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声乐风格特色的教学研究*

2016-03-18熊雷

歌海 2016年2期
关键词:咬字美声唱法声乐

●熊雷



民族声乐风格特色的教学研究*

●熊雷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有着浓郁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因此,社会对培养这一方面人才的艺术院校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借鉴、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中国民族声乐在发声的科学性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声乐教学中对发声技术的片面追求又使得近些年民族声乐的演唱者出现了音色无辨识度,民族风格不凸显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民族声乐的弘扬与发展。如何突破这一制约民族声乐发展的瓶颈,是目前各大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从科学的发声,民族声乐训练的观念,地域文化的特征,多音色发声的掌握这几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科学发声状态;旧式民族声乐教学;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地域特征;音色转换

*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教改项目“民族声乐风格特色的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2JGY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建立科学的发声状态是民族声乐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为什么要建立科学发声状态

科学即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分科体系,科学的发声状态是使歌唱发声符合人体生理发声器官的运动状态,不损害发声器官,并达到良好的发声效果,满足歌唱中的艺术表现,能够循环使用,从而形成的一种技术、手段或者程序。充分了解科学的发声状态能帮助民族声乐学习者建立一个正确的声音观念。所以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给学生灌输科学发声的概念,以及建立科学的发声状态是每位民族声乐教育者的首要任务。

(二)旧式民族声乐教学的弊端

在某些旧式民族声乐教学中,声音的“响亮”成为了演唱者追求的重要指标,并且在教学中缺乏发声理论的指导,多以老师的口传身授学习,练习方式往往是“吊嗓”“喊嗓”,使得学生不容易理解,只是用自身条件大声地去“喊”,此类练声方法既不科学也不规范,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而且不管是汉语言还是地方方言,大部分都属于多音节、多声调、多变化的语音,口腔咬字吐字的机能运用起来复杂多变,运用不好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口舌、下巴容易产生发僵发硬的现象,喉头位置偏高,对声带的负担过重。虽然也要求“字正腔圆”,但是不够科学的发声方法很难达到咬字和发声的矛盾统一,使得演唱者为了咬字而牺牲了声乐的音色,甚至是高音。更有甚者产生了“字与声”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错误理念。而正是由于这些观念的广泛存在,导致很多演唱民族声乐的学生在演唱时都有以下一些问题:1.气息不通畅,气息无法给声音有效支撑。2.低音发闷,音色暗淡。3.高音上不去,挤、卡。4.很难发出轻声、弱声,影响歌曲情感表达。5.咬字过于紧张,没有共鸣色彩。6.咬字含糊,吐字不清。7.换声区过渡时高音低音转换过于明显,音色产生较大波动。8.不能灵活转换字音。9.发声持续性短,声带容易疲劳。10.声音普遍存在闷、扁、直、虚、卡、挤、尖、白、浑、无弹性等。

二、民族声乐教学如何更合理地建立科学发声状态

(一)人体发声各系统所负责的功能

人体发声系统分为“动力、声源、声腔、语言”四大部分。“动力和声源”我们可以当作是发声的基础,而“声腔和语言”则着重于演唱中艺术表现和音乐的风格。“动力、声源”训练的是控制呼吸的方法、运用声带的方法。“声腔和语言”训练的是调节共鸣腔的方法、吐字的方法,而教学的时候必须强调这四部分统一协调的方法。所以说在教学中如果能明确这一概念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对于民族声乐教学的瓶颈将有所突破。

(二)西洋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发声状态的启示

“五四”运动后,西洋美声唱法开始传入我国,它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发声技术为主体的一种演唱方式。美声唱法首要强调的是呼吸,呼吸技术的运用以及呼吸的控制,是美声唱法的基石。不管是国外著名歌唱家卡鲁索、梅格里亚、帕瓦罗蒂,还是中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周小燕等,都是强调呼吸的重要性。没有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是很难掌握正确的歌唱技术的。而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美声唱法,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发展、论证,已经证明了其科学性,而且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相对于中国某些旧式声乐概念中,过于强调“声”的概念,训练时欠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美声发声方法在训练方面的成材率高,对学生嗓音条件要求也没有那么苛刻。所以在训练中引入美声唱法中以气先行的概念,对改变旧式民族声乐训练有重要启示。

