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雇佣性的大学生技能培养探究
2016-03-18谷家川
谷家川,赵 来,江 月
(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基于可雇佣性的大学生技能培养探究
谷家川,赵 来,江 月
(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可雇佣性是成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因素的集合。高校应从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专业社团、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加强可雇佣性的大学生技能培养,以促进大学生就业。
可雇佣性;大学生;技能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进而使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逐渐凸显。这不仅成为各大院校亟待解决的难题,而且也已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1-3]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在校学到的相关技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因此,研究可雇佣性的大学生技能培养有助于应用型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大学生技能培养进而破解当今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在于企业、高校和学生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高校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与企业的需求不相匹配,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工作技能而无法进入企业成功就业。如何把可雇佣性的大学生技能培养融入到高校日常教育管理中,促进高校将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目标,进而做到从满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满足企业需要、满足大学生对职业发展的期待出发,提升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的事情。[4-6]
一、可雇佣性理论及发展概述
1909年,学者Beveridge第一次提出可雇佣性概念,起初可雇佣性是指具有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主要指从事体力劳动方面的能力。[7]虽然Beveridge已经提出了可雇佣性的概念,但在不同的时代与背景下其解释也是有差别的。[8-9]60年代,可雇佣性是指具有工作所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个人潜能;[10]70年代,可雇佣性概念转移到个人在工作上的价值以及职业的知识与技能;[11-12]80年代,可雇佣性的概念是指个人在劳动市场上有关表现的所有因素,例如个人性格、知识、态度、健康情况和技能等;[13-14]90年代,可雇佣性内涵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个体所拥有的潜力和在所从事的工作中个人所具备的技能以及个人在职业生涯管理和从事相关工作的应变能力。[15-17]目前,可雇佣性已作为分析欧美劳动力市场政策的重要研究工具,并广泛用于研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迄今为止,关于可雇佣性的研究学者们还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定义,国内外研究者对于可雇佣性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解释,但也有基本的共同点,即可雇佣性是成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因素的集合。可雇佣性是判断一个人实现个人成功职业生涯能力高低的重要依据,也是一种伴随着个人整个职业发展进程的综合能力。
二、基于可雇佣性的大学生技能培养
高校教育是可雇佣性的大学生技能培养和提高的主要阶段。因此,以提高可雇佣性的大学生技能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要求大学生把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相结合。而应用型高等教育也必须根据可雇佣的基本理论转变教育模式,使大学成为可雇佣性的大学生技能培养的主要阵地。[18-19]具体来说,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可雇佣性大学生技能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加强建设可雇佣性的大学生技能培养的双能型师资队伍
双能型教师是指既有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专门人才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科技开发与应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能力的教师群体,他们是培养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不可或缺的基础要素。因此,加强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成为高校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必要条件。对于服务地方、面向全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要想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可雇佣性人才,应首先建设一支实践技能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具体措施如下:一是高校应选派一些优秀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培养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质量;二是学校、二级学院(系)应不定期开展交流讨论与学术沙龙,交流教学方法和技术创新,促进教师的共同进步。
(二)将可雇佣性的大学生技能培养融入课堂教学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可雇佣性的大学生技能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或者说要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培养。课堂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可雇佣性的大学生技能培养的核心阵地,它的科学、有效实施,对于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切实有效地将可雇佣性的大学生技能培养纳入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参与的地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互动式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法)、启发式教学(头脑风暴法)、合作式教学等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通过对课程进行深入探索来达到学生的相关技能的培养与专业知识的积累。二是要将各专业课程的重点理论知识进行分类汇总,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课程理论知识体系。同时将企业所需求的可雇佣性技能与这一体系进行融会贯通,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接触和了解他们所应具备的可雇佣性技能。三是要合理进行课程设计,使学生将其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高效融合,从而达到既能最大程度吸收专业知识,又初步掌握基础可雇佣性技能的效果和目的。
(三)将可雇佣性的大学生技能培养融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是应用性本科院校培养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的培养皿和中转站。将可雇佣性的大学生技能培养融入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更加清晰、透彻地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所掌握的技能以及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所可能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机遇,从而使其明白如何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有效的可雇佣性技能以使其可以在职业生涯的进程中走得更稳、更远,甚至立于不败之地。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采取如下措施:一是由于目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还未能做到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还局限于对大一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与对大三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缺乏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工作的全盘考虑和总体设计。因此,高校必须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使其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二是应用型高校应针对不同年级设计出立体化、阶梯式、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教育路线,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实现可雇佣性的大学生技能的逐步提升。高校要对大一新生开展适应性教育和生涯理念教育,使其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过渡,同时打破其对职业发展的迷茫状态,为其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对大二学生开展职业测评辅导,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发现职业弱点,并为学生提供适合于他们的职业发展建议与指导;对大三学生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指导,传授其求职技巧、面试技巧等可雇佣性技能;大四毕业生则主要对其毕业实习时的岗位适应情况进行指导教育,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生在毕业实习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及时解决,从而使其成为适应企业需求的可雇佣性人才,顺利完成就业。
(四)以专业社团为载体,深化可雇佣性的大学生技能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拓展学生第二课堂,结合学校专业特点,成立专业性社团,并选配相关的专业指导教师。争取做到以专业社团为依托,深化可雇佣性的大学生技能培养。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构建以“竞赛”为目标的校园文化活动,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设计并认真组织实施相匹配的专业技能竞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阐释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分析处理数据信息和选择不同观点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同时,通过这一环节可有效将第一课堂理论知识延伸到第二课堂的实践训练中,不仅能够发现理论学习中的不足,进一步促进理论学习,更能够使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具备较扎实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二是以专业社团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考察、交流,使其有机会了解各学科专家、学者先进的学术思想。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在其良好科学思维的孵化、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孕育以及激励他们努力向上等方面具有良效。
