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忻城土司施政对地域经济文化的影响

2016-03-18莫军苗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土官施政土司

莫军苗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 545003)

广西忻城土司施政对地域经济文化的影响

莫军苗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 545003)

广西忻城土司统治在一定时期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土司施政延伸并加强了朝廷对边远山区的统治力,稳定社会环境,适应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其中,土官推行以土司田制为核心的政策,积极修桥造路,建立学馆,极大地促进农耕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的社会进步。土司施政时期,伴生了丰富多彩的民俗,土司建筑群巧妙地呈现出了壮族的建筑特色,是土司制度下创造出来的灿烂文化。土司文化很大程度上表为其施政文化,这也是其有别于其他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特点。

土司;施政文化;地域经济文化

位于广西中部的忻城县,地处红水河下游,美丽的芝江、清水河蜿蜒境内,有壮、汉、瑶、仫佬、苗、回、满等15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约占90%,占到了绝大多数。忻城为世人所知,是因为在这块土地上,有号称“壮乡故宫”的土司衙门建筑群。

“五千年华夏,五百年土司”,作为政权,土司已经土崩瓦解了。但是,作为文化载体的存在,土司却有它强大的生命力。土司能够存在五百年,自然有它存在的历史价值,有它存在的理由。土司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适应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并且,在忻城这块土地上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当它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之后,便退出了历史舞台。广西忻城土司的本质是封闭、家族式的地域政权形式。因此,其土司文化很大程度上表为其施政文化,这也是其有别于其他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特点。

一、土司施政稳定了社会环境,适应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便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忻城是山区,山多地少,交通不便,自古以来,农业是主要的产业,并且生产方式落后。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土司制度适应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据《忻城土司志》记载,忻城土官始祖莫保,重视习武,依靠参加镇压农民起义立下军功,于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被授为宜山端简里八仙屯千户职,兼管忻城。朱元璋称帝后,元朝在宜山设置的屯被废除,莫保也因此被罢官,迁居忻城。后来,忻城壮、瑶农民起义惊动了朝廷。为加强统治力量,知县王居礼报莫保为忻城副理知县,此为莫氏实授土官之始。其后人莫贤又因在宣德年间镇压农民谭团等人起义立功而使得莫贤之子莫敬诚获准为忻城副理知县,任职20多年,一般认为,莫敬诚为首任世袭土司。《明史》卷317《广西土司传一》记载:“宣、正后,瑶、僮狂悻,知县苏宽不任职。瑶老韦公泰等举莫保之孙诚敬为土官,宽为请于上官,具奏,得世袭知县。由是邑有二令,权不相统,流官握空印,僦居府城而已。弘治间,总督邓廷瓒奏革流官,土人韦保为内官,阴主之,始独任土官。”莫敬诚任20多年副理知县期间,还有流官知县同时统辖。因总督邓廷瓒的奏请,弘治九年(1496年),朝廷下令“裁革广西庆远忻城县知县一员,止留土官知县掌印管事”。至此,忻城降为土县。时为莫敬诚之孙莫鲁袭职(袭职32年)期间。

如果从明弘治九年(1496年)忻城由正县降为土县时计,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第二十任土司莫绳武因“纵匪殃民”统治不力,被撤职废除,土司制度历明清两朝共计411年。若从始祖莫保协理时计,忻城土司制度则为500年。

忻城莫氏土司任职期间,朝廷从统治的角度出发,一直考虑改土归流。但是,明朝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王守仁的观点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他从实际出发,虑及壮族土司防边的作用,认为“必须仍存土官”。另外,镇压大藤峡起义的韩雍在《断藤峡疏》中也上奏,“各处巡检类以流官,不辨土音,不谙地里,沿牒迁转,终难责成”。朝廷派遣的流官不熟悉方言,不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很难完成朝廷使命。而莫氏土官是当地土著居民,熟悉壮话瑶话。并且,他们虽得到中央王朝的确认,享有世袭权,但不领朝廷俸禄,省了许多边费开支。并且帮助朝廷征收赋役,给百姓编籍入户,强化管理,确立了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经济政策,在当时当地,顺应了社会发展,对推动生产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推行以土司田制为核心的政策,极大地促进农耕经济的发展