(三)寻找美声唱法训练与传统声乐训练的共通点

首先要明确科学的发声方法肯定是在良好气息支持下的发声方法,在旧式民族声乐教学中更多强调“声”的概念,可能是由于声乐演唱者文化偏低,不重视理论研究,无法形成较为系统的文字理论记载。但是从古文献中还是可以发现部分古代声乐研究家认可“气息”是声乐的根本。《乐记》中有记载“上如抗,下如坠”,这就是说明了气息的对抗作用。而清代的徐大椿在《乐府传声·喉有中旁上下》里提到的:“故出声之时,欲其字清而高,则将气提而向喉之上;欲浊而低,则将气按而著喉之下;欲欹而扁,则将气从两旁逼出;欲正而圆,则将气从正中透出。”更是形象的指出了不同音高,不同咬字时气息运用的不同。但是这些理论著作由于受当时社会发展等客观原因的限制,对民族声乐训练的推动发展有其局限性。

1.运用美声唱法训练民族声乐唱法该纠正的观念。

科学发声方法的规律性由两方面组成,一是有稳定的气息支持;二是有相对固定的管道状态,使得声波的频率、振幅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出动听的声音。

美声的起源地意大利使用的语言属拉丁语系,演唱时强调元音,再加以辅音的吐字。所以该唱法语言清晰明亮、语感起伏均匀,在注意旋律节奏和韵律的同时,注重元音圆润平整、浑厚丰满,很自然地使人舒展地打开喉咙并使声音进入头腔,也就是说该语系语言非常有利于发声。

但是由于中国语言和地方语音语系的特点,使用意大利美声唱法训练学生使得有相当部分学生在演唱中国民族声乐歌曲时,产生了咬字含糊不清,喉咙过度撑开,失去了中国民族声乐声音“亮”的特点,因此有的学生在练习时对该方法产生排斥情绪,甚至有的教师也对该方法持一定的怀疑态度。实践证明,使用意大利美声唱法训练民族声乐系的学生,可以加强其发声的科学性,出现上述不良影响是在没有真正掌握好其发声方法的表现,发声方法还要与语言有机结合。

2.运用美声唱法训练民族声乐唱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运用美声唱法训练民族声乐的演唱是为了加强发声的科学性。所以在练习时,要形成竖向咬字和较宽的咬字,口腔的前部动作的幅度和力度要比中国语言、地方语系的咬字习惯均匀和小,这是科学发声方法规律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口腔,嘴型动作的规范使得更容易找到各个共鸣腔体的连贯纵向,使得声音的共鸣色彩更丰富。其次是利用意大利的管道状态发声时,中国的语言咬字要在美声唱法的咬字吐字原则上,采取声母韵母分开原则,声母结合中国语言特点,要靠前咬字,而韵母要相对靠后吐字,使得声母准确清晰,敏捷连贯,韵母的相对靠后,声音始终保持在统一的腔体共鸣。这样既加强了发声科学性,又能保证中国语言、地方语音体系的咬字吐字,在加强发声科学性的基础上又不失民族的风格韵味。

三、必须有丰富的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的地域特征知识

(一)丰富的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地域特征对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意义

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有着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加上中国几千年来相对稳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与各地的方言、风俗、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民族声乐文化有着明显的个性文化差异,表现出明显的地域风格差异。深入了解各地的地域风格差异对演唱中国民族声乐歌曲的风格把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各地民族声乐文化地域特征

按照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地域特征划分,基本划分为七块区域。分别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江南小调;典型的“粗犷风格”——北方号子;典型的“西北高原风格”——信天游、花儿;典型的“西南风格”——云、贵、川、桂山歌;典型的“北方草原风格”——长调特色;典型的“异域风格”——新疆民歌;典型的“高山雪原风格”——藏族民歌。

(三)各地民族声乐文化地域特征细析

1.秦淮以南的楚越、巴蜀之地,平原广布,湖泊众多,河流密布,物产丰富。从古至今都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富饶安稳的生活,造就了江南人家温和的性格。南方湿润气候打造出来的秀丽景色、烟雨朦胧又给江南人一种细腻的灵性。所以在演唱江南风格小调时,更要注意体会到每个字的情,每个字的韵,要体现江南的阴柔之美,加上那明朗活泼,柔婉妩媚的风格,才能完美诠释该地域民歌的特征。

2.沧海桑田的变化沉淀在北方的山水中,这里严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北方人一种勤劳、质朴、豪爽的性格。所以演唱该地域的风格的歌曲要注意其激昂悲壮的格调,同时不失去乐观开拓的精神,再加上北方人憨厚淳朴的味道。

