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然到实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探析
2016-03-18周媛媛
周媛媛
从应然到实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探析
周媛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民核心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它的实现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路径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旨在于将理论、学术等“应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注入国家、社会、个人等“实然”层面,使之固化为民族精神、社会风尚、国民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一、国家层面
“核心价值观总是由统治者阶级所倡导并由统治阶级的统治力保证其优势地位的”,因而在核心价值观践行过程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统治阶级负有引导、灌输之责,亦即国家在核心价值观理念的正面宣传要做好“顶层设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蔚然成风”,离不开公众主观意识上的认同生产生活中的身体力行。然而,公众的认同和践行远非自觉自为,其“知识构成”“阶级属性”势必会影响其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因此,在核心价值观宣传、灌输中,国家应抛弃“价值中立”立场,以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引领公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国家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应做好核心价值观的释义、说明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结合。”因此,核心价值观应诉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中寻找注脚,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唯此,核心价值观才得以具备说服力和感召力,进而深入人心。
其次工具选择上,在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宣传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大众传媒的优势。强调党媒放声之余,更要结合微博、微信等受众广、传播效度强的自媒体,为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构建良好的“舆论场”,从而使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群体中去,进一步固化在公众的认知结构中,这是理解、内化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方法运用上,在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宣传过程中,要严守党性,敢于纠错,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互联网加时代,观念、信息的更新迭代尤为迅捷,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传播的中心,这在方便核心价值观宣传同时,也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部分极端西化分子以核心价值观的“兼容并蓄”为幌子,对其中的“自由”“平等”断章取义,叫嚣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西方价值观念,意图混淆公众试听,消解公众的文化认同。核心价值观自身的包容性毋庸置疑,但并不代表没有原则,盲目容错。针对上述这些别有用心的曲意解释,党媒要先发制人,敢于纠错,公众则要学会理性辨别,勇于质疑。
二、社会层面
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曾提到,国家和个人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区域,这一中间区域他称之为“公共领域”。毋庸置疑,哈贝马斯所说的这一公共领域存在于各个民主国家,中国置身其中,概莫能外。笔者以为,这一公共领域在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社会本身,因而在以国家—社会—公民为三个层级而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过程中,作为衔接国家和公民个人的中间环节,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注重教育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学校则是统治阶级巩固自身统治、培育合格接班人的必要场所。因此,将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践行纳入教育的各个环节、阶段之中,是国家推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首先,学校应在教育内容上突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内容。学科教育固然是教育的重要方面,但绝非教育的唯一内容。过去,我国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科知识单向侧重的教育策略,的确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专业素质好、技术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他们对国家改革和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值得肯定。但部分国家培养的专才,国家、民族意识淡薄,在欧美等主流资本主义国家生活一段时间之后,竟也乐不思蜀,最终移民海外。“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国家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所培养的优秀人才却为外人所用,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疏忽,因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在教育过程中突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为国家的改革和建设输送一批批民族认同感强的优秀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建稳定、可靠的“人才智库”。
其次,应将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情况纳入教育考核中。教育考核标准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指向标,有必要将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情况纳入各个阶段的教育考量中。诚然,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考核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加以解决,而若要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情况进行考核,现有的教育考核标准、手段则略显乏力。“应试学”的兴起,更进一步加剧了“知”与“行”之间的差距,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现有的教育考核体系与国家所倡导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政方针并没有做到无缝对接。重应然、轻实然是目前教育考核标准存在的最大问题,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标准亦是如此,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公众“主观世界”与其所生活的“客观世界”的严重脱节,届时核心价值观也将失去应有的说服力。因此,必须将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纳入教育考核的标准体系,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2.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社会组织是由有着相似价值观的个体聚合而成的社会群体,主体主要包括非政府组织(NGO)和非营利组织(NPO),其作为非官方的社会群体,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鼓励社会组织自发组织各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组织作为公共领域的活动主体,它是民众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场所。
公众通过各类社会组织自发地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此外,公众自发组织实施活动,是一个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因而更有利于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个体的生产生活相结合,从而以一种自觉自为的方式内化核心价值观。
其次,国家应在一定限度内放宽公众的结社自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凝聚公众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使其得到包括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价值观在内的全体国民的认同。放宽公众的结社自由,有利于让拥有不同价值观的个体自发聚合成社会组织,从而加深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交流,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理解,使隐匿于公众内部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外显于社会组织之间,并以一种对话的方式加以缓和,以求同存异的方式和平共处。唯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达到凝心聚识的预期效果。
三、个人层面
古语有云:“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个体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单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传承者,核心价值观也只有落实到个体的言行之中,才算是实至名归。
1.注重个人品德的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体品德做出的基本界定,亦即爱国、诚信、敬业、友善,是提升个人品德修养的起点。但并不意味着在个体层面践行核心价值观,只要做到上述四点即可。事实上,核心价值观是国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它只是价值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并不包括其他重要的价值观,类似于勤俭节约、保护生态等价值观念虽然未被列入核心价值观之列,但它们显然也需要个体去践行的重要价值观念。因此,在提升个人品德修养方面,个体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到爱国、诚信、敬业、友善,还应当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其他重要价值理念的理解,并加以认同践行。
2.个体应做到见贤思齐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个体将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内化于心是外化于行的前提。与此同时,它还是一个相互教育的过程,个体对核心价值观的身体力行,势必会在其相应的社会关系网络内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对该关系网络内的社会成员产生示范效应。因此,个体应在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内,做到见贤思齐,推动核心价值观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认同与践行。
3.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辨、抽象的产物,然而一旦落实到个体的生产生活,便是具体的。个体要学会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首先,个体应当做到遵守特定的市民公约以及相关准则、规范,因为这些基本的社会规范都是根据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要求来架构和修缮的。其次,个体应积极参加社会、国家组织的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文明活动,如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等,个体积极有为地投身于这些活动有助于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领神会。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2]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季明.核心价值观概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4]洛克.人类理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5]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7]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 2015.
[8]刘建军.以弹性思维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5(1).
[9]邱吉.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变迁[J].人民大学学报,2015(6).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