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淋巴结炎与小儿肠套叠关联性的讨论
2016-03-17娄志峰滕想
娄志峰 滕想
【摘要】 目的 应用超声评价肠系膜淋巴结炎与小儿肠套叠发生及复发的关联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22例小儿急性肠套叠及23例复发患儿的超声图像, 观察肿大肠系膜淋巴结的有无、位置、形态、数目和大小, 以判断肠系膜淋巴结炎与小儿肠套叠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322例肠套叠患儿中,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279例, 23例复发患儿中肠系膜淋巴结肿大21例。结论 肠系膜淋巴炎与小儿肠套叠发生及复发有较大关联。
【关键词】 超声检查;肠系膜淋巴结;肠套叠;小儿
【Abstract】 Objective To apply ultrasonography in evaluation of correlation between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and pediatric intussusception occurrence and recurrenc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ultrasonoscopy of 322 acute pediatric intussusception children and 23 recurrent children. Observation was made on occurrence, location, form, number and size of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in order to evaluate correlation between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and pediatric intussusception. Results Among the 322 children with intussusception, there were 279 cases with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In the 23 recurrent cases, there were 21 cases with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Conclusion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contains obvious correlation with occurrence and recurrence of pediatric intussusception.
【Key words】 Ultrasonography;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Intussusception; Pediatric
肠系膜淋巴结炎, 是指由于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回肠及结直肠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临床表现主要为在上呼吸道感染后, 患儿出现腹痛, 以脐周及右下腹多见, 常呈阵发性发作, 有压痛和反跳痛, 痛点不固定, 超声检查时可发现脐周及右下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 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可分为急性及慢性肠套叠, 其中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一种常见急腹症, 以4~10个月婴儿多见, 随年龄增长2岁以后发病率逐年降低, 部分患儿在肠套叠复位术后可能反复发作, 并可因此进一步导致肠梗阻或肠坏死, 甚至最终危及患儿生命。目前所知小儿肠套叠发生及复发与多种因素有关, 本文回顾性分析322例肠套叠及23例复发性肠套叠的超声图像, 旨在评价肠系膜淋巴结炎与肠套叠发生及复发的关系,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322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肠套叠患儿, 年龄2个月~5岁, 其中复发患儿23例, 复发患儿中年龄最小2个月, 最大45个月, 平均年龄17个月。
1. 2 仪器与方法 应用飞利浦IU-22及阿洛卡α-7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5.0~7.5 MHZ。检查时患儿采取平卧位, 于患儿平静状态下利用高频线阵探头仔细观察患儿全腹, 确定肠套叠发生的部位及周围结构, 观察套叠部位及周围有无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及肠壁水肿, 以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1个以上淋巴结显象, 短轴直径>0.5 cm, 长轴直径>1.0 cm 或纵横比>2, 或淋巴结呈簇状排列, 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显示淋巴结内血流增多为诊断标准[1], 并参考岑本莲等[2]标准, 记录淋巴结的位置、形态、大小、数目, 并在复位术后7 d内多次随访, 确认是否有复发情况。
2 结果
本组322例肠套叠患儿, 除4例患儿因病程过长(>24 h), 在生理盐水灌肠复位失败后改以手术治疗外, 其余患儿均采用超声引导下生理盐水灌肠复位, 全部322例患儿中发现肠套叠部位及周围出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279例, 其中仅有肠套叠部位淋巴结肿大59例, 仅有套叠部位周围淋巴结肿大117例, 二者同时具有103例。复发23例患儿中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21例, 其中仅有肠套叠部位淋巴结肿大4例, 仅有周围淋巴结肿大8例, 二者同时具有9例。同时在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279例患儿中, 以肿大淋巴结的长径大于或小于15 mm分类, 110例淋巴结长径<15 mm, 169例淋巴结长径>15 mm, 21例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复发患儿中, 淋巴结长径<15 mm 6例, 淋巴结长径>15 mm 15例。
