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方言“把”字句的语义和语用考察
2016-03-17储丽敏
储丽敏
(贵州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潜山方言“把”字句的语义和语用考察
储丽敏*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潜山方言系赣方言怀岳片,其“把”字句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具有汉语普通话“把”字句的部分特色,另一方面同多地方言中的“把”字句有共同之处,同时其可以构成独特的双“把”双及物结构。本文在总结先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潜山方言中的“把”字句实例进行归纳整理,再将其同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中“把”字句进行对比,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进行考察。具体分为三个方面:用作动词的“把”,用作介词的“把”和复杂结构中的“把”等。
潜山方言;“把”字句;语义;语用
1 “把”字句研究现状
“把”字句作为现代汉语中普遍而又复杂的句式,自1924年黎锦熙先生以“提宾”说开启对“把”字句进行分析以来,在已逾九十年的研究历程中,其一直是汉语语法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总体而言,自1924年以来,“把”字句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首先,传统语法框架内,“提宾说”的产生及其发展、“处置说”(王力,1943)的产生及其发展,“行为动词”说,“宾语有定说”和“谓语复杂”说(吕叔湘,1942)的产生及其发展;其次,是对“把”字进行的纵、横向研究,比较“把”字与其他动词和介词的用法、探讨其词性、用法、句法作用、类比其他句式动词带宾语的情况等;再次,积极反省“把”字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求解决办法,对“把”字句研究的概况进行评介,同时积极运用转换生成语法和格语法,研究“把”字句与其他句式相互转换的关系及限制条件以及“把”字句的内部深层语义联系。
目前“把”字句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由于研究的难度和学者们意见的分歧,对“把”字句语义和语用的研究尚显不足。据笔者考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诸多学者开始对方言中的“把”字句有了越来越多研究和探讨,且取得丰硕成果。例如,本了(1983)对贵阳方言中的“把”的实词虚化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其源于语言习惯的改变;何洪峰,程明安(1996)在总结黄冈方言“把”字的三种用法的基础上,将其同现代汉语普通话进行了横向比较,且辨析了三种“把”字的歧义情况;王景荣(2002)指出新疆汉语方言“把”字句,受少数民族语言影响,具有泛用的特点;胡德明(2006)介绍了芜湖清水话中的“无宾把字句”;肖亚丽(2015)通过实地调查贵州黔东南州16个县市“把”字的用法,总结归纳出其词性和用法,探讨其所属方言的类别。这些研究多是从传统语法学的角度,对方言中“把”字句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探求,对我们全面认识现代汉语中的“把”字句具有深刻的意义,但语法、语义和语用是语言研究的三大领域,相比之下,从后两个角度进行的“把”字句的研究稍显不足。
笔者以潜山方言为母语。潜山方言兼具赣方言和江淮官话的特点,在“把”字句的使用方面较有特色,本文对潜山方言中的“把”字句实例进行归纳整理,并分类将其同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中“把”字句进行对比,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进行考察。
2 潜山方言中的“把”字句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称的“把”字句既包含了单用为动词的“把”字句,也包含了单用为介词的“把”字句,同时部分考察和收录了两者的合用和混用的情况。分别讨论如下。
2.1“把”单用为动词
以下列举在潜山方言中“把”单用为动词的情况,并与现代汉语中“把”为动词的情况进行对比。
2.1.1“把守”义动词
尔[n214]把着门你守着门,莫要让渠他进来着。
尔到门口把风,我在屋里找。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把”字词条义项四:“动词,看守;把守:~大门/~住关口。”据胡德明(2006),安徽芜湖清水话中也有该用法:把派人人把前门,把人把后门;根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李荣,2002)记录,在牟平、扬州、贵阳、银川、黎川等方言中也有此用法:把门儿。据此,具有“把守”义的“把”字在现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并非潜山方言所特有的。同时,潜山方言中也存在“守着门”的说法,在语境中“把着门”多用于警示性的命令句或做决定性的感叹句中,感情更加强烈。
2.1.2“派遣”义动词
把人去喊医生来。派人去喊医生过来。
把人去咋,都愣在这里做么事哦。
具有“派遣,吩咐”义的把字,多用在这种兼语句中,类似的还有“把人做(i34)咋!”此时整个句子中清晰地体现出了一种祈使义。另据胡德明(2006),安徽芜湖清水话中也有该用法:把派人人把把守前门,把人把后门。据此,具有“派遣”义的“把”字并非潜山方言所特有的。虽然受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影响,此处的“把”有时会用“叫,让,请”替代了,但是用“把”的情况在语境中更能表达情况的紧迫和危急。
2.1.3“携带”义动词
渠把点钱搁身上当路费他带点儿钱在身上用作路费。
“携带”义的“把”字不仅在潜山方言中存在,据李荣,陈鸿迈(1996),海南海口方言中也存在“携带”义的“把”字:身上把些钱去路上得用身上带些钱路上得用。据笔者考证,“把”的这种用法可能是受汉语普通话的影响,多用于老派方言中,流行于中老年当中,而作为新派方言使用者的年轻人多用“带”。
2.1.4“给予”义动词
尔喫么好喫的咋,把点我喫喫咋!你在吃什么好吃的呀,给我吃一点呐!
