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

2016-03-17黄丽赵琦邹丽霞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馆藏文化遗产物质

黄丽 赵琦 邹丽霞

(1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图书馆, 广西 桂林 541004;2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03;3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论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

黄丽**1赵琦2邹丽霞3

(1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图书馆, 广西桂林541004;2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广东广州510303;3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广西桂林54100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传统,代表着民族文明的灵魂,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中,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参与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参与非遗传承保护的意义、优势,并探讨了其保护传承的途径和措施。

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传统,代表着民族文明的灵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必要且刻不容缓的,却也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庞大工程。它不仅是政府的行为,还需要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特别是处于政府财政专项保护经费匮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却非常丰富的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也是必须承担起的责任。

1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意义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场所[2]。它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的代表,民族特性浓厚,其传承中离不开这个环境,更是以口耳相传、师徒相承的形式加以延续,这也成为了其最脆弱的部分,是保护传承中的难点。

在现代化飞速发展、多元文化碰撞冲击的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巨大影响,逐渐消亡。虽然现在国家、政府愈加重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但非遗的保护毕竟是一个庞大的工作,特别是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但在迫切的发展经济目标的驱动下,常常出现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即便是有心保护,但在资金、人才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保护传承工作进展缓慢,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它的保护和传承应该是每个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需要社会各界、多方力量共同参与。

图书馆,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参与非遗传承保护,理应义不容辞。在早已明确的现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中,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其中的第一条。高校图书馆在隶属关系上虽然是属于学校的,但是其性质并没有变,完全有责任为保护和保存人类文化成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面对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高校图书馆应该承担起这方面的重担,履行自身的社会职能,充分发挥高校文化阵地和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以促进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保护和传承,在传承保护过程中,进一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从而提高地方文化的影响力,为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 和振兴[2]。在这些方面,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具有一定的优势。

2.1专业人才的优势

相对其他专业来说,图书馆馆员在信息收集、加工整理方面具有较强的功底,而图书馆在文献分类、编目、索引、古籍整理保护等方面也有着较为完善的文献体系和方法,这些都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提供规范的借鉴。

再者,民族地区高校是本地区的人才高地,一方面是以本地区生源为主的人才培养摇篮,另一方面是专家学者汇聚之地。无论是高校的学生,还是有相应研究背景的专家学者,都能成为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力量。

2.2文献资源的优势

作为文献信息中心,文献信息建设是图书馆的重要工作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社会记忆,也属于知识的一种类型。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文献收集上,虽然可能不是重点,但是基本都有一定的馆藏资源基础。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信息化的汇集与整理过程中,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既可以增加馆藏特色,又能实现文化遗产知识与传统的文献知识的共存。两种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3场地条件的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弘扬方面,展示场地的缺乏,也是硬伤。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除了藏书区域外,还设计有文化功能区域,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之所。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有些只是一种艺术形式、一个空间甚至只是一种思维方式,但只要把它记录保存下来,就是十分宝贵的文献资料。

2.4技术设备的优势

在民族地区,相较其他文化部门,高校图书馆拥有较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和管理系统,在文献资源载体方面,数字资源建设和纸质资源建设并进,信息资源建设经验丰富。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自身在资源建设方面积累的有效经验,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信息采集和保护方面的技术特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行梳理,将其体系化、信息化、电子化,建成非遗知识的特色数据库,形成多样化的馆藏资源体系,实现共赢。

3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途径与措施

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笔者认为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措施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

3.1积极参与地方非遗文献收集、保护项目,建立联动机制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可以发挥自身在文献收集、整理、归档等方面的人才与技术优势和经验,与地方文化部门建立联系,积极参与到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抢救、收集和后续的资料整理、归档、保存、保护等工作,协助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

图书馆还可以发挥高校专家学者众多的优势,呼吁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或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图书馆可以作为桥梁,将地方文化部门、学校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等多方面力量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建立人员数据库,为建立良好的联动机制奠定基础。

3.2丰富馆藏资源,构建特色馆藏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一方面可以对原有馆藏文献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本地区文化特色,进行馆藏资源补充。另一方面,通过参加地方非遗保护工作,组织人员深入民间采风,开展田野调查,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全面了解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情况,例如非遗的分布情况、生存环境、种类数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等,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及馆藏资源,可以建立各类文化专题的特色数据库。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中,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根据各自特性,加工制作成音频、视频、Flash动画及其他电子文档形式,分类保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完成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3.3拓展服务对象,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建设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并非象牙塔,不应仅仅为学校师生提供文献资源服务,其资源建设也不应仅仅围绕满足师生教学科研需要。高校图书馆同时也肩负着保存人类及地方优秀文化传统资源、为政府决策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的社会职能。图书馆的资源除了“藏”,更要“用”。馆藏资源日益丰富后,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应逐步从象牙塔式办馆,转变为开放式办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己所能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可以发挥资源优势,成立相应的研究中心,为非遗项目申报、非遗科研项目研究等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

3.4多种形式,多平台,营造良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环境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文化阵地、文化中心的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利用多种媒介、平台,宣传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良好的保护和教育环境,激发人们对非遗保护传承的兴趣,唤起大众的文化自觉,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

(1)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书展、图片展、讲座、研讨、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受众范围可以从本校,延伸到周边社区、中小学等区域,增强读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兴趣。

(2)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在馆内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体验区、展览馆,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定期来与学生、读者面对面交流。通过近距离接触,动态地展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风情和珍贵的价值传递给受众。这项活动的持续开展,可以成为图书馆文化亮点,对图书馆及高校文化建设都颇有益处。

(3)通过馆藏资料、活动作品等资源,设计制作生动有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资料,如动漫作品、微电影作品等,通过网络、微信等平台,推荐给读者、受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可以面向广泛,但还得有的放矢,重点培养。重点可以放在高校学生身上。通过对高校学生地有效引导,可以为地方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培养一支生力军。高校招生虽然是面向全国,本地生源还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学生们对于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多或少会有了解和接触,可以进一步培养其兴趣和热情,引导其参与到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为地方的文化传承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意见(国发办〔2005〕18号文)[EB/OL].[2009-02-28].http://www.gov.cn.

[2]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Z].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32届会议.巴黎,2003.

[3]杨宇平.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1(5):30-33.

[4]李安平. 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优势和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3):65-66.

[5]刘娜.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保护作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4):189-191.

[6]马杰.图书馆对地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J].图书馆学刊,2015(6):16-17.

(责任编辑骆桂峰)

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特色旅游发展相结合的研究——以广西彩调为例》(SK13LX506);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基金项目《广西民间艺术传承保护和产业开发研究》(YJ1312)。

G122

A

2095-4859(2016)02-0261-03

**作者简介:黄丽,女,广西桂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民俗学。

猜你喜欢

馆藏文化遗产物质
馆藏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