3 讨论
儿科急性肠套叠多发生在2岁6个月以下婴幼儿, 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认为存在多种可能, 包括回盲部生理解剖因素、病毒感染、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遗传等因素, 较公认的发病机制是套叠起点存在肠蠕动的增强[3] , 其中婴幼儿回盲部移动性较大, 尚不完全固定, 是临床婴幼儿肠套叠的高发部位;同时现有部分研究认为由于远端回肠的淋巴引流十分丰富, 回肠及结直肠淋巴结多, 上呼吸道感染后, 病毒及其毒素沿血循环到达该区域淋巴结, 可引起肠系膜或腹膜后淋巴结炎, 对肠管造成一定的压迫和刺激, 引起相应部位的肠管蠕动发生改变, 刺激肠道异常蠕动增强引起肠套叠[4]。而本文数据显示, 在86.65%(279/322)的肠套叠病例中可发现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 在91.30%(21/23)的复发病例中可发现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 且淋巴结的形态大小也是复发与否的关键因素, 当淋巴结长径>15 mm时, 复发率为8.88%(15/169), 当淋巴结长径<15 mm时, 复发率为5.45%(6/110), 无淋巴结肿大的患儿中, 复发率为4.65% (2/43)。故认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在小儿肠套叠发生及复发过程中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 是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
Lin等[5]认为, 胃肠道病毒感染导致回肠末端淋巴组织增生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可引起肠套叠, 灌肠复位后以上病理改变未消除故容易引起复发, 本文数据支持这一论点, 同时伴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患儿复发率明显高于未发现淋巴结肿大的患儿, 同部分已知文献研究相似[6-8]。表明在临床实施肠套叠复位术后, 患儿体内导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病因并未同时解除, 病理性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依然存在, 即导致肠套叠发生的诱发因素或诱发因素之一仍依然存在, 所以才致使肠套叠复发成为可能, 而本文的数据同时也表明存在肿大肠系膜淋巴结的患儿中, 淋巴结的形态大小与肠套叠的复发存在明显关联, 淋巴结形态越大, 肠套叠的复发率越高, 因此在肠套叠复位术后, 临床医生能够针对性进行治疗, 消除了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病因, 减轻因为感染导致的淋巴组织充血水肿及淋巴结肿大, 消除肠套叠的病理基础, 就能够有效的减少肠套叠的复发。
目前临床对于早期肠套叠多采取超声引导空气灌肠或生理盐水灌肠进行复位[9, 10], 该操作创伤小, 成功率高, 深受患儿家长的好评, 但该方法复发几率高于手术复位术, 同时肠套叠的复发在临床上不可能完全避免, 复发性肠套叠除了给患儿带来更多痛苦外, 还容易引起患儿家长的疑惑和不满, 易引发临床医患矛盾, 因此需要一种客观评价的方法对肠套叠的复发进行预测, 本文的数据表明利用超声对肿大肠系膜淋巴结的有无及大小进行检测, 继而对肠套叠复发可能性进行判定, 是一种简单便捷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13-45.
[2] 岑本莲, 李民, 郑红. 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超声评价.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9, 25(3):296.
[3] 王继山, 陈俭红.实用小儿胃肠病学.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7:411.
[4] Montgomery EA, Popek EJ. Intussusception, adenovirus, and children: a brief reaffirmation. Hum Pathol, 1994, 25(2):169-174.
[5] Lin SL, Kong MS, Houng DS. Decreasing early recurrence rate of acute intussusception by the use of dexamethasone. Eur J Pediatr, 2000, 159(7):551-552.
[6] 彭晶, 赵亚平, 张庆, 等.超声评价儿童复发性肠套叠与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的关系.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0, 12(7):2151.
[7] 孙常胜, 孟庆来, 张月秀.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探讨.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6, 20(6):446.
[8] 张文, 刘英东, 孙红光, 等.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与肠套叠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8, 12(2):104-105.
[9] 王祥荃, 卜凡堂. 超声对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与婴幼儿肠套叠发病关系的研究.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6, 7(8):592-594.
[10] 陈振, 王艳丽, 陈红岩.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与小儿再发性腹痛关系的超声价值探讨. 中国医学创新, 2010(7):69-70.
[收稿日期:201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