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现状及模式探究
2016-03-18吴新风
吴新风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经管系,广东 佛山 528500)
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现状及模式探究
吴新风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经管系,广东 佛山 528500)
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能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成为就业指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不仅对个性化就业指导存在的理念认识不清、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进行分析,还将提出构建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如职业发展观、就业咨询、创业观念、就业保障等,以构建科学、完善、多维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个性化;现状;模式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已是不争的事实。经过多年来的努力,高校在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长期的就业指导实践中,却忽视了人的个性化特点和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就业指导被固定化、模块化、教条化,缺乏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和服务。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高校在开展宏观就业指导的基础上,应加强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以提升就业质量和水平。
一、对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理解
个性化就业指导是指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内在要求和职业需要,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目标,引导其树立职业发展意识,以提升就业能力,力争实现人职匹配。个性化就业指导是针对人的个性差异,并为尊重个性发展设计的,主要基于两种情况:一是高校给予学生帮扶的共性化、常规化辅导多,有针对性辅导少;二是在就业形势严峻下,学生群体性就业心理压力增大,但个体就业水平有限,个体表现出就业盲目性和从众性。对此,提出个性化就业指导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必然要求,也是达到个体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发展潜能的有机结合,同时又满足社会需要,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完美统一。
二、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是上世纪90年代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时期逐步形成的,就业由过去的“统包统分”过渡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就业指导主要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了解就业形势,进行择业技巧培训,培养“先就业,后择业”观念,从而及时、顺利就业,这种就业指导模式会产生较高的就业率,各高校普遍予以运用,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就业指导师资严重不足,难以做到个性化就业指导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师资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专职老师和院系辅导员组成,有些辅导员还兼职其他学生管理工作,能专门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以作者所在高校为例,目前在校生约有13000人,其中就业指导中心专职就业人员4人,系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辅导员8人,兼职3人,就业指导的师生比例大约是1:860。据丁燕红在《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对策研究——基于广东省高校就业指导现状的调研》一文中的调查显示,广东省“有73.3%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认为就业指导人员不足”。可见,高校就业指导师资是严重不足的,难以做到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需要引起高校的高度关注。
(二)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个性化就业指导束之高阁
就业指导工作是不仅需要指导老师运用现代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职场经验、懂得职业咨询技能、对人的敏锐判断力和心理咨询能力等。但在现实中,有上述能力的老师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却不多。以作者所在高校为例,在15位专兼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中,只有2位老师具有上述专业要求,1位老师具有社会工作经验,而职业咨询等技能都是从外出培训中获得的。当前,就业(职业)指导还没有作为高校学科门类,这反映出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建设滞后,导致个性化就业指导难以实施。
(三)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个性化就业服务不到位
当前,各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仍然沿袭传统的“灌输式”的工作模式,即对于所有指导对象采取“上大课”的方式进行集中授课、团体讲座等为主,也不分行业、岗位、个体能力、个体兴趣
等,缺少分类指导,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导致学生对不同市场、行业、岗位的了解不深,自我了解的程度不高,在就业市场上疲于应付,即使找到一份工作,也是专业与岗位匹配度不够,工作兴趣不高,职业发展前景堪忧。
(四)就业指导缺乏全程参与,个性化就业服务意识不强
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浮于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较少,缺乏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全程观察与跟踪,特别是“双困生”(就业困难生和家庭贫困生)群体的认识和了解不够,作者所在高校的2015级毕业生中,这类学生群体占到20左右,这些群体在就业期间,高校会给予其中少数“双困生”以就业补贴,至于就业心理压力、焦虑、迷惘等情绪,因为缺少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就业指导师,很难给予全程化个性辅导。此外,在技能培训、择业指导、自主创业服务和指导等方面,就业指导师缺乏全程参与,凸显就业工作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三、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探究
当前,高校就业工作人员有限,毕业生又众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一些共性的就业问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团体辅导、就业讲座等形式进行指导,对于个别或特殊的就业问题,可以细化具体处理。而个性化就业指导也不是对每位同学进行就业指导,而是有区别、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就业指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在共性就业指导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
(一)加强制度建设,为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保障机制
强化高校党政“一把手”工程,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和院系就业目标责任制,加强人员配备、经费支持和硬件保障。院系领导要深入班级进行具体指导,就业工作人员要深入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此同时,建立二级管理制度下的个性化就业指导,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院系辅导员去开展个性化指导工作是难以实现的,需要在高校设立二级就业指导机构,即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院(系)就业指导办公室,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规划、协调、统筹各项就业指导工作,院(系)负责落实。此外,建立全员参与制度。在“一把手”的领导下,全体教职工通力协作、全员参与,同时争取往届校友、用人单位、社会力量等广泛支持,调动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来。
(二)整合教学资源,建立个性化就业指导专业团队
