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湛江伏波海神的形成与发展

2016-03-18卢灿丽1铭2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马援博德雷州

卢灿丽1,李 铭2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 524088)

湛江伏波海神的形成与发展

卢灿丽1,李 铭2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 524088)

湛江渔民靠海而居、以海经商,风平浪静、波澜不惊的海洋环境对于湛江渔民而言极为重要,因此,湛江渔民对伏波将军拥有着深厚的崇拜、敬仰之情,匀深日久,便逐渐形成了伏波信仰。伏波信仰在湛江地域中作为水神已经形成了极富有地域特色的信仰文化,散发出悠久的历史味道。文章对湛江地区伏波信仰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剖析,并介绍了湛江地区主要的伏波祠的发展情况。

湛江;伏波;海洋信仰

自盘古开天辟地,神灵崇拜便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周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神灵信仰。湛江,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上,东临南海,西临北部湾,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当地居民对海洋拥有着浓厚的情感,在精神上对“伏波”将军也产生了崇拜之情。伏波,“伏息波涛”之义,当地百姓既感其德又嘉其名,将其传奇化,祀为海神,成为当地的海上保护神。

一、湛江地区伏波信仰的形成

伏波,“伏息波涛”之义。湛江渔民靠海而居、以海经商,风平浪静、波澜不惊的海洋环境对于湛江渔民而言极为重要,因此,湛江渔民对伏波将军拥有着深厚的崇拜、敬仰之情,匀深日久,便逐渐形成了伏波信仰。伏波信仰在湛江地域中作为水神已经形成了极富有地域特色的信仰文化,散发出悠久的历史味道。

湛江地区对伏波神灵的崇拜已成为该地域引人注目的风景线之一,其形成缘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文化层面:路马将军,功绩显著,流芳后世

苏轼曾说:“汉有两伏波,皆有功德于岭南之民能,前伏波为邳离路侯也,后伏波新息马侯也。”苏轼认为路博德和马援对岭南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才受到世人的供奉。

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路博德被汉武帝刘彻任命为伏波将军南下平定了南越,同时,路博德以“兵不刃血而收全粤”挥师直指海南岛,并将越地分置南海、合浦、珠崖、儋耳、苍梧、桂林、九真、日南、交趾九郡。当时的雷州半岛属合浦郡。

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九真、日南、合浦等60余城处于兵荒马乱状态。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光武帝刘秀命马援为伏波将军,马援不辱使命,率领其士兵沿雷州半岛西海岸一路奋进,艰难作战,长驱直入,终平交趾,将所失之地如数收复[1]。

两位将军平息叛乱,深深造福了雷州人民,为祖国一统大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雷州的百姓为纪念两位将军的丰功伟绩,便纷纷为他们修庙供奉,再加上两位将军均官拜伏波将军,因而所修庙宇多称“伏波庙(祠)”,祈求能为一方百姓带来安定与安宁。

(二)地缘位置层面:临海靠海,以海为生,崇拜海神

湛江拥有非常特殊的地理格局,这也是伏波信仰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湛江地区三面环海,东临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西临北部湾,海岸线长达2 023.6公里,是我们中国海岸线最长的城市,同时,湛江由30多个海岛组成,拥有着“一海多岸”的海湾格局,是典型的海滨城市。正是由于湛江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海”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

湛江的海岸线曲折绵长,湛江人民特别是渔民非常善于利用这种天然的自然优势,在长期的生活实践探索中,慢慢地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生存之道——靠海吃海、以海经商。

湛江人,尤其是居住在岛上的人,他们靠着临海的天然条件,大多数人直接从事捕捞打渔的工作。据《湛江晚报》报道的《丰富的湛江海洋文化》一文中曾写道:“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每当台风将来,便有大批的‘疍家船’停泊在霞山的避风塘(今之洪屋街造船厂附近),密密麻麻一大片,蔚为壮观,足见当时渔民之多;亦渔亦农的人更多,20世纪50年代初,东海岛、南三岛、特呈岛、硇洲岛、东头山岛、调顺岛等岛上居民亦渔亦农的,估计占六成以上。”由此可见,湛江的渔民人数之多,尽管现在很多年轻的湛江人出外工作,不再以打渔为主要的生存之道,但捕捞打渔仍然是当地很重要的经营谋生方式之一。然而,天然的海洋环境既给当地渔民以谋生生存之利,又造成风暴潮涝之弊,这也是当地渔民信仰海神的客观原因之一。《广东新语·舟语》中曾记载:“溟海吞吐百粤,崩波鼓舞百十丈,状如雪山。尝有海神临海而射,故海浪高者既下,下者乃复高,不为民客。父老云:凡渡海至海安所,闻涛声咆哮,大地震动,则知三四日内有大风雨,不可渡。又每月十八日勿渡,渡则撄海神之怒。”这里记载着“海神”的威猛状态以及百姓对海神的恭敬之情。

