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命教育:属性、困境与应对策略*

2016-03-18蔡璐长治学院思政部山西长治046000

高教学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德育生命大学生

蔡璐(长治学院 思政部,山西 长治 046000)

大学生生命教育:属性、困境与应对策略*

蔡璐
(长治学院 思政部,山西 长治 046000)

生命教育是一种关于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德育活动。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表现为社会生态不能为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持、现有的德育模式不能为生命教育提供有效途径、大学生结构化差异削弱了生命教育的整合效力。应加强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拓展大学生的生命空间、促进大学生生命体验的交流与分享,切实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德育能力。

生命教育;主体自觉;生命空间;生命体验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生命教育,是一种以提升生命质量、展现生命价值为目标的教育活动。由于生命主题的宏大性与复杂性,目前学界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本质、实施路径等尚未形成统一而成熟的认识,但是,作为现代教育应对生命困顿的“解药”之一,生命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也成为现代教育转型发展的题中之义。

生命教育理念自1968年由美国杰·唐纳·华特士(J.Donald Walters)倡导以来,作为美国应对战后经济繁荣,消费文化扩张,青少年吸毒、堕胎、暴力、自杀等问题的一种创新尝试在美国陆续普及,并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认同、效仿和推动。21世纪初,在中国,生命教育作为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反思由学术研究逐渐走向教育实践,上海、辽宁、黑龙江、湖南、云南等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对中小学生命教育予以规划指导和试点实验。2010年3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生命教育的推广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和发展动力。许多教育机构纷纷将生命教育列入发展规划,并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项目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许多研究机构应声成立,贡献智力资源;许多社会团体设立专项资助,给予资金支持。无疑,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普遍共识,我国的生命教育在各方力量推动下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仍处起步阶段的现实也在不断提醒人们,很多理论问题还有待研究者的不断探索和厘清,创新实践模式的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的沉淀去确信和突破。

大学生生命教育镶嵌于我国生命教育的整体发展背景中,是在大学生伤人、自伤等极端事件频现,大学生生命价值缺失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的情况下,作为提高大学生生命意识的一种可能的补救性方案被提上日程。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其思想观念经过前期的社会化已经形成一定的稳定结构,正逐步趋于成熟。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现实需求合理设置生命教育的发展规划,如何找到有效的教育途径切实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德育效能,成为高校生命教育发展的关键议题和展开基础。文章尝试在澄清大学生生命教育基本属性的前提下,梳理大学生生命教育发展的主要困境,为高校提供可能与可为的应对策略。

二、生命教育的属性

溯源生命教育在各国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无论中外,生命教育大多是以生命安全事件频发,生命问题凸显为兴起和发展背景的。它试图通过意义的建构,实现对当下生命价值失序的反思和拨正,从而拯救生命于某种困顿。它天然的具有某种道德感召的力量,但又容易陷入浪漫主义的虚幻教条。因此,在生命教育展开之前,应首先对生命教育的属性进行一定的澄清和界定。

生命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道德教育是一个涵义和边界十分广泛的概念,不仅中外理解不同,即使中国本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道德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冯建军认为:“道德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教育引导,就是要以道德的维度审视现实生活,批判反思不道德的生活,自觉地按照道德的要求,构建一种道德的生活,发挥道德教育在人的德性成长中的独特的引领作用。”[1]生命教育正是通过对生命意义的建构,培育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精神,从而实现生命的完善,体现生命的价值。

将生命教育划定归属,是对当下生命教育研究的一个澄清。因为,生命的存在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人类所有的活动都必然和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如果将生命教育泛化为一切与生命相关的教育,那样就很难找到其作为一种独特的事物区别与其他事物的边界。在实践中,就不可避免会将一切与生命相关的东西都揽入其中,这看似使生命教育成为一种无所不能的存在,但其实会使生命教育在人云亦云中因缺乏支点而流于空泛、失于规范,甚至迷失方向、危及生存。因此,澄清生命教育的道德旨归是化解上述危险的一种可能的路径,也是开展生命教育实践的一个基本的思考出发点。

*基金项目:2016年周口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2016057)

作者简介:蔡璐(1982-),女,河南省鹤壁市人,山西长治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困境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工具理性的扩张,人文精神的凋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不同的方面呼吁价值的回归和意义的重塑。生命教育作为对传统教育制度的反思和现代化挑战的某种回应,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生命教育的有效性、持续性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人们。