1.加强就业指导师资的培养。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需要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阅历,一定的职场经验,具有敏锐的判断能力,掌握职业咨询技能,还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背景,但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就业指导团队大多是年轻教师,知识和阅历都还有待加强,因此,各高校要定期开展就业指导师资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措施,实施就业指导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努力建设一支人员稳定、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团队。
2.构建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打造团队教学优势。就业指导课程是实现就业指导服务的载体。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需要结合学生特点、专业特色、社会需求等因素,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自身特点相结合,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如大一学生侧重专业与人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介绍本专业的就业流向、分布和未来的就业形势、就业前景等。对于大二、三的学生,重点在于创业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其掌握创业相关政策与技能,为今后创业积累知识。大四学生重点在于处理好专业与兴趣之间关系,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就业目标,注重对就业困难生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咨询,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同时,适当为有条件创业的学生配备创业导师团队,为他们提供创业指导。在教学形式上,教师要更多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法、模拟职场招聘会、“一对一”职业咨询模拟等多种教学与指导形式,以提高教学效果。此外,组建“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团队,集体备课,编撰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教材,并纳入教学计划,有计划、分阶段实施。总之,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团队,是决定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富有成效的关键。
(三)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校内外就业指导队伍
高校利用自身拥有的师资队伍外,还应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参与教学。可以与有关政府机构、用人单位等进行合作,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资深人士、优秀校友等社会人士请进课堂,开展有特色的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如开展职业规划、责任意识、价值取向、管理知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知识教学,积极把当前社会上的行业发展、人才需求等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本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熟悉企业的用人需求和用人标准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设计、人生规划。同时,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到学生就业实习过程中来,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自身技能,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此外,高校应根据工作需要,选拔一批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骨干教师充实到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中来,打造专兼结合的个性化就业指导队伍。
(四)完善个性化就业辅导,构建全方位就业体系
首先,建立科学的就业工作评价体系。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过程中,需要对就业指导工作给予科学的评价,如建立就业满意度、就业质量跟踪、就业心理状况和就业指导效果等调查档案,这些评价系统是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不可缺少的工具。除了评价系统外,还包括模拟情景测验、虚拟角色表演等,以了解个体的个性特点、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从而更好地指导个体就业及生涯发展。
其次,开展个性化就业咨询。咨询是就业指导常见的方法之一,就业指导师要通过真诚倾听、沟通交流、探讨启发等形式,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职业需求。可以运用《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作为个性化就业咨询的补充,以帮助学生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从而更好地做出求职择业的决策。
最后,建立数据库信息网络平台。就业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三方。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就业指导师需要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把毕业生按照不同的职业需求、岗位要求、薪资标准、就业地域等进行归类,对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信息,进行筛选甄别,有选择性地发布给毕业生。另外,就业指导师还需要建立用人单位就业信息数据库,把社会可用资源纳入进来,通过网络、信息栏等形式发布就业信息,提供给毕业生参考。此外,建立互联网移动平台,用人单位、就业指导师和毕业生三方通过互联网移动平台,进行时时互动,表达意愿,以便毕业生找到满意的单位。
[1]夏光.大学生职业规划规划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李儒寿,赵天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丁燕红.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对策研究——基于广东省高校就业指导现状的调研[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4).
[4]李桂红,许晓辉.新时期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机制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5]兰顺东.地方本科院校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9).
[6]王芹,肖斌.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难点与解决途径[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7]王本贤.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之对策研究[J].学术论坛,2006(10).
Personalized employment guidance can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obtain employment smoothly and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This paper not only analyze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is field,including unclear understanding of personalized employment guidance concept,lag of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weak sense of service,but also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personalized employment guidance mode,such as oc原cupation development view,employment counseling,entrepreneurial ideas,employment security and so on,to build a scientific,perfect,multidimensional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employment guidance;personalization;current situation;mode
G647
A
2096-000X(2016)23-0150-03
吴新风(1982,09-),男,汉,讲师,硕士研究生,安徽庐江人,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