渠把一个好东西我着喂,尔想不想看看咋?他给了我一个好东西,你想不想看看呀?
“给予”义的“把”是潜山方言中使用得最多的“把”字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把”字词条的第七个释义为:方言中的动词,同“给”。同时,据先前学者对湖北黄冈(黄伯荣等,1996)、安徽庐江(陈寿义,2006)、新疆乌鲁木齐(王景荣,2002)、安徽芜湖清水(胡德明,2006)等方言的考察,许多方言中也存在着“给予”义的“把”字句。同时,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李荣,2002)记载,扬州、武汉、萍乡、娄底等方言中也存在表示这种意义的“把”。由此可推知,现代汉语中,“给予”义的把字句是普遍存在的。
2.1.5“手握”义动词
小伢开始写字都写不好哦,尔就给渠把下笔唛。小孩子学写字的时候需要大人手握他/她 拿笔的手,帮助他们完成书写笔画。
手把手地教都教不会,还要我怎么搞哦?我手握手地教,他/她都学不会,我还能怎么办?
“手握”义动词在潜山方言中多用于以上列举的两种情况中,“把笔”中的“把”是“手握”的本义用法,常用在老派口语中,而“手把手”的使用则多使用其内涵意义,即形容很认真细致地言传身教,在语境中,一方面强调施教者的全身心地投入,另一方面突出受教者极度不受教,常用在疑问的语气中,强调一种无奈的情绪。另:《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把”字词条义项一:“动词,用手握住:把舵/两手把着冲锋枪。”另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李荣,2002)记载了牟平、乌鲁木齐、太原、忻州、上海、扬州等方言中也存在“手握”义“把”。由此可知,“手握”义“把”字广泛存在于现代汉语中。
2.1.6“添加”义动词
菜怎么这么淡,尔把没把盐喏?菜怎么这么淡,你有没有添加盐进去?
这肥料难得化,多把点水掺着。这种肥料不易溶化,多添加一点水。
“添加”义动词“把”在潜山方言中的使用也较普遍,老派口语中几乎完全用“把”代替普通话中的“添加”,受普通话影响,在新派口语中,也会用“加”代替“把”,例如“把点盐”,新派也常说成“加点盐”。其中,表示“(做菜时)加进去(作料)”的语义也见于长沙方言(李荣,2002):把一调羹醋。就目前考察到的情况而言,其他诸多方言和普通话中未见此种意义的“把”。
2.2“把”单用为介词
2.2.1“把”作提示宾语标记
我在学校把一支笔丢掉着。
渠忙着把饭忘记了吃他忙着忘了吃饭。
把酒喝掉的再说先喝酒再说!
