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紧缩式流行语的紧缩动因及修辞效应
2016-03-18汤玲
汤 玲
(安徽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条件紧缩式流行语的紧缩动因及修辞效应
汤 玲
(安徽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紧缩结构表现形式精悍、逻辑类别清晰、语义表达丰沛、语调特定凝练,具有成为流行语的特质。条件紧缩式系列流行语采用四字格的表现形式,符合汉语使用习惯。从格式塔完型理论及社会认同论观点来看,条件紧缩式流行语的框架结构映射着社会事件与社会心理,是语言使用主体的修辞化表达。
关键词:条件紧缩流行语;格式塔理论;修辞效应
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新词语亦不断涌现。语言学界对新词语始终保持高度敏感,流行语的研究因此成为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网络上广泛传播并跨文化被收录于美国在线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的“不作不死”、“你行你上,不行别喷”是极具特色的一类流行语。该类流行语使用了符合汉语受众心理的四字格形式“不A不B”,是对条件紧缩结构“如果不A就不B”的进一步紧缩,结构凝练,语义丰富。前贤关于条件紧缩结构的研究创获颇丰,如邓英树利用语义场理论考察了条件紧缩式结构的特定否定义[1];赵帮华以整合理论及构式压制理论为该结构提供了完整的语义解释[2];郝立新则利用相关修辞理论对该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并探讨其修辞效果[3]。条件紧缩式系列流行语不仅具有此类结构的共性,而且具有其结构及使用上的特性,是值得关注的语言现象。事件结构格式塔理论、语言整体论可以分析此类条件紧缩结构的形成机制,社会认同理论、跨文化传播理论可以探讨此类流行语修辞效应产生的动因。
本研究流行语用例均引自于网络,普通语言使用例句选取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为了行文简洁,如无特殊必要,举例时将不再标注出处。
一、条件结构紧缩动因及场景观照
紧缩结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中间没有语音停顿、存在逻辑语义关系的谓词或谓词性结构构成的。条件关系的紧缩结构在各逻辑类别中占比最高,其独立成句的分布比率为83.72%[4],因此在朴素语言运用过程中,具有条件关系的句子更易被紧缩凝练。网络流行语“不作死就不会死”、“如果你行你就上,如果你不行你就别喷”是具有该典型特质的条件紧缩结构,由其进一步紧缩形成的“不作不死”、“你行你上,不行别喷”则是以四字格结构“不A不B”为其基本规约类化而成,其结构符合汉语使用者的习惯,因而使用频率很高,易于接受与传播。
1.“不A不B”四字格对紧缩结构的规约类化作用
作为形式与意义配对的结构,配对的基本规约往往并不遵循某一普遍原则,而是具体语境下的特殊规约模式。严辰松指出“形式、意义和功能三者中任一点上的不可预测性是形成结构的典型标准”。而同时“语言并不能排除某些可以预测的结构由于高频使用而得到固化”。汉语四字格“不A不B”数量颇丰,一般而言,其主要分为并列与偏正两种结构,前类并列结构如“不干不净、不土不洋、不言不语、不尴不尬”等,后类偏正结构如“不止不行、不塞不流”等。其中表示假言判断的偏正结构“不A不B”义同“如果不A则不B”,如“不见不散”、“不破不立”等:
(1)我有老伴儿,还有两个孩子,不干不行啊。
(2)反正事情不找不来,咱们天天去张罗,难道就真没个机会?
