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技术哲学视角看技术对人的影响

2016-03-18苏培君陈发俊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技术

苏培君, 陈发俊

(安徽大学 哲学系,合肥 230039)



从技术哲学视角看技术对人的影响

苏培君,陈发俊

(安徽大学 哲学系,合肥230039)

摘要:本质上,技术起源于人的“活好”需求,是人类实现生存和达到自我超越的手段和工具。然而,现代技术却给人类带来了种种不利影响:一是身体技术被忽视;二是人类基本目标迷失;三是人的创造性欲求匮乏。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克服技术的以上影响:重新启用身体技术,让身体技术与现代器物技术并行发展与运用;建构技术价值判断体系,扭转技术漂移的不确定性;构建多元化的生活世界,摆脱单一的技术“座架”。

关键词:技术;技术哲学;人与技术

在当今科学技术社会化的时代,技术的触角已伸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现代技术对于当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有着古代技术不可比拟的决定性影响。当然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便利时,却也产生了严重的异化,将人变成了技术系统的一个因素,奴役着人类。20世纪初以来,哲学家们不乏对此论述。本文从敖德嘉·加塞特(Jose Ortega y Gasset)的技术本质理论切入,系统论述现代技术带给人类的种种困境,并就技术困境的解决提出建议。

一、技术本质解蔽

(一)技术起源于人的“活好”需求

人们通常把技术看作是一种为达目的的手段,即技术具有工具性。这种对技术的工具性规定尽管看起来是单纯“正确的东西”(海德格尔语),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对技术的理解相符,但却没有触及技术更深的层次,即“真实的东西”(海德格尔语)[1]——技术的本质。敖德嘉认为,谈到技术,必然要涉及技术对于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形而上学的问题,他首先用现象学的方法对技术来源进行一层层剥离、还原,挖掘出人们在深层自我意识中的技术意识。[2]

敖德嘉从人克服“冷”这一现实出发,推论出人对“活”的渴求,即人的生存需要, “避寒取暖”是人本能的需求。而自然界中的偶然事件——冬日的霹雳引起树林起火,使人们发现,只要靠近火就能“避寒取暖”。但若着火的树林抑或其他可以满足人类取暖需求的东西如山洞,离人们较远时,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便不得不尽力缩减距离,缩短时间。由此,“取暖”这一适应性行为便简化成了一种活动——“行走”[3]。这是常常被人们忽略的身体技术。由于人们生存需求的作用,一方面,人们身体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如跑得更快、看得更远等;另一方面,人们不断以器官为摹本,通过外形模仿、结构仿真和功能模拟三种途径进行创造性活动,[4]将自身器官外化成器物,以增强器官的功能,弥补人们身体技术的不足。进而,人们为了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获取自然界中不存在或需要时不在身边的东西,他们逐渐开始了取火、建房、耕种和打猎等改造性活动,这些活动便是人所特有的“技术行为”。

然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如果技术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满足人类生存的物质需要,那么,在人类满足基本的维生之需后便会停留在不断重复这类活动上,不会再有其他的技术发明和创造。事实并非如此,技术还生产了“多余的东西”,满足了人的精神性需求[5]。与 “取暖”“进食”等工具的发明同样久远的,还有很多旨在获取似乎“不是必需”的事物或状态的发明,如使用一些工具或手段,“获得醉意”,使身心处于一种精神愉悦状态。[3]263像酒、麻醉品、阿拉伯茶的出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最低的物质需求”在人类文明伊始就同样必需。

可见,“人对生存,对‘活在世上’的愿望与对‘活得好’的渴求是不可分离的。甚至,生存本就不仅仅是‘活着’,而是‘活得美满’。”“活好”才是人的根本性需求[2]41-45。技术本质上是人“活好”的基本手段。