尔以后发达着,莫要把我忘记着喔。你以后发达了,不要忘了我喔。
现代汉语中“把”字用于提宾标记的用法见诸于各地方言。例如宁夏同心(张安生,1993):你把你的饭吃,再不咧言传说话了;青海西宁市区(黄伯荣等,1996):我把你没认得我不认识你;新疆(王景荣2002):赶头把人送到医院,人已经凉咧,莫救咧;湖北黄冈(汪化云,2003):他把粥煮得二哥他把粥煮给二哥了。《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李荣,2002)记录的多个方言点,包括哈尔滨、牟平、扬州、成都、贵阳、柳州、西安、绩溪等都存在“提宾”介词“把”。我们猜想,正是因为“把”字的这种句式在各地方言中的普遍存在,使其成为普通话中较为活跃的句式之一。潜山方言中的“提宾”介词“把”,同汉语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相似,用于引进并强调动作的受事,表处置和致使,用在祈使句中,表达一种命令和愿望。
2.2.2“把”作强调主语标记
把灯不要一天开到晚灯不要一直开着。
把渠搞气到着他生气了。
把尔高兴死着吧?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把”字词条义项十一:“后面的动词,是‘忙、累、急、气’等加上表示结果的补语,整个格式有致使的意思”,如“~他乐坏了|差点儿~他急疯了。”《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李荣,2002)中也收录了类似的“把”字,例如,银川方言中“引进谓语的施事”的“把”表“致使”和“强调”,用例如“今把我苦死了”、“把你嘿日能得不行了”。另外,在宁夏同心(张安生,1993),内蒙古呼和浩特(黄伯荣等,1996),陕西渭南(黄伯荣等,1996),新疆乌鲁木齐(黄伯荣等,1996)和甘肃等地的方言中也有此种强调主语、提示主语和话题的“把”字句。据此,用作强调主语标记的“把”较广泛存在于现代汉语中。
2.2.3“把”作其他功能标记
(1)表示做事的工具或方式,相当于“用”或“拿”。
我把钱买我用钱买。
尔把棍子打渠么你拿棍子打他么?
我把么东交学费我拿什么交学费?
我今天把命跟你拼着我今天拿命跟你拼了。
(2)表示助益,相当于“给”。
把鸡喂点儿食咋给鸡喂点儿食。
把大门上油漆给大门刷上油漆。
(3)表示代替,相当于“替”,“帮”。
尔把我挑一担水。
我把尔写封信。
(4)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相当于“在”。
渠把门头上安了个镜子。
把锅里放点儿盐。
把地里浇点儿水。
(5)表示使役,相当于“使”,“让”
尔许客气,把你劳一遭。你这么客气,劳您忙活一遭。
尔的作业把我看看。
(6)在动补结构中表示“到某种程度”,相当于“连”。
穷着把屋都卖掉着。
气着把碗都砸掉了。
2.2.4“把”字式处置句的句法特点
(1)“把”字句否定词后置。
尔把饭不吃完。
(2)表了知了然的动词可在“把”字句做动词谓语。
我把尔的情况了解了。
(3)否定词后置。
尔把小伢么不带来咋你怎么不带小孩过来呀。
尔把手机给没有给渠?
渠把衣服冇没有洗干净。
(4)反复问句中重叠把字。
把不把钱渠耶给不给他钱呀?
如上这些出现在潜山方言中的,用作各种功能标记的“把”字,作为介词,都有提示和强调句子话题的语用功能,使得语句的话题一目了然。这些功能标记的“把”字句大部分都不用于普通话中。除了“表了知了然的动词可在‘把’字句中做动词谓语”,例如,我把你的情况了解了。据笔者了解到的情况,就目前的方言把字句研究成果而言,这些具有特殊功能标记的“把”字句,存在于两湖、安徽、江西、广西、甘肃、宁夏、山西、青海等各地的方言中,根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李荣,2002),绩溪方言中存在“表‘代替’,相当于‘替’,‘帮’的‘把’”,例如:我人要把渠报仇。受制于研究现状,我们并不能肯定其他方言区无此种用法,但由于这些功能也未在普通话中流行,所以我们大致做这样的推断:包括潜山方言在内的很多方言中存在这些功能的“把”字句,目前却并非普遍存在于所有方言中。
