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朋友圈谣言的传播学分析及应对策略
——基于对公众号“谣言过滤器”的思考

2016-03-17张娇娇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传播学过滤器谣言

张娇娇

(宿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安徽 宿州 234000)



微信朋友圈谣言的传播学分析及应对策略
——基于对公众号“谣言过滤器”的思考

张娇娇*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安徽宿州234000)

网络谣言的传播不仅严重污染网络环境,扰乱社会秩序,还给很多个人及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名誉及财产损失。微信谣言已经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微信及微信朋友圈特有的传播特性使其成为谣言传播和扩散的温床。微信为解决谣言问题,还创建了官方辟谣公众号“谣言过滤器”。本文在此背景下,用传播学的视角,基于对微信公众号“谣言过滤器”的思考,对微信朋友圈谣言展开研究,并尝试提出应对策略。

微信朋友圈;谣言过滤器;应对策略

谣言过滤器是微信在2014年10月17日正式发布的官方辟谣账号,微信与人民网、果壳网、丁香园等各方合作,在内容运营、辟谣内容鉴定等方面联手过滤微信平台上的谣言。2016年3月31日愚人节来临之前,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联合微信安全团队在谣言过滤器上发表的《微信“谣言”年度分析报告》显示,谣言中比例最高的是失实报道类,占31.4%。而传播最为广泛的五大热门谣言,阅读量均超过2 000万次,并被多个公众号转发。

微信谣言已经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微信每天接到关于谣言的投诉上万,这些谣言不仅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扰乱了公共秩序,还给很多个人及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名誉及财产损失。微信及微信朋友圈特有的传播特性使其逐渐成为谣言传播和扩散的温床。本文在此背景下,基于对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及其发布内容的思考,对微信朋友圈谣言进行传播学分析,并尝试提出解决的对策。

1 微信与微信朋友圈谣言

1.1微信与微信朋友圈

微信 (WeChat) 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用户只需耗费少量的网络流量就可以免费快速的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朋友圈是网民最常用的微信功能之一,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文字或图片进行“评论”或“赞”,用户只能看相同好友的评论或赞。

有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 90% 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 5.49 亿。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 。

1.2微信朋友圈谣言的分类及特征

微信朋友圈的分享和互动的功能,深受网友的喜欢。伴随着微信使用率的不断攀升,微信朋友圈也慢慢成为滋生谣言的温床。“谣言粉碎机”在2016年3月31日发布的《微信“谣言”年度分析报告》中,将朋友圈谣言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分类:健康养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政经和社会秩序、爱心转发、广告营销、奇闻趣事、色情及其他。其中,政经和社会秩序类谣言占31.4%,健康养生类占15.1%,奇闻趣事类占13.5%,财产安全类占9.3%,广告营销类占9%,人身安全类占6%,爱心转发类占0.6%,色情类占1.7%,其他占13.4%。

微信的传播特性决定微信朋友圈谣言具有独特的特征:

首先,熟人传播,速度快。微信好友是一种“熟人”关系,好友之间是相互信任和关心的。在此基础上,一旦有谣言在朋友圈出现,谣言会以裂变的方式快速传播。

其次,传播具有封闭性。微信用户只能看到与自己是好友关系的人的朋友圈,所以即使主动通过朋友圈进行辟谣,范围也仅限于转发者的朋友圈,信息流动相对封闭。微信团队也不会对用户的行为进行过多的干预。

最后,谣言在朋友圈被不断重复。近两年,经常有人抱怨被朋友圈“刷屏”。比如今年1月份,绝大多数微信用户可能都被“当你打开这个,你与微信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的H5页面刷爆朋友圈。紧随其后的是不过“我朋友被骗了”、“这是盗号链接”等谣言也借势快速在朋友圈传开。全国的朋友圈都相继被这两条信息刷屏。谣言在朋友圈不断重复,每个人都在转发在参与,使得谣言得以快速传播。

2 微信朋友圈谣言的传播学分析

朋友圈作为手机网民玩微信最常用的功能之一,具有私密性等特点。这样的特点也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本文基于朋友圈这些特点,从传播学相关理论入手,对朋友圈谣言进行分析。

2.1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前者主要以语言表达信息,或用表情、姿势来强化、补充、修正语言的不足。后者使用的媒体主要有电话、计算机网络、书信等,它可以使传者与受者克服空间上的距离限制,从而提高了传播的效率。

面对面沟通是人际传播最常用的方式。但伴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QQ、微信等聊天软件的普及,利用网络媒介建立起的人际沟通越来越多,并越发重要。微信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实现人际传播的媒介,人们利用微信平台实现跟自己好友的沟通,并能将自己所看到各种信息通过朋友圈的方式跟朋友共享并通过点赞或评论等方式实现互动。

人际传播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即在影响别人的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影响。

微信朋友圈可以将各种信息进行分享和互动,但是相对每一个微信用户来说,它是一个相对封闭和私密的空间。用户之间均为好友关系,这种基于日常生活中建立的友情,从线下转到线上,彼此之间仍具有“熟人”的特征。熟人关系使得信息的阅读者在面对传播者所自创的或转发的谣言时,自发的选择相信,即便在判断出信息是谣言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出于面子考虑很少会直接揭发转发的人,任由这个谣言传播下去。

从谣言过滤器公众号所分析的谣言类型及比例上可以看出,大多数的谣言都会选择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社会秩序、健康养生、财产安全等话题都是极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信息来源于自己的朋友,自然就会更加容易相信。并且出于对自己朋友的关心,也会顺手将谣言信息再次转发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

