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示语汉英翻译心理世界的顺应分析

2016-03-18贺玲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汉英译者译文

贺玲

(湘南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公示语汉英翻译心理世界的顺应分析

贺玲

(湘南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郴州423000)

依据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语言使用过程即选择过程,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在语言结构与语境之间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受顺应论启发,公示语汉英翻译也是一个在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考虑到制约语言选择的语言因素,还要考虑到语境因素,考虑语境因素中的心理世界则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模式、审美标准、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这样,才能让翻译出来的公示语达到交际目的。

公示语;翻译;顺应;心理世界

公示语是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显示或警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环境等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1],是一种常见于公共场所的特殊文体,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其目的是向公众传递某种特定信息或提出某种要求。随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公示语在很多大城市、旅游景区逐渐采用汉、英双语形式。汉英双语公示语不仅是我国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是外国友人在中国吃穿住行的好帮手。为此,公示语汉英翻译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并引起了翻译界学者们的普遍关注,成为了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热点。

一、顺应论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

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耶夫·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在其新著《语用学诠释》(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了顺应论,全方位考察了语言现象及其使用方式。维索尔伦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上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地作出恰当的语言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三个特征。[2]69-70其中顺应性是语言使用过程的核心。维索尔伦认为语言顺应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或多维的,语言顺应涉及“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语言结构顺应是指顺应涉及语言各个层面,如词汇、句式、语篇乃至语体风格等;语境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因素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是指由于影响语言选择的语境因素的不确定性,顺应呈动态性;意识程度是指交际者的意识程度在顺应过程中影响语言选择。[2]77-78这四个方面相互制约,构成了顺应论的四个主要分析维度,揭示了语言使用过程即选择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在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

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综合考察了影响语言选择的各种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对翻译及翻译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学者宋志平在其论文《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中阐述: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在宏观上,翻译过程要顺应不同文化的社会政治制度、历史渊源、经济方式、时代背景、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在微观上,翻译过程则要在语言结构层面顺应于语码和风格,顺应于语言构建成分,顺应语篇结构。[3]由此可见,翻译作为一种双语转换活动,同样也是一个多维度顺应的语言选择过程。而公示语汉英翻译作为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并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具体翻译实践活动,更清楚地体现了翻译过程中的多层次、多维度顺应和选择,其译文成功与否,其交际目的达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于译者的顺应程度。在公示语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综合考察了影响语言选择的宏观上的语境因素和微观上的语言因素,并对它们作出恰当的顺应和选择,才能忠实传递公示语的信息,并有效发挥出公示语的功能,从而顺利达到交际目的。鉴于顺应论对公示语汉英翻译强大的解释力和指导作用,已有不少学者从顺应论的角度探讨影响和制约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各种因素,无论是语言因素还是语境因素,讨论都不少。但由于大多数讨论都比较笼统,本文将基于顺应论,着重探讨影响公示语汉英翻译的语境因素中的心理世界,并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如何顺应目的语读者的心理世界。

二、公示语汉英翻译心理世界分析

受顺应论启发,公示语汉英翻译也是一个在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考虑到制约语言选择的语言因素,还要考虑到语境因素。根据维索尔伦,语境可分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即通常所说的上下文,包括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三个主要方面;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2]88-89其中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者的个性、情感、信念、欲望、愿望、动机、意图等心理因素。[2]102公示语作为一种常见于公共场所的特殊文体,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和强制性四大主要交际功能,其目的是向公众传递某种特定信息或提出某种要求。为忠实传递公示语的特定信息,有效发挥公示语的交际功能,在公示语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语言选择要尽力顺应目的语读者的心理世界,从而使目的语读者产生共鸣或采取有效行动。笔者将从如何顺应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模式、审美标准、心理感受以及心理需求来探讨公示语汉英翻译语境层次顺应中的心理世界顺应。

1.顺应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模式

维索尔伦认为,语言使用中激活的心智世界,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2]104其中认知因素可以理解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及思考过程,是各种社会互动得以阐释的基础。换而言之,在语言使用中,使用者的思维模式制约着语言选择。由于生长的自然环境和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使用者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认识、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从而形成迥然不同的言语表达思维模式。这种言语表达思维模式差异有可能会对翻译过程中的译者形成一定的挑战。因此在公示语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有必要考虑英汉两种言语表达思维模式差异,也可理解为英汉两种文体的叙述视角差异,并对这些差异做出恰当的顺应。

首先,英汉公示语两种文体叙述视角差异表现在向公众提要求或限制公众行为时,汉语习惯用否定结构,而英语习惯用肯定表达。例如:

请勿食用非麦当劳食品!

