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道德文化助推文明城市进程
2016-03-17郝雯雯
郝雯雯
弘扬传统道德文化助推文明城市进程
郝雯雯
文明城市是公民道德的外在表现,公民道德是文明城市的内在灵魂。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源,其中蕴含的一些道德价值观是现代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如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道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等等,这些都影响着现代文明进程。在当前各地建设文明城市的大环境下,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无疑成为了有力的推手。
传统;道德;文化;文明;城市
传统道德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事关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进程。有了文明的公民才会有文明的城市,因此,公民道德文化建设与文明城市建设相辅相成。加强公民道德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民众整体素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明社会风尚,而且有利于彰显民众自信心,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在当下建设文明城市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传统典籍中的道德文化与现代公民道德文化
1.儒家道德文化
(1)秩序观。孔子强烈谴责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孔子认为,在“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下,恢复社会秩序的控制、调节作用,应当成为当时恢复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因此,他明确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秩序思想,目的是要恢复君权以限制臣权,以此解决当时存在的诸侯的权力高于天子、大夫的权力高于诸侯的越权现象。孔子社会秩序的道德思想,根源于“家”与“国”的有机统一,其重要的特点就是“家”要成为“国”的原型和母体,“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国”与“家”的密切结合便形成了道德文化的鲜明特色。从传统的儒家秩序观中延伸出来的公民道德要求,就是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讲究秩序,重视规则,做到守法守纪。
(2)大一统。汉代董仲舒所强调的道德文化,突出的核心是维护中央集权的核心。他认为社会道德的“忠”,就是臣下要一心一意服务国家和君主,只有这样做才符合天道。汉代在儒学基础上形成的道德文化思想,在社会统一和整合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这也是对传统道德文化中大一统的继承。
(3)孝治观。汉代确定了“以孝治天下”的国策,以“孝治”作为立国的基础、教育的指导方针以及选拔官员的基本条件,用孝行来规范政治生活、协调上下关系。汉代构建的“以孝治国”的社会道德文化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确认“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和出发点。二是从“移孝为忠”进而“忠孝一体”,说明孝与忠的本质一致,仅仅是对象不同而已,用侍奉父亲的方式去侍奉君主就是忠。三是将孝纳入社会教化及选拔官员的系统中。儒家传统的孝治观发展成为了现在的家庭美德,即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2.道家道德文化
(1)博大无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在于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自己。事物的发展是相对的,作为道德的无私并不是真的完全不考虑自己,但是处处都考虑自己,未必能够保全和利于自己。
(2)功成无为。“无为”是老子道德思想的核心。他认为,道永远是无为的,但同时也成就了所有事情。老子提出能不能做到“无为”,是判断道德境界的一个重要标志,“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对公民道德的要求也是一样,只能引导和影响,不能强求和干涉。
(3)谦下不争。《道德经》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人们应向“水”学习,将“谦下”和“不争”作为处世的重要道德原则。有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无取于物,能使万物得到恩惠而从不与万物争利。
(4)本真无华。老子反对形式主义,他认为那些充满机巧的“先见之明”,已经失去了“道”的本真,虚化是真正愚昧的开始。因此,老子对大丈夫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道德的实施要遵循自然之理,去除形式主义的机巧,以返璞归真的方式获得实效。
(5)贵生无欲。在老子看来,世人名利得失的欲望心太重,得宠或者受辱都会感到惊慌失措,社会的一切纷争,都起源于人的“不知足”,如若人“不知足”,就会自招祸患。在道德的驱使下,人们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做到在欲望面前的平和自然心,尽力使心灵达到虚寂寡欲,坚守生活的清静无为。
3.佛家道德文化
(1)慈悲为怀。慈悲心体现了佛教的深切人文关怀,充满了对于饱受痛苦民众的同情。佛教认为,只有在众生解脱之后,个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揭示了佛教超越自我的博大精深。一个有道德的人必然是一个善良的人,现代公民道德文化也提倡人们以善为本,常存善心。
(2)因果报应。“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国传统社会就有着较为完善的善恶行为因果报应的看法。佛教认为,恶的不道德行为必定会给自己、亲友及社会带来灾难;善的道德行为可以影响社会风气,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从道德的行为机制上说,因果报应不但对人的行为具有客观监督的作用,而且更加重视人们从内心出发约束自我,使他律型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律型的道德规范。
(3)戒律约束。佛教中的“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乱、不说诳语、不酗酒,是对社会中不道德的行为进行限制。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五戒也被赋予了儒家的色彩,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结合起来,不杀体现了“仁”,不偷盗体现了“义”,不淫邪体现了“礼”,不酗酒体现了“智”,不说诳语体现了“信”。道德文化对人的影响也体现了佛教戒律的约束,引导人们除恶扬善。
(4)众生平等。佛教认为,无论任何人,在承受社会及生理的普遍痛苦上是平等的。佛教提出众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的思想,认为在功德修行方面也是平等的,这就将道德文化的精华普及推行到大众之中。
(5)淡泊名利。佛教认为,人们的贪欲是由于沉迷于形形色色的物质,执着于名利酒色,所以才有了“贪、嗔、痴”三毒。破除物欲对人的影响,也正是佛教信仰的宗旨。
对物欲的贪婪必然导致心灵的空虚,因此,佛教认为人们应该摆脱功利意识,追求高尚生活。
二、公民道德问题现状及成因
1.公民道德问题现状
第一,道德失范现象比较普遍。道德失范行为如人心冷漠,见死不救,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医患矛盾问题,不孝敬父母,利用他人善良骗取钱财,公民缺少文明意识等。