(一)社会生态缺乏对生命教育的有效支持

我国教育制度的应试性弊端已备受多年诟病。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定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导向,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战略主题。生命教育因与素质教育有着同样的价值追索而成为素质教育与时俱进的新命题。作为传统教育制度某种意义上的反拨与补救,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设计和建设自然地嵌入在教育制度的话语框架之下,教育工作者在批判应试教育种种弊端的基础上,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改进、教育资源整合等多个构面缕析着生命教育的发展,力图提高其德育实效。如此不遗余力的工作对于改进现有教学体制无疑是重要的。但是,作者认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寻仅有教育层面的自觉和反思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生命价值的缺失不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现代社会发展遇到的问题。“随着工具理性的强化和工业精神的扩张,作为目的的人逐渐失去了其主体性而被对象化。他除了服从工业生产的技术规程之外,别无选择。而作为现代工业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人的情感、愿望、意志、价值追求、精神提升,灵魂关注等独特需要却遭到了无情的冷落和漠视。”[2]当前人的生活世界被消解,人的生命价值遇到的困境和难题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遇到的普遍问题。生命教育如果仅是放在教育制度的问题框架和话语系统中,试图通过对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上做些许的修补来实现教育制度的自我改进,显然其效力是非常有限的。对问题的简单化处理可能回避了在更大层面上有所作为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因此,对于生命教育,我们应将其放到社会结构、文化体系变迁过程的脉络中去加以理解,并赋予其意义。生命意义的唤醒与回归不仅需要教育制度的改进,更需要更大范围的共识与合作。例如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化、增加价值理性在社会评价机制中的权重、重建社会信任关系等。然而,现实问题却是,宏观社会环境的转变无疑是曲折的和困难的,这也就注定了高校在大学生生命教育方面的努力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二)传统教育模式不能为生命教育提供有效途径

生命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从20世纪90年代末只是学术领域的研究和倡导,到今天已有许多学校将生命教育落实到课堂。高校因各自的探索兴趣和价值关心不同,对生命教育给予了不同的安排,有的学校设置了生命教育的独立课程,有的学校将生命教育的教学内容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中,有的学校还建立了专门的生命教育实践基地。以上种种成绩,不能不说是对生命教育的鼓励和支持。然而,正当生命教育逐渐被纳入当前高校德育发展框架的同时,学校德育的低效也日益成为困扰德育发展的主要问题。这就不得不让人们产生一种担心,即如何评估生命教育在当前德育发展框架下的德育效力?它到底是德育转型的一根稻草,还是借传统德育之躯实现的表象繁荣?对该问题的追问将有助于为生命教育的发展打开更多的探讨空间。

在现实的高校德育工作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德育目标上的极端理想主义;德育内容上重道德知识传授,轻道德情感培育;德育方式上重外在规训和说教,轻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现代传播媒介的普及弱化了教育系统的隔离功能,通过过滤教育对大学生的社会整合愈加困难[3]。诸此种种,使传统道德教育的培育力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整合力有所减弱,高校德育创新和改革的任务日益迫切。而当前生命教育在各高校的展开基本仍是依托学校既有的德育教育模式,以课堂知识传授和说教为主,辅之以一定的社会实践。这样的教育模式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生命教育对生命的意义追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作用值得思考。因此,在我们为生命教育走入校园、走入课堂而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传统德育模式的内在局限,对如何创新生命教育形式、确实保证生命教育效力保持时刻的清醒和探索意识。

(三)结构性差异减弱生命教育整合效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推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利益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社会阶层结构逐渐分化,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不同阶层在思想和行为方式上趋于异质和多元。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深深影响着个体的生命历程,对于大学生而言,代际承继的阶层特征已十分明显。高校可以被看作是社会阶层分化的微缩图景,大学生出身于不同的家庭,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体验着不同的生活困惑和心理状态。大到利益诉求,小到日常消费,都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差异。这种差异会进一步形成不同大学生群体之间的身份区隔。这种区隔既建构着大学生阶层身份的自我认同,也解构着大学生在面对各种生命事件时可能产生的共鸣和共振。例如,在生命教育的教学育人过程中,同样的教学案例,可能会得到大学生不同的认识和解读,教师的引导会因大学生自身生命价值观的差异而呈现程度不同的影响效果,甚或可能出现完全相反的作用。大学生生命体验的离散化和碎片化趋势无疑对生命教育的整合力与说服力带来挑战,这不仅增加了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同难度,还可能使生命教育丧失其可能有的效用和意义。