→Consumption of Mac Donald’s Food Only!这是一则我们经常在麦当劳外面橱窗上看到的一则公示语。汉语原文中的否定结构“勿”体现了汉语中习惯用否定句型来要求某人做某事或限制做某事的行为;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习惯用肯定句型来向其他人提要求,公示语的英语译文要符合英语国家人们的言语表达习惯。其它汉英公示语例子如:

未经许可车辆不得入内!

→Authorized Cars Only!

顾客止步!

→Employers Only!

恕不找零!

→Please Tender Exact Fare!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英汉公示语在表述要求时所存在的思维模式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此类向公众提要求或限制公众行为的汉语公示语时,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言语表达思维模式,尽量使用肯定表达句型。

其次,英汉公示语两种文体叙述视角差异还表现在陈述事实时,汉语习惯拐弯抹角,而英语倾向于直奔主题。如:

芳草青青,踏之何忍!→Keep Off the Grass!

从此双语公示语可以明显看出,为了向公众传达“爱护花草”的信息,汉语言辞华美,含蓄有余,而英文译文则客观简约,直奔主题,顺应了目的读者的言语表达习惯和思维模式。笔者曾在郴州苏仙岭景区看到双语公示语:

草色花香手足情,美丽自然拥抱您。

→Please take care of the grass and flowers,le’s embrace the natural beauty.[4]42这是一则典型的忽视了英汉公示语两种文体在叙述事实时存在差异的失败公示语译文,词语堆砌,词义啰嗦,完全违背目的语读者的言语表达习惯和思维模式,很难有效发挥该汉语公示语的功能。如把译文直接改成“Keep Off the Grass”,重点信息更突出,目的语读者更容易理解,交际目的更容易达到。

2.顺应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标准

由于文化差异,受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不同语言使用者形成了各自固有的审美心理和美学标准,这种特定的审美心理和标准自然而然会制约着他们使用语言的方式。在公示语汉英翻译中,尤其是旅游景区有关景点介绍的公示语汉英翻译,译者一定要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使用者的审美标准差异以及呈现在两种文体上语言风格差异。在汉语文化中,受重感性的传统哲学思维“天人合一”的影响,人们在描写景物时主张“物我一体”、“主客不分”,语言表达上言辞华丽、含蓄有余,行文讲究四言八句,平行对偶,并且大量出现重复用词以渲染美感。而在西方文化中,重理性的传统哲学思维主张“天人各一”,“客主分离”,因此在景物描写时强调模仿和再现,语言表达客观、简洁,十分忌讳用词重复、词义啰嗦。另外,汉语重意和(paratactic),注重逻辑顺序和意义,少用或不用衔接手段,注重隐形连贯;而英文重形和(hypotactic),注重显性衔接,常借助连接词、短语、分句或从句等各种衔接手段来保持结构完整。因此,译者在翻译景区介绍景点的公示语时,应尽量依照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标准和习惯去顺应他们的审美心理,以便唤起他们心中的美感共鸣。以下有关景点介绍的公示语翻译就是一则译者顺应了目的语读者审美习惯的实例:

墨宝园四时青翠,园林花卉景点,有聚有散,步移景换,美不胜收。

→With perennial greenery and various blossoming flowers,the garden possesses so many different scenes that one can hardly take them all in.Wherever you go,you will get quite a different view.[5]

这是一则刻在石碑上介绍墨宝园景点的汉英双语公示语。汉语原文运用大量的四字结构来展现墨宝园的美景,描写形象生动、表意丰富,符合汉语使用者的审美标准,能激发游客的游兴。而译文并没有保留原文结构,而是对句序进行了调整和梳理,使用简洁、完整的结构再现了原文的美景,不仅使外国游客容易理解接受,同时也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和习惯。另外笔者在游览庐山时也采集到一则体现了译者充分考虑到了英汉两种文化审美标准差异的介绍花径亭的公示语翻译实例。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只截取唐代诗人白居易初夏游大林寺所作纪游诗《大林寺桃花》及译文如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Though on earth in April gone is the fragrance of blossoms,the peach trees are in blossom by this mountain temple.I grieved having nowhere to find the lost spring.Little did I expect to

come upon it here.[4]44

这是一首典型的唐代七言绝句,对仗工整,意境深邃,表达了诗人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失望,但却意外地在高山古寺之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的惊喜心情,体现了汉语古体诗的独特魅力,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而译文则在遵循目的语读者审美原则下打破原文行文格式,通过直白、客观的表达,有效传递了原文的信息,让西方游客也能深切感受到诗人曾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

