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养策略框架下的上海文化创意人才建设困境及提升路径分析
2016-03-18王彩虹
王彩虹
基于培养策略框架下的上海文化创意人才建设困境及提升路径分析
王彩虹
摘要:2014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的12%,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引领和支撑上海新一轮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探析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找出制约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的因素,寻求相关对策路径,进一步提升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发展水平和产业集聚能力。
关键词:培养路径;文化创意产业;提升策略
一、上海文化创意人才建设问题的原因探析
1.人才培养路径需要进一步扩展
(1)专业设置。目前“创意”尚未进入学科目录,而是分散于各学科门类之下,导致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还不能形成独立的自我开发系统,需要从其他产业转移人才。开设文化创意相关专业的院校也数量不多。此外,专业设置存在不合理性,传统学科和基础学科占据较大比重,课程设置存在将艺术、经济、管理等专业简单叠加现象,致使学生有学历而无学识,有创新的意识而无创新的能力。
(2)教学方式。中国的传统教学重视理论,课堂教学占主导地位,学生去企业或专业部门参加实践的机会较少,存在产学研相脱节的现象,致使学生毕业后因自身能力的不足而无法适应企业的要求,最终导致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出现人才供需矛盾。此外,存在复合型创意人才培育不足的情况。目前,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重点在设计类、多媒体制作等领域,这类人擅长技术,但是对于产业运作、市场营销等方面却不熟悉。另一方面,高校对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尚未涉及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学科的内容,这就导致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大量不足。
(3)在职培训角度。很多人认为大学的应试教育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毕业生必须利用空暇时间回炉深造,这就表明了产学研脱节的严重问题,因此,需要校企联合搭建实践基地,为学生能尽快适应市场需求,进入岗位角色搭建平台。后续教育的重要性在于有充分的培训时间、有翔实的培训内容、有坚实的培训主体,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既懂专业又懂管理、既懂经营又懂艺术、既懂市场又懂文化创意的复合型人才。
2.进一步整合人才市场化配置资源
中介组织作为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延伸政府服务,而强大的人才中介市场可以引导人才的发展方向,并协调社会人力资源配置,促进人才交流。建立和健全中介组织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任务,通过整合使分散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集中到一起。上海的中介组织整体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数量不够,层次不高,作用不大,专业性不强,中介组织的人员素质不齐是目前上海文化创意类中介组织的普遍状况。大部分的行业协会在联系产业、扶持和引导行业整体发展的方面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生活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提升
尽管上海近年来出台了一批相关文件,如对子女教育、医疗待遇、社会保障、落户政策等都有了明确的说法,但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存在。例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对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及社会保险、住房问题及子女的入托、入学等一些问题都有待逐步完善。
4.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有待健全
知识产权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保护好原创作品就是对人才创造力的尊重,要充分认识到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重要性。长久以来,法制缺失以及执法不严的问题十分严重,司法行政对保护知识产权还不够有力,产权人因为维权投入较大而不愿维护自己的权益。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十分重要,其有利于吸引和激励人才为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贡献智慧。
二、提升上海文化创意人才建设策略分析
1.确保人才结构的合理性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结构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一是大量同质同类的低端人才涌入上海,导致这一层面上竞争较为激烈;二是高端人才数量不足,特别是领军型人才相对匮乏,原创型人才凸显不足,需要积极地引入;三是既懂文化创意知识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供需出现严重偏差。针对这些情况,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并借助社会各方资源,共同开发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使人才结构趋于合理性。
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定位,市场按照各自目的分工,行使各自的职责,政府“掌舵”,市场“划桨”。
(1)政府职能重在顶层设计。①由政府来制定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专项发展规划,并确定相关目标,并加强监督,使规划和目标得以落实。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总体布局要合理,目标要明确,政府应当好舵手。②建立和完善吸引国际高层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事业发展的平台。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平台、创意孵化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等,为高层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搭建舞台,使其才华得以展现。③落实好文化创意产业的各种扶持政策。在人才的培育、交流、使用和引进方面给予有力的扶持,加大企业创意基金的投入;对引进的市级领军人才和产业发展急需的外国专家等高层次人才的单位给予一定量的补贴,使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得以发展。
(2)企业职能重在招才引智。企业应借助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信息库或专业的人才中介组织来搜寻所需人才;加强和猎头公司的联系,引进符合要求的高层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畅通渠道,走向海外,积极参加各种人才座谈会,寻觅更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3)高校职能重在人才输出。目前上海拥有70多所高校,集聚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结构现状来看,复合型人才的数量不足,供需矛盾紧张,高校应该针对上海的实际情况,把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的重点。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要摒弃原有的机械叠加形式,要将文化艺术、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进行交叉融合,使学生在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过程中融会贯通,拓展思路,从而形成复合型的思维方式,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真正做到既懂经营管理又懂文化创意。
2.完善人才保障机制
做好人才保障工作是确保人才不流失的一个关键所在,实践证明大部分高层次人才的去留取决于该城市是否存在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是否有他们展示的舞台,管理方对人才的看法以及一些配套服务等,这些共同因素决定了高层次人才能否停留在一个地方长期工作。这就为我们政府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所以,上海要坚持用好的政策、好的服务、好的机制来吸引人,把国内外的高层次人才吸引到上海这个大都市,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上海的发展锦上添花。
(1)建库立档、加强调研、有效保障。一是要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新情况、新需求,建立和完善全市文化创意人才的信息库,为文化创意产业选人、用人和引进人才提供便利。文化创意产业各类人才要建立一人一档,完善跟踪服务,做好人才档案的更新记录。二是大力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和高校、研究机构加强沟通,定期对上海各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的企业进行调研,了解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三是完善服务保障体系。目前,由于上海较好的医疗服务资源有限、分布不均,一些外来尤其是海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商业医疗保险结算在上海的可用性覆盖面有限,报销程序复杂,难以满足数量日益增长、种类日益多样的医疗需求;此外,行业内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的住房需求突出,上海居高不下的房价严重制约了外来文化创意人才初期的安家置业,进一步制约了其未来子女落户问题。因此,上海要研究并落实高层次人才的保障服务,在高层次人才配偶工作、子女入学、办理落户、医疗卫生、住房问题方面,尽可能提供全面保障,打造一个适合高层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适合生活和工作的良好环境,并有效地留住人才。
(2)注重知识产权、营造法律环境。首先,上海要不断地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要有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加以保护,严厉打击破坏知识产权行为,公安、工商、文化等政府执法单位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严格执行好各项法律法规。同时,提高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依法维权意识。其次,改善服务模式。一是要加强对创意的保护;二是要在创意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保护,使之顺利转变。第三,政府要以规则支持文化创意市场,防止恶意竞争,同时组织建立好行业协会,使其起到组织、推动、引导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第四,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在这个方面,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开办公司的发起人,不仅要了解知识产权,还要具备维护知识产权的能力。此外,学校也积极宣传关于产权保护的知识,让学生树立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参考文献
[1]程明.基于社会民间资本进入势态下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及路径选择[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2).
[2]雷光华.关于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2(3).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12.064
[基金项目: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招标课题研究成果;本成果受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国家骨干校建设项目资助(课题编号:SAYB1412)]
作者单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