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夏大学的图书募集和图书馆馆舍建设
——基于《大夏周报》的报道

2016-03-17吴李国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6年6期
关键词:周报阅览室藏书

●吴李国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062)

大夏大学的图书募集和图书馆馆舍建设
——基于《大夏周报》的报道

●吴李国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062)

文章以《大夏周报》有关大夏大学图书馆的消息报道为基础,对大夏大学图书馆的发展简史进行了全面梳理,重点回顾了大夏大学图书馆的图书募集活动和图书馆馆舍建设历程。参考文献33。

大夏大学 图书募集 馆舍建设 大夏周刊

大夏大学是1924年成立于上海的一所私立大学,1951年与光华大学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这所大学倡导“教师苦教、职员苦干、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强调“师生合作”与“自强不息”,从赁屋设校发展到1930年中山北路300亩广袤校园,又因为有当时闻名全国的教育学院,一时被誉为“东方哥伦比亚大学”①。1937年,因抗战一迁庐山,再迁贵阳,三迁赤水,1946年秋季才复员上海,其办学历程曲折艰苦又极富传奇。大夏大学非常重视图书馆建设,限于时势,发展坎坷,但其艰难却努力向上的发展史却正是中国近现代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一个缩影。本文以《大夏周报》②有关大夏大学图书馆的消息报道为基础,从图书募集和馆舍建设入手,对大夏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史进行了全面梳理。

1 图书募集

大夏大学的办学经费除了学生学费、政府补助之外,主要来源是社会募捐,同样,图书募集也是学校图书馆藏书的重要源头③。

大夏大学图书馆的第一次图书募集是在1925年底。当年9月,办学刚满一年的大夏大学在胶州路租地自建三层校舍落成,立即在大楼底层设图书馆及阅报室;同时成立大学图书委员会,负责图书馆经费筹备及图书购置等事宜,并聘任教授艾伟④出任第一任图书馆主任。12月16日,学校举行图书馆运动大会,发布《大夏大学藏书楼募捐启》[1]:

国家民族文野之分,在乎学术教化之有无多寡为区别耳。然学术教化之所寄,在乎图书。则欲谋学术教化之增进,非网罗图籍,其道奚由哉?自结绳易为书契而后,周官所称则有三王五帝之书,左氏所记则有八索九邱诸籍。典字,篆文作典,说文云,五帝之书也,从册,在兀上,尊阁之也。兀者,说义云,下基也,象荐物之形;册者,说文云,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盖册即象书册长短之状。典字从册,在兀上,盖以兀阁藏之也。是藏书之事,实始于造字之时矣。盖图书为文化之原,有文化即已宝藏之矣。自尔以后,质文损益,制度相因,则图籍相传,虽有增减,藏书之事,理无或废。孔子曰:文武之道,希在身策。则文武之时,当有藏书矣。其后老子为周守藏书之史,孔子观七十二国宝书,则藏书之盛,可见一班。逮秦之兴,虽焚书坑儒,然宫禁所藏,犹或不废。汉兴,大收编籍,广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于是石渠秘宝遂汗牛充栋矣。自是代有藏书,至于前清益为完备。乾隆四库固无论矣,即私令藏,如阮氏文选之楼,鲍氏不足之斋,亦足以上夸前古,近补官书。吾国之重视图籍也如者。然而以吾国今日之文化与东西各国相比,则古籍虽比人多而教学反在人后,何哉?则普及与不普及之异耳!故东西各国莫不富有藏书之所,以县之地,公私之校,莫不筑阁庋藏,各称其力,而大学为最高之学府,设备尤完。顾考之吾国,则何如哉?除北京大学籍历代官藏之外,其余国立部立各校亦所藏无几,而私立者则更无论矣!夫官府之藏,既不足以普遍;私家所有,又不能以供众览;而各大学又限于经费,有志未逮;则堂堂学府,济济生徒,除耳治口传之外,所得者不亦微哉?如是而欲与东西各国度长挈短,难矣!本大学顺时势之要求,赖国人之势力,建立于沪渎,已历岁余。本期以来,益形发达,校舍已建,设备渐完,教授已逾六十,生徒已将九百。惟是成立未久,图籍尚希,闻见既有未周,财力尤多不逮,研诵摩琢甚感困难。用是敬告邦人,乞援大雅,或招青箱之赠,或赐董金之助,庶几集腋可以成裘,积水终能为海,学校既受其宠赐,国家亦赖其休光,美哉盛举!企予望之!

