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推进高职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

2016-03-18郭宗莲葛君山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生产性校企基地

郭宗莲 葛君山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1170)



新时期推进高职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

郭宗莲葛君山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1170)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研究了生产性实训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必要性和建设现状,从优选企业推动校企合作、基于工作任务开发实训项目、按照准真实工作过程实施教学、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等方面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出了建议,旨在为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借鉴。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操作技能;教学做考一体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艰巨任务。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但是,因为高职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高校扩招和高考人数的下降等因素,使得高职学生的素质明显下降,高职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质量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要求。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改革与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新要求、提升高职院校建设水平与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1 生产性实训的内涵

“生产性实训”是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并引入到职业教育领域的,但是在该意见中关于其内涵并没有明确的诠释。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院校建设方案研讨会上指出:“职业院校要强调生产性实训,其含义就是实习实训要真刀真枪干,让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训增长胆略。”《2007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评审标准(试行)》指出,生产性实训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1]。”笔者认为生产性实训就是将企业的真实环境、设备、任务搬到学校的实训室,学生在企业工程师和实训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完成实训任务,真正做到顶岗实习,目的是实现“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

2 高职院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2.1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时代发展的需要

从2004年以来,中央财政连续拨款投入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建设。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更是提出要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并且对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一批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2]。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对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作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指出要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实训基地建设与产业技术进步相适应。所以在高职院校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顺应现代职业教育时代发展的需要。

2.2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学校办学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服务。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适应就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高水平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真枪真刀”的实训实习环境,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安排的“生产性”任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能力,提高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采用工学结合的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使人才培养与行业要求紧密结合,集实践教学、产品生产、技术服务为一体,企业参与度明显提高,推进了校企合作的进程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了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校企共同探讨知识与技能并举、素质与能力并重的培养方式,课程的体系立足于岗位需求,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基础,课程的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积极推进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够更快的适应岗位,走向社会[2]。

3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

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现阶段高职院校拥有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数量逐渐增加,但真正符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求的其实凤毛麟角。不同的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建设的实训基地模式也不尽相同。

3.1简单拼凑性

这种模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只是将以往已经存在的相近工种的实验室拼凑而成的,教师还是原来的教师,实训内容也依然还是过去的实验内容,这种模式其实只有一种名义上的实训基地,而起不到生产性实训的目的。

3.2学校主导性

这种模式是高职院校根据自身优势和资源建设而成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负责管理,学校负责资金筹集,学校负责从企业引进或者自己出资购买设备,实训教师由校内任课教师兼任,学生确实能完成学校规定的实训和顶岗实习任务,达到实训的目的,真正做到学做合一,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也能得到提升。但是,这种模式学校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实训的设备有可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把最新的科学技术、工艺引入到实训中,另外由于学校教师担任实训教师,他们的技能和经验跟企业人员存在明显的差距,学生就业后不能马上适应岗位的需求。

3.3企业主导性

这种模式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由企业主导建成的,企业出资在校内根据自己的生产需要建设实训基地,同时企业提供生产设备和技术支持,选派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组织教学,学校提供场地并负责管理,学生的实训内容和计划是由企业主导安排,确实起到了锻炼学生的效果,但是,由于企业实训的倾向性,学生技能的全面培养很难保障,学校在实训内容安排上的主动性相对减弱,不能兼顾学校的需要。

3.4校企合作性

这种模式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在校企双方合作的基础上,学校和企业依据教学需要、按照企业的生产场景共同建设,企业提供设备,学校提供场地,校企共同提供资金和师资、共同经营管理、共同开发和实施实训项目。校企合作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做到了在实践中学,学习的内容也更加接近于实际,学校教师参与了管理和实训教学,跟企业的联系也更加紧密,自身能力得到了提升,企业减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校企双赢。但是实训内容主要是根据企业的生产来决定,理论教学与实训融合度相对较差[4]。

4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建议

4.1优选企业推动校企合作新模式

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考虑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特殊性、校企双方合作的可发展行,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的企业要选择在同行中有一定的地位和知名度、能提供一定数量的岗位群的企业。为了避免学校或者企业一头热现象,使校企双方达到共赢,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新模式,该模式将由学校提供场地,把企业的设备、需求、标准、师资、文化氛围等引入进来,实现教室与车间、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学生与职工一体,学院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企业发展规划相统一的校企高度融合。不仅缓解学校的资金压力和企业的招工用工困难,也改善了学校的实训教学条件,为学生的实训和顶岗实习、教师的技能培训提供了场所[5]。

4.2基于工作任务开发实训项目

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考虑的是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内在逻辑性,而生产性实训内容必须以真实的生产产品为载体,通过完成项目来达到学习和锻炼的目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内容不仅要具备生产性,还要符合学校的情况,也必须面对市场,为市场提供优质的服务。实训项目的开发必须考虑到生产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要考虑到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现有水平。实训项目的开发应该由企业的专家和学校指导委员会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商议决定,在分析职业岗位能力和真实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完成每个项目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等。即每个项目包括明确的学习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学习内容、学生需要储备的基础知识、组织实施的方法和手段、任课教师的知识与能力要求、考核与评价的方法和标准等。

4.3再现准真实工作过程实施教学

生产性实训不同于以往的实验,要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实训教学过程必须由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密切合作,“教、学、做、考”一体。在生产性实训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经过项目分析、生产组装、产品测试、产品完成等一系列的生产过程,从而了解和把握完成该工作任务的每一个环节,了解每一阶段的知识联系,强化自己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岗位职业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起着指导的作用,以启发引导为主,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择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训任务。项目完成后,必须进行总结,教师先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交流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自己的心得体会,然后教师进行总结,阐述每个项目的重点知识,对实训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确实有效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在总结中升华。

4.4建立健全实训基地各种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可以为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提供有效保障。制定《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协议》、《“校中企”管理办法》、《校企双方人员互兼、互聘协议》、《校内企业专家工作室管理办法》等校企合作协议,从制度层面保障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的长效运行。制定《生产性实训教学管理制度》、《生产性实训教学流程》、《生产性实训操作规范》、《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与考核细则》、《生产性实训基地设备管理制度》等校企合作教学常规和实训管理制度,形成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和共同考核评价的运行机制。制定《设备和元器件采购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资金投入和分配制度,保障实训过程中持续的资金投入、设备投入和更新[6,7]。

5 结论

“引企入校”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实际产品的设计生产任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水平也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新要求。

[1]刘旭慧.我国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邱金林.新时期推进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12):107-109.

[3]程淑玉.“校中厂、厂中校”形式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7):1463-1464;1480.

[4]李黎明.论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111-113.

[5]刁瑜.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29):152-153.

[6]韩运生.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与共享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87-89.

[7]王贞,陆春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7):11-13.

Exploration on Promoting the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GUO ZonglianGE Junshan

(College of Electrical and Engineering Automation,Jiangsu Maritime Institute, Nanjing 211170,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raining high-skilled talents. Based on studying the productive practice cont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current situa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and 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from promoting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by choosing target enterprises, developing training projects based on tasks, implementing teaching according to actual working process and establishing various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to build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ramural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operation skills;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practice and test

2016-07-10

2015年江苏省高校实验室研究会课题“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GS2015YB22)

郭宗莲(1973—),女,副教授。

G712

A

1672-1950(2016)03-0057-04

猜你喜欢

生产性校企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我的基地我的连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