(3)文章嘛,总是要改的,不改不精练。
“不A不B”结构动态地说明了某一事物在某种条件下产生某种结果,类似于逻辑上的推理。家里有老伴儿和孩子要养,“如果不干活是不行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如果不改就不够精炼”。同理,“如果你不作死你就不会死”,“如果你行你就上”,“如果你不行你就别在这儿喷”都是类似的条件结构。条件紧缩式结构具有与之相同的特点,这是其进一步紧缩为“不A不B”式四字格的客观结构条件。
2.紧缩过程中事件框架与底格的因果物化作用
事件由多个构件组成,各构件以独特的方式存在,表现事件中参与者在特定空间内某种行为的多重内部逻辑关系,这一系列关系的总和即为事件结构[5]。事件结构具有完形性(即格式塔)的特点,表现为事件框架(frame)和底格(configuration)。事件框架即事件在何种环境中产生并进行,对其依赖的空间场景有何特定要求等事件的外部信息,事件底格即事件的参与者、参与动机、动作方式及行为后果等内部信息。
现以偏正结构“不A不B”式来考量“不作死就不会死”系列网络语言,其内部必然包含两个事件结构:1、A了;2、B了。事件发生必然有其框架和底格,从事件框架上看,从A了到B了具有历时的特点,事件发生存在固定的程式,该程式展现了先A后B的发展历程;从事件底格上看,A行为的具体表达方式与具体实施者是两个必不可少的构件,事件实施者参与该行为的动机则具有显著的社会性。从对实际语料的分析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出该流行语更多使用于强主观性的评判性标题中,例如:
(4)贾斯汀比伯靖国神社前摆拍:No Zuo No Die
(5)李咏寄语欲离开央视同仁:不作死就不会死
(6)杜汶泽不作不死,领衔明星骂网友纯属找灭
新闻语言往往是流行语传播与使用的前沿。新闻标题中出现某种流行语,其社会效应更易被放大强化。此类新闻标题中的流行语,框架与底格反映了特定社会语言集团中言语表达者对该群体内经验的统一且理想化的理解。从“不作死就不会死”到“不作不死”的紧缩过程正体现了这一理想化解释,即用最简最被接受的语言形式表达最丰富的语义内容,获得最广大的社会认同,让多数人对语言社团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形式紧缩凝练语义依旧能贴切展现出事件框架与底格的全部内涵与外延,而紧缩格式更方便使用与传播,令其进一步在语言社团内部得到认同与发扬。
二、生成整体论与语境的整体论溯源
1.语言实践中意义的整体性特质
语言使用具有情境性、意向性、互动性的特点,是三者的协同合作,这就决定了在语用分析中应具备整体论的分析思想。语言使用者的思想是整体的、具体的,外化为语言后,这些感觉经验的符号却是局部的、抽象的。语言常规性地表达了思想的局部含义,语言接受者的话语理解只是以经验常识为指导的动态意义生成过程。语言接受者对话语的理解并非还原,而是无限逼近。逼近的概率或效率往往取决于对语境的把握程度。
流行语的初始语义往往会在线性传播路径中随着历时改变而发生变形。跨文化的语言传播更会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特定语素义的难以传达而使语言理解更加偏离原初义。广义语境的确定则更加依赖于对意义的追问,通过回溯意义进而掌握非语言环境因素的作用。条件紧缩式系列流行语的特质及其在跨文化传播中所内隐的文化动力,都需要从生成整体论中去寻找答案。
2.整体语境的多维分布折射流行语的超适应能力
西稹光正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上的一切都可能成为语境。语言是一种物质现象,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可能成为语境。语言是人类本身所特有的交际和思维工具,那么人类本身的一切也都可以成为语言的环境。”[6]语言社会的多样性决定了语境构造的多维性,在语言理解无限逼近原初意义的过程中,语境的多维构造实际上给予了逼近值更客观的观照。语境多维性包括言内语境、言外语境、言伴语境,此三类语境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整体出现并共同发挥作用。由于产生语言的客观行为是动态的,语境也必然是动态的,且伴随行为的实践不断延伸、扩展。
条件紧缩式系列流行语是一个依赖特定语境产生又在该语境中被传播的主观评价流行语,它的产生、使用、传播都离不开语境的作用。语境的动态本性决定其使用的动态开放性。从最初对某一主体行为的主观评价,到进入大众语境后语言集团内成员为了加入流行大军刻意而为的主观行为,到被跨文化接受后产生的包含更多批判内涵的自我嘲讽,这一语义蜕变过程正是各类语境形成的开放性网络力量所构造成的,而其中最主要的一支力量为言外语境。