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改进策略

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系统,有维持自身再生产的独特机制。同时,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它又不可避免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着各种资源、能量与信息的交换,从而在自身的不断调整和变化中实现与其他系统的整合。前文所述,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发展出现的困境既有教育系统自身调节迟滞的原因,也有外在社会结构因素的制约。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效力的提升虽不是高等教育能独立解决的,但是无疑,它又肩负着引导大学生生命关怀、提高大学生生命质量的重要使命。从高校层面的行动空间来看,可以从以下方面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展开。

(一)加强大学生的主体自觉

自我实现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首位需求。生物意义上已是成年人的他们,不仅需要一种成年人身份,更需要获得一种成年感,即渴望独立、能够获得尊重。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植根于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特征和现实需求,改变过去将各种社会认定和倡导的生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作为主体,对大学生进行强制性的意义规定。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大学生真正的生活被掩盖,个性被抹灭,自我价值被压制,我们自认为美好的生命图景成为大学生囫囵吞枣或反感质疑的对象。因此,生命教育的发展必须要切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大学生的主体自觉,尊重大学生的主体表达,面对各种生命选择时,给予其主体思考和选择的权利,在合理的空间范围内,鼓励大学生自主决策、努力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目标设定。只有在主体意识被激发的状态下,个体才能够面对生活的真问题,去思考生命的价值,而在其自主追寻的过程中,教育者的引导作用才可能被赋予真正的意义,发挥最优的效能。

(二)拓展大学生的生命空间

价值观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秩序规定,它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没有生活根基为基础,价值观的教育也会变得苍白乏力。自大学制度建立以来,青年人逐渐从家庭和传统共同体中剥离出来进入学校,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这种教育也越来越成为一种“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与实际的现实生活之间的沟通被窄化。

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并没有为此提供更好的补充。相反,在中国,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和对子女成就的反哺期待仍是大学生角色定位中不可忽视的使命和意义。这种亲子间的连带性,使父母致力于为子女排除一切生活障碍,将他们隔离在家务劳动、社会工作等生活空间之外。家庭和学校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社会空间,其趋同性的意义设定不仅将大学生隔离于现实的生活世界,而且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限定在单一化的话语情境中。这既使大学生因为与实际生活的脱离而常常难以应对复杂的生命问题,同时也使大学生在面对各种生命困顿时,常会因为生命空间的单维性而难以找到有效的出口。因此,改进大学生生命教育非常重要的策略就是要适时地将大学生放置回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通过志愿活动、社会实习等方式为大学生建立多样化的社会参与渠道,拓展大学生的社会参与空间,以此帮助大学生建立多维的生命价值构面,从而有利于生命价值感的获得和持续。

(三)促进大学生生命体验的交流和分享

“体验是生命存在的直接形式。”[4]生命体验是主体对生命的感受与反思。生命体验与生命伦理之间共变共生,是建构自身生命意义的重要力量。因此,生命教育如果只是生命知识的传授,而没有主体之间互通共融的独特的精神历程,那么,其道德的引导作用终将因为忽视心灵的体悟、情感的表达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内化。因此,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从对知识的掌握和世俗功利的追求走向以生命为本体的教育,确立生命体验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世界中体验生命。另一方面,不同主体之间通过生命体验的交流和分享容易达成彼此的理解与信任。这对于阶层分化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生命教育整合能力是一条很好的实现路径。因为阶层身份的结构化差异形成了不同学生之间生命体验的多样化趋势,如果沟通机制不畅,容易形成大学生之间的身份隔离,也加大了生命教育的整合难度。因此,在生命教育的推进过程中应积极鼓励不同大学生之间生命经验的交流与分享,让大学生在真实的生命表达中展现生命,努力使生命教育成为一种与生命共融共生的过程。

[1]冯建军.“德育与生活”关系之再思考——兼论德育就是生活教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136.

[2]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129.

[3]张世爱.批判与企盼:基于生命价值取向的高校道德教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43-245.

[4]刘济良.生命体验:道德教育的意蕴所在[J].教育研究,2006 (1):27.

The life education is a kind of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moral education activities.At present,the college students life education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mainly for the social ecological cannot provide powerful resources support for the life education,the existing mode of moral education can't for the life education to provide effective way,college students structural differenceweaken the consolidation effectof lifeeducation.Should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main body consciousness,expand the students'life space,and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exchange and sharing,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life education ability of moral education.

the life education;main body consciousness;life space;life experience

2096-000X(2016)16-0060-03

G640

A

猜你喜欢

德育生命大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