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设计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究

2016-03-18吴道义

关键词:课程标准应用型课程体系

吴道义

(合肥师范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应用型设计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究

吴道义

(合肥师范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应用型设计学类专业是培养创意设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应用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块,编写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标准,适时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开发出版校本教学和校企合作的课程教材等课程体系。

设计学类专业;课程模块;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教材开发

“十三五”期间将是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设计专业作为创意文化产业而存在,被视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工具,能够促进文创产业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推动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1]应用型设计学类专业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产业创新需求,需结合自身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学科特色,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

一、服务行业岗位需求:优化应用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块

依据行业技术标准和岗位技术逻辑体系需要,实现专业能力全程化培养。设计学类专业是创造性、技能性和审美性以及科学性高度融合的应用型专业,专业课程设置需强调其职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调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和相关理论的互融性。[2]在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综合发展中,应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并使其贯彻于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形成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和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可以系统推进模块化课程体系、项目型合作机制、对接性应用标准以及全程式实践体系,建设成为校企深度合作、对接行业标准和创新创业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以建立以设计策划与文案、设计方法与创作、设计图形与表现、操作技能与实现以及设计实践与衍生等课程群,着力培养学生具有设计策划能力、创意能力、表现能力、制作能力以及素质拓展能力,从而符合方案策划、创意指导、美术表现以及设计管理等岗位群需要。环境设计专业可以建立设计理论方法、空间表现与传达、图纸与预决算、操作技能与后期处理、室内空间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等课程群,着力培养学生具有设计策划能力、造型表现能力、造价与预决算能力、绘图表现能力、室内环境综合设计能力以及景观规划设计能力,从而符合概念策划、环境造型、施工造价、绘图表现、室内设计以及景观规划等岗位群需要。产品设计专业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培养途径,建设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的课程体系,培养具备产品设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现代产品创意能力与造型能力,能够适应工业产品企业的概念策划、创意设计、制作生产与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产品设计领域覆盖工业设备、制造装备、家电产品、消费电子、医疗器械、通讯产品、文化产品、生活用品以及交通工具等。

二、对接行业技术标准:编写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标准

设计专业课程标准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核心,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充分挖掘各模块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设计专业课程标准制定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确定课程目标,整体优化课程内容,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改革,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3]首先,要明确具体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教育平台以及课程模块中的地位、作用和要求,能够体现其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这是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和实践性教学的支撑。其次,要深入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行业岗位需求、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技术标准的无缝对接,整合课程内部知识与模块课程之间的衔接,合理选择教材内容与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合理融入在课程内容中。再次,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导向,从课程的专业特点和基本属性出发,科学设置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方式,构建多元参与、过程评价与整体考核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从而达到具体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参考如下:一是课程概述,包括课程性质、基本原则和设计思路。课程性质主要叙述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基本原则主要是明确“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设计思路是阐述课程设置依据、内容结构、理论与实践比例、课时安排、学时分配、考核与评价方式等内容,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二是课程目标,依据本门课程所代表的学科知识体系、社会实际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科学合理提出课程所期望达到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是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包括课程教学的基础内容、提高内容和拓展内容,课程学习性主要任务和理论与实践教学时间分配。四是教学建议,包括教学组织、教材选用和资源开发建议。教学组织要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采用形式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必须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原则要求选用突出应用性省部级及以上的规划教材。资源开发建议加强课程教学辅助课件、实践实训、信息技术、实训基地以及网络资源建设等方面。

三、融合关键技术手段:适时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

以课程模块中具体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为基础,课程设计思路可以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项目合作以及学科竞赛等方面综合构架,突出不同平台、不同模块课程的教学目标,从而在选择教学内容和运用教学方法上呈现出差异性。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大引入新技术、新动态与新标准,推进案例式、参与式、任务驱动和项目合作的教学方法,持续性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在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要求教师大力推进“翻转课堂”、“微课” 、“慕课(MOOC)”、“私播课(SPOC)”等新型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和网络化资源优势,丰富教育教学的技术手段和呈现形式,同时也可以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设计课程教学整合,建立精品课程、重点课程或示范课程网站等,使教学资源能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共享。

