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国这项空白
2022-05-30王振纲郑超
王振纲 郑超
刘继才先生的《中国题画诗发展史配图新著》(下称《题画诗新著》)是在《中国题画诗发展史》(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基础上扩展、延伸、体系重建而成的鸿篇巨制。国学大家傅璇琮在《中国题画诗发展史·序》中指出:刘继才先生对题画诗的研究具有五“性”,即较为全面的“覆盖性”和深入的“探索性”以及承前启后的“传承性”等。这五“性”,其实是说其原创性。原创,是学术生产的灵魂,也是推动学术发展的关键。因此傅先生称赞此书“填补了一项我国题画诗研究的空白”。
《题画诗新著》之“新”是相对于《中国题画诗发展史》而言,也是其原创性之所在。
第一,作者首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题画诗发展规律进行阐释,入情入理,精准透辟,符合人类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根本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作者在分析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之后,指出:“题画诗的发展与人性的觉悟与进步同步。”同时,对题画诗的具体篇章的分析,也努力运用马克思理论加以阐释。如对于山水类题画诗中所追求的闲情与享乐,过去多有非议。特别是在元代某些题画散曲中追求自由、享乐的思想,也广受批评。作者认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对自由、享乐的渴望,常常“作为人生价值的实现。享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必回避,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关于享乐的合理性等等的唯物主义学说,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必然联系”。(所引马克思、恩格斯语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P166)
第二,全書突出爱国主义主题,有意识地选取具有爱国情怀诗、画家及其作品加以赏析。如以“泪泉和墨写离骚”的爱国题画诗人郑思肖,宋亡后隐居吴下,坐必南向,誓不与北人交往。将书斋命名为“本穴世界”,以本字之“十”置于“穴”中,即为大宋。他的《题画菊》诗云: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尝吹落北风中!
全诗很好地表达了诗人誓死不事元的爱国情操。
又如晚明的画家和诗人陈瑚,明亡后退居乡里,终身不仕,其《李映碧廷尉遗地图》也是一首震撼人心的爱国诗篇。诗中说:
两戒一江横似线,
九州五岳小如螺。
错疑留守魂归夜,
风雨声声唤渡河!
特别是到了近现代,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国土被豆分瓜剖,人民涂炭。这时期,无论诗人还是画家都把满腔愤怒诉诸笔端,以题画诗为武器痛击敌寇。纵观一部中国题画诗史,不啻为一部爱国诗史。
第三,作者对题画诗的起源进行深入探究。学术界对于题画诗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中国题画诗发展史》的改写部分,作者在比较了学术界的五种主要观点之后,认为“中国题画诗的萌芽期或曰滥觞期为春秋战国至秦汉”,将题画诗的滥觞时间提早为2000-3000年前。除屈原的《天问》外,又以《诗经》中《大雅》的《大明》诸篇是壁画的图赞为证。其中对寺庙壁画出现的时间探索,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因此,探明题画诗源头是《题画诗新著》重要贡献。
第四,作者对中国题画诗的研究更为系统化、专门化。过去众多研究者对题画诗史的研究多为断代或者局部,往往着眼于少数名家作品的赏析,没有如此规模的系统论述。刘继才先生把题画诗(包括题画词和题画曲),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来研究,认为题画诗的历史发展具有区别于传统诗歌发展史的特点和规律。在这种题画诗体系中,诗人位置重新排列,如李白与杜甫是唐诗中双峰并峙的两位大家,一般来说,李白高于杜甫;但在题画诗发展史中,杜甫的成就高于李白。因为杜甫不但题画诗数量在唐代称冠,而且为题画诗开了新体,成为后来题画诗人所推崇、奉为范式的宗师。针对清人说“明代无词”的不公充之论,用《全明词》和《全明词补编》中共收词作者1860余家、词作25000余首远远超过宋人词作的事实,提出了明代题画词比宋元时代有较大发展的结论。再如,明代题画诗的作者中,对文徵明和唐寅对比分析之后,得出了文氏对“题画诗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结论。
第五,作者扩展了题画诗的研究领域和范围。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时间范畴由“古代”扩展至近代以及现、当代,题画诗发展时期也顺理成章地由“五个时期”延展为“七个时期”;二是吸纳、借鉴了学界的一些最新成果,增加了题画诗人及相关诗画作品;三是研究范围涵盖了引进画种,如油画、钢笔画等,并关注其最新的发展态势;四是探及中外题画诗之对比研究,表现了作者与时俱进的眼光和国际视野;五是运用新的表现形式,配有视频,展卷扫码,让名画动起来,让书法舞起来,一扫一般学术著作的沉闷之气。
总之,刘继才先生对题画诗研究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新性,凸显了原创精神。他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提出了许多与前人不同或前人研究未及之观点,达他人未达之境界,充分体现了其原创价值。
(作者简介:王振纲,学者、诗人,历任丹东市政协副主席、丹东市文学学会会长、丹东市诗词学会会长等;郑超,文学硕士,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