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途径
2016-03-18彭远菊熊昌云
彭远菊,熊昌云,王 喜
(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云南普洱 665000)
论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途径
彭远菊,熊昌云,王 喜
(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云南普洱 665000)
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同于学术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从创造激活学生创新欲望的环境、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人格品质、丰富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增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训练、改革检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五个方面来探讨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应用型本科;创新精神;途径
学校教育始终承载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1]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同于学术型本科教育所培养的理论型研究人才,也不同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它既强调岗位实践能力,又强调创新创造能力[2]。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必须将创新精神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创新精神的内涵
创新精神是指一切与创新相联系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以敢于摒弃旧事物、旧思想,创立新事物、新思想为基本特征[3]。创新精神主要体现为大胆开拓、积极进取和勇于创造的精神,具体为善于思考、善于怀疑、善于构想、善于行动、善于创造。
第一,培养创新精神需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怀疑、善于构想的习惯。学生们只有不满足于现有的认知,善于思考、善于怀疑、善于构想,才会积极探索和求知,才能发现学习的乐趣,自主学习。第二,培养开拓创新精神需要引导学生善于行动、善于创造。学生们只有不墨守成规,善于尝试、勇于实践,才会在具体的行动与实践中有真实的体验,才能获得知识的新突破,具有创造力。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
(一)实践性
实践性是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核心,决定着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理论性的,必须充分凸显实践性,将实践教学放在首位,通过专业实训、产学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来丰富实践教学,并实现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在教学内容和项目的选择上,注重实际技能的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应用性
应用性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决定着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所培养的人才首先要能在生产、建设与服务岗位中进行熟练的操作和运用,还需要具有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创新创造能力[4]。
(三)技术性
技术性是应用型本科办学的根本,决定着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培养学生掌握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专门的技术,在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创新性
创新性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优势,决定着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5]。
三、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途径
(一)创造激活学生创新欲望的环境
1.校园人文环境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会影响人的思维以及行为方式。健康向上的校园人文景点,能够使学生产生美好的感受与体验,产生轻松愉快、积极上进的情绪以及独特创新的意想;富有创意的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等建筑物以及校园标志,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思维视角,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着力培育充满自由、开放、创新气息的校园人文环境,让学生在轻松而又充满创造力的校园环境中滋生新的想法、创意,进而转化为新的探索、新的实践甚至科技发明创造。
2.科技文化氛围
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保障,也是促进应用型本科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主要途径[6]。科技文化创新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条件。在科技文化创新活动中,应用型本科学生既能有机会自觉地探索,又能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并把所学知识向着有收益、有选择、有创造的方面转化。
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举办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和讲座,扩大对外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信息共享,通过建立开放的学术交流环境,使不同的文化发生冲突和融合、不同的创新思想得到凸显和升华,激发学生们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的热情[7]。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设立创新实践学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校内校外创新创业,并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条件,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双创”活动和“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二)培育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格品质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格品质。人格品质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通过平时的思维模式、人生态度、行为方式而形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着力培育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格品质,让学生拥有探究性、开放性、灵活性的求知态度,具有无畏的勇气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条件,并在日常生活及教学中,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兴趣与爱好,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同时,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他们真实地感受生活,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理论和实践的衔接与碰撞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其次,教师必须引导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敢于怀疑、挑战权威,并设法为学生在教学中提供锻炼胆量、启发创新思维的机会。一方面,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粗暴地给出答案;另一方面,倡导批判精神,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在探索、实践中寻找答案。
再次,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求新意识、冒险意识和独立能力,对学生的突发奇想与疑问要完全接纳和尊重,不能以“不合乎逻辑”为由而轻率地予以否定。要鼓励他们提出与众不同的思想,一起分享、探讨,产生新的思想与观点;要鼓励他们去冒险和探索,对新事物进行思考、探究,试着去不拘一格、勇于探究、大胆实践,不断追求人生的境界和高度。
(三)开设拓展学生创新视角的课程体系
课程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思想的主要渠道。拓展学生的创新视角,必须从课程设置开始入手,着力提供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
1.拓展必修课程体系
在必修课程体系上,除了常规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能力课程,还应加入覆盖全员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创新思维训练”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通过一些启发创新思维的课程学习,让学生明白“创新在理性思维之外,理性不能完全把握世界”,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试着运用自己的发散思维、联想思维、质疑思维、逆向思维、组合思维、想象思维、灵感思维、收敛思维等,不断激发自己的思维潜能和创新灵感。
2.拓宽选修课程体系
拓宽选修课程体系,是造就复合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任意选修课的设置,提供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能力选择专业知识以外的学科进行学习、研究的平台,学生们能跨年级、跨专业在全校范围内选课,接受来自不同层次、不同广度和深度的知识、信息,既能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开设丰富的人文类、跨学科类、拓展类的选修课,鼓励学生跨系跨专业选课,以达到互相启迪和知识互补的目的,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联合开设复合课程,从而真正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突破原有专业课程学习的束缚去获取更多的新知识,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拓宽学生知识的维度,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
