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视域下中学写作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2016-03-18周志荣
周志荣
(广东省茂名市龙岭学校,广东茂名 525000)
论新课改视域下中学写作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周志荣
(广东省茂名市龙岭学校,广东茂名 525000)
在初中语文新课标视域下,教师在作文写作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培养,要以文为本,学会发掘写作的“动情点”;体验生活,开拓学生写作的源泉;优化设计,强化写作技能。由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新课标的理念在作文中得到更好地体现。
新课改;写作教学;情感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作文写作教学方面,教师不仅自身要有诗意般的情感,而且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世界。初中作文多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一般重在记叙和抒情。可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往往更注重记叙技巧的表达和结构逻辑的布局,却忽视了真情实感的养成。不管作文题目怎么变化,学生作文的情感套路却始终如初:扶老奶奶过马路;生病住院,母亲悉心照顾;夜晚读书时,妈妈送来一杯牛奶让我感动;误解了好朋友,后来朋友搬了家,造成自己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这些作文中的情感毫无疑问不是发自内心,自然也打动不了阅卷老师。所以,作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写出感染人、打动人的作文是非常必要的。
一、以文为本,学会发掘写作的“动情点”
“所谓‘动情点’就是在生活的某一瞬间打动人的内心,触动人的情感,牵动人情思的人、事、景等。‘动情点’可以是一个细致的动作,也可以是一句平淡的话语,还可以是某一个生活的画面。”[1]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使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种情感。”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情感细腻、催人泪下的文章,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捕捉文章的“动情点”,让学生感悟“动情点”,为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做好铺垫。
二、体验生活,开拓学生写作的源泉
俗话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要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就需要留心观察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自己日常的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和情感,开拓学生写作的源泉。但是学生的生活基本局限在学校和家庭之间,缺乏体验生活的机会,因而作文也就很难有动人之处。要使文章具有真情实感,教师就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体验生活。为此,在作文写作中,教师要在一定的时段给学生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自己深入了解生活、体验生活和探究生活。如在写“我的家乡”这篇作文时,笔者设置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家乡“一日游”——欣赏家乡风景,感悟家乡景色之美。
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一处名胜景点,如信宜天马山、高州仙人洞、冼夫人庙、滨海公园等,也可以选定家附近的一处小景观察,如一棵树、一条河、一座山、一口井等。通过对家乡或身边景物的观察和游玩,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的细微之处,感悟平时无法察觉的家乡美。
活动(二):感悟风景的内在品格,领略家乡的内在美。
在活动(一)完成之后,笔者对学生提出了如下要求:请从你所观察的某一处景色中,选择不同的时段(春、夏、秋、冬,早上、晚上等)再去观察,是否有不同,它是否有哪些品格感染你。
活动(三):人文与家乡——了解家乡的人文内涵,感悟人文文化。
在活动(一)和活动(二)的条件下,笔者对学生继续设置了如下要求:从你所观察的家乡的景观中选一处包含人文内涵的景观(冼夫人庙、乙烯工厂等),利用假期,收集这个地方的资料(上网、图书馆、找当地老人讲述等都可以),了解这个地方的传说故事、历史变迁、风土人情等,感悟家乡浓厚的人文文化。
看到骑兵和马车,乔十二郎皱眉嘀咕:“该死的德公公,装什么熊?摆阔摆到古校场?难不成想舞弊,这边输了,那边动军队?”
教师通过这些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有目的地亲近家乡,逐层次地感受家乡,学生的情感就会随着他们的亲身体验而产生,进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活动后,一位学生在作文《家乡的山》中写得特别感人:“家乡的山,没有泰山的雄伟傲岸,没有黄山的丰富内涵,没有衡山的跌宕起伏,它就那么默默无闻地立在那里。蜿蜒的山脊是它的脊梁,葱郁的树木是它的衣裳。风吹过,它坚强地挺立着;雨淋过,它依旧不动声色;甚至电闪雷鸣时,它依旧像一尊雕像般屹立在山之巅。它告诉了我,做人要不惧风雨;它告诉了我,做人要挺直腰杆。”[2]
三、优化设计,强化写作技能
学生掌握了文本中的“动情点”,有了一定的写作源头,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素材之后,那么如何将生活中的“动情点”转化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方法指导。
(一)准确使用词语,化平白为生动
记叙文的创作,离不开写人和写事。能准确使用词语,人物描写就变得更加具体生动,情感表达就更真实动人。在这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几分钟,用填空题的方式,让学生完成词语(动词、形容词等)的填空。教师再让学生通过使用词语前后的情感对比,来明白准确使用词语的魅力,化平白为生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使用正确的词语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如笔者曾这样设置一项内容:
她____地走进教室,____的阳光透过树隙____地照在她____的脸上,地上是点点浮动的碎金。她____的笑容、____的眼眸定格在那一瞬间,异常清晰。风儿____过她____的发梢,发出 的响声,和着她那____的笑声,构成了一首____的交响曲。
很多学生都能写出一些富有诗意的词语,如轻轻、灿烂、斑驳、柔和、白皙、明净、银铃般、和谐美妙,等等。这些动词和形容词的准确训练,不仅把人物的形象描写得活灵活现,而且读者的内心也会被“她”活泼开朗的性格所感染。在这项活动中,课前对词语反复练习,课后比较,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准确使用词语对情感表达的作用,作文中的情感表达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巧妙运用修辞,化抽象为具体
