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助力当前高校教学模式变革

2016-03-17谷摧摧李晓波

改革与开放 2016年23期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教学模式

谷摧摧 李晓波

“互联网+”助力当前高校教学模式变革

谷摧摧 李晓波

“互联网+”行动的兴起,不仅为社会经济产业转型带来契机,也让高等院校处于深化教育改革的“时代风口”。“互联网+教育”为高校的课程、学习、教学添加了新的营养剂,不仅是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的重要途径,也使高等教育终身化成为可能;同时,打破了传统师生关系,师生互为“同学”,以至于引发高校教学模式不断革新。在此背景下,高校的发展必须要变革教学模式,其策略包括: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培养互联网思维;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创建互联网教学平台;创新激励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互联网+;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提到“互联网+”,随即互联网以横扫千军之势席卷经济社会的大街小巷。[1]加之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互联网+”引入到中国各行业改革发展中,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社会生活状态,各行各业都在借助互联网的羽翼乘风而上。互联网就像哈里·波特的魔法棒,无论“+”什么都会发生神奇的反应:“+”交通出现了滴滴打车、快滴打车,“+”金融出现了支付宝、借贷宝、余额宝,“+”商品出现了天猫、淘宝,“+”旅游出现了途牛旅游……互联网如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蒸汽机,掀起了当今社会新一轮工业革命。毫无疑问,在“互联网+”的浪潮下,高校教学模式必将发生顺应信息时代的变革。本文在阐述“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基础上,分析“互联网+”对高校教育的影响,为当前高校教学模式变革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一、“互联网+教育”可以“+”什么

“互联网+”作为新生代的产物,“+”的自然是传统行业,即将互联网作为生产交易工具深度融入到传统行业的各个领域,从底层重构或改造传统行业,为传统行业注入持久的生命力。[2]紧跟世界发展进程的教育自然不会避开“互联网+”带来的雨露,“互联网+教育”是在把握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将互联网思维及行为模式与传统教育相融合,重塑教学模式、教育内容、教学工具和方法的过程。[2]本质层面上是对传统教育的底层重构,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种新形态,为教育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提供了最佳契合点。

那么“互联网+教育”为教育“+”了什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互联网+课程。传统的一支粉笔、一个黑板、三尺讲台的课堂讲授形式已被微课堂、翻转课堂、慕课等视频课堂所替代。课堂的组织形式打破了一个老师一节课的死板模式,可以由多个老师在视频中讲授不同的知识点;课堂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海量的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带入课堂,使得课堂的内容得到全面的拓展和更新,在这样的互联网+课堂上学生能够及时接触到最前沿的学习信息。互联网+课程也是对传统课堂死板抽象教学的颠覆,通过互联网技术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直观、灵活逼真、可进可退、可整体、可部分、可再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选修课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再受学校师资的限制,学生可从互联网提供的上百种特色课程中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使学生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互联网+教学。互联网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使得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诸多创新型线上教学形式。[3]这种以互联网为教学手段的教学方式表面上是对教师功能和身份的颠覆,实质上提升了教师的价值。一方面,互联网+教学提升教师与时俱进的科学素养,有利于教师在接触新事物的同时反思传统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观念;另一方面,教师身份的多重性更加显著,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多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兴趣的激发者。互联网+教学打破了时间、空间、身份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学到自己想要的知识,由此丰富了教师课堂教学手段,拓宽了知识的范围。

互联网+学习。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观念,以及知识的获取渠道,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真正成为现实。于学生而言,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书本和教师的传授,能够在互联网上获取海量资源并向国内外名师进行视频学习、交流;同时,互联网+学习使得学生学习的时间也不再仅仅同步于学校课堂,学生可以根据接受知识的程度或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范围进行选择性学习,学习时间的弹性化让学生寓学于乐。于教师而言,互联网时代下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使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拥有者,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观念,一生为师,终生学习。

二、“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互联网+”是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的重要途径

1962年马丁·特罗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观念,他认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之间属于大众化教育阶段,大于50%属于普及化阶段。[4]同时他认为,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不能只是数量的提高,还需要高校变革教育观念、把握教育功能、拓展学校类型与规模、提高教育质量标准、规定入学与选拔方式、变革教育内容和教学管理方式、发展学科专业等。[5]我国高校自1999年扩招到目前为止,就其数量而言,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在质量上还没有达到国际化的标准。互联网的出现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提供了新的机遇:一方面,互联网的开放性、资源共享性为欠发达地区高校提供了高质量低成本的教育资源,高校师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世界名师大家交流对话,不再受地域、设备、师资力量的限制;另一方面,互联网资源的丰富多样性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互联网的人性化特征能够满足不同阶层、不同水平的求知者对知识的需求,求知者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选择教学。对学生而言,“互联网+”教育远比传统教育模式更接近“因材施教”。

2.“互联网+”使高等教育终身化成为可能

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首次提出终身学习理念,随之该理念受到各国各教育阶层的关注。美国教育家伯特·哈钦斯在《学习型社会》一书中强调活到老学到老是终身教育的核心理念,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6]纵观人的一生可将终身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0~7岁为家庭学习阶段,父母帮助获取基本的礼仪知识;8~22岁为学校学习阶段,大多由学校教职人员传授知识;22岁以后为社会学习阶段,主要是自我主动获取知识。可见终身学习大多指的是走出校园后的学习。“互联网+教育”的出现解决了人们走出学校后学习资源短缺的难题,同时互联网的交互性、即时性的特点化解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工作之余可自主学习;另外,当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终身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互联网+教育”呈现资源的多样化、知识的多元化、以学习者自身需求为切入点等特征,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互联网+”打破传统师生关系,师生互为“同学”

