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链合创新视角下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模式研究*

2016-03-18黄泽文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校企技能职业

黄泽文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83)



链合创新视角下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模式研究*

黄泽文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83)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创新型技能人才日益短缺,校企之间的合作也日益紧密。现代学徒制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深化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传统学徒制融入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新形式。在链合创新的理论视角下,对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模式展开相关研究,探讨高校与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的角色功能与作用,研究该模式运行中的创新之处,为各高校规范现代学徒制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现代学徒制;链合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技能型人才日益短缺,企业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合作也随之不断深入。现代学徒制是高校与企业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实现的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特征的合作模式,是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不断深化发展的新校企合作形式,是我国经济与教育改革向纵深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学徒制在国外已有较多成功的发展模式,如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新学徒制”、英国“现代学徒制”、[1]瑞士“三元制”[2]等。据欧盟2012年的报告,欧盟在2009年共有现代学徒370万人,[3]在27个成员国中有24个国家在中等教育阶段开展了现代学徒制。[4]我国现代学徒制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受到了政府、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国务院依据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于2005年确定了107所半工半读试点学校,成为了我国现代学徒制的雏形;2014年2月,由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第一次从官方层面明确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同年8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19号)正式发布,成为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进入实质性阶段的标志;2015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推动试点工作的开展。截至2015年7月,共有1180家单位,其中55家企业、26个行业组织、20个地级市、510所高职院校和572所中职院校,向教育部申请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5]

现代学徒制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从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学习载体的重建、教学组织和管理的变革、教学团队的目标聚集以及教学评价的文化价值取向等方面出发,进一步深化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传统学徒制融入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新形式。本文在链合创新的理论视角下,对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模式展开相关研究,探讨高校与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的角色与功能,研究该模式运行中的创新,以为各高校规范现代学徒制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1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现状

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开展较晚,在本世纪初才正式有零散的高校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我国最早试点现代学徒制的学校为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职业技术学院,在2003年就开始进行准“现代学徒制”的探索;[6]2006年,江苏大仓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企业合作,形成了“定岗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7]2011年宁波北仓职业高级中学试行中职学历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8]2010年江苏新余市政府投资60亿元建设了江西职业教育园区,作为现代学徒制实验基地;[9]2012年广东省的清远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招生。据相关研究,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主要集中于华东和中南区域,以广东、浙江、江苏、湖北和山东为主;专业分布非常广泛,共覆盖了83个专业;在招考方式上以招生招工的方式为主,先招生后招工的方式为次,先招工后招生的方式最少。[10]

从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情况来看,我国现代学徒制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高校与企业的参与度较高,专业覆盖较广,但是仍存在较多的困境与障碍需要解决。如,思想认识不够,相关保障措施落实不完善;某些专业或高校现代学徒制的报名人数低,录取比例不高;对报名学生的限制较多;试点地域过于集中等。

2 链合创新理论下的现代学徒制

2.1链合创新的概念

链合创新是纵向合作创新的其中一种,是不同企业之间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多企业协作、协同创新,是指产业链中存在投入产出关系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11]是一个联系紧密的、交互开放的创新系统,以资源共享、价值互补为基础,以最大化产业链企业福利为目标的共生经济体。链合创新是企业合作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链合创新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链合模式。按企业主导作用的标准,可分为上游企业主导模式、中游企业主导模式、下游企业主导模式;按主体间的主导关系标准,可划分为合作主导型模式、竞争主导型模式;按创新路径可划分为横向纵向、纵向和网络状链合模式。[12]

2.2现代学徒制运行模式的链合创新理论解释

从链合创新理论来看,现代学徒制运行模式属于合作主导型模式。合作主导型创新模式是以资源互补且市场重合度较低为基础,以合作为主导关系的创新模式,合作经济主体基本不是在生产同一类型产品或服务,双方之间的市场竞争度较低。[12]在现代学徒制运行模式中,高校与企业不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属于“生产”高素质学生人才的两大主体,学生则属于高校与企业共同合作的“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在此条“产品链”上,高校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企业则为学生提供技能实践学习,两大“生产”主体为学生提供的培养方式以及培养内容均不相同,不存在交叉重复与竞争,是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