第二,公民道德评判标准模糊。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对公民个人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随着公民道德意识的增强、主体意识的提高,每个公民参与活动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道德评判标准,与中国古代道德、西方国家礼仪等发生碰撞,公民道德评判标准变得模糊起来。
第三,道德环境相对恶劣。由于诚信缺失,公信力下降,违反道德的行为成本过低和风险过低,助长了违反道德的行为。
2.公民道德问题成因
第一,公民道德文化建设滞后。传统的道德观念影响着人们,而现代新道德在转化为公民的言行准则过程中步履沉重。
第二,公民道德文化建设动力不足。公民的权力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如中国传统道德重身份、按等级等观念的影响,现代新道德尚未成形。
第三,道德文化建设体制机制不完善。道德问题反映的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体制机制问题;诚信缺失反映的是信用体系的缺失;公德失范是社会控制和约束体系的弱化;仇官仇富是社会分配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四,舆论引导不够。对于失德的突发事件,新闻媒体为了博眼球,提高点击率,会跟风,持续、深度追踪报道,使得道德滑坡的舆论铺天盖地。
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助推文明城市进程
1.以道德宣传为主导,营造文明氛围
(1)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强化文明意识,营造文明氛围,有许多着力点,但最重要的就是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心灵和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能够更好融合。
(2)依托榜样力量,引领道德文明。道德的力量是强大且持久的,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褪色,也不会因为环境变化而削弱。比如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就能感动几代人。道德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群众身边的道德典型看得见、摸得着,让群众觉得道德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可学可行的,能激发起人们心中的道德认同感,激起人们效仿和学习的欲望。
(3)利用新媒体完善道德文化传播体系。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的媒体是传播道德文化的基础平台,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新媒体又以其交互性、实时性和便捷性成为了目前主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共同作用下,公众的参与面广,且参与行为更具有自发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互相联动,弘扬优秀道德文化,传递城市正能量。
2.以道德教育为支撑,强化文明意识
(1)重视道德教育,宣传文明礼仪。对个人来说,文明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任何道德规范,只有通过道德教育才能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品质,对社会发挥作用。每个公民的生活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因此,他们表现出来的道德程度也不同,我们对于他们的道德评估标准也应该有所不同,对于不同的人,我们应该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社会、家庭、单位、学校等都是道德文化教育的平台,针对不同群体,发挥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单位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动作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个人在道德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开展新媒体环境下的公民道德文化教育。大众道德文化教育除了要发挥好传统教育途径的优势外,还应该注重媒体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新媒体灌输科学理论和渗透先进思想,以正面宣传为主,帮助大众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侵袭,加大网上道德文化教育信息开发、利用与交流的力度,以此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文化建设的正确政治导向。
3.以防范失德为保障,巩固主流意识
(1)巩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当前我们面临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人生观和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态势,思想道德防线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侵染。各种落后、腐朽的思想以及一些消极思想文化的渗透无处不在,而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年大众普遍缺乏分辨能力、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容易产生从众心理,人云亦云,产生对主流声音的质疑。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支柱和前进的灯塔。确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就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我们需要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帮助公民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分清是非,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2)强化社会约束和社会治理。激浊才能扬清,抑恶才能扬善。道德建设既要倡导文明精神、放大榜样力量,也要敢于向不道德行为说“不”,防范“破窗效应”。要探索建立务实有效的道德行为约束机制,完善社会道德行为治理的措施体系,不断增强道德规范的约束性和有效性,让践踏道德约束的人受到教育、得到处罚,以此促进人们自觉做道德风尚的追随者和社会文明的推动者。
(3)重视媒体的监督作用。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作为媒体人,都要树立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在坚持弘扬社会正气和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也要敢于对失德行为及时说“不”。通过媒体监督下的放大效应,人们会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失德行为是不可容忍的,引导公众自觉主动防范失德行为。
[1]李泽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陈章龙,等.当代中国思想道德体系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中共商丘市委党校)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