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中国梦的探索与历史经验
2016-03-18吕宾
吕宾
邓小平对中国梦的探索与历史经验
吕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几代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梦想和追求,为了圆梦,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孜孜不断地努力奋斗。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领导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带领中国人民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他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战略步骤、途径、依靠力量等。邓小平不懈地努力与探索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做出了巨大贡献,给后人留下很多宝贵经验。
邓小平;中国梦;探索;经验
一、邓小平中国梦的整体设计
1.奋斗目标
邓小平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明确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此基础之上明确了奋斗目标,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邓小平对此目标进行了阐释。“富强”是指经济上的奋斗目标,对于国家来说要实现经济的发展,改变过去一穷二白的面貌,对人民来说就是要提高生活水平与质量、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1]231“民主”是政治上奋斗目标。邓小平把发展民主看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他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168“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1]322“文明”是指文化上的奋斗目标。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过程中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思想,他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1]367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共同构成了邓小平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2.“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战略家的眼光为中国的发展做了长远的谋划与布局。1979年12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谈到了四个现代化的问题。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237在提出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设想后,邓小平进一步思考了20世纪内的奋斗目标,把20世纪的最后20年作为目标实现的时间节点,第一个10年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个10年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在设想“两步走”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设想要再用50年的时间,使人民生活在小康基础之上进一步向前发展,生活水平再上个台阶,实现富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至此“三步走”发展战略初步形成,在党的十三大会议上,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和“三步走”发展战略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认可。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三个阶段,三个目标,凝聚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展现了共产党人和人民的梦想与追求。“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具体化,为实现中国梦勾画出具体的发展蓝图,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3.依靠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想,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如何现实这一宏伟的奋斗目标,邓小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始终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信人民群众是中国梦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实现中国梦要依靠全体中国人的共同艰苦努力与奋斗。为此,必须紧紧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创造精神和奋斗精神,通过每个人脚踏实地的奋斗与付出,形成巨大的合力,最终促成中国梦的实现。
二、邓小平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所形成的宝贵经验
1.敢闯敢为、敢为天下先的实践精神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走出一条不同于苏联而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摆在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面前。在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情况下,邓小平既没有从马克思主义的书本中寻找答案,也没有从头脑中寻找答案,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在实践中寻求答案。一场影响深刻、久远的革命,在邓小平敢闯敢为、敢为天下先的巨人勇气中拉开了序幕。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邓小平敢闯敢为、敢为天下先实践精神的最初成果。农村的改革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中国人改革的热情与信心。城市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如雨后春笋般地相继展开。1979年,在提出兴办经济特区时,争议比较大。邓小平坚持先干起来,大力提倡“摸着石头过河”,在改革中学会改革,在建设中学会建设。邓小平在强调敢闯敢为、敢为天下先的同时,也强调在实践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他指出:“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2]113沿海的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邓小平敢闯敢为、敢为天下先的实践成果的集中体现。邓小平敢闯敢为、敢为天下先的实践精神极大地改变和更新了人们思想观念,促使改革创新精神和文化的形成,这些都成为我们追逐梦想道路上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梦想可以实现的重要法宝。
2.把实事求是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
邓小平提倡敢闯敢为、敢为天下先的实践精神,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的方法。但敢闯敢为的过程并不是盲目、主观、随意的,而是构建在符合客观实际基础上的,这是邓小平在一次次试验中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邓小平一生都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他的思想、实践都是务实的、求真的。邓小平指出:“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我们说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现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1]113邓小平之所以能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所提出的思想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立足国情、把握国情,“成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依据’,也成了追逐‘中国梦’的‘总依据’。”[3]邓小平强调:“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1]163基于此,他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通过30多年的实践已证明这一构想是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利益要求的,是一种科学的、务实的发展战略。邓小平在强调实事求是的同时,也突出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绝对对立起来,把二者看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邓小平打破这一僵化思维模式,抓住了二者之间具有的同一性特征,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373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邓小平实现中国梦的全过程,成为中国梦最终得以实现的重要思想保证。
3.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中国梦实现的终极目标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邓小平为之奋斗的目标,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他始终强调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的一切政策和工作的标准,也是党一切行动的价值取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宗旨,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经济上,邓小平强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他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是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裕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2]264-265在政治上,邓小平突出强调人民所应该享有的民主权利。他指出:“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1]322在文化上,邓小平强调在提高人民物质生活的同时,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他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208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各方面权益,以此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中国梦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强大力量。
4.把解决矛盾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
世界是由矛盾所构成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邓小平把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始终。他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1]152-153邓小平抓住我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具体体制和结构存在的弊端,特别是我国僵化的经济体制已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这一矛盾,提出改革的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存在许多矛盾,如何在众多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邓小平运用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抓住了我国生产力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这一主要矛盾,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一系列发展目标。邓小平认识到这些目标最终能否实现,主要依靠于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国内的一切有利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社会主义制度内部具体体制的完善与发展,这些才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条件。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2]265因此,在改革初期就确立了对内搞活的政策。邓小平强调内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对当今世界发展形势和中国国情做具体分析后,提出对外开放的政策,充分利用国外的一切有利条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邓小平运用哲学理论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利用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论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
5.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基石
总结过去历史经验教训,面对时代发展要求,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发展是中国梦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中国梦必须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邓小平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他曾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2]116邓小平以理性的态度,重新审视和思考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373把生产力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认识论中,突破了过去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停留在外在特征层面的弊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化。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使人们认清了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脚踏实地地实践、艰苦努力地奋斗,最终才能使美好的中国梦得以实现。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尚庆飞.“中国梦”:从毛泽东到当代中国[J].学海,2013(5).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1.042
此文系2016年盐城工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课题“邓小平发展战略思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系研究”(项目编号:MYB20160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