湛江的渔民常与“海”打交道,他们理所当然地希望大海能长期的风平浪静,以利于他们出海捕捞、作业,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譬如夏季台风等多方面的原因,大海也会有汹涌澎湃之时,因此,当地的渔民对与海有关的神灵都会加倍敬重、顶礼膜拜。再加上古时候,人们无法通过自然科学的知识去解释种种的怪异的“大海异象”,他们潜意识地认为种种异象皆因有神秘力量在控制着水域,这股神秘的力量便是“海神”,因此人们便寄希望在这些神灵身上,希望通过对神灵的祷告、敬重去获得大海的风平浪静,以利于他们获得出海作业的安全条件。

路博德、马援两位将军在历史上被封为伏波将军,同时两人又皆曾到过岭南之地,这种种原因使得湛江人特别是湛江的渔民对两位将军产生了浓烈的敬重之情。而伏波有“伏波平息”之意,与渔民所需的海不扬波的心理需要吻合,当地人将其神化,也成为了海神信仰之一[2]。

(三)精神文化层面:精神慰藉,传承文化,道德教化

路博德、马援两位将军在岭南地区的丰功伟绩,以及湛江渔民所处的特殊的生存环境,使得路、马两位将军被传奇化甚至被神化。同时,从精神文化角度看来,湛江地域对两位被神化的将军的敬仰之心还来自于当地渔民对他们的强烈认同感以及两位将军英雄事迹对后人的精神教化。

向往幸福,是每个人心中的美好憧憬,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常有发生。各种天灾人祸,尤其是我们人类无法控制、无法驾驭的自然灾难使得人们的力量显得非常渺小,迫使着人们急切地想着借助另一种力量——神或佛或上帝等超自然的力量以作为精神支柱,帮助我们在心理上度过一段可怕的焦虑期,在一定程度上能安定情绪、平伏心情。湛江靠海临海,在湛江渔民看来,大海的力量极其神秘而又极其强大,甚至超过人们的控制能力而无法抵御,于是,伏波神的出现、伏波信仰的建立给予了当地水上人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依托,当地渔民寄希望于通过对伏波神虔诚地祭祀和祭拜以换来在海上作业的平安、心灵上的安心,这也蕴含着湛江渔民对平安、安定的向往与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后来人们祭拜伏波神所寄托的美好愿望也逐渐扩大,譬如求子、升官、升学、消灾解难、延年益寿等。

伏波信仰给予民众强大的心理慰藉作用,同时也因其具有文化传承、道德教化之功能而得以不断地加以崇拜。我国一贯以来都提倡敬祖、敬老、爱国、仁爱的优秀文化传统,路博德、马援两位将军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以及对边疆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精神非常值得后人的不断学习。在湛江渔民的心中,路博德和马援两位将军不仅能使大海水不扬波,更重要的在于对两位将军的丰功伟绩的崇拜与敬仰,从而纷纷建立庙宇以供奉两位将军,使得后人能对两位将军的精神铭记于心,同时也鞭策着后人努力学习两位将军的英雄事迹,使两位将军的高贵精神、高尚品质能得以生生不息、永不磨灭[3]。

此外,供奉伏波神的祠庙以及祠庙里的诗碑、石刻、楹联、题词、书法等也有着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这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二、湛江主要伏波祠

在湛江地区,各县级市为纪念路博德、马援两位将军而修葺的伏波祠、庙,吴川、徐闻、雷州皆有。其中以位于雷州市雷州大道的伏波祠以及徐闻伏波庵最有代表性。

(一)雷州伏波祠

“天南临海郡,汉代伏波祠”,这是明末广东名儒屈大均参观雷州伏波祠后所写下的诗句。雷州的伏波祠又称为伏波庙,始建于东汉时期,位于雷城南亭街,这是岭南最古老的祠庙之一,属雷州市的文物保护单位。祠内敬奉西汉邳离侯路博德及东汉新息侯马援两位伏波将军。

雷州伏波祠历经多次的反复修葺,明末祠已倾圯,清朝康熙年间在原址上重建,目前,伏波祠仍然保持着其原始遗址的风貌和清朝修葺的基本结构。伏波祠的总面积为1 170平方米,其主体的建筑面积为516平方米,该祠依山而建,坐北向南,远眺该祠,古色古香、雄伟壮观。该祠门匾由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刘炳森用苍劲有力的隶书书写着“伏波祠”三个赤金大字,赫然醒目,预示着祠里主要供奉着路博德、马援两位伏波将军。而在祠的大门两侧有一石联:东西辅汉勋名著,前后登坛岭海遥,这是由清光绪年间兵部主事吴应铨撰并书。