土官推行土司田制。尽管土司劝勉官族、民众重视商业,“悉心交易”,但其统治期间所有的经济活动,仍是“稼穑为先”,围绕农业生产进行。他们掌握了田地的支配权,掌握了土县境内的经济命脉。

各类官田、役田、民田的众多名目说明了土地的功用。如官田中细分为兵田、役田、官族田、祭田、脂粉田、嫁妆田、酬劳田;役田细分为兵田、夫田、烧炮田、人头田、奶妈田、养姑田等。顾名思义,这些田地的用处正是为了支付各类人等的需求,或赠送或为劳动所得。对于为土官及家人服役的土民,土官是不发银两的。然而,为了使这些人,甚至包括捕鱼捞虾的人等能够较为忠心地为土官劳作服役,土官就把能够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地分给他们。耕种役田的虽为农奴,世代相袭为土官服役,但对役田也能世代相袭,且免交了役田的租税,从某种意义上也得到了一些实惠。至于民田,则是土官鼓励土民垦荒所得。这些措施,使得耕种的人能够相对自主地耕种役田,积极耕作发展生产并维持生活所需。在阶级矛盾激烈的明清时代,这些举措较有人性化,满足了土民不高的生活愿望,基本符合社会生存发展需要。

莫氏历任土官,带领土民俢桥造路,其中不乏佼佼者,如第六任土官莫镇威。莫镇威虽只在位九年,但在明万历十年后,地方稳定,无战乱之时,他还完成了将土司衙署的战略性转移,从喇院迁至修文里(今址)。

其新筑衙署、建三界庙(原名三清观),修桥筑路,开通忻城至思练全长40多公里的山路;在思练建官房和凉亭,作土官下乡劝农停车之用,即劝农停车所,简称“农亭”,类似现今的农业局。清末忻城籍土官族举人莫云卿有七律《思练八景诗》,其中《农亭遗树》诗云:“风暖云亭劝力农,偶来树下仰高踪。桑田税架星初落,麦垄停旌露正浓。自昔苍生歌五绔,于今世泽享千钟。甘棠遗爱空陈迹,凭吊荒烟对古松。”诗意地记载了土官莫镇威在思练建造劝农停车所及其一系列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莫镇威的敬仰之情。亭前曾有苍松两株,浓荫盖地,后因亭毁树存而留“农亭遗树”之名。农忙时节,莫镇威往往亲自出巡,督促土民耕种及纳税赋缴租谷。这是莫镇威重视农业生产,采取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之一。在土民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问题之余,也使莫氏土官“本支百世”,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昌盛。

位于广西忻城县思练镇境内的思练八景,分别为农亭遗树、玉女捧盘、双拱摇波、天马腾空、玉屏积翠、文漂浮藻、练江夜月、古寺鸣钟(后古寺遭毁后,此景为“梅岭烟雨”取代)。此八景,说明了在严酷的土司统治时代,也有美丽的景致可观可赏,透露出百姓生活温情的一面。

土官及其官族还通过舞文弄墨,撰写诗文,加强教化,兴修道观寺庙,扶持宗教活动等,安抚民心,鼓励百姓向善,维护和平统治。并且注意学习,不断调整与朝廷的关系,探索完善一套适合忻城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政策。这些举措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社会前进的历史作用。

第四任土官莫廷臣开始举办学馆,“嘉靖年间,忻城土官莫廷臣在县城办学,延请名士专教莫氏官族子弟”[1]808。土官意识到了兴办教育的重要性。经历了官族百年内讧之后,痛定思痛,第十五任土官莫振国尤其注重教育,不仅创立义塾,以儒家正统思想教授官族及堡目等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子弟。他还制定了类似现代校规的《教士条规十六则》明示于学堂,从道德修养、做学问和日常仪礼等方面对子弟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土官当中有不少土官及族人勤于撰文的,如莫镇威、莫宗诏、莫元相、莫振国、莫景隆等人及官族诗人莫震、莫云卿、莫煦南等人均有诗文传世。诗书礼乐教化对维护土司统治,规范礼仪,安抚民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伴生了丰富多彩的民俗,创造出灿烂的文化

