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媒介文化影响的对策研究
2016-03-18李静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10
李静(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媒介文化影响的对策研究
李静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0)
在信息环境越来越开放的情形下,对于媒介的接触、使用、理解和判断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正确认识媒介文化,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理性、时代意识以及政治觉悟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应充分利用媒介文化的积极影响,消除媒介文化的消极影响,提高大学生批判地解读媒介文化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媒介文化;媒介文化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4媒介文化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及政治、思想、道德及价值观念的影响,挑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消解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解读、选择和利用媒介文化,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媒介文化素养,以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认识的时代课题。
一、正确认识和解读媒介文化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规律,教育学生读解、分析和破译媒体的文本讯息,并且追踪其复杂的影响范围,从而教会学生对媒体的再现和话语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增强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理性地面对各种复杂的形势与状况。
(一)认识媒介文化的生产机制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学者斯图亚特·霍尔在其著名的《编码/解码》一文中阐述了文本生产的双重特性,他将意识形态编码的文化形式与受众的解码策略联系起来。霍尔认为,媒介话语像商品一样,也要经历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生产、流通、使用、再生产四个环节。媒介话语的生产环节即信息的编码。任何种类的传播都不是自然生成的,在信息发送之前必须对它进行重新构建。然而,信息的构建是诠释性的、社会性的,必然会受到一系列诸如制度结构,播送方式、从业者自身的技术、知识结构、职业道德等因素的影响。在编码环节中,编码者必须在一个有意义的话语形式内生产媒介产品。
媒介文化是公开、开放的文本,受众虽然不参与文本内容的生产,却可以参与文本的解读,从而能通过解码参与文本意义的生产。[2]104信息编码完成后,便进入了流通环节,即信息从编码者传送到受众的过程。编码的信息一经传送,编码者便对其失去了控制权,即一旦讯息以符号的形式被编码,它就向受众使用的各种阅读策略开放。媒介文化产品可能会为受众设计特定的解读方式,但现实中受众并不一定接受它,他们可以能动地运用媒介文化产品来交流和创造他们需要的东西。
(二)解读媒介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
对于新闻事件的真相,媒体的报道在社会舆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在报道某个事件时,事先有一个解释事件的架构,这个架构基本与受众心中的架构契合,而受众心中的架构就是媒体长期培养的,媒体的解释架构久而久之形塑了人们的意识,同时,媒体的报道影响着社会真实的发展方向。对新闻价值的确定,往往是某一时期的意识形态决定的。表面上看,新闻是朝着社会共识的方向发展,但当人们视这些为天经地义时,却忽略了框架的存在,将部分的真实当作是全部的真实,封闭了个人的认知。在十分逼真、貌似公正的情形下,受众更愿意相信媒体的言论,而在对媒体信息的依赖中交出了自己的判断能力,接受了意识形态。[3]102
(三)理解媒介文化的霸权力量
媒介霸权是葛兰西在其著作《狱中札记》中提出的一个理论,葛兰西认为,一个社会制度的真正力量并不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或国家机器的强制性权力,而是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世界观的接受。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整个社会的统治思想,大众传媒是受统治阶级控制,帮助统治阶级控制社会其他人的工具。霸权观念的关键不在于强迫大众违背自己的意愿和良知,屈从统治阶级的权力压迫,而是让个人“心甘情愿”,积极参与,被同化到统治集团的世界观或者霸权中来。[4]47
作者简介:李静(1987-),女,河南鹤壁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专任教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众传媒将巨大的物质力量、科技能量以及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转化成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并以权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媒介文化权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进步,逐渐成为社会权力结构中具有强大影响力的部分,并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塑造着人们的信念和行为,对人们形成一种无形的、软性的控制,形成一种文化霸权。
二、有效利用媒介文化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必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媒介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地应对媒介文化的影响,充分利用媒介文化资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积极参与传媒机构的互动
媒介传播了大量鲜活生动的信息,开放性的教育资源不仅给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环境,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媒介资源,积极参与大众传媒机构的互动,及时了解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媒介文化受众面比较广,传播的内容丰富多样,且多以动态、变化、创新的形式出现,如微博,文化的创造与传播及时性较强,只需互相关注,便可浏览时事热点、社会动态等信息,而且互动性强,转发、评论、回复等,可以进行多次的文化信息叠加。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以适合的方式参与到信息的制作与传播中来,及时、快速地有效引导、调控媒介文化的信息动向,引导大学生汲取积极向上的正面信息,自觉抵制低级庸俗的负面信息。