2.3链合创新理论视角下高校与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的角色与功能

2.3.1高校的角色与功能

链合创新理论视角下高校位于现代学徒制学生培养“产品链”上的第一个培养主体,担任学生大学生活引路者和理论知识培养者的角色。无论高校对学生采取何种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方式,现代学徒制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较在高校学习、生活的时间均较短,甚至某部分学生在学校的全部时间都不到一个学期。因此,高校在此环节中既要承担学生的专业课理论的教学任务,又要承担学生的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教学与培养,重点在于避免让高校的学习与生活成为了现代学徒制学生学习中可有可无的环节。此外,由于学生的特殊性,要求高校在教学方式与培养方式要与其他学生不一样,要采用新的、高效率的培养方式,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相对应的任务。

2.3.2企业的角色与功能

企业处于现代学徒制“产品链”上的第二个培养主体,担任学生接触社会的引路者和技能实践培养者的角色。企业在现代学徒制合作模式中主要承担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现代学徒制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均待在企业当中,在企业中担任着双重的角色,既是企业的员工,要严格按照企业的上班时间、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同时又是企业中的学徒,在师傅的带领下在企业中上岗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学生在企业中既要学习又要工作。

此外,现代学徒制的校企链合创新具有创新活动共链性的特征,高校与企业对学生的培养都存在“投入”与“产出”关系的关联主体,高校与企业均处于链合创新“产业链”的核心位置,其中任何一个主体的创新行为均对另一主体产生较大的影响,即具有较大的联动作用。

2.4现代学徒制校企链合创新的作用

2.4.1有利于校企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校与企业拥有不同的优势资源,高校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在专业理论创新与高校思想、文化知识培养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企业则在技能实践与创新上具有较强的优势。现代学徒制校企链合创新是把高校与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人才的共同培养,让学生从进校到离校的这段时间中实现理论与技能实践的双重培养,大大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提升人才培养的创新性。

2.4.2有利于克服主体单独创新存在的障碍

高校或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创新的最大障碍就是成本太高以及风险过大,现代学徒制校企链合创新可让高校与企业在合作期间建立成本分担和风险分散机制,让企业和高校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进行更好的科学分工,以克服成本和风险这一普遍问题。

3 链合创新视角下现代学徒制的创新

现代学徒制中的校企链合创新是属于一种传导性机制,在合作双方之间会产生链合效应,以达到促进合作方式升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目的。校企链合创新包括创新内容、创新动力、创新机制三个方面。

3.1创新内容

校企链合创新的创新内容包括招生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校企合作方式创新。招生方式创新是近年来我国高考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学徒制是高考招生方式改革中的重要突破;在人才培养方式创新上,现代学徒制要求高校对该部分学生的培养需要与企业一起合作,创新培养方式,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从高校转移到企业,高校为学生提供理论和文化知识的培养,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技能的培养;在教学方式创新上,由于学生在校的时间有限,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又要学习文化知识,因此必须要求高校在教学方式上有所突破,合理编排课程的上课时间以及考试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在校企合作方式创新方面,现代学徒制是继顶岗实习、订单班、建立实践基地校企合作方式后的重大校企合作突破,在此合作方式下,高校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

3.2创新动力

创新动力包括改革推动力和需求拉动力。改革推力是指在高考改革的大环境下,高校招考方式的创新、多元化成为了高考改革的重点之一。改革推动可以促进校企链合创新的持续发展,延长高考改革的生命周期。现代学徒制招考方式在高考改革的推动之下会继续向前发展,并会在未来衍生出多元化的招考方式。创新动力中的需求拉动力是指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则必须提高自身的技术含量,招纳更多高技术的人才。企业对高技术人才的渴求是形成现代学徒制链合创新的重要拉动力,形成校企无缝隙合作,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使人才的技能更契合企业的需求。