由门而进,祠分三进:山门、中厅、正殿。进入大门后有一天井,在天井两边有着石碑廊,这里有着明清朝时期的重修碑以及诗碑,再往上登则是新碑廊,这里雕刻的则是现代名人的题词,譬如楹联、书法赛作品、诗词歌赋等,重修碑以及新碑廊的碑文内涵丰富,其内容及书法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从中厅再经一小天井便进入正殿,正殿建筑保留着清朝的建筑风格,规模宏阔、气象庄严、气势磅礴,殿中雕刻精致,山水花鸟、人物故事均活灵活现,同时也能看到阁中供奉着路博德、马援两位伏波将军,其中路博德在左,马援在右,这是特殊的“一庙两主”的现象,即为“两祀”。

此外,在祠东边为观音阁,西边则为伏波园,园中青砖铺地,树木葱郁,芳草青青,环境极为优美,祠的西北角有一“马跑泉”(俗称伏波井)以及“神泉胜迹”石雕亭阁,此井据说为东汉马援驻雷之时,天气炎热,周围却无法找到一口淡水以缓解旱情,军马饥渴难忍,突然,马援坐骑的白马长嘶一声,以蹄挖地,挖出了一口涓涓涌泉,这就是著名的“马跑泉”,这虽为一则传说,但也体现了马援将军当时的血汗功劳,值得人们深深的纪念。

雷州伏波祠几经修葺,现面貌焕然一新,慕名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倦,这对于宣传两伏波将军的精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追溯雷州的历史文化也具有很高的价值意义。

(二)徐闻伏波庵

徐闻伏波庵,为纪念汉代两位伏波将军(路博德和马援)平定南方而建。该县较早的伏波庙在讨网村(旧县治址)海滨,后因县治搬迁而庙址他移。宣统《徐闻县志》载:“伏波庙在县南门内,苏轼、李纲有记。”距今年代最近的伏波庙在徐城镇东南2公里处的九坛铺(旧地名观涛坡),徐城至海安公路旁。清光绪丁酉年(1897年)曾重修。庙宇原系一座单间,名“涛山寺”。两侧有楹联。清宣统三年知县王辅之主持在庙前扩建二厅、重廊及门楼,庙宇初具规模。民国以后,宇所逐年被毁。1978、1985年间,有佛教徒在此旧址重建庵堂,分前后殿,门楣题“伏波庵”,其有联:“伏嫡奸徽当年扫净黎氛前后两汉之戎行曾经此地。波平浪静翌日但消蛮虑路马二公之武烈益著今时。”苏轼《伏波庙记》载:“自徐闻渡海适珠崖,南望连山,若有若无,杳杳一发耳。舣舟得济,股慄魂丧。海上有伏波祠,元丰中诏封忠显王,凡济海者必卜焉,曰:某日可济乎?必吉而后敢济,使人信之如度量衡石,必不吾欺者。呜呼非盛德其孰能然!……四州之人,以徐闻为咽喉,南北之济以伏波为指南,事神其敢不恭!”伏波庵法脉属临济宗。庵内现有大雄宝殿、韦驮殿、观音殿等殿,不见伏波将军牌位。庵堂与原貌相去甚远。

在伏波庵前80米处,距徐闻至海安公路70米有一马蹄井。其实,此井并非东汉时之遗物,而是后代人民为了纪念伏波将军的功德而挖掘的,于是凡有伏波庙的地方必有所谓的马跑泉或伏波井无疑。1996年,伏波庵住持在井旁立“马蹄井”碑以纪念。

[1]王元林.明清伏波神信仰地理新探[J].广西民族研究,2010(2):112-119.

[2]范玉春.马援崇拜的地理分布:以伏波庙为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3):101-105.

[3]陈建斌.伏波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J].传承,2010(30): 162-163.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Zhanjiang Fubo Seagod

LU Canli1,LI Ming2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 Jiang,Guangdong,524088 China)

Zhanjiang fishermen are living by the sea,so the smoothly marine environment is extremely important.Therefore,Zhanji⁃ang fishermen have deep worship and admiration of Fubo.It gradually formed Fubo belief.In the Zhanjiang region,Fubo belief displays its specific local features and had a long histor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asons of Fubo belief’s formation,and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of Fubo temples in Zhanjiang area.

Zhanjiang;Fubo;marine belief

K248

: A

: 2096-2126(2016)06-0038-03

(责任编辑:雷凯)

2016-10-10

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湛江海洋民俗与信仰研究”(21)。

卢灿丽(1983—),女,广东郁南人,法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铭(1985—),女,广东高州人,教育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马援博德雷州
穷当益坚
挪威博德市政厅:真实版的“盗梦空间”
清代雷州半岛糖贸易及其规范化——以新发现的雷州花桥碑刻为例
雷州古建筑符号的审美价值研究
梦中题词
马援将军
博德增加在中国的无卤阻燃剂能力
雷州书画作品选
牛津大学保安参选英国议员
名将马援为何死不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