借用“语境场”的概念,我们将最间接、最内隐、最变化不定的言外语境各要素形成的关联称为“言外语境场”,其包含的社会文化因素是此类流行语嬗变的主要动因。以“不作不死”为例,源于网络游戏的“不作死就不会死”被百度贴吧发扬光大后,网民便开始以自己的行为实际地融入网络语言集团、语言游戏和狂欢的表象深层地展示出语言使用者渴望在言语集团中为自己定位并得到语言社会认同的心理驱动。
流行语在短期内都会有“量”的激增而后迅速降低,呈抛物线型分布。然而对条件紧缩式系列流行语的研究发现,此流行语在流行后渐渐趋向理性使用,这与新闻媒体的参与不无关系。新闻标题针对某一新闻事件以评判、调侃的语气使用该流行语,表现出该流行语的强大生命力和社会适应程度,这也为其进一步走出国门奠定了语言文化基础。美国俚语词典将其收录就是情理中的事了。然而,言外语境场对流行语传播中语义变形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政治、思想等各方面的合力使源语要素的本义偏离原轨道是语言接触过程中的常态。美国社会使用该流行语的场合与中国社会略有偏移,这本身说明该流行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超适应能力。
3.意义对语境的整体论溯源揭示语言理解中文化差异存在的必然性
语言的意义追问可深层探究人的语言使用、语用中人的理解等人文因素。把意义整体和语境整体联系起来可以归结为意义对语境的整体回归。只有在整体语境中,意义的理论构建才准确且有根基。条件紧缩式流行语在不同语境中展现出不同的语用目的,或为调侃,或游戏,或评判,不同的语用目的又内在地决定了意义整体能否实现。在这一循环发展过程中,语境的基础作用显而易见,意义在语境中发生,又归于语境。在新的相关意义产生与理解中,原初语义总会被或多或少地捕捉到。例如美国社会的“no zuo no die”语义与中国社会略有不同,甚至在翻译过程中对“作”采用了直接使用汉语拼音的方法。意义的语境溯源正是反映了语言使用的差异。差异是绝对的,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流只有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才能沟通理解。语言使用的基本语境内容会在实际语言使用中被察觉,而这基本语境与中国社会的基本使用语境是大致相似的。
三、条件紧缩结构流行语修辞效应的获得性动因
1.流行语修辞效应获得的理论基础——广义修辞学
流行语在重复使用中往往会产生一定的修辞效应。从“不作死就不会死”到“不作不死”到“no zuo no die”修辞效应的获得性动因可通过广义修辞理论得到解释。谭学纯的“修辞功能三层面”理论重视修辞表达、修辞接受和修辞互动。其分类主要为(i)修辞作为话语构建的方式;(ii)修辞作为文本构建的方式;(iii)修辞参与人的精神构建[7]。
四字格“不A不B”对条件紧缩式系列流行语的紧缩过程具有规约类化作用,“不A不B”是半开放的固定图示结构,充填该语义框架空位上的语言成分都必须满足原结构义对语义的要求——假设条件义,“不A”和“不B”两个音步对称和谐,四字格简洁明了,原结构压制义规定了对该结构的准确理解,话语表达构建过程有的放矢,是一个易于表达、便于接受的双向构建的修辞形式。广义修辞理论认为修辞不仅建构话语和文本,而且参与构筑修辞主体的精神世界和生存模式。巴赫金重视“社会学形制”的修辞学,认为不应割裂修辞研究对象与社会的关系,应关注社会语言和社会生活[8]。广义修辞学不仅强调技巧的说法或写法,更加注重该修辞表达对语言主体活法的影响,重视人的修辞化认知和修辞化生存。
对网络数据的统计显示,条件紧缩式流行语最早出现于日本网络游戏中的台词,后被百度贴吧发扬光大,进而出现流行语系列。如:
(7)不作死就不会死系列:使劲把自己作到半疯的姑姑的悲惨故事。
(8)不作不死系列:说个悲伤的故事,让大家开心一下。
(9)不作不死系列:我高兴了就行,最好你也高兴一下。
流行语在短时间内发生质变,外在的主观动因参与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如果说最初的语言使用者会为了场景而选择适用、适当、适情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为了适用而使用”,那网络推手则仅仅是为了使用某一流行语,扩充其使用范围,缩小内涵扩大外延,是“为了使用而使用”。在此过程中,原先的语法结构被赋予了强大的修辞功能,语法结构义被稀释,取而代之为修辞结构义。这种修辞义从原生态起就有着浓重的社会色彩,处于一定言语社团的语言使用者为了迎合流行、表达存在感,会刻意地创造“不作不死”的事例,以这种修辞化表达来实现自己的修辞化生存,短时间内此类修辞化表达即呈井喷态势。这也是“修辞参与构筑修辞主体的精神世界和生存模式”的现实案例,是对广义修辞的话语构建、文本构建、精神构建三位一体的最好诠释。