启事宣扬图书对于学术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我国虽然藏书历史悠久,但普及程度不够,号召社会各界为大夏大学图书馆建设募捐,言辞恳切。此次募捐大会现场获捐金1 542元2角及图书330册[2],其后募捐成绩未能见报。

1930年3月,大夏大学发起了第二次图书募集运动。其时,大夏大学的中山路校区正在建筑之中,学校发展方兴未艾。著名图书馆学专家马宗荣⑤年初出任图书馆主任,便立即发布《募集图书启》[3]:

敬启者:本校缔造,瞬届六周,惨淡经营,规模粗备。兹者梵王渡新校,落成有期,乔迁在迩,内容设备,诸待扩充,而缺需最殷,厥惟图书。良以典册为一切学术之源泉,大学教育最要之工具,非有丰富之藏书,不足以资博览而供研究。同人有鉴于此,爰发起募集图书大运动,希于最短期内征集多量之书籍。在校百余教职员,千余同学,无不量力所至,努力捐集,更望诸君,本向来师生合作之精神,或向桑梓亲戚,或向他乡友朋,力代征募。无论宋元旧椠,欧美新编,均所欢迎。而捐者募者芳名佥刻于典册,俾得与书具存,永垂不朽。他日莘莘学子,含英咀华,饮水思源,莫非捐者之赐也。爱校诸友,曷兴乎来!

同时,马宗荣还在《大夏周报》撰文《图书馆与募书运动》,从图书馆的意义、任务出发,结合学校图书馆的特点,号召“全校师生一致团结起来,作大夏图书馆募书运动”[4]。这次图书募集运动,至5月8日结束,共收到中文书籍4 277册,外文书籍820册,约价值3 500元[5]。

1937年9月,大夏与复旦组成联大内迁,经庐山至贵阳。1938年秋,大夏大学在贵阳稍事安定,又第三次举行募集图书运动。这次图书募集得到各界支持,校内员生校外人士捐书达7 196册[6]。

除了上述有组织的进行图书募集之外,大学教职员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捐书时有发生。1925年艾伟刚刚出任图书馆主任的时候,就率先捐助了一批书籍[7]。1933年12月,总务主任吴浩然⑥遵照其父前清举人吴竹林先生遗嘱,将家藏珍贵图书一百三十种,九百余册,捐赠大夏图书馆[8]。1935年11月,校长王伯群⑦一次性捐赠图书杂志及各项报告等二千余册[9]。1936年3月,已故文学院教授孙德谦⑧先生家属秉其遗愿,将其藏书1 847册廉价捐赠图书馆[10]。1944年秋,已故夏元瑮⑨教授遗书留赠图书馆作永久纪念,计有中英文书籍49部共76册[11]。1947年5月,美国援华会向学校捐赠图书数百册[12]。

内迁时,大夏图书馆5万余册藏书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随迁,经庐山、重庆辗转于1938年5月才全部分批到达贵阳[13];另一部分藏于校长王伯群私邸,后为伪上海大学⑩移存中央研究院三十余箱及存放复旦大学[14],直到1946年复员后才陆续收回,其中有不少已散失。

1951年大夏大学结束时,图书馆藏书达60 561册,资料室藏书8 728册[15],近7万余册的藏书量无疑有图书募集的重要贡献。

2 馆舍建设

1930年春,大夏中山路校区开始建设,校董、前校长马君武⑪先生强调“今后大夏大学的建设是要谋图书馆和实验室的充实”,充分体现了学校管理层对于图书馆建设的重视。1930秋,图书馆由胶州路旧址迁入新校舍群贤堂二楼。新图书馆馆舍完全参照马宗荣所著《现代图书馆经营论》设置,式样美观,精巧适用,设有普通阅览室一间,参考阅览室一间,书库一间,及办公室一间[16]。

