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对学生优良人格形成的影响

2016-03-18杨白群厦门华天学院心理咨询中心福建厦门361012

高教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

杨白群(厦门华天学院心理咨询中心,福建厦门361012)



家庭教育对学生优良人格形成的影响

杨白群
(厦门华天学院心理咨询中心,福建厦门361012)

摘要:良好的人格品格是取得成功的基石和力量所在。学生具有优良的人格品质是家长期望,更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生优良人格;形成的影响

Abstract:Good personality and character are the foundation and power of success. Excellent personality of students is not only the expectation of parents, but also the important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in school.

Keywords:family education; good personality of students; influence of formation

分析当前高职大学生发生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以及大学生人格缺陷等都充分表现出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家庭是个体精神运动和心活动的成长环境,是个体教育的起点并伴随个体的一生。它对个体人格等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是塑造个体人格的基本环境,是真正的终身教育。如果能在家庭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思考人格塑造问题,并将这种思考转变成家庭影响的积极因素与实际教育行为,那么教育效果就比较明显,成长中的大学生也会表现出既积极进取又富有人情味的人格特征。正是从这些基本认识出发,提出几个值得注意的人格培养问题,与各位家长共同商讨其必要性、可能性、可行性及对策。

一、高职大学生人格现状

(一)目标理想信念空虚

一些学生淡化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在他们的观念中,世俗的、功利的、物质性的倾向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迷茫困惑等生活空虚无理想,缺乏精神支柱,甚至相信命运。

(二)意志薄弱

心理是行动的先导,意识是行动的明灯,不正确的心理必然导致不正确的行为。一些学生遇到挫折就退缩,出现矛盾就不知所措,受到外来刺激就激动愤怒。经受挫折和失意后就心灰意冷,个性心理变态,产生精神疾病等,及个别甚至出现自杀等严重身心安全。

(三)个人主义突出,团体意识淡薄

一些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不择手段,缺乏社会责任感,公德意识模糊。部分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忽视他人、集体和社会的需要,只讲权利,不讲义务。

二、家庭教育缺失的影响

社会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飞速发展的经济、激烈的竞争导致学校和家庭都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了作为根本的——人格教育。于是,一系列人格缺陷导致的问题频频出现。近年如复旦大学医学院发生一起投毒案件,致在校研究生黄洋死亡,当记者问林森浩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后悔的感受?林浩是这样回答:“这是成长中的一个深刻教训,从我进看守所之前就开始后悔了。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时间不能倒流。人,特别是年轻人应该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对生命敬畏,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我们正视人格缺陷的同时,更应该反思教育的不足,充分发挥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重要性。

三、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影响缺失的对策

(一)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来提升学生归属感

大学生的自主性增强,自由度变大,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不像中小学那样紧密,致使部分学生缺乏归属感,而家庭对大学生的归属感却始终保持着。一些从未远离家庭的学生对家的依赖感很强,大部分刚入学的学生对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复杂、大学的学习等方面的不适应,容易引起紧张焦虑等情绪甚至经常逃课。家是人们永远的情感纽带,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带给人们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然而,现实中有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上了大学,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都是学校的事情,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心理归属感的形成有诸多不利,需要加以矫正。

(二)需要良好的家庭支持来有效舒缓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社会发展带给大学生更多机会的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压力。随着科技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迫使大学生除了要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还要获得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以及其它证书,使之成为步入社会寻求更多发展机会的敲门砖,这些使学生感到压力特别大。如果家长能随时了解孩子的这些情况并给予一定心理和情感上的帮助与支持,孩子的心理压力就会得到缓解。高等教育改革也带给大学生一些压力,特别是高校收费政策的实施以及物价的不断上涨,使一些学生及家庭倍感经济压力。大学生承载着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他们自身对未来也有着美好的憧憬,而从高中进入高职院校后,多种原因出现学生对自身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冲突,部分学生自己身心陷入困境迷茫困惑。在这些情况下,学生更需要家庭的帮助和情感支持以达到舒缓压力的目的。