(四)丰富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
课堂是主要的教学阵地,要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是关键。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和教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时,不仅要重视训练其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要注重非线形和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逻辑性与灵活性等[8]。
如果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方法老套,既会降低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会让学生形成强烈的固定思维模式。因此,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选择、批判、怀疑、设问、探索的机会。
创新教学方法,是解放学生固有思维模式的最佳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因素,有助于学生形成普适性的科学思维和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让他们学会打破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方法和途径,有独创性地解决问题。
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创新性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由传授知识向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转变,选用创设问题情境、头脑风暴、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翻转课堂等激发学生思考、训练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内动力、自学能力,更大程度地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启教学课堂。比如根据教学情况将课堂班级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堂讨论、课后作业,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相互讨论。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方法,设计方案,自觉训练,将知识运用于生活、专业、行业中,并较为创造性地完成任务项目。
(五)增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训练
实践既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又是创新能力的一种展现形式。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课的开设比例,在实践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创新性都是应用型本科的特点,它贯穿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增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训练,既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促进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的手段。
首先,着力构建以“专业认知——课程实训——专业实训——综合实训——跟岗实习——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不断线的实践训练中产生新的创意、新的点子、新的解决方案。其次,重视校内外“实验实训室、校中厂、厂中校”等实训基地的建设,来满足学生专业项目实践训练、课程实践训练以及创新训练等,让他们有足够的实践训练机会。再次,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场地,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摸索中衍生新的创意,研发新的产品。
(六)改革检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是是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和能力的培养情况,并检验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方式。传统考试内容基本都是以试卷形式考核理论知识,有着固定化的试卷标准、评分标准,很少涉及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核。应用型本科与学术型(理论型)本科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所培养的人才能将专业知识和所具备的能力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并能创新性地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务必改革符合应用型本科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方式,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在考核内容上,应减少对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核,将名词解释、填空、简答等题型融入到实际生活的运用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方法上,应更多凸显实际操作与创新设计,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与实际操作的能力,以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和亲自操作,并想出更多的新点子、新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发散性的试题和设计方案,不应强求其答案的唯一性、标准性,应提倡答案的多样化,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考、创新设计。在考核过程中,考核贯穿教学始终,从翻转课堂的课前作业、自由探索的课堂回答到课后作品都计入成绩,以过程性、激励性、实践性、创新性来进行综合评价。
四、结语
培养具有实践性、技术性、应用性、创新性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本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具有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成为衡量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着力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培养的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1]何康民.高校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0-92.
[2]陈蕾,周晓康,杜媛.现实背景下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2(10):9-11.
[3]李开凤.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途径新探[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6-9.
[4]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34-37.
[5]高金城.关于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5(19):208-210.
[6]王德军.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4(13):83-85.
[7]彭春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8:41-42.
[8]雷继红.试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0(9):133-134.
O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Spiri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s
PENG Yuanjv,XIONG Changyun,WANG Xi
(College of Tropical Crops,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Pu’er,Yunnan,665000 China)
Different from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mainly focuses on the promotion of students’practical ability,creative mind,career consciousness and undertaking ability and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y,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this paper proposed five ways to dis⁃cuss the innovative training approaches for applied undergraduates:the creation of a new environment to activate their desires for innova⁃tion;the training of their personality of innovation mind;the enrich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to arouse their innovative thoughts;the in⁃crease in the practical training and the reform in the evaluation way to test their innovative practical abi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innovative spirit;approach
G642.0
: A
: 2096-2126(2016)06-0129-04
(责任编辑:雷文彪)
2016-10-28
彭远菊(1983—),女,湖北荆州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熊昌云(1979—),男,湖北荆州人,博士,副教授;王喜(1982—),男,内蒙古扎兰屯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