莫氏土司施政时期,忻城人民虽世代种田务农,缺乏商品经济观念,加上身处偏僻山区,他们物质追求不高。但是,在精神上,他们自得其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节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等。

这些伴生的丰富多彩的民俗缓和了社会阶层间的矛盾,体现了人与人之间难得的温情。比如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土司就封官印停止办政事,一直到闹元宵之后才又重新办理政事。在封印放假期间,土官与土民同乐。土民在这一个时候可以自由享受过年的快乐,猜拳划码,赶歌圩。歌圩是壮族人民的情人节,明清时期,都有地方官严禁歌圩。比如让人记忆深刻的电影《刘三姐》中与刘三姐对歌的莫怀仁的生活原型就是莫氏第十二任土司莫猛,据说就禁过歌。但就总体而言,在“以故俗治”的忻城,歌圩得以坚持下来。歌圩上,除固定的对歌之外,还有抛绣球、碰红蛋、放花炮等节目。忻城还有织壮锦的风俗,壮锦图案别致、寓意美好,如“字纹”、“狮子滚球”、“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丹凤朝阳”等,传达了壮族人民的美好愿望。此外,颇具生活趣味的传统竞技类娱乐活动上刀山、下火海、踩梨嘴、斗牛、斗鸟、斗鸡等,至今仍有生命力。

忻城土司衙门建筑群则巧妙地呈现出了壮族的建筑特色,被誉为“壮乡故宫”,是南国自然山水天然的结晶,尽得自然山水的精华。它背山面水,场院合理的建筑艺术历来备受称赞。这些建筑群积淀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折射出厚重的地域色彩。

土司建筑群属非典型的壮族的传统干栏式民居,注重防潮,实用性强,且大量运用石鼓作装饰。据《桂海虞衡志》载,“铜鼓,古蛮人之所用”,“藏至二、三面者,即将雄居一方,僭称王号”。土司建筑群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装饰物就是石鼓。它们或在门口,或在庭院,或在百余座柱础之上,与铜鼓一道彰显出了莫氏土司的财富与地位,同时也体现出壮族的建筑特点与图腾崇拜。

四、施政后期因土司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激化了社会矛盾

作为忻城实际的统治者、领导者,土司和当地的百姓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的命运兴衰折射了社会发展的不可抗拒。从政治的角度来看,他们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元明中央王朝和土司政权采取了一些发展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制度和措施,使得土司统治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维护了百姓(土民)的正常生活,使他们免于外族入侵;从另一方面来看,他们的统治又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如教育资源不能与民共享,不积极开展教育,对当地百姓生活存在约束,使得积极文化不易渗透。

最重要的是,在土司施政后期,由于土司制度本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持续激化。官族内部的斗争持续不断,自第十任莫恩辉起,历十一任莫恩达,十二任莫猛,十三任莫宗诏,至十四任莫元相结束,计104年的内讧,以至土司“内无听政之所,外无防御之资”,最后因庆远府派兵干预,才于1709年结束。此外,其等级分明的统治,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忻城土县当时的生产关系是封建农奴制,生产力不高,土官对土民实行等级森严的统治。“土司土官对辖境内从土地到臣民有自主之权……土司土官实行的是封建农奴制,而一般州县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较高,属封建地方制。”[1]606

土民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均体现出对土官的恭敬,不得有一点越级之举。如土民“入市不准撑雨伞,吃饭不能与土官、官族同席,出行必须给土官、主人让路,见官必须跪拜。土官出巡……路过村庄,村民须收藏所晒之衣物,入屋回避,小孩不许啼哭。村民如回避不及,或就地低头站立,或跪于路边迎候。所到村庄,村庄头人负责招待,按户派要食品,贡纳钱物,供土官及随员享用”[1]630。哪怕在节日欢庆时,土民也不得越矩。如除夕要给土官家族送扫把等礼物,要进庙上香也要等土官祭拜之后方可。土民要承担袭任的土官上任前一天到城隍庙举行大祭的所有费用。甚至在衣着方面,土民也只能着蓝、灰、黑三色衣服,颜色不可鲜艳,长袍不可在身;嫁娶等人生大事亦不可坐车骑马。在此情况下,土民必然会心生怨怼,社会发展的步伐必然会受到影响。

