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认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2016-03-18芮先红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芮先红

(安徽师范大学 人事处 ,安徽 芜湖 241000)



政治认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芮先红

(安徽师范大学 人事处 ,安徽 芜湖241000)

摘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在政治认同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政治性问题认识不清、政治认同主体性不够、政治认同价值不稳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应承担强化大学生群体政治认同这个重要任务,以及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政治认同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

当今社会是兼具全球化、市场化、互联网等要素的一个复合体,大学生群体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成长与成才。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与国家的中长期稳步发展是呈正相关的。政治认同是大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方面,在大学生培育中理应受到高度重视。因此,作为与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应在当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政治认同是新时期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

政治认同是个体对现有政治系统的一种情感表达,主要侧重于社会成员在日常行为中对现有国家政治体制、政治文化等的认可。“政治认同是人们内心深处所产生的一种对所属政治系统情感上的归属感或依附感,政治认同本质上是社会公众对政治权力的信任、对政治价值的信仰。”[1]政治认同作为认同的一种具体类型,应符合认同的本质概念。认同一般指社会大众对一个特定对象的情感性附属和认可,侧重于主体表达的真实性。政治认同的主体是处于这个政治系统内的社会大众,客体是这个国家既有的政治体制、政治文化与政治价值,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大众对这个国家的政治系统产生价值层面的信仰和认同。认同分为利益认同、制度认同与价值认同三个层次,利益认同是主体基于自身利益为考虑出发点,对赋予自己利益的对象产生认可,这是一种浅显的、功利性的认同方式,忠实利益认同的人在实际行动中往往会迷失方向。制度认同主要指的是社会成员在公共规则面前,基于规则的严肃和惩罚而做出的行为选择,这种认同是在外力的推动下,不是主体内心自觉的反应。价值认同的层次则比较高,其是主体基于认同对象的情感性考虑,从内心深处对其认可和正面评价。政治认同要做到深入受众内心,成为其自觉的反应行为,应归位于价值层面的认同。

政治认同作为一种公共认同,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不容低估。现代社会是利益多变的、高度异质化的社会,高度异质性意味着社会利益形式与内容是多变的,基于利益形成的群体是复杂的,社会的稳定基础是多维度的,这种社会现实需要一个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来引领社会发展与整合社会有机体。高度异质化的社会也是高风险的社会,需要建立起一些机制或组织力量来进行整合。在整合的机制中,政治性的力量则是关乎国家存亡的要素,政治体制是国家建立起来的基本机器,政治文化则是国家政治发展的灵魂,政治性的力量应成为整合多元化、异质化社会的重要机制。在此过程中,要发挥政治性力量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理应在社会大众范围内塑造一种对其认同的氛围。在社会大众内,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其在智力上的优势对社会的科技、文化、教育可以做出杰出的贡献。当前在国家建设的各个顶尖行业都离不开大学生这支宝贵的人力资源,高质量的大学生培养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其关乎整个社会发展大局。另一方面,大学生是相对弱势的群体,其长期生活在校园环境内,思想认识比较单纯,对外界事物的判断可能会出现偏颇。此外,当前大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是十分复杂的,信息资源获取的便利对他们来说也是把双刃剑。正是基于上面的因素,大学生群体在对国家政治系统认识上,可能会在这个信息爆炸、认识多元化的社会中出现迷失方向的局面。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应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二、大学生政治认同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在国际与国内两个大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群体,一旦在政治系统面前行为选择和判断失误,即可能会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产生怀疑,在未来的社会建设中将会失去奉献社会的精神力量。这种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不信任是令人担忧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强调“要适应和把握经济新常态的趋势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3]对未来发展的自信是一种精神动力,也是一种鼓励奋发向上的推动力。增强对国家政治体系的信任和认同,必将有利于国家的未来发展。然而当前,在现实运作中,大学生在政治认同方面的表现与现实之间存在背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政治性问题认识不清

政治性问题认识不清主要指的是大学生群体在对诸多涉及政治性问题,了解或关注不够,导致其在问题本质上认识不清楚。政治素养的高低与主体自身主动参与政治活动和获取知识是相联系的,一些大学生不愿意接受涉及政治性的信息,在参与政治活动面前比较消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大学生自身对此不感兴趣,认为政治是枯燥无聊的,接受政治性信息会浪费时间,影响自己参与其他活动和获取其他信息。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是教师的“独角戏、满言堂”,学生在接受信息过程中主体作用被闲置,没有发挥实际的功效。最后,功利主义思维影响到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在就业压力的推动下,在校没有打下坚实的专业技能,将来在人才市场上可能会出现无法找到自己的岗位,出现失业的尴尬局面。故会将自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专业课学习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在学校很受重视,外界政治性信息也一直被老师强调,但它们与学生的个人就业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

(二)政治认同主体性不够

部分大学生认为政治属于政府官员的事情,自己知道一点皮毛就足够,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故在参与政治活动中,这部分大学生会带着不认真的态度,仅仅把此当作一种形式工作。在对国家的政策认识上,认可那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观点,认为国家的政策是无法得到有效实现的,因为政策本身存在问题。之所以形成这种认识,是因为其初始的动机所致,不相信政府和政策导致其成为一种惯性力量,成为其日后行为判断的依据。其实究其原因还是与部分大学生自我主体性不够,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去,没有系统了解自己判断的政治性对象,故在认知上会出现偏差。自我主体性不够也是缺乏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不积极关注涉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只考虑那些间接的信息,以此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依据。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大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应进行培育,责任心不仅仅关乎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问题,还与其将来在社会上进行基本公共性活动是相关联的,责任心的缺失会影响到社会大众的公共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