大夏大学搬迁到中山路新校区后,学校发展空间得到极大提升,注册学生数也逐年增加,建设一个独立的图书馆提上了日程。1931年夏,学校计划单独建筑一所二层图书馆,已由建筑师设计绘图,第一层拟作办事室及各系研究室,第二层拟作书库、杂志室、参考室、阅书室、目录室及管理室等[17]。但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全国人民投身抗战救国,大夏大学的校园建设被迫中断,图书馆的新馆建设也暂时被搁置起来。不仅如此,随着“一二八”战事的发展,中山北路一度沦为战区,学校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图书馆全部图书也不得不搬往中华学艺社寄存[18]。秋季回迁后,图书馆也改设原拟建实验小学(因战事未办)校舍。据1934年初出版的《上海各图书馆概览》记载,其时大夏大学图书馆“凹字形,三大间,两层楼房”,楼下设有目录处、普通图书出纳处、普通阅览室、新书陈列处、普通书库、事务及出纳办公室、教员休息及储藏室,楼上设有杂志阅览室、参考出纳处、参考阅览室、新列参考书陈列处、参考书库、参考办公室、馆长及编目办公室、教育学社会学研究室及书库等[19]。

1933年10月,为解决参考阅览室拥挤问题,学校又在群贤堂205室添设自由阅览室。1934年秋,又将群贤堂附近的教育研究室腾出给图书馆用作杂志阅览室,并于近旁添建平房两间,作为报纸阅览室[20]。1934年11月,校董会再次议决筹建新图书馆,建筑费定为12万元,由各校董负责筹措。次年3月,校董会议决新图书馆题名为“黄浦烈士图书馆”。新图书馆规划三层,一层设有馆长室、编目室、书报室、杂志室、书库等,二层设有参考室、普通阅览室、教职员阅书室、书库等,三层则计划分设五个学院的研究室[21]。1937年6月1日,大夏大学校庆日,全校师生2 000余人参加了“黄浦烈士图书馆”的破土动工典礼[22]。然而,“八一三”战事让新图书馆的建设又戛然而止,大夏大学也在战火中被迫西迁。

此后,大夏大学由上海至庐山,至贵阳,至赤水,直到1946年秋重回上海,辗转迁移,全校师生历经艰难,方使弦歌不辍;至于图书馆的馆舍建设,也只能是因陋就简,勉力维持了。1939年2月4日,日寇空袭贵阳,学校紧急转移图书仪器到花溪,直到秋季,才陆续全部运回[23]。1944年11月,日军进犯独山,骚扰贵阳,学校又整体迁往赤水。所有图书仪器11月30日装箱,12月2日起分批经重庆、茅台直至1945年3月8日全部运达赤水,其中有一辆运送汽车在遵义附近翻车,所幸押运师生三人只受轻伤,图书无损[24]。1945年3月,大夏大学利用赤水中学房屋作图书馆,设书库、参考阅览室、普通阅览室各一间,此时,学校藏书已达4万余册[25]。1946年夏,大夏大学开始复员上海。7月25日,赤水的图书仪器陆续装箱运达重庆。9月1日,装载华泰轮驳,于10月24日抵达南京,又改用火车转运,10月31日抵达上海西站[26]。至此,播迁9载的图书终于重新回到了中山路校园。

1946年2月,大夏大学沪校将位于重华新村的图书馆搬回中山路校区原图书馆旧址[27]。年底,黔校复员图书陆续进馆,合并图书达5万多册,原有馆舍不敷使用,不得不在群贤堂三楼辟室七间,设置参考阅览室、杂志阅览室、报纸阅览室及自由阅览室等,原图书馆一楼为书库、借书处及目录室,二楼为办公室及普通阅览室[28]。

1948年春,为解决图书馆馆舍狭小问题,学校经过多方募捐,拟以四百亿元国币建筑新图书馆一座[29]。9月28日,由土木工程系金祖荫设计上下共二层的新图书馆破土动工。新馆设计下层为书库、杂志室、大阅览室,楼上为各学院研究室、大参考室、馆长室、办公室等,可同时容纳千人阅览,为复员后学校最大建筑[30]。然而,原计划寒假前即可竣工的工程,由于币制改革,预算的金条被换成金圆券后大幅贬值,工程用的水泥尚差一千包无法购办,工人工资也增长十倍左右,图书馆工程不得不暂停乃至最终废止[31]。