出于统治的需要,私心的考虑,莫氏土官在教育上也实行严格的等级制。一方面鼓励官族子弟入学,另一方面对于经济上相对宽裕的土民,虽然允许他们的子弟入私塾读书,但却限制他们参加科举,牢牢掌控对土民户籍的控制。对于大多数土民,则实行愚民政策。教育资源不能共享,读书受到限制,土民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社会地位。教育制度也分为等级制,显然极不公允,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忻城教育的滞后,引起土民不满,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

广西忻城莫氏土司自元代始祖莫保始,均有镇压农民起义的记录。其后代不断利用手中武器进行军事镇压,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并借此得到皇帝的信任。如第三任土官莫敬诚之子莫凤代父出征,镇压大藤峡义军;第七任土官莫镇威甚至因镇压瑶壮人民起义得到万历皇帝的嘉奖;第十三任土官莫宗诏针对土民进行过军事镇压;等等。他们的镇压行动以维护封建统治、土官利益为出发点,

五、结语

广西忻城土司统治在一定时期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产,较为平和地解决了人与环境,土官与土民的矛盾,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精神需求。土司施政延伸并加强了朝廷对边远山区的统治力,稳定社会环境,适应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其中,土官推行以土司田制为核心的政策,积极修桥造路,建立学馆,极大地促进农耕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土司施政时期,伴生了丰富多彩的民俗,土司建筑群巧妙地呈现出了壮族的建筑特色,是土司制度下创造出来的灿烂文化。

土司统治在一定时期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土司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走到了它的终点。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说:“生产方式是最基本的文化现象,和它比较起来,一切其他文化现象都只是派生性的,次要的。这并非说那些第二性的现象都是直接从生产那个主干上枝生出来的,乃是说它们虽然各有独立的根源,但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却受着最占优势的这个因子的巨大影响。”[2]

直至今天,我们甚至没有权利去批判,只能去悟出民族的强大,文化的强大。一个国家,一个政权可以消亡,但作为文化载体,土司制度下创造出来的灿烂文明是不会消亡的。

[1]张声震.壮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2](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9.

The Impact of Xincheng Tusi’s Policies on Regional Economy and Culture

MO Junmiao

(Higher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Liuzhou,Guangxi, 545003 China)

Guangxi Xincheng Tusi’s dominion adapted to the society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It extended and strengthened the gov⁃ernmental dominance in the remote mountainous areas to have a stable local society and developing economy.By promoting the core poli⁃cies according to Tusi’s field system,the local officer actively built bridges,roads,schools which greatly improved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the progress of society.During Tusi’s domination,a bunch of colorful Tusi cultures have come out such as the rich folk customs, splendid Tusi buildings with specific Zhuang’s architectural features.Tusi culture has greatly come from its policies,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feature different from other ethnic minorities.

Tusi;administrative culture;local economic culture

C912.4

: A

: 2096-2126(2016)06-0024-04

(责任编辑:雷凯)

2016-10-13

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广西忻城土司历史文化的价值与现状研究”(KY2015YB364)。

莫军苗(1975—),女(壮族),广西鹿寨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土官施政土司
瑕瑜互见的《土官底簿》
从明清时期土官与流官的权力变替过程看蒙化地区的改土归流
慕容皝施政措施浅析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tmospheric pulsemodulated radio-frequency glow discharge ignition characteristics assisted by a pulsed discharge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罗健夫:全面施政 促进再制造产业化发展
Fort Besieged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为施政和立法之依据:近代中国政府基督宗教调查研究
明代南丹土官莫祯的政治智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