(三)政治认同价值不稳

这里的价值不稳主要是受外来因素影响,“极少数大学生把西方国家推崇的资本主义普世价值当成世界各国通用的‘真理’。”[4]当前,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松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依旧会利用多种途径来向中国传递他们的价值观,企图达到让中国“改旗易帜”的目的。其中,互联网是一个重要途径,西方很多非友好的思想观念都是通过这个渠道进入中国社会,影响到中国的大学生群体的。大学生由于好奇心比较重,喜欢尝试一些新鲜的东西,获取信息上也希望做到独一无二,早人一步。故在非自主性条件下接受来自西方的价值观念,如果认识不清和判断不准确,就会相信并使其成为影响他们实际行动的价值观念。所以在当前的校园里,有些大学生会一味鼓吹西方的民主制度是多么完美,中国社会的发展未来就是西方的民主制度,中国要想实现发展,就得照搬照抄西方的民主制度。历史已经证明,西方的民主制度只是有一定的适应空间和范围,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国家的,民主制度再完美,也要考虑到当地的“土壤”,与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才能够“开花结果”。中国多年的发展经历已经告诉世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量的,在理论的指导、制度的保障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越办越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会早日实现。

三、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政治认同的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成员增长政治知识、提升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对社会成员进行系统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教育的社会活动,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教育以及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5]在对社会大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工作者一般都会向其对象灌输党的理论与政策、党在历史和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党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与结果,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大学生在政治认同方面出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理应采取切实措施,改进当前工作不足,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工作中,具体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研究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象如果有不足,就是一个致命性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理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体系,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同时要考虑到现实的需要,让理论更有生命力。在此过程中,也应注意西方理论的影响,对其应进行选择性借鉴,不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应予以坚决摒弃,适合中国国情的可以予以借鉴。理论是实践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带着一份社会责任感去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要把大学生的培育作为一个光荣的使命,以自己的业绩为未来的理论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认同对象的完善是工作推进的重要前提,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内容完善必将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培养中的工作开展。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实践性的活动,在具体工作开展中理应考虑到创新自己的理念。在工作理念上,传统的那种教师“一言堂”应予以摒弃,大学生在政治认同中主动性不够与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也应进行改革。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在更多的时候作为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技能和经验来调动学生参与到自己活动中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吸收这些政治理论的效果会更好,对政治认同的内容掌握会更加牢固。另外,这对于其主动参与的精神培育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发挥新平台的作用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已经更加多样化,传统的线下教育只是一种工作平台,线上这个平台应给予更多的重视。大学生群体乐于接受新鲜的东西,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也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及其孵化品。调查研究发现,在大学生群体内,每天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基本都在2个小时以上,手机已经成为生活的必不可少部分。微信、微博、QQ等成为大学生手机内的必备软件,参与社交活动、获取外界资讯是使用这些软件的主要目的。鉴于这些新平台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应考虑把政治认同培育做到线上,借助一些网络工具让政治性知识走进大学生群体,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强化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同时,也不能忽视线下这个主阵地,将线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共同成为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平台。

(四)强化实践育人的功效

理论如果脱离实践,只能是泛泛而谈。在对大学生政治认同进行强化培育时,应考虑到在实践中育人的功效。通过创设情境,给予大学生更多参与政治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理性认识国家的政治系统与政策运作。第一手的实践是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客观途径,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群体会觉得自己获得的东西是真实可信的,而不是官方传递的“空”信息,这样带来的好处就是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当前国家政治系统运作的认可。政治认同虽然是一种情感表达,但也应具有实际表现,大学生在政治活动中积极性和素养的高低与其自身政治参与能力有着关联性。如果其不具备基本的政治知识和政治参与能力,在进行政治认同中无法将这种意识转变为实际行动,政治认同获得的总体绩效也是微弱的,故应在理论引导同时,强化现有条件内实践育人的功效。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人力资源,其政治认同的状况直接与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联,故培育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思想政治教育因其特殊性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成为学校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途径。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大学生在政治认同方面出现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进一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在相关理论研究创新中强化实践育人的功效,在内容完善中改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形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式与内容兼顾,此举必将有利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参考文献:

[1]孔德永.政治认同的逻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24-128.

[2]王静敏,安佳,张馨文.保持战略定力 增强发展自信[N].吉林日报,2015-08-08(07).

[3]黄建龙.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2013(3):150-151.

[4]方旭光.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6(1):7-12.

[责任编辑李潜生]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The Main Task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RUI Xian-hong

(Department of Personnel,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

Abstract:In the new period, especially the Internet ag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oth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nvironment,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show some worrying symptoms including the knowledge embodied in political problem, insufficient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subject, unstable political identity value, etc as far as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is concerned.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the political literacy should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ty.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21(2016)01-0073-04

作者简介:芮先红(1985-),男,安徽当涂人,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收稿日期:2015-11-27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