微信2015年度报告通过谣言数量、平均阅读量、点赞数的对比,发现谣言更多的是通过朋友圈或微信群等人际传播或群体传播的方式进行扩散的。

2.2把关权的分散

传播学奠基者之一的卢因在他的把关人理论中认为,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把关人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媒介组织。传统媒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扮演着绝对的把关人的角色,他们对信息进行取舍,并选择一些他们觉得真实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传播给受众。

媒介融合时代,伴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公民新闻的日渐崛起,传统媒体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代一去不返。同时,传统媒体对于新闻的“把关”被逐渐的弱化和分化,把关的可行性也在不断降低。

无论是网络论坛还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自媒体平台,公民可以在上面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可以主动和快速的传递信息。这使得把关的难度大大增加,同时网络的庞大信息量,也使得把关的水准大大降低。

在微信朋友圈的环境里更是如此。谣言会被大量转发,快速传播,并且很难得到控制。由于朋友圈的私密和封闭性,把关人的角色几乎完全丧失。唯一能依靠的只有传播者自身素养所决定的个人对于谣言的辨别能力。但在把关人角色缺失的情况下,人们在看到相关信息的时候并不会选择主动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相反,出于对朋友的信任,很多人会自动加入转发大军,成为谣言传播链上的一员。

2.3沉默的螺旋

诺依曼在她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描述了这样一种传播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每个人都有一种天生的判断力,即判断什么样的行为和观点被他们所处的环境认同或不认同,什么样的意见和行为正在得到强化和弱化。再加上人类本身的从众及利己心理,使得朋友圈谣言很容易得到转发和扩散。

研究表明,得以广泛传播的谣言在标题和内容上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一方面谣言的标题极尽感性的渲染和看似理性的分析,无限的靠近受众的利己心理,促使读者相信谣言内容,并进行点赞和转发。另一方面,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清晰的在文章下方看到该文的阅读量、点赞数、评论数以及精选的一些评论内容,当数字足够大的时候,受众面对强势的观点和态度,会自然选择沉默或产生从众的行为。从而放弃对文章内容的自我判断,选择对内容进行转发和扩散。

3 微信朋友圈谣言的应对策略

从上文笔者对朋友圈谣言进行的传播学分析可以对朋友圈谣言传播的原因概括为:易被信、难把关、易被传。基于此,笔者从传播学角度尝试提出净化朋友圈谣言的方法。

3.1从传播者角度,加强法律监管

《微信“谣言”年度分析报告》中指出,约有95%的谣言都未申请原创,而且非原创的谣言更加受到“欢迎”,点赞和阅读量也比原创的高很多。也就是在微信谣言的传播过程中,造谣者的行为,被一些不良居心的公众号或私人账号放大,从而促使谣言的传播范围更广,破坏力更大。当然,无论是自创还是转发,传播谣言都是对社会产生恶劣影响的不良行为。无论是恶意编造还是蓄意传播,其造谣、传谣的行为都应该被严格监管和惩处。

控制谣言传播必须从行政和法律上多管齐下,一方面加强微信团队对谣言的监管,建立举报制度。另一方面,控制谣言必须建立健全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明确造谣传谣者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才能逐渐减少网络造谣传谣的现象。

3.2从受众角度,加强网民的媒介素养

上文提到,微信朋友圈谣言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人际传播。加上朋友圈“把关”的缺失,对于谣言传播的管控,基本只能依靠网民自身的判断。判断的依据就是媒介素养,即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论和传输各种信息的能力。

网络社会,虚假信息、垃圾信息充斥在网民的日常生活中。受众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奠定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正确解析信息,运用信息,有效地利用媒介完善和发展自我。

3.3从传播媒介的角度,加强对谣言的控制力度

微信平台应该多多创建“谣言过滤器”等微信公众号,并通过腾讯旗下其他产品进行宣传,让每一个受众能够通过官方的或者权威的视角,了解哪些是谣言,什么是真相。同时,微信平台应尽可能的健全举报制度,并通过技术手段的提升实现对谣言的自动识别及拦截。

3.4从把关者的角度,加强权威性和公信力

微信朋友圈缺乏把关人,从加强把关的角度来看,想要净化朋友圈谣言,必须增加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除了微信团队自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传统媒体和政府部门做好“把关”的工作。尽可能通过权威的媒体和部门的宣传,告知公众常见的谣言类型及其内容,并对朋友圈信息提高警惕,保持理智的态度和正确的判断。

4 结束语

朋友圈谣言是网络谣言的一种,社会秩序因它被严重破坏。朋友圈谣言的传播同样是传播者通过传播媒介向受众传播的过程。只有控制好谣言传播过程中的每一个传播环节,才能真正实现网络环境的净化和安全。

[1]郑安迪.微信朋友圈谣言的传播特征及治理措施[J].新媒体研究,2015(12):14-15.

[2]宁丹丹.朋友圈谣言传播的特点及相关对策[J].西部广播电视,2015(13):57-58.

[3]蔡丽媛,张金海.蝴蝶效应:微信谣言的传播机制[J].当代传播,2015(6):72-75.

[4]靳然,史晓丹.浅析自媒体时代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传播[J].神州,2014(14):197-198.

[5]张晁宾,庹继光.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模式探析[J].新闻爱好者,2015(1):81-84.

(责任编辑陈葵晞)

张娇娇,女,安徽宿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传播业务。

G206

A

2095-4859(2016)02-0298-03

猜你喜欢

传播学过滤器谣言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支持过滤器的REST模型研究与实现
声音过滤器
谣言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谣言大揭秘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