四、社会背景下各类特殊家庭越来越多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源头

(一)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导致离婚率不断提高,使家庭结构形态日趋复杂

家庭气氛不和谐或父母离异而处理不好亲子关系,就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留下较严重的阴影,容易导致孩子性格畸形发展甚至形成不易治愈的心理创伤,容易陷入自卑、苦恼、无助、愤怒甚至悲观厌世的恶性情绪中。从2007年开始对新生种类心理、行为问题的研究结果发现,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中,来自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占50%左右;在不良性格行为的发生率上,单亲家庭学生问题比例高于完整家庭大学生,单亲家庭学生更易形成极端人格。所以,离异的父母要加倍关爱孩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才会成为子女成长的良性因素。

(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家庭增多

针对学校收集到的学生重大问题研究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易出现的问题,且主要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却影响深远。作者曾发现有很多大学生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相互之间一年难得见上几面,甚至几年也见不了面,父母与孩子偶尔打打电话,简单问候学习和身体情况,亲情关系淡漠。很多留守儿童与监护人有心理距离,情绪不好时往往无法及时排解,易形成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尽管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但孩子最渴望的还是父母的关爱,所以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通过长期的陪伴与孩子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让他们健康成长。因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三)需要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来为大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90后独生子女增多,容易过度保护与溺爱,容易让孩子形成只关注自我,在与同伴交往中往往是以“我”的单一结构出现,很少有“我们”、“他们”的思维模式,因此有些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很多困扰。还有一些家长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教养方式过于严厉,也容易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家长拥有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不仅对孩子各个成长阶段心理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还能为他们终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的基本对策

(一)建议将家庭教育的职责规范化、制度化

目前还没有将家校合作的身心教育规范化和制度化。如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中明确规定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责以及家校合作的具体事宜,并从制度上提供必要的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支持,那将更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开展家校合作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利用和激发家庭的教育力量,帮助家长确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与学校共同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和良好的学习成长。当今绝大多数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比较淡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不够,如果在政策和制度层面可以有切实可行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措施增强家长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素质、使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以便充分发挥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议对有需要的学生家长给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指导培训

融洽的父母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健康的基础。大量研究结果都表明:在相同的社会压力情境下,受到来自家庭或朋友较高支持的人,比受到较少支持的人身心更为健康。健康的家庭氛围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帮助孩子形成健全人格,这种教育力量是任何一种教育都不可比拟的,是有效发挥家庭因素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关键。然而,很多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比较淡薄,未能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和情感支持。因此,建议家庭能给学生营造一个优良的家庭心理环境,使家庭成为孩子最大、最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现在有一些高校对家长进行短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的工作。我校前几年曾经尝试在新生入学报到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资料发给家长,以增强家长重视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识,也给家长介绍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取得较好效果。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家校合作方式

定时与家长互通联络,对学生表现出的问题及时与家长讨论,实现与家长的交流与合作。方式要多样化,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电话、微信、班级家长QQ群、微博以及专业网站等开展家校合作,这样可以使家校合作的身心理教育方式灵活且经济便捷、反馈及时、保障家长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做到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也可尝试安排相关人员定期汇总需重点关注的学生情况,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适时心理动态,并给家长介绍一些给予孩子心理支持和教育的具体措施,同时也希望家长及时反馈学生的相关情况,以有助于学校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措施。要更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工作,单纯靠高校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还要依赖学生家庭的理解与配合,更要依赖政府部门、社会教育机构等力量的支持,才能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水平,促进其人格品质的全面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唐莹,张静平,余晓波.我国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现状[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3):224-226.

[2]王铃铃.大学生的人格状况与心理教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6):44-48.

[3]李润.人格教育:基础教育亟待重视的一个话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5(2):6-8.

作者简介:杨白群(1966-),女,四川成都人,研究生,厦门华天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教育与发展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6-0245-02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