“在作文中,适当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丰富文章的内涵。”[3]教师可通过强化训练的手段,要求学生在学习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表现手法或者句子的意境,进行具体的练习。
如朱自清的《春》有这样一段描写:“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段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雨的轻柔绵长的特点,作者对雨的喜爱也就表现得酣畅淋漓。在学习完本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段话进行仿写,要求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后来有一位学生的习作是这样写的:“春雨,用她的妙手唤醒了世间万物。她偷偷地亲吻了小草,小草就撒下了一片嫩绿;她躺在树叶的怀里撒了一下娇,于是弹下了一曲美妙动听的交响乐。”这一位学生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春雨到来的喜悦之情,很好地把朱自清的那份情感嫁接到了自己的作文中。如此反复,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也能在作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融入人物细节刻画,增强情感表达力量
果戈理说:“成功的肖像描写,是理解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老舍说:“只有描写动作,人物才能立起来。”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其实,他们都在说明一个道理:细节描写的融入,对刻画人物起很大的作用。人物描写得生动,情感表达便水到渠成。在这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片段的练习来训练学生,让学生在作文中逐步融入细节描写,融入真情实感。每周周记,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自行观察,写一个细节描写的片段。经过长期的片段练习,让学生在作文中融入细节刻画。
如学生片段《父亲的后背》中写道:“小时候,我总爱坐在爸爸的破单车上,听着‘吱呀吱呀’的车轮碾过一段又一段泥泞的乡间小路。我的笑脸紧紧地藏在父亲的后背,总感觉父亲的后背是那么地结实,那么地富有弹性。父亲那宽厚的后背是我小时候的依靠。长长的山坡,父亲的后背只要左一扭、右一晃,车子就轻而易举地爬过了那座山坡。而现在,我长大了,父亲的后背却像镰刀般弯了下去,我的脸藏在父亲的后背,却还有很大的空间。我明显感觉父亲老了,后背变得瘦削了。我惶恐不安地走下车,父亲的后背已经变得有些僵硬,汗水沿着他的后背流下来,沾湿了他那旧得发黄的衬衫……”
王尚文在《语文教学对话论》中这样点评上述描写:“作者抓住父亲的后背这一细节刻画,小时候父亲后背是宽厚的,是我的保护伞;长大后,父亲老了,后背瘦削得爬坡都有点吃力。作者通过人物的细节刻画,前后对比,深刻体现出‘我’对父亲为我们无私付出的感动,‘我’对父亲为生活整天奔波的怜惜,让读者读来为之动容。”[4]可见,只要学生观察仔细,对人物细节方面加以刻画,写出的文章自然就会情感充沛。
(四)设置特定的环境氛围,为下文情感描写铺垫
俗话说:“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王国维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文中,营造特定的环境氛围,能更好地为情感的宣泄做好铺垫,而情感的表达也应融入到某个特定的人物或某件特定的事情中去,这样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我想表达悲伤的情感,可以把事件设置在‘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特定环境中去叙述;如要表达和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可以把事件设置在‘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傍晚;要表达融融泄泄的家庭生活,可以把事件设置在‘月色溶溶’的晚上。”[5]这些特定的环境氛围,能更好地为下文人物情感的表达做好铺垫。
笔者曾在以“清明节”为话题的作文中,要求学生写出对已故亲人的思念。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空灰蒙蒙的一片。一只乌鸦停在光秃秃的枝丫上,任凭雨点滑落在它的羽毛上。奶奶的坟前又添了许多杂草,荒芜了一地的岁月。记忆的沙漏在指尖划走,奶奶,亲爱的你在天堂过得可好?”作者通过“淅淅沥沥的雨”、“灰蒙蒙的天空”、“孤独的乌鸦”、“荒芜的杂草”等环境渲染,将事件在浓浓的悲愁中展开,下文描写作者对奶奶的思念之情就显得水到渠成,读来就真实可信。这种环境为情感作铺垫、让景物说话的手法,是作文教学中常见的教法。只要运用得当,情愫就会充盈整篇文章。
培养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仅仅靠教师利用课堂的时间进行方法的指导,效果甚微。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敏锐的触觉和善于思考钻研的能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注重积累,坚持不懈,在老师的方法指引下不断进步,这样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1]陈清平.初中语文写作技巧与提高[M].北京:金盾出版社出版,2005:23.
[2]黄厚江.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典型案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4.
[3]郑桂华.初中语文4:写作新视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9.
[4]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67.
[5]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06.
On the Emotional Cultivation in the Writing Teach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ZHOU Zhirong
(Longling School,Maoming,Guangdong,525000 China)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requir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to cultivate students’emotion in writing,to explore their“emotions”in the writing,to experience life,to extend students’writing sources,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design,and to strengthen their writing skills.Therefore,it is urgent to improve the students’writing level so that the concept of new curriculum get a better reflection in their compositions.
new curriculum;writing teaching;feeling cultivation
G633.34
: A
: 2096-2126(2016)06-0142-03
(责任编辑:雷文彪)
2016-11-05
周志荣(1981—),男,湖南祁阳人,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