(二)技术是人类实现生存方案和达到自我超越的手段和工具

由于人类有着对“活好”的渴求,催生了一系列技术活动。然而,人的存在离不开自然,自然是人类得到生存并发展的根基,人能否“活好”,取决于自然的实际境况。事实上,自然既为人类“活好”提供了“便利”,同时也设置了种种“困难”。自然的“便利”使人类生存有了可能;而自然的种种“困难”,使人的生存不断受到挑战、干扰和威胁[5]49。于是,人要想“活好”,必须不时地与生存环境作抗争。也就是说,人被给予的只是抽象的“可能性的存在”,而不是现实的存在。人要通过不断抗争,才能实现“现实的存在”。因为“人的存在”和“自然的存在”并不完全一致,人是“自然的”,同时也是“超自然的”。其超自然的部分既不是与生俱来,也不会像其身上“自然的东西”那样自行实现;而是存在于一种渴望中,以一种生存计划方式存在。在古代,人们往往将生活分为两个领域。一是“闲适”(otium),“闲适”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一种积极态度——追求美好的生存,诸如对音乐、艺术、雕刻、绘画等的追求。另一个领域是“非闲适”(necotium),它是由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以及使“闲适”得以可能的那些努力组成[5]53-54。因此,为了获得闲适,为了构造人之所是的超自然的希望,人们不得不发明、创造技术,并通过技术活动在“非闲适”中开辟出闲适,使人有精力成就他自己,实现其超自然的存在。

正如敖德嘉所说的,人真正的存在不是指“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是指“还没存在”的东西,是一种由“尚未存在”构成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人不是物,而是一种希望。因此,对人而言,存在仅仅是一种实现“他之所是”的可能性以及把“生存计划”转变成现实的努力。然而,人类若想将其“生存计划”变为现实,若想实现其存在的可能性,就必须在生存中创造他的存在,并为其存在而去行动、去创造。也就是通过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人才从存在的可能性达到存在的现实性。敖德嘉认为,人自身的渴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生存方案对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技术作为实现人们生存方案的工具,它将自然与人的生存方案联结在一起,从自然材料、现存的、给定的东西中来指向人的生存方案,并通过对自然的改造,使人的生存方案变为现实。这种生存方案的充分实现就是“活得好”或“幸福”。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人是从技术开始的地方开始的。

总之,有什么样的人生欲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技术态度,也就有什么样的技术方案。技术是实现自我生存方案、达到自我超越的一种重要工具。[2]41-45

二、现代技术给人类带来的不利影响

技术作为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获得闲适、追求美好生存的手段,其本应指向人的生存方案,并使人的生存方案变为现实,实现人类“活好”这一目标。然而,在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技术却逐渐地偏离了这一目标,它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反而使人的身体技术和身体器官不断弱化,使人不断丧失了自由而奴役于技术,并使人类自身困顿于技术漂移所带来的忧虑与恐慌之中。同时,技术逆向适应性下,效率至上的观念也使得人们被现代技术所胁迫,陷入现代技术的逻辑漩涡之中。总之,现代技术偏离、违背了人们追求美好生存的初衷,给人类带来了种种不利影响。

(一)身体技术日益被忽视

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过分强调技术的超前性,通过连续的技术发明与革新不断推进社会进步与发展,从而导致滞后性技术——身体技术的欠缺。

事实上,人的身体技术最初是源于生存需求而产生与发展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生活需要,以活得更好。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原始的身体技术已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为了弥补自身身体技术的不足,人们不得不以身体器官为摹本,通过外形模仿、结构仿真和功能模拟三种途径将自身器官外化为工具。

在古代,这种根据人体器官投影所发明的工具与身体技术之间的替代关系并不是十分显著,工具的使用仍然需要依托人来完成,人的身体技术与工具同时参与了对自然的改造。然而,自工业革命以后,随着更加复杂技术的出现,体外化的技术——工具,对人身体技术的替代愈来愈强烈。这种强烈的替代关系导致器物技术不断独立于身体技术之外,在现代技术语境下,工具的使用甚至也不再依托人来完成,可以完全独立于人身体之外而完成预定的方案。于是,人的身体技术逐渐被忽视,身体器官的敏感度也随之弱化。如电脑的出现,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人听觉、视觉、手等身体器官的延伸,给人带来巨大的便利。但它同时也弱化了人们眼睛、耳朵、手等身体器官的功能,而且,电脑的长期使用还会给人身体技术及身体健康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这种对体外化技术的强调,对身体技术的忽略,最终会使人的身体技术或身体器官在快速发展的现代技术面前被彻底淡忘,人苦于技术的种种限制而陷入危机,从而偏离了人们对美好生存追求的初衷。