3.顺应目的语读者的心理感受

依据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交际者的情感因素在言语产出和解释过程中也会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语言选择。[2]103换而言之,对交际对象心理情感把握得准确与否同样也会影响交际行为的成功与否。公示语既是信息型文本也是呼唤型文本,其主要目的是向公众传递实质信息或呼唤公众采取某种行动。而经验告诉大家,一个人的行动更多的是依照情感来对事物做出反应。因此,在公示语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力顺应目的语读者的心理感受,准确把握他们的心理情感,尽量避免会给目的语读者带来负面情绪的译文,只有这样,目的语读者才能正确理解公示语的实质内容,并依照内容采取一定的行动。

首先,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心理情感,译者在公示语汉英翻译中要避免使用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如公示语:“老年人优先候车!”如果被译为:

Old People Waiting and Getting On First!

这会让目的语读者看了感到不悦,因为虽然在汉语文化中“老”有尊敬老人的意思,但是西方文化则很忌讳用“old”来称呼老人,而是用委婉语“senior citizens”表示对老人的尊敬。除此外,类似对目的语读者造成侮辱的禁忌语“crippled”、“disabled”、“retarded”、“deaf and mute”等都不应出现在译文里。因此,从目的语读者的心理感受考虑,该公示语不妨译为:

Senior Citizens First!

笔者在一高铁站电梯口看到的双语公示语:

老人及儿童乘电梯需成人陪同!

The elderly and the children must be accompanied while using the elevator![4]36

它成功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心理感受,避免使用了禁忌词“old”,而是使用了让目的语读者更容易接受的“elderly”来表示对老人的尊称。

其次,为照顾目的语读者的心理感受,译者在公示语汉英翻译中还应注意汉英文化意象差异。由于生存环境和历史文化差异,相同事物在不同民族的语言中往往被赋予了不同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打上特定文化民族烙印,成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文化意象。[4]这些文化意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某种动物、植物、色彩、数字等,其文化内涵因文化差异而不尽相同。因此在公示语汉英翻译中,译者要正确理解不同文化的文化意象,从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心理角度考虑,以免使译文给读者带来负面情绪。如有一家“巨龙大酒店”,其店名英译为“Huge Dragon Hotel”,就是一则典型忽视英汉文化意象差异的失败翻译实例。因为在汉语文化中,“龙”象征“权势、高贵”,是“吉祥、尊荣”的化身,是褒义词。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龙)是“凶残好战的恶魔”,象征“邪恶”,是贬义词。很明显,在该例子中,译者没有弄清动物“龙(dragon)”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文化内涵差异,译文不仅没有让酒店吸引更多的外宾,反而让他们避而远之。为照顾目的语读者的心理感受,该酒店名还不如直接音译为“Julong Hotel”。又如一化妆品店“红一坊”被译为“Red Costume Shop”。在汉语文化中,“红色”象征“喜庆、吉祥”,然而在西方文化中,“red(红色)”却被赋予了“血腥、恐怖”的联想意义。因此该化妆品店名的英文译文不仅会让外国顾客感到极其不悦,而且更不可能达到刺激他们购买欲望的目的,这是译者没有顺应目的语读者心理感受所导致的失败译文。如果用与汉语文化中“红色”有着相似象征意义的“gold(金色)”取代“red”,译文“Gold Costume Shop”会让该化妆品店更容易打动外国顾客的情感世界,从而进一步引发购买行动。另外,在公示语汉英翻译中,顺应目的语读者的心理感受还体现在语气的恰当把握。如在翻译含有“禁止”、“不要”、“请勿”等措辞严厉的限制性公示语时,为尊重目的语读者的心理感受,从相反的角度来传递信息内容会显得更客观,语气更委婉,目的语读者也更容易接受。如:

严禁吸烟!

→Smoking-free Area!

闲人免进!

→Staff Only!

请勿将头伸出窗外!

→Keep head inside!