“互联网+”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互联网的开放型和交互性使知识的流通速度像时事新闻一样及时准确,这个特性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界限不再是不可逾越的。过去学生的知识必须来源于教师,但在当今“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的“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即使没有教师,也可以在互联网线上平台随时获取古今中外的知识。而且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之快,使得教师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质量和数量是平等的,真的对应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再加上学生接触新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在互联网的助攻下,更加方便快捷,接受信息的效率更高效,使得他们对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由被动接受变为批判接受。同时,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有时远远超过老师,在这个意义上,学生在教师面前不只是学生,可能是教师的“老师”。[7]

4.“互联网+”引发高校教学模式不断创新

随着互联网在教育中的广泛运用,拓宽了知识的广度、深度,加速了知识传播的速度,这必将引起教育内部要素之间的结构变革。互联网的开放性打破了学校围墙的限制,有利于终身教育的发展;互联网的广域性拓宽了知识的传播范围,为知识贫瘠之处带来久旱的雨露;互联网的交互性使学习更加自主,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特点自行安排网络课程,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互联网+教育”发生的化学反应必然为教育带来新的营养成分,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传统特性必然会发生结构性的量变,进而引发教育模式发生质变。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模式变革策略

“互联网+教育”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行业对教育带来的新发展态势,如何在新的状态下不失时机地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是高校各个阶层应当思考的问题。高校应从教学模式的创新入手进行系统规划,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模式的发展路径。

1.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加强培养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手段,不能只注重教育而忽视互联网思维,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用互联网而用互联网,科学的互联网理念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利器。高校应将先进科学技术与正确的科学理念相结合才能服务于教育,促进人才发展。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教育的关键。一方面,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知识的海洋中,教师应该教授学生如何辨别有用信息以及如何获取适合当下有效学习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缤纷复杂的互联网世界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的责任意识以及法律意识,要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不可过分依赖互联网,不可做违法乱纪之事。

2.完善课程模式,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平台

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学生学习知识的效果受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的影响。互联网课堂知识的广阔性、开放性、交互性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发展,而传统课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其彼此的言行举止、德行品质的展现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高校应该秉承互联网与传统教育协同育人的理念,完善课程模式,使互联网课程与传统课程交互融合,将线下实体课堂、讲座与线上网络课堂相结合。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平台,使将线上网络课堂成为现下传统课堂的重要补充。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无论是在互联网课堂还是传统课堂,其地位和作用都不可忽视。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课堂教学增加知识性、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线下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做到线上视频教学线下积极巩固与实践。同时,建立校内互联网教学评价平台,适当增加实践环节所修学分的比重,引入激励机制,奖励在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并将优秀实践学生的视频上传到公共教学评价平台,供同学相互学习和借鉴。[8]

3.创新教学方法,搭建网络教学平台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互联网下的教育新模式,高校要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探索更有利于教师教学、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的分析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有利根据,教师可通过大数据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进行全面分析,以便指导学生科学使用互联网学习,做到因材施教。

校园网络建设是学校办学条件、发展快慢的重要衡量标准,是高校在互联网时代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教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必不可少。学生可在高校建立的网络教学平台提交课后作业、进行教学评价或者针对课题开展科研讨论,学生也可以上传学习视频并与校内外各路精英进行交流学习。

4.创新激励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办学水平离不开强大的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的发展重在质量的提高。“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教学与课程的设置不是授课教师的独角戏,需要全方位技术人才、精英教授与教务管理人才的多重合作,是专业化教学团队合作的结果。因此,高校要想在互联网时代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必须建设能够应用互联网技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一方面,在网上聘请长江学者作为学校教学或课程首席设计者和研究者;以优厚待遇招揽有为的青年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知识的传授者和发现者;也要聘用互联网技术人才作为教育教学平台的后台运营者。另一方面,转变传统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新的教育资源观、人才培养观。互联网时代的教师要具有全球化意识、知识无界化意识。最后,建立相关奖励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定期参加互联网教学技术培训课程,创新课程教学新模式。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学科背景知识以及互联网应用技能,具有能通过线上线下自由传授学生知识的专业技能。

5.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互联网+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它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和内容不再受传统课堂、书本以及教师知识面的限制。“互联网+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因此高校要构建学生积极参与的环境,搭建教师与学生网络互动平台,建立校内视频聊天室、开发可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互联网平台等,以此提高学生参与程度。教师要定期测试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针对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借助互联网技术、智能终端设备以及教育云平台的支持,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

[1]季志.“互联网+”行动开始[J].卓越理财,2015 (4):11-11.

[2]李碧武.“互联网+教育”的冷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7):96-98.

[3]韦民伟.基于语义Web的网络教学平台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4]齐文华.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J].理论与现代化,2001(5):51-53.

[5]纪宝成.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做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政方针[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 (2):134-142.

[6]吴遵民,谢海燕.当代终身学习概念的本质特征及其理论发展的国际动向[J].继续教育研究,2004(03):31-36.

[7]朱静江.“互联网+”时代下,师生互为“同学”[J].辅导员,2015(10):12-13.

[8]刘慧.“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亚太教育,2015(27).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3.017

猜你喜欢

互联网+传统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