(二)人类基本目标迷失

技术作为自我构造和世界构造的中间环节,它本应更多地关注适当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适用技术、合用技术。然而,现代技术却改变了技术适用性的观念,形成一种效率至上的思维逻辑。这种思维逻辑必然会导致一个后果——技术的逆向适应性,即目的适应手段,或手段本身成为目的。[6]

敖德嘉认为,技术一旦发明,人们就可以利用技术,从而使我们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并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休闲,从事诸如音乐、艺术、社交、科学等精神活动,从而达到追求美好生存的目的。但是,由于现代技术对于效率的极其推崇,使得本为手段范畴的效率成为了目的。[3]265所以,当人们利用技术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时,往往不会将省下来的时间用于闲适,而是将其用于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和发明,并把发明出来的新技术再次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提高效率,以便更进一步地节省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时间,进行又一次的技术发明与创新。闲适原本是活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技术逆向适应性的驱使,却本末倒置,生活的目的让渡给了生活的手段。也就是说,这种对效率极其推崇的思维逻辑和技术逆向适应性下效率至上的观念,最终会使人们被现代技术所胁迫,把原本是手段范畴的效率看成了生活的目的和追求,从而陷入技术逆向适应性的怪圈之中,逐渐迷失了人类的真正目标。

(三)人的创造性欲求匮乏

本源的、创造性的欲求是人类最卓越的精神内容,是前于技术的创造。正是因为人们有本源的欲求——追求美好生存,才有了技术的产生与发展。过去,人能够意识到一切他不能做的事,即他的欠缺、限度。如今却因技术对无限可能性的承诺,人们发现自己在原则上几乎可以是任何“他之所是”,这便使得他要知道“他实际上是什么”变得更加困难。生活也因此成了一种空洞的形式。伴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效率至上观念的深入人心,当代人们生活所依靠的物质手段空前发达。人不再会因物质匮乏而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在这种“欲求危机”或“创造性欲求匮乏”的境况下,人们往往会把占主导地位的“他人的欲求”当作自己的欲求[5]57,从而使自己的生命规划变得暗淡无光,使自身追求美好生存的愿望变得模糊不清。由此导致自己不再能独立地欲求,并且对“闲适”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他人或大多数人理解的基础上。人们丧失了追求自我的动力与乐趣。

三、克服现代技术影响的建议

技术作为人类满足自身生物性需求和精神性需求而强加于自然的改造[5]47,本应是人们获得“闲适”、追求美好生存的手段,但却由于现代技术自身的发展,引发出效率至上的逆向适应性思维逻辑,从而偏离了人们的原初生存方案。人类追求活好的动机最终将人自身裹挟进现代技术系统的链条中,失去自主,茫然无措。目前,人类正试图寻求出路,突破困境。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克服或减少现代技术对人的不利影响。

(一)重新启用身体技术,让身体技术与器物技术并行发展

身体技术是人类发展历程中最先出现的技术,它不仅可以使人们的身体器官的功能得到不断强化与发展,从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作为人类追求美好生存的载体,身体技术同样也是连接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纽带。尽管通过“器官投影”将身体技术体外化为工具的器物技术,可以代替身体技术的功能,但其却不能给予人类追求闲适生活的体验感。如电脑可以代替人手的书写能力,但却不能代替人们对书写出的各种风格字体欣赏的艺术体验,和见字如见人的情感体验。而这种对闲适生活的体验与感受正是我们追求“活好”所需要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启用身体技术,重视身体技术的发展,在强调技术的超前性或体外化的同时,也应关注身体技术与身体器官的发展,不能因独立于身体技术的可替代性器物技术的出现而忽视身体技术的发展。身体技术与器物技术应并行发展,以避免身体器官敏感度的不断弱化,从而避免生存危机的出现。