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双语公示语表达既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又照顾了他们的心理感受。

4.顺应目的语读者的心理需求

维索尔伦指出,心理世界中的心理需求因素也会影响语言使用者的语言选择。[2]102因此,在公示语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同样也不能忽视目的语读者的心理需求。当然,目的语读者的心理需求会因其受教育程度、个人喜好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异。但是通过对大部分目的语读者的心理需求进行仔细研究,译者还是可以预测出他们的总体心理愿望,并有必要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去迎合他们的心理期待,这对于翻译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旅游景区的公示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大部分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的目的是想亲身体验和了解异国文化,而那些蕴含丰富中国文化内涵的有关景点介绍的公示语,如果只是简单按照原文直译的话,对于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外国游客来说是十分难理解的,也就很难激发他们的游览兴趣和满足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因此,译者在翻译介绍旅游景点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公示语时,非常有必要在考虑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文化的心理需求或愿望的原则下,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再现景点文化内涵,让他们能真正感受到异国文化的神奇和魅力。笔者曾在庐山采集到一则介绍景点“御碑亭”的双语公示语,摘部分如下:

御碑亭,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4年),系明太祖朱元璋纪念其“神袛”周颠所建。

→The pavilion was built in the 26th year of the Hongwu Period of the Ming Dyansty(1934 A.D.)by Zhu Yuanzhang,the first emperor of the Ming Dynasty in memory of Zhou Dian.[4]47

“御碑亭”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景点,对于没有任何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外国游客来说,历史人物“朱元璋”是一个陌生的人物,他们会很好奇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通过译文可以看出,译者对外国游客希望了解该历史人物的愿望做出了准确预测,采用直译加注翻译策略为目的语读者补充了有关“朱元璋”的背景知识“the first emperor of the Ming Dynasty in memory of Zhou Dian”,既满足了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又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该景点的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笔者浏览长沙南宋古城墙遗址时,看到的介绍古城墙的公示语英语译文,没有很好地顺应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语读者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心理愿望。受篇幅限制,只截取该公示语的前部分如下: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封吴芮为长沙王……

→In 202 B.C.Liu Bang granted Wu Rui as the king of Chansha…[4]47

对于了解中国历史的中国读者来说,该公示语原文中所提到的两位历史人物“刘邦”和“吴芮”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对于没有任何中国历史知识的外国游客来说却是非常陌生的。来参观该遗址的外国游客看到上面公示语的英语译文会想知道“Liu Bang”和“Wu Rui”到底什么样的人物,为什么“Liu Bang”会封“Wu Rui”而非其他人为长沙王。很明显,该译文并没有给外国游客传递出足够的文化信息,从而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该景点文化内涵的的理解和欣赏。考虑到目的语读者想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心理愿望,笔者建议同样用加注背景知识的策略,将译文改为:

In 202 B.C.(the fifth year under the reign of Emperor Liu Bang of the Han Dynasty),Liu Bang (the first emperor of Han Dynasty)conferred the title“King of Changsha”upon Wu Rui who had ever aided Liu a lot in the rebellion against the tyranny Qin Shi Huang of the Qin Dynasty…

这就能让外国游客更深刻地感受到该古城墙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从而更容易激发他们游览此地的兴趣。

总之,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全方位考察了语言现象及其使用方式,揭示了语言使用过程即选择过程,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在语言结构与语境之间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受顺应论启发,公示语汉英翻译也是一个在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考虑影响语言选择的语言因素,还要考虑到语境因素。本文从维索尔伦顺应论的视角着重探讨制约公示语汉英翻译的语境因素当中的心理世界,指出为忠实传递公示语信息并有效发挥出公示语的功能,译者应对目的语读者的心理世界有深刻的洞察和了解,并尽力从思维模式、审美标准、心理感受以及心理需求四个方面去顺应目的语读者的心理世界,这有助于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运用翻译策略。

[1]吕和发,单丽平.汉英公示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7.

[2]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宋志平.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4(2):19-23.

[4]贺玲.从顺应论角度看公示语汉英翻译[D].湘潭大学,2011.

[5]邓娟.议顺应论与广州旅游翻译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127-129.

[6]郑莉.汉英文化意象对比研究[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8(3):230-234.

Analysis on Adaptation to Mental Wold in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HE Ling
(Foreign Studies College,Xiangnan University,Chenzhou,Hunan423000,China)

According to Verchueren’adaptation theory,using language is a process of making linguistic choices with various degrees of consciousness to make dynamic adaptation to linguistic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the light of adaptation theory,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s also a choice making process involving mak⁃ing dynamic adaptation to linguistic structure and contest at various levels of salience,in which the translator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both the linguistic and contextual factors affecting his/her linguistic choice making. And the adaptation to the target readers’mental world among the contextual factor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making adaptation to the target readers’thinking pattern,aesthetic conception,psychological emotion and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thus making the communicative purposes of public signs be realized successfully.

Public Signs;Translation;Adaptation;Mental World

H059

A

2096-0239(2016)02-0089-06

(责编:谭本龙责校:明茂修)

2016-02-24

贺玲(1982-),女,湖南郴州人,湘南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猜你喜欢

汉英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I Like Thinking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英语语块在汉英翻译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