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2016-03-18赖世娟古维迎

歌海 2016年2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非遗民俗文化

●赖世娟 古维迎



谈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赖世娟古维迎

[摘要]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价值,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其内容及艺术表现形式有了较大的革新。为促进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要加强对地区民歌文化的宣传力度,挖掘与文化产业联合发展民歌的实际价值,着力培养相关人才保证的民歌传承。

[关键词]民歌;民俗文化;非遗;传承发展

*本文系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民歌的挖掘与整理研究”(项目编号:KY2015YB321)阶段性研究成果。

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无论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还是内容曲调上,都具有独特的内涵、价值及魅力,传承和发展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内涵、价值及魅力

(一)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基本内涵

民歌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音乐、歌唱等艺术形式,对长久以来形成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的人文精神、地理风貌、生活习惯等内容的抽象描述和艺术表达。广西北部湾地处边陲,从古至今,都是我国海运航线上的重要港口之一。壮族、京族等少数民族世代聚居、杂居并且依靠海洋生存的历史,使这一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则由于其传播的久远性、广泛性以及对民俗文化的高度概括性,成为该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性内容之一,而且成为促进该地区民族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文化价值

首先,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具有传承地区人文精神的作用。广西北部湾地区由于历史文化原因,拥有独特的民歌文化,民歌成为描述该地区文化特征的一个重要形式;其次,民歌作为该地区居民自发兴起的文化形式,在传承的过程中,除了保留传统民歌的经典模式如曲调、歌词的表达方法之外,也逐渐出现一些创新。这与文化的变迁性特征相符合,民歌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的表现形式,必然随着社会文化整体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在变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再创造,形成了一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交互作用。第三,民歌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着记录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这是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所特有的价值功能。广西北部湾地区的民歌具有拓展地区文化属性并以此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价值,这是民歌发展的未来走向,也是民歌文化价值的升华。

(三)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魅力

广西北部湾地区的民歌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于劳动者群体之间,具有明显的民间文艺的特征。随着国家对民间文化不断重视,民歌传唱已经成为该地区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三月三”等以民歌演唱为主要内容的民俗节日也被大范围地推广开来;广西北部湾地区的民歌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文化遗产进行收集、研究、保护和传承,也成为目前该地区民歌发展的主要任务;随着“中国——东盟”贸易圈的形成,广西北部湾地区的海洋民族文化,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一大亮点,民歌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精髓与创新

(一)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在内容及艺术表现形式上的革新

民歌的内容及艺术表现形式与区域民族生活状况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民歌在内容民歌的内容及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有了较大程度的革新。首先,从民歌本身的艺术表现上来看,传统的广西北部湾京族民歌、咸水歌从无伴奏清唱,发展为有伴奏的独唱甚至合唱的形式。原本民歌是靠海生活的渔民在打鱼出海以及日常劳作的过程中即兴创作的表达情感的歌曲,由于条件所限,并没有伴奏。而现代的民歌演唱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下进行的艺术创作,可以用来演奏的乐器也很丰富,伴奏成为了民歌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从民歌表现的内容来看,日常生活的变化在民歌中得到充分体现。传统的民歌表达亲情、爱情等情感时,多是对海上劳动生活的写照。而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的兴起以及内陆与海洋的经济联系、北部湾地区的港口经济发展等,广西北部湾地区的居民寻找到更多谋生致富的道路,不再以海洋作业为唯一的生活来源,民歌表现的内容自然会随之革新变化。第三,现代的北部湾民歌当中产生了很多新曲子和新词。在延续传统民歌温婉悠扬的韵律的同时,曲子当中欢快的节奏变得更多,描述人们生活富足、风景秀美的词语也更多。这些新民歌的流行,不仅给当地人民的业余文化活动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精髓的传承

笔者认为,民歌的精髓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民歌的独特节奏、创作的感情基础和语言特色。民歌内容的革新,是现代民歌生存发展的必经之途,而民歌的精髓,存在于民歌的内容当中。从表面上看,民歌内容的革新与民歌精髓的传承之间似乎存在矛盾,其实不然,民歌内容的革新与民歌精髓的传承密切相关,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民歌的精髓是能够表达具有区域民族文化特色的内容部分,而这些表达民族文化特色的内容往往是抽象的,通过节奏、语言等以具体的形式在演唱中表达出来。与壮族民歌相比,广西北部湾地区的京族民歌和咸水民歌呈现出曲调柔缓、节奏慢、少有欢快的节奏的特点。这样的特征实际上是该地区民族心理的写照,沿海生活的少数民族世代辛苦,但却不会怨天尤人,勤劳、满足、忍耐成为该地区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并通过民歌表现出来,这就使得北部湾沿海的民歌从整体感觉上表现出一种“柔韧性”。即使现代生活与以往不同,该地区人民的心理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民歌的创作感情基础这一精髓也自然而然地被继承下来。除了民歌的节奏以及创作的感情基础外,民歌的语言特色也是值得一提的。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歌词多用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而不是对生活和情感进行简单的“白描”。重视修辞手法的应用,隐晦、婉转地表达情感和心理,使歌词与曲调在艺术形式和价值上重合,从而形成了广西北部湾民歌的重要特征。因此,在未来的民歌发展当中,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词创作也是值得关注的。