3.经过几百万年西北风卷来黄土而形成的黄土高原,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交通极其不便利。所以当地民众在压抑的生活中经常会迸发出一声“唉!”“呀!”等自由性的吆喝,声调嘹亮高亢。另一方面从方言中出现“铁蛋,狗娃”等一类词语就明显感觉到缺少江南人的细腻,“你要拉我的手,我要亲你的口”等大胆、热辣的词句更是内心直接的表露,所以演唱此类风格的歌曲时,既要体现出经济相对落后与生活贫困的无奈,又要体现性格上的坚毅、不屈的精神。

4.西南高原,山多,丘陵多,雨水充沛,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多民族交融生活。当地民众生活在山歌中,劳动、丰收、婚丧嫁娶都要唱山歌,并且不同的山歌有不同的特点。比如说壮族山歌中喜欢有“哎……”“哎呀咧”等衬词,而云南山歌《放马山歌》欢快生动的节奏,体现劳动时的欢乐,故此类型更要抓住所演唱歌曲的民族特点。

5.北方草原广阔,当地牧民“逐草而居”,歌声则是他们内心感受的体现。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歌声以字少音长,悠扬辽阔,节奏自由为主。并且多是歌唱“蓝天、白云、骏马、羊群”等,演唱此类风格一定要能体现游牧民族那种热爱生活、向往自由的心境。

6.我国的西北边陲,是一种典型的内陆盆地结构,四周高山阻隔,使得海洋湿气不易进入,气候炎热干燥,大漠沙丘连绵起伏。这里的民族能歌善舞,并且音乐节奏热烈奔放,切分节奏典型。自古以来,这里都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使得中外音乐在这里交融,丰富了我国民族音乐的色彩,不仅增强了音乐表现力,而且增强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底蕴。该地区的音乐多具有异域风格(伊斯兰风格为主),演唱时一定要注意此类风格把握。

7.雪山高原的海拔是世界最高的,这里高峰林立,雪山连绵,使得此处歌声激越嘹亮,音区很高。并且多赞美雪山、雄鹰、太阳等给人以勇气之物,正是如此,才能使人有坚强的毅力在这种生命的禁区里繁衍生息。同时由于宗教文化的影响,这里的音乐更有一种飘渺感,在演唱时要紧紧把握这两种内涵。

(四)对演唱民族风格创作歌曲的影响

随着人们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欣赏的追求和理念的变化,产生了许多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并且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演唱此类歌曲要注意的是,首先要理解此类歌曲的创作就是在我们传统民族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只不过赋予了它一种更贴近现代生活的生命力。其次,民族风格创作歌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受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同歌曲风格,准确把握地域风格,对我们准确演唱民族性创作歌曲的风格也是有很大的帮助。

四、模仿型歌手不同音色转换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启发

随着全民娱乐的时代到来,也催生了一批以模仿明星声音为能事的娱乐明星,较著名的有阳光、吴光等,他们有别于传统口技。传统口技是模仿动物或者物体发出的声音,而这些娱乐明星还可以模仿不同歌唱家和歌手的声音音色。这种类型歌手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启示,那就是一个人可以发出各种不同种类、不同人的声音,这对于我们演唱民族声乐的风格把握是一个启发。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音乐有着自己独特的演唱方式和风格。而在多种音色中转换,无意给我们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风格的把握多了几把钥匙。不过,不管是发出什么样的音色,科学的发声方法,以及对民族文化地域的深入了解,是对民族声乐风格特色的教学、演唱的根本保障。

五、小结

不管是演唱哪个风格的歌曲,首先要有科学的发声方法作为我们发声的保证。其次要明确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方法不仅不会影响到我们演唱时所需要的风格,而且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风格。再次中国民族多样性决定了如果没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文化地域知识),就很难把握好民族声乐的风格和教授好民族声乐的演唱。最后,随着时代发展,声音音色的多样性掌握,会使民族声乐在教学风格上的把握更如虎添翼。

参考文献:

[1]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林俊卿.科学的发声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62.

[3]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刁艳.中国国粹读本—中国民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5]靳鸿书.谈河北民歌风格的把握[J].社会音乐研究,1990.

作者简介:熊雷,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声乐讲师。

猜你喜欢

咬字美声唱法声乐
声乐歌唱语言与咬字的艺术处理探索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