继续深化应用型设计专业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推进落实“行业实质指导、企业深度参与”的合作办学模式,初步建成“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密切合作”的发展联盟。适时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及时跟踪了解人才规格需求、就业状况、供求情况等市场信息,形成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型人才为目标。[4]经过课程结构调整与优化,设计专业学生将共享创意设计、实践操作、项目管理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综合职业竞争力提高奠定了基础。逐步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教育模式和实践育人体系,推进专业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的双方合作教学,形成一批基于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的企业课程、合作课程或创新课程,可以加强实践教学和关键技术应用的项目合作和案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实现协同设计课程体系和模块化课程体系。对接行业岗位关键技术和规范标准,完善设计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在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上进行全面改革。可以聘请企业职业技术人员或创新创业人才兼职专业教师,能够保障企业课程教学和创业教育训练,同时能够共同建立合作平台和创业基地,多种途径为师生实训实习、创新创业、科技孵化提供综合服务,并能加强对学生创业项目的跟踪和指导。

四、协同多方教学资源:开发出版校本教学和校企合作的课程教材

课程教材建设是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得以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设计学类专业可以基于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和实践实训基地,协同整合多方教学资源和优势,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自编校本教学和校企合作的系列化教材,特别是要建设适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发展需要的应用性规划教材。设计学类实践实训教材可以称为“设计专业综合改革”和“创新创业合作育人”项目课程体系的配套使用教材,此类教材的编写、出版及应用,可以弥补企业课程或合作课程的教材不适用的现状,也可辅助企业课程的授课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对理解专业知识、掌握创意技能并对接合作项目,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既掌握创业需要的技术,又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5]

同时,也可以修订并完善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性应用型教材。由于设计学类专业创新改革与发展变化,导致有些课程教材内容亟需更新。因此,需组织骨干教师团队、行业专家和企业人才力量,专门研究校企合作实践类系列课程教材建设问题,包括借鉴国内外同类专业教材编写经验。结合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实际情况,讨论并制定专业教材体系的体例构成和编写原则,积极申报面向创新创业发展的课程教材或省部级规划教材。设计学类专业实践实训类教材应坚持“突出实践、强调应用;项目引领、学做结合”的编写原则。教材案例来源于行业或企业的实践设计项目,案例应具备设计行业的代表性、典型性与前沿性,具体案例分析要符合行业标准、设计流程和社会应用。课程相关理论知识和综合技能可放在案例分析流程中的“知识窗”或“网络链接”窗口。教材编写可以采用单课题、双课题或多课题等模式,具体编写框架参考如下(与课程标准相呼应):一是课程综述,以导论的形式阐述课程主要内容、基本理论、课程重点与难点及建议课时等内容。二是课题导入与分析,针对课题的执行标准、背景资料、相关理论和设计目标等综合分析。三是课题的设计与展示,根据课题目标进行思维分析和设计草图表达。同时按设计案例的项目来源、现场提案、方案设计、效果表现、推广应用以及市场反馈等完整环节深入剖析。四是课程实训与衍生阅读,课业实训来源于企业设计项目或专业学科竞赛,衍生阅读包括经典文献、参考书目以及互联网资源等方面。

[1]雷勋平,刘晨.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的铜陵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问题研究[J].学习周刊,2016(2):6-7.

[2]吴道义.艺术设计专业“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31(2):116-117.

[3]何敏,杜雪娟.英国艺术设计课程标准化建设的经验和启示——以温彻斯特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为例[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2.

[4]兰玉琪,刘峥.艺术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教学模式分析[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5(8):95.

[5]熊燕飞.设计与市场的博弈——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教材的出版思考[J].出版广角,2013(3):53.

(责任编辑 汪继友)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Applied Design

WU Dao-yi

(School of Art and Communication, Hefei Normal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Anhui, China)

The application desig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ivating creative design tal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 the school should upgrade and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modules of educating students in applied design, set curriculum standards that meet the goals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change the learn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odel of curriculum design in time, develop and publish materials for school teaching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design science majors; curriculum modules; curriculum standards;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materials development

2016-05-29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改革背景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2014jyxm277)

吴道义(1980-),男,安徽南陵人,合肥师范学院艺术传媒学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Kyung Hee University(Korea)博士研究生。

G642.0

A

1671-9247(2016)06-0080-02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应用型课程体系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