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赶秋”对湘西苗族传统舞蹈传承的影响——以湘西腊尔山台地“赶秋”为例

2016-03-18黄倩

歌海 2016年1期
关键词:传承影响

●黄倩



论“赶秋”对湘西苗族传统舞蹈传承的影响——以湘西腊尔山台地“赶秋”为例

●黄倩

[摘要]以湘西腊尔山台地传统的“赶秋”活动为个案,探讨“赶秋”对湘西苗族传统舞蹈传承的影响。研究表明,“赶秋”对湘西苗族传统舞蹈传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强化民众身体记忆,促进湘西传统舞蹈的传承;扩大湘西苗族传统舞蹈传承主体;丰富湘西苗族传统舞蹈的传承方式;为民间艺人的创新搭建平台,推动传统舞蹈在传承中发展。

[关键词]赶秋;湘西苗族;传统舞蹈;传承;影响

在中国,每逢节庆活动,最吸引人们、让人难忘、令人振奋的是活跃于街市、剧场、乡村的民族传统舞蹈。它作为节庆活动中的娇子,在节日文化的衬托下,以人体动态的形象,独占鳌头,呈现出蓬勃的生机。纵观民族传统舞蹈生存的轨迹,不难发现,它在节庆活动中得到传承和发展。笔者在湘西地区学习四年,曾经参加过湘西地区的传统节庆活动“赶秋”,发现“赶秋”节对苗族传统舞蹈的传承有着重要影响。

一、腊尔山台地及其“赶秋”概述

腊尔山隶属于武陵山脉,苗语称“垛西”。吉首大学师范学院石群勇教授在《腊尔山区苗族传统文化建构的文化人类学解读》中提到湘西腊尔山台地包括现今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凤凰、花垣、吉首等地区。该地区面积约为四百多平方公里,人口约六万,居住95%以上为苗族人民。“赶秋”是该地区人们每年都要进行的传统节庆活动。

“赶秋节”又称“交秋节”、“秋社节”,苗族赶秋节(苗族赶秋)是苗族欢庆丰收的节日,也是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的节日。《保靖县志》载:相传古时苗族青年巴贵达惹,在打下一只山鹰的同时落下一只花鞋。他为寻找花鞋的主人,设计了各种秋千,在立秋这天吸引男女青年来游玩、对歌,终于找到了花鞋的主人也郎姑娘,俩人结为夫妻。从此,在每年公历的8月8日,苗族群众将“赶秋”与庆祝丰收、欢乐幸福的愿望紧密联系在一起,对赶秋节活动极其重视。每年这一天,苗家男女老少都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敲锣打鼓,舞龙灯、狮子灯,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参加或观看各种文娱活动。传统的秋场有吉首市矮寨场、花垣县的麻栗场、凤凰县的勾良山等地。

在湘西腊尔山台地中,花垣、民乐、董马库、凤凰三江等地每年举行一次“赶秋”。每个地方的“赶秋”内容形式大致相同,如花垣地区的“赶秋”,首先东道主要迎宾,然后喝拦门酒,表示欢迎宾客的到来。喝完拦门酒之后进入活动场地,称为“秋场”,这时,秋场里会放苗歌。进入秋场后,由东道主一方德高望重的老人扮演大地公、二地公、三地公,一切活动听从他们的安排,由他们宣布赶秋活动正式开始。接着,就是开展文娱活动。文娱活动顺序不分先后,各个文艺队伍,谁先到谁先表演,有些节目还可以同时进行。

二、腊尔山台地“赶秋”中的苗族传统舞蹈展演

在腊尔山台地的“赶秋”活动中,主要有以下苗族传统舞蹈进行展演。

接龙舞:接龙舞源于苗族“接龙”宗教祭祀仪式,多出现于“赶秋”刚开始的环节,也是“赶秋”活动中最基本的一种苗族传统舞蹈。在“赶秋”中表演多以村为单位,跳舞时,一般为八人参加(也有多人)的集体舞,参加舞蹈者为青年男女(多为同族同宗)。去接龙时,途中的舞蹈,动作舒展柔美,虔诚大方,基本步伐多用半圆行走,似游龙蜿蜒,线条流畅。接到龙后,情绪热情奔放,舞者撑开了青布伞,伞伞相接,起伏旋伞,队形变化似龙腾欢跃。伞立起来,表示龙来必有雨,风调雨顺。伞横持于左右侧旋动,似贤龙徐徐向主户家游去,势不可阻挡,美不胜收。此时,步伐有小碎步、跑跳步,轻快活泼。

“苗族鼓舞”是边击鼓边跳舞的苗族民间舞蹈,包括花鼓舞、团圆鼓舞、跳年鼓舞、猴儿鼓舞、踩鼓舞等。如今的赶秋节上,有4人、8人以及多人表演的花鼓舞、猴儿鼓舞等。“赶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鼓舞。

