所谓“肯抛三径乐,不悔十年迟”(《留别余园》)他渴望诗意人生,渴望功成名就。尽管他“肯负初心盟白水”(《过徐州题壁》),以家族的期待规范自己的人生道路,但他落落寡合、放荡不羁的性情,自诩清高、言语悖人的耿直个性,注定了他在官场上的失败。入仕后创作力下降,学诗不成,学画不成,仕途飘零,身心无可安放,45岁便在自怨自伤中抑郁而终。李振钧的题画诗反映了道光时期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状态和审美取向,也让我们看到了科举制度之下,一个灵魂在现实的挤压和艺术的放纵里痛苦挣扎的心路历程。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虽然身为状元,李振钧却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李氏家族十二进士,状元及第的背后还有太多需要我们反思的内容。

注释:

①词云:“朝烟漠漠,乍披图、曾识者溪山。有个人家临水,芳树绿成湾。一片红霞东起,遍花间、好鸟弄绵蛮。正画楼眠觉,倚窗凝眺,远浦出轻帆。暖鸟晴薰烟草,柳梢头、垂露洒春衫。步向绿阴深处,消受此身闲。我亦惯携柑酒,到如今、客梦绕乡关。算输君清福,晓风残月亦江南。”

②以下所引李振钧诗歌均出自此书,不再一一注明,只注篇名。

③集中《棠梨宫题壁》是一首题壁诗:“棠梨花发鸟关关,野竹青青寺后山。深院无人长画静(此处原文作“畫”,疑误,当为“晝”),白云让与老僧闲。”长画:指长远的谋划。《史记·太史公自序》:“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为国家树长画。”长画用在此处不妥。因此,此首不是题壁画诗,不予讨论。

[1] 林葆.张璋.词综补遗:第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644.

[2] 刘继才.中国题画诗发展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400-408.

[3] 李振钧.味灯听叶庐诗草[M].北京:北京奥肯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2015.

[4] 李浚之.清画家诗史[M].北京:中国书店,1990.

On Li Zhenjun’s Poems for Paintings

WU Ruixia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Arts, Hefei 230001, China)

Li Zhenjun was born in a bureaucratic family in Taihu County of Anhui Province, and he ranked first overall nationwide in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he ninth year of Daoguang Reign of Qing Dynasty. Due to the prosperity of poems for paintings during the period, his appreciation of poem and painting and his acquaintance with many painters, he created a larger number of poems for paintings. InPoemsofWeidengTingyeCottagem, he composed 59 poems for paintings. His poems show that he is a scholar attaching much importance to frankness and straightforwardness of personality, and to freedom and art, which helps us gain a new and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im. However, he could only find in poems and paintings a room to console his suffering heart and a way to save himself. His life experience is a journey of the heart struggling between ruthlessness of reality and wildness of art. Finally, he gave up and pursued for external fame, but was unable to adjust himself to bureaucratic strife and died of depression only at the age of 45.

Li Zhenjun; poems for paintings; making acquaintance among scholars; personality; art

2016-05-24

吴瑞侠(1976-),女,安徽天长人,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I207.22

A

1009-2463 (2016)04-0088-07

猜你喜欢

题画
清 边寿民 行书赠铎翁题画诗册
在六十年与“一目成瞽”后
面对中国这项空白
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元代民族诗人题画诗刍议
《扬州八怪题画诗考释》——直抒胸臆,寄情于画
如何鉴赏题画诗——以2019年高考试卷中的陈与义诗三首为例
题画诗册页
题画诗册页
浅谈题款在中国画中的应用
《明 徐枋题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