2.3复杂结构中的“把”(介词或动词)
2.3.1“V+O+把+O+V”结构
我唱段黄梅戏把尔听(听)。
渠中午送饭把我吃。
该句中“给予”义“把”字的使用,体现了动词“把”代替普通话中的“给”的这一语言事实,很好地连接了连谓形式“V+O+把”和兼语形式“把+O+V”。在有上下文的语境中, 此结构还会常常省略为“把+O+(V)”,如“把我(吃)”,“把渠(听)”等,多出现于祈使句中,表达请求义,也用在简答句中。这种句式也出现在湖南长沙方言(黄伯荣等,1996)和广东电台旧时正话(陈云龙,2006)中。
2.3.2“V把+O”结构
东西递把我。
帽子扔把我。
在潜山方言中,“V把+O”结构一方面是“V+O+把+O+V”的简略式“把+O”更为具体的表达形式,另一方面,因为此句式中的“V”和“把”同时具有“给予,转让、交予、付出”的意义,因此在语用中可以加强“给予,转让”义,如“递把我”、“送把我”,“还把我”、“买把我”等。另外,湖南常德(郑庆君,1999)、广东电台旧时正话(陈云龙,2006)和湖南多地的方言中都有该句式。例如,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李荣,2002)记载,长沙话中也有此种用法,如“请你带把他”。
2.3.3“把+O+V+(语气助词)”结构
把饭吃掉的把饭吃了。
把鞋穿起来。
句式“把+O+V”可以看成是“V+O+把+O+V”在具体语境中的省略式,但更多的是用在句式“N+把+O+V”中,如“饭把你吃”。考察具体语境,此处的N,一般多为有定的事物。同样,湖北黄冈(汪化云,2003)、湖南沅陵乡话(杨蔚,1999)、安徽庐江(陈寿义,2006)、湖南常宁(伍云姬等,2009)等地方言中都有此结构。
2.3.4“把+N+V”结构
尔把我滚出去。
尔把我走快些。
此句式中的“把”的用法也等同于汉语普通话中的“给”,其中的N常常为第一人称单数代词“我”,实词意义较轻,在潜山方言中,多用于祈使句,表说话人的意志,含较强烈的“呵斥,催促,命令”的语气。该用法也见于安徽绩溪方言(李荣,赵日新,2004)、《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李荣,2002),例如,“尔把我滚出去”。
2.3.5“把+O+N+V”结构
我把点钱渠买糖吃我给他点钱买糖吃。
尔把点茶叶我喝喝咋你给我一些茶叶喝。
该句式为潜山方言中较为典型的兼语句式,若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处的O多为有定的名词,虽然“把+O+N+V”暂未见于笔者查阅到的一些方言中,若将此处的“把”换成“给”,即“给+O+N+V”,就是普通话中较常见的句型。
2.3.6双“把”双及物结构
妈妈把我把了五块钱。(独特)
妈妈把五块钱把我。(同:妈妈把五块钱我)
把鞋子拿把我。
双“把”双及物结构见诸于多种方言中。例如,江西黎川(颜森,1993):把本书把我;湖南常德(郑庆君,1999):把东西把他;安徽庐江(陈寿义,2006):他把两块钱把了我他给了我两块钱;广东电白旧时正话(陈云龙,2006):把阿牛把兄弟了把牛给弟弟了;湖南长沙(李荣,2002):把本书把你。李蓝,曹茜蕾(2013)也讨论了这种有两个“把”字的句式——湖广型双把及物结构(因其主要分布在湖北和湖南两省,另外,江西,安徽的一些地方也有该结构),认为由于句式中第二个“把”在具体语境中可以省略——“妈妈把五块钱把我”可略为“妈妈把五块钱我”,故而此种“双把双及物”的把字句应视为重动句。据笔者观察,句式A——“把+N(人)+把+N(物)”,如“妈妈把我把了五块钱”,是潜山方言中较具特色的双“把”句式。从语用学角度来看,A句式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依附于与之相应的上下文,且通常为对举式的。例如,如果在一定的语境中有“妈妈把我把了五块钱”,那么其上下文就会是询问听话者与之相对应的疑问句,或列举出“妈妈给钱”的其他各个对象。所拟对话如下:
a.甲:妈妈把我把了五块钱,(妈妈)把尔把了多少钱咋?