(五)将可雇佣性的大学生技能培养融入实践教学
提高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实际工作技能培养的关键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学生兼职、参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加专业竞赛、学生会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都属于实践教学的范畴,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实践教学是提高可雇佣性的大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不可忽视这一重要环节。首先,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其次,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融入地方、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实现开放办学、注重实践,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因此要增加和加强学生实践性教学,通过让学生实际参与来增长实践经验,进而获得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技能,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再次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实践教育目标要求,努力探索并形成“课程实践实习-专业认知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基础数据生产实习-赴企业顶岗实习-技能训练考核-毕业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模式,做到以实践、技能考核和实习实训为载体,加强可雇佣性的大学生技能培养训练。四是改变对学生的考评方式,可由原有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按比例叠加的考评模式逐渐转变为以专业实践考评或实习任务考评为重点的考评模式。五是结合专业特点与大学生毕业后想要从事职业的相关要求,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能够提高个人综合技能的相关职业资格考级考证,将获得职业技能证书代替相似的技能考核并纳入学生综合考评内容之中。六是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在拟定毕业论文与设计的选题时应尽可能减少单纯的理论方面研究,增加实证方面研究,提高毕业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六)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可雇佣性的大学生技能培养
校企合作教学是提高可雇佣性的大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方法。一是要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合作培养,例如滁州学院的“嘉吉生物”、“技鼎软件”、“国图地信”、“迪蒙德机械”、“金禾化工”、“百家筝鸣”等校企合作班,在与企业合作培养过程中,高校可以按照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进行订单式培养,使毕业生所具备的工作技能与企业需求更为匹配。二是校企合作可以对学生实施“双证书制”,学校向达到教育要求的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企业向能够满足企业技能的学生颁发技能合格证书。三是高校可以邀请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课程设置和教学,协同制订教学大纲和实施教学计划,选择专业课程和实施方案时应以能够培养满足企业基本需求技能为目标,做到实际工作技能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出更适合企业技能需求的可雇佣性人才。四是聘请企业管理者和技术骨干、行业专家等定期到校开展讲学、技术交流会甚至讲授某些专业课程。这不仅可为学生提供更实际、科学和有效的指导,也有助于企业提前了解学校和学生的相关情况。
三、结语
目前,企业对于衡量大学生的标准也由单纯的看学历演变成更加注重毕业生的可雇佣性技能。针对此种变化,应用本科院校应对传统教育培养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可雇佣性的大学生技能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培养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因此,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从满足社会需求的角度,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将大学生培养的重点从单纯授予其专业知识转变到全面提升其可雇佣性技能上来,帮助大学生获得就业、再就业的综合能力。必须指出,可雇佣性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时代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可雇佣性的大学生技能培养也应处于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赋予新的内涵。
[1]宋国学.可雇佣性开发状况的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3):106-108.
[2]王琛.有效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的策略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16(3):52-54.
[3]宋国学,谢晋宇.可雇佣性教育模式:理论述评与实践应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6(2):62-66.
[4]霍生平,李玉梅.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可雇佣性素质[J].学理论,2015(9):163-164.
[5]李跃军,叶才华.试析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01-103.
[6]文少保.我国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开发策略研究[J].美中教育评论,2005,8(2):32-36.
[7]邹蕾.英国大学生可雇佣性培养研究及其启示——以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为例[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31-37.
[8]谢晋宇,宋国学.论离校学生的可雇佣能力与可雇佣能力技能[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5-92.
[9]汪霞,崔映芬.将学生可雇佣性培养融入课程:英国经验[J].高等教育研究,2011(3):99-100.
[10]赵莉.基于可雇佣性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路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4):74-77.
[11]刘静,聂晶,邱海滢.大学生可雇佣性缺失的内源性及化解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52-66.
[12]代锦.就业指导应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可雇佣性[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1,12(3):46-48.
[13]李锋.基于教学过程的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5):234-236.
[14]田双喜,马跃如.大学生可雇佣性生成机理及其协同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5):179-184.
[15]朱向红,王丽娜.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生成机制与培养途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5-7.
[16]陈广,张好徽.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与开发探析[J].文教资料,2015(21):129-130.
[17]李跃军,张咏华.基于可雇佣性技能开发的经管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09,31(5):65-68.
[18]雷永汉.基于可雇佣性视角的大学生就业难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55-56.
[19]李静.大学生可雇佣性的结构及相关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1-15.
(责任编辑 文双全)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kills Based on Employability
GU Jia-chuan, ZHAO Lai, JIANG Yue
(Schoo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Tourism, 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239000, Anhui, China)
Employability is a collection of factors such as knowledge, skills, abilities and qualities required for successful employ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kills based on employabilit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class teaching,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fessional societies, practice teaching,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ion of skills; 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ions
2016-07-31
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可雇佣性协同培养模式研究(SK2016A0676);安徽高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社团转型与专业综合改革耦合模式研究-以地理科学为例(2014jyxm371);滁州学院校级教研项目: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GIS专业为例(2015jyy016);滁州学院校级教学团队:遥感信息可视化创新创业指导团队(2016jxtd10)、测绘地理信息类创新创业指导团队(2016jxtd03)
谷家川(1985-),男,安徽泗县人,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助教,硕士。
G641
A
1671-9247(2016)06-0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