2.流行语修辞效应获得的社会性动因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同时又具有审美和娱乐的潜能,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性使其在话语建构的同时更为关注的是身份认同,即超个人话语建构[9]。而集体认同是该建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参数。条件紧缩式系列流行语认知表达能与网络事件相关联,能够唤醒大众的参与意识,调动已有经验参与理解,释放出语言使用者对事件的针砭,表达强烈的主观情感,集体认同增加了个体的群体归属感。
美国俚语词典的收录更进一步拓宽了此类流行语的传播范围,英语将其翻译为“no zuo no die”,使用了汉语的语法结构和拼音模式,又不乏诙谐幽默,增加了语言使用者的兴趣。语言使用者希望自己的语言被成功接受,期许自己的语言获得社会的认可,自然会选择这种表达方式,这又再次增强了该流行语的使用频率,扩大了该流行语的使用范围。
条件紧缩式流行语具有强烈的主观评价性,具有流行语产生、传播、短期内数量激增的共性,也具有回归平淡后理性使用及跨文化被吸收的个性。格式塔理论及整体论观点对紧缩结构的形成具有解释作用,意义的语境追问体现其超强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语言集团内部成员为迎合流行语做的系列修辞化表达诠释了“广义修辞学”修辞参与构筑修辞主体精神世界的理论。
参考文献:
[1]邓英树,黄谷.论不A不B的否定意义及制约因素[J].汉语学习,2002(4):67.
[2]赵帮华.整合-压制:不A不B构式的认知机制 [J].唐山师院学报,2014(1):96.
[3]郝立新.“不A不B ”四字格成语中A与B的语义关系及修辞作用[J].修辞学习,2007(6):72.
[4]梁蕴华.现代汉语紧缩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104.
[5]崔希亮.汉语介词与位移事件[D].北京:北京大学中文系, 2004:29.
[6]西稹光正.语境与语言研究 [J].中国语文,2003(3):205.
[7]谭学纯.广义修辞学演讲录 [M].上海:三联书店. 2012:97-103.
[8]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一册[M].钱中文,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05-107.
[9]汤玲.流行结构“不是所有S都P”的多维考察[J].当代修辞学,2012(4):73.
责任编校:汪长林
Contraction Causes and Rhetorical Effects of Conditional Contracted Buzzwords
TANG Ling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Anhui, China)
Abstract:Contracted constructions, concise in form, clear in logic, rich in meaning and pithy in tone, have the features of buzzwords. Four-character conditional contracted buzzwords accord with the use of Chinese. According to the Gestalt theory and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the construction of those buzzwords reflects social events and psychology and is the rhetorical expression of language users.
Key words:conditional contracted buzzwords; the Gestalt theory; rhetorical effects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6)02-0081-04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6.02.018
作者简介:汤玲,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面向对外汉语的认知构式视角下汉语特殊结构研究”(12YJC740094)。
收稿日期:2015-09-11
网络出版时间:2016-04-26 14:54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60426.1454.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