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初探*
2016-03-18夏雁军
夏雁军
(淮阴工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初探*
夏雁军
(淮阴工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期积淀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当前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与传统文化还未紧密的结合,应从课堂上下学校内外多渠道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灿烂的历史文明的宝贵遗产,是具有符号意义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当前我国高校中,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还不够紧密,缺乏进一步融合。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知识源泉
不同国家在特殊历史进程和特殊地域环境的影响下,必然产生具有特殊色彩和丰富现实意义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灿烂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价值,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知识源泉。
(一)传统文化可以树立学生的民族意识
孙中山先生于20世纪初提出了民族意识的概念,他指出“何为民族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一般认为,民族意识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点表现出来。[1]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中,民族意识逐渐形成,并成为全民族生存发展的持续性精神动力。当前,中国传统文化不但包括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精神面貌的优秀文化,还蕴含了辨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核心价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的爱国精神,树立他们的民族意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个人生涯与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发展结合在一起,积累将学业抱负融入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之中。
(二)传统文化可以锤炼学生的“三观”
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涵盖科技、伦常、文艺、哲学等各个方面,很多内容都值得在校大学生学习和借鉴。尤其是传统文化中不但有众多的道德模范和经典案例,更有着代代相传的优秀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典型的有:一是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代表的传统人生观;二是以“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观;三是“天人合一”等传统世界观。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锤炼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传统文化可以端正学生的社交行为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歉敬礼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行为准则。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左传》也有“礼,人之干也。无礼,无已立”的表述。[2]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倡导歉敬礼让的礼仪准则,也推崇戒骄戒躁虚心学习的态度,例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端正学生的社交行为,帮助他们培养谦逊、宽容、诚信的品格,以便在后续的学习、工作、家庭中形成亲善和睦的人际关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缺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在互联网和多元文化的交互影响下,大学生接受的新鲜事物较多,接受的文化因素更复杂,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呈现差异化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日益缺位。
(一)学生民族意识淡薄
在升入高校前,面对沉重的课业和升学的应试压力,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明显不足,未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在
升入高校后,学生接受文化因素影响的机会增多,主动积极性也较强。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西方思想文化、观念纷纷涌入,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位,造成当前高校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定民族意识淡薄的情况。部分学生在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谣言和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意识上的淡薄。大学生群体受学识、社会经验的缺乏,其理性判断判断能力还比较弱,对西方价值理念和政治宣传的盲听偏信日益严重,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认同出现下降趋势。
(二)学生“三观”出现不正
当今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受条件所限,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未完全确立,由于传统文化的缺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正之风有抬头的趋势。此外,在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导向上,对于传统文化的强调不足。“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3],然而当前高校教育中对于专业素质的强调远高于人文素养的强调,学生对于专业成就、考证、兼职、社交的关注度远高于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一旦高校教育的导向趋向于急功近利,所培养的学生也就更容易出现“三观不正”。
(三)学生传统美德缺乏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水平日益提高,国内社会竞争十分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有所提高。高校为了培养学生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带来学生优秀传统美德的缺失,在收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出现一定的道德失范现象。此外,当前高校学生大多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物质生活丰富,对于困难时期的体会并不深刻,缺乏勤俭节约等方面的美德,再加上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缺失,缺乏诚信等现象也是时有发生。
三、新时期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青年应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培育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一)通过传统教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课堂教学仍然是高校教学的最主要阵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必须先从传统课堂教学中抓起。应进一步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精选优势师资,并开设一些易于学生接受通俗易懂的传统文化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应聚焦民族意识、“三观”养成、美德培养等方面,引导学生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得失,合理处理人际关系,努力塑造具有积极意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通过社会实践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的作用不可忽视,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增强其实践行为能力,才能将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合二为一,实现知行统一,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是社会实践,通过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使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并结合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全面深化认识。各类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是参与者,更是这一活动的主体,教育者则是活动的引导者。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采取观看视频、参观场馆、开展地方民俗采风活动、举办展览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通过网络平台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网络平台和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无可比拟的特殊优势,如何使网络文化打上时代的烙印,用以加强传统文化教学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当前高校在校学生绝大多数频繁地使用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应当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渠道,通过灵活有趣的网络渠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播。应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果,更好地利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创造更好的教学接受氛围。此外,还应加强网络和新媒体文化环境净化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安全绿色的网络生活环境。
[1]张翠仙,郝保权.略论近代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10(3):165-167.
[2]张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及其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12-114.
[3]郝德.乌托邦——当代教育的根本品质[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06.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the long-term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of China, contains a weal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and has an important func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t present,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so we shoul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from various channel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classrooms and universities.
traditional cultur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641
A
2096-000X(2016)23-0228-02
淮阴工学院党建研究课题“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夏雁军(1977-),男,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学工办主任、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