“花鼓舞”其活动形式是由两人各持两根尺许长的鼓槌,分别站在鼓的两面同时击鼓,另有一人持单棒居中击鼓腰作伴奏。两者节奏要求统一,动作讲究对称。围绕着他们舞蹈的男女均可,多寡不限。唯有舞蹈开始之前,须按惯例首先唱一首颂扬制鼓工匠功德的古歌,以示对祖先的纪念。“花鼓舞”的动作多来自生活,如插秧、割稻、打谷以及梳妆等。另外,也有取材于武术的,如“青龙缠腰”“雪花盖顶”等动作。其动作特点为男的健壮有力,女的洒脱、柔美。从“花鼓舞”派生出来有“双人鼓舞”(男、女均可),特点是击鼓时两人可各打一边或同时敲击一边,也可一人击鼓,另一人以舞姿作陪衬。动作可随机应变,但十分讲究对比、协调。

“猴儿鼓舞”是种技巧性较强的男子表演性舞蹈。它是近代从“单人鼓舞”和“双人鼓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不过几十年,由于从事这种表演活动的人都必须是训练有素的,故至今苗族民间仍不甚普遍。在表演时,舞者的击鼓方法有槌击和拳击两种。舞蹈的内容主要是表现猴儿进庙偷吃供果时无意中敲响了更鼓后的惊慌和对鼓嬉戏的情景。动作有“倒上树”“偷桃”“抓痒”“滚球”“戏鼓”等,十分滑稽、风趣,富有戏剧性。

“团圆鼓舞”是种有歌有舞的鼓舞形式,舞蹈的同时还有一鼓手在场子中央击鼓伴奏,参加舞蹈的人则围绕着他,踏着节奏明快、时轻时重的鼓点,晃手摆腰地绕圈而舞。每跳完一段舞之后就唱一段山歌,歌和舞交替进行直至兴尽方休。歌词多是反映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的内容。舞蹈基本动作有“大摆”“小摆”“细摆”三种。晃手摆腰是“团圆鼓舞”独有的韵律和风格。

“苗族绺巾舞”多出现于“赶秋”中祭祀这一环节,其本身就是祭祀性舞蹈。苗族师刀绺巾舞起源于远古时代,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发展成为现在的苗族传统舞蹈之一。舞者以苗族巫师做法事时用的师刀和绺巾(又称绺旗)为道具,在铜锣、鼓、大钹、唢呐等伴奏下起舞,表演者身着红、黑、青、白、花五色巫师袍服,头戴巫冠,一手持师刀,一手握绺巾,随着锣、鼓、钹、唢呐的音乐节奏舞之,这是巫师做法事时跳的一种舞蹈。参与者不受人数限制,表演者可以一人两人,也可以百人千人排成长队一起跳,随着音乐节奏或进或退、左旋右旋、屈腿直步、躬身举手、转身舞动。每完成一轮上述动作,再舞动师刀绺巾一次,动作协调优美,庄重肃穆、古风浓郁。

上述几种苗族传统舞蹈是“赶秋”节中出现的苗族传统舞蹈展演,如今苗族鼓舞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接龙舞、苗族绺巾舞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赶秋”对湘西苗族传统舞蹈传承的影响

(一)强化民众身体记忆,促进传统舞蹈的传承

湘西腊尔山台地“赶秋”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周期性的特点。纵向观之,“赶秋节”以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被人们认可后,便以某种规范在时间维度上形成、固定下来。传统舞蹈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传统舞蹈随着节日活动的周期性,以某种固定的形式代代相传下来,虽然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但仍保持着原来的特色。湘西腊尔山台地“赶秋”会在每年的特定日子举行,因此,苗族传统舞蹈每年都会在赶秋节中得以定期表演。“赶秋节”中的苗族传统舞蹈顺天时,合地理,遵风俗,能较全面集中而形象地反映人们的共同心理素质、性格特征和愿望,进而激发人们的情感。每年的“赶秋”是苗族人民大型而隆重的活动,参加者众多,人们在节日中心情愉悦,载歌载舞,民众在观赏舞蹈时,被舞蹈所感染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舞蹈者的行列里,翩翩起舞。节日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众,使人们对“赶秋”中的传统舞蹈从熟悉到熟知,再从熟知到对传统舞蹈动作形成条件反射,每年一次的“赶秋节”为民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练习环境,人们的身体机能在舞蹈中得到锻炼的同时对苗族舞蹈动作形成了身体记忆。人们都说“熟能生巧”,民众进行周期性的舞蹈锻炼,舞蹈技能自然逐渐提高,不仅使湘西苗族传统舞蹈得以普遍传承,而且还提高了湘西苗族传统舞蹈的传承质量,更好的认识和学习湘西苗族传统舞蹈。