(二)建构技术价值判断理论体系,扭转技术漂移的不确定性

当人们利用技术去改变自然原有状态时,或当一项新的技术出现时,人们往往借助技术伦理学理论对技术进行评估。然而,技术伦理学的规范性极其有限,它只关注技术的道德评价,提供道德方面的对策。[7]而道德规范性仅仅是众多规范性中的一种,道德价值也只是众多价值类型中的一种,除了道德价值之外,还有文化、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价值。正如赖特(Wright)所认为的那样,价值是多样性的善,说某物有道德价值,就是说它在道德上是善的,说某物有经济价值,就是说它在经济上是善的,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的幸福是两种至关重要的善,其他类型的善都是这些价值的衍生物。[8]若以单一的道德标准对技术进行评价,就会影响对技术价值的综合判断。我们应该致力于建构发展关于美好生活和美好社会的技术价值理论,研究技术是如何从正面或负面影响这些种类的善。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扭转技术漂移的不确定性,对现代技术进行正确的评估,从而在技术中实现人类追求美好生存的愿望。

总之,我们需要建构一种更为成熟的技术价值判断理论体系,形成包含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价值在内的多层次多维度的价值评判标准,以便于在必要的时候权衡利弊,决定取舍,避免因价值评判偏颇而引发技术困境或危机。

(三)构建多元化的生活世界,摆脱单一的技术“座架”

技术作为人类自我构造和世界构造的中间环节,本应更多地关注技术的适当性与恰当性,然而现代技术却改变了这一观念。现代技术极其推崇效率的思维逻辑,导致人们以一种单纯的、数量化的方式来构建我们的世界。这种方式造成的后果并不是构建了一个完全没有意义的世界,而是造成了一种意义单一化的世界。这种意义单一化将人们禁锢在技术逆向适应性以及对效率周而复始追求的循环逻辑漩涡之中,使人们的生活变得空洞无味,偏离了追求美好生存的目标。

因此,为了打破技术逆向适应性对人们的禁锢,我们必须用一种多元化的方式来构建我们的世界,将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进来,摆脱单一的技术“座架”。不仅要关注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样也应重视技术对诸如环境、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影响。让社会生活多元化发展,以多元化的观念来看待技术、对待生活,摆脱单一的效率化、数量化的意义单一的生活和发展模式,转变效率至上的错误观念,将人们从对效率不断追求的怪圈之中解救出来,赋予生活多样化的意义与追求,回归人类生活的本位——“活好”。

参考文献:

[1]〔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926.

[2]黄欣荣.论敖德嘉的技术哲学[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6):41-45.

[3]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262-265.

[4]黄欣荣.卡普技术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8):27-54.

[5]GASSET J O.Thoughts on Technology[M]//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MICHAM C,MACKEY R.New York:Free Press,1983(2):46-57.

[6]吴国盛.技术哲学讲演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3-26.

[7]BREY P.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fter the Empirical Turn[J].Research in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2010(14):1.

[8]VON WRIGHT G H.The Varieties of Goodness[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63:79-80.

[责任编辑李潜生]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Human Be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SU Pei-jun,CHEN Fa-ju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

Abstract:Essentially, technology originated from people's demand for "living better", it's the tool and means for human beings to realize survival plans and self-transcendence. However, modern technology brings a variety of negative effects: the body techniques are ignored; human beings lose their fundamental goals and lack desire of creation. Actually human beings are able to overcome those effect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reactivate body techniques and make it parallel develop with modern utensil technology; a theory system on technical value judgment need to be constructed so that the uncertainties of technology drift can be reversed; a diversified life world need to be built so that human beings can get out of the Ge-stell only controlled by modern technology.

Key words:technology;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human beings and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21(2016)01-0013-04

作者简介:苏培君(1991-),男,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哲学与外国哲学。通讯作者:陈发俊(1968-),女,安徽长丰人,哲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技术哲学。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研究项目“技术哲学研究中的价值困境”(项目编号:yfc100101)。

收稿日期:2015-11-20

猜你喜欢

技术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