乙:也是五块。
b.妈妈今天发零钱,把我把了五块,把弟弟把了四块。
下面试讨论该句式中两个“把”字的词性。猜想1:同为动词。本小节讨论的是具有“给予”义的动词“把”,试将普通话中的“给”将“把”替换,A变为“妈妈给我给了五块钱”。考察普通话,存在此种句式。第一个“给”是词典中释义为:“使对方得到某些东西或某种遭遇”的动词。第二个“给”字因后面有助动词“了”,其必然也为动词。类比于原始的双“把”A句式,得其中的“把”应均为动词。
猜想2:第一个为介词,第二个为动词。在语境中,A“妈妈把我把了五块钱”,有时可以表达为B“妈妈把五块钱把我”。在与上下文联系紧密的语境中,B又可以删减第二个“把”简称为“妈妈把五块钱我”,此种转换说明A中的第一个“把”可以省略,其语法地位明显次于第二个“把”,此时A可以表述为“妈妈把了五块钱”,第一个“把”可解释为介词,第二个必为谓语动词,为“给予”义。
C句式“把鞋子拿把我”也存在于江西黎川方言(颜森,1993):把那个东西拿把我。该句式为祈使句,第一个“把”是用来提出和强调话题——“那个东西”,然后向受话者提出希望和请求,带“给予,转让”义的动词与“把”字组合,凸显对受话者提出的具体动作要求,若V没有“给予,转让”的意义,把字不能省略,反之则可以省略。
3 结束语
潜山方言中“把”字句的研究,一方面要求对方言中所有“把”字句进行全面的考察,另一方面对“把”字句发展动态的研究,就要借助于其他方言和普通话中“把”字句的研究成果,在对研究的本体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将其与类似现象进行对比和比较研究,在对存在于现代汉语中的“把”字句进行全面了解和研究之后,才能得到“把”字句的共性和个性,从而对语言中的这一现象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也会对语言中的其他现象有所促进。
“把”字句活跃地存在于潜山方言中,而且也能发现到其自身的特殊之处,如上文所举的双“把”双及物结构中的A句式:妈妈把我把了五块钱。尽管可能由于视野所限,不能十分肯定其一定系潜山方言所独有,但在此研究阶段而言,其具有特色的语用功能体现出的特殊性却是肯定的,值得进一步进行考察。
潜山方言中的“把”字句同其他方言中的“把”字句存在诸多的相同之处,它们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及整体的发展趋势(例如,会不会受普通话影响而逐渐消亡或者影响普通话而成为普通话的一部分)尚有待进行更全面和细致的研究。
[1]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1992重印本).
[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1985重印本).
[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2.
[4]郑杰.现代汉语“把”字句研究综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5):41-47.
[5]本了.贵阳方言“把”的实词虚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00):97-99.
[6]何洪峰,程明安.黄冈方言的“把”字句[J].语言研究,1996(2):82-88.
[7]王景荣.新疆汉语方言的“把”字句[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31-135.
[8]胡德明.安徽芜湖清水话中的“无宾把字句”[J].中国语文,2006(4):342-345.
[9]肖亚丽.黔东南方言“把”字的用法[J].方言,2015(1):75-83.
[10]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1]李荣,陈鸿迈.海口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2]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M].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6.
[13]陈寿义.庐江方言的“把”字句与“给”字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2006, 26(3):108-109.
[14]李俊.安徽庐江方言中的“把”字句和“给”字句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0):206-208.
[15]李荣,赵日新.绩溪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6]刘培玉.把字句研究评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85-88.
[17]胡文泽.也谈“把”字句的语法意义[J].语言研究,2005(2):21-28.
[18]张安生.宁夏同心(回民)方言的语法特点[J].宁夏社会科学,1993(6):74-80.
[19]汪化云.黄冈方言中的类双宾句[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23(1):72-74.
[20]马敏.浅析新疆汉语方言中“把”字句的泛用及其原因[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6-98.
[21]王曦.甘肃天水方言中的“把”字句[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10):85-86.
[22]龙选英.永登方言“把”字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23]伍云姬.湖南方言的介词[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4]陈云龙.旧时正话的语法特点[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7(4):120-123.
[25]颜森.黎川方言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26]杨蔚.沅陵乡话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7]郑庆君.常德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8]李蓝,曹茜蕾.汉语方言中的处置式和“把”字句(上)[J].方言,2013(1):11-30.
[29]李蓝,曹茜蕾.汉语方言中的处置式和“把”字句(下)[J].方言,2013(2):97-110.
[30]范晓.动词的配价与汉语的把字句[J].中国语文,2001(4):309-319,383-384.
[31]解玲.把字句研究述评[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32]袁莉容.说不尽的把字句——20世纪90年代以来把字句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05-109.
[33]叶狂,潘海华.把字句中“给”的句法性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5):656-665.
[34]邵敬敏,赵春利.“致使把字句”和“省隐被字句”及其语用解释[J].汉语学习,2005(4):11-18.
[35]沈家煊.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J].中国语文,2002(5):387-399,478.
[36]郑伟娜.汉语把字句的及物性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1):68-75.
(责任编辑叶桂郴)
储丽敏,女,安徽潜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音韵、方言。
H17
A
2095-4859(2016)02-027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