(二)扩大湘西苗族传统舞蹈传承主体

湘西苗族“赶秋”是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每到这一天,本地的男女老少和外地游客都会聚到一起参加这一传统的节庆活动,凑凑热闹。人们参与活动,观看歌舞表演,欢快热情的苗族传统舞蹈感染着参与的民众,活动中的传统舞蹈需要民众一起参与。人们在参与中学会了传统舞蹈,成为传承主体,抱在怀里的孩子会对舞蹈形成最初的记忆,影响将来的兴趣爱好;正在成长的少年会受舞蹈潜移默化的影响,对苗族传统舞蹈产生兴趣,然后学习舞蹈成为舞蹈的传承者。这使得湘西苗族传统舞蹈传承者从小范围的艺人扩大到民众,让更多的人对湘西苗族传统舞蹈进行传承。

(三)丰富湘西苗族传统舞蹈的传承方式

湘西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湘西苗族舞蹈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社会的演变过程中很多湘西苗族舞蹈都已经失传,一些舞蹈虽然流传至今,但其传承方式单一,多为传承人传授给自己的弟子,例如湘西苗族绺巾舞,石三冬为其传承人,他师傅是苗族绺巾舞世家,也是苗族巴代传承人。学习绺巾舞多为师傅的言传身教,这样的教学规模不大,范围小且传承效率不高,加上社会逐渐现代化,人们离“传统”越来越远,在平常很少有人能看到绺巾舞表演,因此,这样单一的传承方式的缺陷更加突出。湘西苗族的“赶秋”为民间艺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为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人们在欢度节日的同时学习到了湘西苗族舞蹈。“赶秋”不仅是人们庆祝丰收,还有个重要的目的是为男女青年提供恋爱机缘,湘西苗族舞蹈成为了男女相识的重要纽带,少男少女希望通过热情的舞蹈吸引对方,谁跳得更好当然就更有吸引力,这也成为人们学习舞蹈的动力,也使得湘西苗族舞蹈传承范围更广,规模更大,传统节庆活动的开展使湘西苗族舞蹈传承的方式由原来的师生传承变为节庆活动传承,甚至民众自觉自主传承。由此可见,“赶秋”的开展极大的丰富了湘西苗族舞蹈传承的方式。

(四)为民间艺人的创新搭建平台,推动传统舞蹈在传承中发展

湘西苗族传统舞蹈很大程度上是在节日活动中得到传承,那么它的创新仍然离不开节日活动所提供的机缘。在远古时代,就开始有了舞蹈,对于舞蹈的起源人们有很多的猜想,看过湘西苗族传统舞蹈的人不难发现,舞蹈中很多的动作是反映人们的生活劳动,祭祀,战争等,如苗族鼓舞中有梳头、照镜、插秧、挖土等反映人们生活劳动的动作,这些生活中的动作在舞蹈中被美化,在节日中进行表演,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发生变化,人们对舞蹈的要求也在变化,根据人们对舞蹈的要求,许多舞蹈动作在传承过程中保留了原始的风格特点,同时根据人们的审美要求不断进行创新。每年的“赶秋”是苗族人们的盛会,虽然其中的活动形式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艺人们为使舞蹈在“赶秋”中更具有观赏性,舞蹈的创作也随着时代变化在保存旧的表演形式的前提下,增进新的特质,“赶秋”使艺人们的才华得以展现,为民间艺人对湘西苗族传统舞蹈的创新搭建平台,使湘西苗族传统舞蹈在传承中发展。

由此可见,湘西腊尔山台地“赶秋”这一节庆活动,通过多种方式,不同的途径,促进湘西苗族传统舞蹈的传承,在传承质量、传承主体、传承方式等方面对湘西苗族传统舞蹈的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推动湘西苗族传统舞蹈的传承。而作为从事舞蹈工作的专家、学者和教师等,应抓住“赶秋”这一民族传统节庆活动良机,促进人们对湘西苗族传统舞蹈的学习与传承,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保证“赶秋”的开展,使湘西苗族传统舞蹈通过开展“赶秋”节这一重要途径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莫祥章.从腊尔山台地傩况看湘西傩的遗存特点与保护[J].学理论,2010,(33).

[2]熊松青.节日文化: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的契机[J].四川戏剧,2013,(8).

[3]薛丽娥.少数民族传统节庆针对性保护的对策和途径[J].贵州民族研究,2013,(5).

[4]康健,李高峰.中华风俗史——节日风俗史[M].北京: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5]黄涛.传统节日的历史形态与当代传承[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作者简介:黄倩,女,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传承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APRIL siRNA对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