(二)宣传优质媒介文化资源
媒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发布信息、讨论交流的便捷服务。但是,借助媒介恶性炒作、中伤他人、造谣生事的行为也是层出不穷。因此,大众媒介要从文化战略高度把好关,过滤媒介文化传递的负面信息以及文化霸权的影像,弘扬时代主旋律,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媒介文化环境。大众传媒要利用传播信息的优势,集中宣传和介绍媒介文化知识,并以不同形式呈现给高校大学生。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也应该利用媒介文化的渗透作用,建设好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充分利用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新媒介,使其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发挥很好的渗透性,增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媒介文化素养
媒介由于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传递的信息往往带有一定的倾向性,甚至会有虚假信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讲,不仅要掌握媒介文化的基础知识,还要对媒介信息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进行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对重大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及其社会意义和潜在的价值观进行思考,培养大学生理性的媒介文化辨别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一)提高大学生的媒介文化辨别能力
媒介文本的呈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常展示的都是最精彩、最有卖点的画面。到达人们眼前的媒介信息大多都是经过特定的媒体集团筛选、整理和包装过的信息,大学生必须意识到自己通过媒介获得的信息是被媒介机构精心建构的部分事实,而非事实全部。因而,大学生在接受媒介传输的信息和资讯时要保持主动意识,培养自我分析的能力,对于媒介信息既不能一味地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学会辩证地分析和选择,思想上要时刻把握主动权,才不至在媒介文化的大潮中迷失方向。
(二)培养大学生的媒介文化批判能力
大众传媒本身具有的隐蔽性与无约束性,以及法律监督管理的漏洞,使得媒介文化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对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学生以及其他人都不是生来就懂媒体的,或生来就能批判自身的文化,因而要为他们提供批判的方法和工具,使他们获得力量以抵制现存社会和文化中的操纵性的势力。[5]11因此,学会如何读解、批判和抵制社会文化方面的操纵,可以提升个人面对媒介文化时的独立性,辨析出深藏在媒介文化文本中的讯息、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从而提高大学生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引导其有效的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
(三)增强大学生的媒介文化参与能力
利用媒介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工作与生活必不可少的技能,大学生要意识到自身在信息时代所处的主体地位,要积极参与和利用媒介资源。大学生媒介文化素养的获取与提升要在媒介实践的情境下完成,高校教师作为教育环境的创造者和引导者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探究为主要方式,以实践为落脚点”的教学方式,[6]38-39鼓励学生以怀疑、批判的精神审视媒介文化,积极参与媒体活动。
大学生不仅是媒介文化产品的制作者,也是媒介信息的传播者,能在换位思考中提升自身的媒介文化素养。但大学生在发布信息或传播信息的时候,也会有意无意地掺杂着个人主观情感。广大的教育者一方面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整合和提升他们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的媒介文化素养,形成批判地媒体解读能力,帮助大学生辨析媒介文化的意义和效应,避免媒介文化的操纵,形成自身的认同感和抵制力,从而赋予个人一种驾驭自身文化环境的力量。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3]陈龙.传媒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陆扬,王毅.大众文化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1.
[5][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秦永芳.信息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8).
[7]党圣元.大众媒介文化及其社会影响辨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8]周才庶.主导与多元,压制与反抗——媒体文化中的意识形态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In the case of increasing open information environment,the contact,usage,understand and judge on media are directly affecting the healthy growth of university students.So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media culture and to cultivate students'media sense and political consciousness,have become the requirements for modern devel-opment of colleg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they also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media culture and eliminate the negative influence,improve the students'ability of critically interpreting the media culture,and enhance the eff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dia culture;media literac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ountermeasure
2096-000X(2016)16-0245-02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