3.3创新机制

现代学徒制的链合创新机制包括传导机制与保障机制。传导机制是指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联机制,主要发生在产业链纵向的环节中,通过本机制,产业链中的创新会沿着产业链进行传导,让创新达到一种纵贯产业链的效果。[12]现代学徒制的传导机制属于双向传导机制,学校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中所产生的创新理论、创新知识、以及创新方式均会沿着“产业链”传导到企业当中,更新企业的技能技术;同时,学生在企业学习实践技能时产生的技能创新也会反向传导给高校,更新专业理论知识。

现代学徒制的保障机制包括成果共享机制与风险共担机制。成果共享机制是指高校和企业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与技能创新成果等均可相互分享,有利于增强高校与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又有利于促成理论创新与实践技能创新的融合,提高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率。风险共担机制是指在现代学徒制运行过程中高校与企业共同承担相关的风险,这不仅可以分散风险,又利于双方之间建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能有效降低创新失败率与创新成本。

4 链合创新视角下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方向

4.1完善现代学徒制运行的相关保障

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较晚,在各个方面的保障均没有完全到位,因此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要逐步完善相关的保障。在人员配置方面,现今企业导师的选取、培养、考核、激励等均没有相对应地落实,存在大量的制度空缺,急需完善。此外,政府对现代学徒制的支持力度总体有限,除政策上大力主推外,在经费的保障上明显不足。经费保障和企业以及高校推动现代学徒制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政府应逐步落实对企业、高校的经费补助。

4.2加强高校与企业的深度链合

现今我国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程度仍然较浅,停留于表面的合作形式,未能真正实现深度的链合。因此,在后续的合作过程中,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深度应进一步加强,在人才培养方式、专业技术、核心理论与技能等方面的创新应加强合作。

4.3加强企业的主体地位

现今在我国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企业的主体地位不够明显,往往会“沦为”校企合作中的附属品;功能作用不够彰显,没有真正实现技能实践的主体功能。因此,企业要加强其在合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被动”合作转化为“主动”合作,多参与人才培养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中,将“配合”学校完成工作的局面转变为与学校共同完成相关培养工作。

4.4明确“学徒”身份

“学徒”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一度被作为是地位低、薪酬低、福利低的工作岗位,在大多数家长的心中,“学徒”的工作性质、地位、福利待遇都很差。因此,高校、企业以及政府等应该向社会明确界定好现代学徒制中的“学徒”与传统“学徒”的区别。此外,企业在设定学徒工作岗位、工作内容以及技能培训时也要作一明确的身份界定。

[1] 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77-83.

[2] 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97-103.

[3] 李菁莹.现代学徒制“新余试点”遭遇学校热企业冷尴尬[N].中国青年报,2011-08-30(08).

[4] 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为何国际上受青睐[N].中国教育报,2014-9-29(06).

[5] 汤霓.现代学徒制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现代学徒制国际研讨会在天津举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2):128-133.

[6] 李祥.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21-124.

[7] 陈智强.基于“定岗双元”的高职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69-71.

[8] 路宝利,赵友.职业技术教育视域下“师徒”传承文化研究[J].职教论坛,2011(28):94-98.

[9] 陈衍.新余面临新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1(30):6.

[10] 刘静慧,关晶.我国“现代学徒制”实践的现状研究——基于2004—2014年公开文献的数据分析[J].职教论坛,2015(25):21-27.

[11] 严亮亮.基于供应链融资背景的产业链“链合创新”博弈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应用经济学,2014.

[12] 陶爱萍,张丹丹,刘志迎.链合创新:概念模型、模式和效率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1):51-55.

Research on Operation Pattern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Based on Vertical Cooperative Innovation

HUANG Zewen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1483,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novative skilled personnel is growing shortag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re also increasingly close. Modern Apprenticeship around people's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o further deepen the reform of engineering conjunctions talent training model, is a 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 into the schooling factor as a career education, is a new form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oupling innovativ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he paper researched operation mode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and role and function a of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n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and innovation of the operation mode , in order to supply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university to standardized modern apprentice .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vertical cooperative innov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peration pattern

2016-06-28

广东省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工作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现代学徒制招生制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黄泽文(1987—),男,硕士研究生。

G712

A

1672-1950(2016)03-0017-05

猜你喜欢

校企技能职业
高级技能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