(三)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传承模式的创新

与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的民歌一样,广西北部湾地区的民歌传承主要形式是世代传唱、口耳相传,民歌本身由于其在社会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并没有被当做一种普遍性的内容加以宣扬。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到山海之外的广阔世界,流行歌曲的传入取代了传统民歌在他们生活中的位置,一度使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传承面临着危机。因此,创新民歌传承的模式,成为发展该地区民歌文化、实现民歌价值的关键要素。首先,世世代代家族性的口耳传唱作为民歌文化的特征之一,应该被保留下来,那些仍然保留着唱民歌习俗的家庭,应该鼓励子女学习民歌,使最传统的民歌传承模式持续下来;其次,民歌内容的不断变化为民歌传承模式的发展打开一条通途,以社区和文化组织为单位举办的各种歌唱活动、民歌比赛、民歌艺术节等,成为现代民歌传承的最主要模式;第三,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对北部湾民族文化的描述性价值以及作为音乐艺术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为该区域的音乐教育提供了素材。收集相关的民歌知识,将其纳入音乐教材之中,在小学、初中、高中进行相关的音乐教育,也是民歌传承的可取之路。

三、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一)加强对地区民歌文化的宣传力度

广西北部湾地区的民众既是民歌的创作者,也是传承和发展民歌的主要力量。加大宣传力度,通过良好的传播渠道才能更好地扩大影响力,促进民歌的发展。要想更好地将北部湾地区的民歌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推广出去,仅靠传统媒体已很难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所以要广泛利用新媒体对民歌进行宣传,能够使民歌从狭义上的审美文化转变为广义上的消费文化,使民歌在发挥文化价值的同时发挥社会经济价值。从这个角度出发,建议当地文化部门和相关组织不仅在广播和社区文娱活动中进行民歌宣传,同时应更加注重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手机、互联网、IPTV、P2P等新媒体的复合式综合运用,全方位地满足受众“观看和评论节目、设计和购买产品”等多种文化需求,进一步提高民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另外,民歌的发展虽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文化建设路线,但政府有对民众进行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民歌文化宣传的过程中,地区政府仍然应该担负起推动的责任。除了政府对民歌文化发展的各种计划性拨款之外,还应该对那些有助于推动民歌发展的文化产业建设开绿灯、多支持,这样才能够使民歌宣传更有效。

(二)与文化产业联合发展民歌的实际价值促进其发展

随着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申遗工作不断深入,广泛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现、研究、保留、传承等活动,会促进大量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这些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经济组织都会投入人力、物力和相应的资金,给北部湾地区的人民带来更多就业和发展的机会,是宣传民俗文化的良好机遇,也能够帮助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要实现民歌的这些价值,就必须与文化产业联合,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以此带动民歌文化的全面繁荣。除了通过对文化产业投资以实现民歌宣传之外,还可以采用政企联盟的方式。该联盟既可以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如文化厅文化产业处),也可以通过成立民间性质的“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会”来组织实施。当然,如果将来能够成立专门的咨询公司或策划公司,那更是上佳策略。

(三)着力培养相关人才保证民歌的传承

要使民歌文化得到全面的发展,就要保证民歌传承的多样性,而如今北部湾地区的民歌传承方式在家庭传授和歌唱比赛两个方面均存在缺失。对于大多数青年人来说,是否继承民歌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并没有本质上的影响,因此,传统的民歌传承越来越弱;而对于歌唱比赛来说,受时间、歌曲主题的限制,演唱者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发挥,欣赏者的乐趣也不能完全满足,传承中的商业性较多而教化性较少。基于这种情况,无论是民歌研究机构还是文化产业,都应该着力培养相关的人才。从民歌研究角度来讲,由于其与当地教育密切相关,可以为那些有志于传承民歌的青年人提供就业的途径——请他们传承民歌之后担任学校的民歌教师,以此培养传统传承者中的人才;从民歌的产业发展角度来讲,将创作型人才与比赛型人才区分开,在追求商业价值的基础上重视到民歌传承中文化属性的重要性,将文化作为实现商业价值的卖点,这样培养出来的民歌人才,才能够在传承的道路上真正实现他们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卢丽萍.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歌的艺术特点探析[J].音乐创作,2014,(7).

[2]郑国栋,曾美良.北部湾地区原生态民歌研究[J].大众文艺,2013,(11).

[3]王涛.京族民歌的音乐特征[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4).

[4]乔木.对民族音乐继承与发展的几点看法[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5]韦光成,覃可霖.谈谈廉州方言海歌的双关艺术[J].广西师院学报,1991,(4).

作者简介:赖世娟,女,广西钦州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古维迎,广西钦州学院人文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非遗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