解放后,百废待兴,院校调整。1949年9月后,原图书馆划归附中,图书馆全部迁往群贤堂办公[32];1951年大夏大学又与光华大学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1952年年底,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建成,大夏大学中山路校园这才有了名符其实的图书馆。

3 其他

大夏大学办学28载,历任图书馆馆长(主任)有艾伟、陈友松⑫、马宗荣、吕绍虞⑬、陈一百⑭、吴学信⑮、方金镛、傅杰华、胡寿慈、韩钟琦⑯、苏希轼等,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具有教育学相关专业背景,除艾伟、陈友松、陈一百、苏希轼外,吕绍虞曾是马宗荣的助手,其他几人更是马宗荣在大夏大学的学生,可见,大夏大学图书馆的建设与马宗荣的社会教育理念关系密切,这一点,与社会教育强调图书馆的重要性也是一致的。大夏大学一直在社会教育系设有图书馆学课程,1938年更在社会教育系下分设图书馆学组、民众教育组和电化教育组[33],由此也可见图书馆学在社会教育中的地位。当然这些已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了。但是,不管时代如何改变,把图书馆建设成社会教育或者公共教育的重要基地一直都是图书馆馆长们努力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私立大夏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史是值得借鉴的。

注释

①大夏大学详细建校情形参见娄岙菲主编的《大夏大学编年事辑》。

②大夏周报,1924年创刊,原名大夏周刊,1929年更名为大夏周报,1930年秋从第87期起按学年分卷出版,1930年秋为建校第七学年开始,周报即为第7卷,一直出版到第26卷。

③据1930年4月9日《大夏周报》载《本校现有图书统计表》备注栏“本馆书籍1/3系捐赠,2/3系自购”。

④艾伟(1890~1955),字险舟,湖北沙市人,著名心理学家。1919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后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华盛顿大学哲学博士,1941年入选部聘教授。1925年至1927年曾任大夏大学高等师范专修科主任,并出任大夏大学图书馆首任主任。

⑤马宗荣(1896~1944),字继华,贵州贵阳人,著名社会教育家、出版编辑家与图书馆学家。1927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1930年至1935年间担任大夏大学图书馆主任及社会教育系主任,大夏西迁贵阳时曾任大夏大学总务长。

⑥吴浩然,生卒年不详,字养吾,江苏吴县人。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硕士,长期担任大夏大学总务长。

⑦王伯群(1885~1944),名文选,字伯群,贵州兴义人。著名政治家、民主革命先驱、教育家。大夏大学首任董事长,第二任校长。

⑧孙德谦(1869~1935),字受之,寿芝,号益葊,隘堪居士,江苏元和人,著名国学家、史学家。1928年至1935年担任大夏大学国文系主任。

⑨夏元瑮(1883~1944),字浮筠,浙江杭州人。著名物理学家,曾任大夏大学理学院院长、教务长。

⑩1942年至1945年间由汪伪政府在上海原复旦大学和暨南大学校址上举办的“国立上海大学”。

⑪马君武(1881~1940),广西桂林人,著名政治活动家、民主革命先驱、教育家、翻译家。先后留学日本、德国,1915年获德国柏林农科大学工学博士。1924年至1927年出任大夏大学首任校长。

⑫陈友松(1899~1992),字敦伟,湖北京山人。著名教育家、翻译家。早年留学菲律宾,1926年秋担任大夏大学图书馆主任。1929年官费留美,先后在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1935年回国后曾在大夏大学代理社会教育系主任。

⑬吕绍虞(1907~1979),原名吕型孝,浙江新昌人。著名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1928年大夏大学高等师范专修科毕业后留校图书馆工作,1931年又在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进修。1935年曾代理大夏大学图书馆馆长。

⑭陈一百(1909~1993),广西北流人。著名教育理论家。金陵大学哲学教育系本科,美国康乃尔大学教育硕士。1934年回国后先后在光华大学、大夏大学、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中山大学、广州师范学院等校任教,1936年秋至1938年初曾任大夏大学图书馆馆长。

⑮吴学信(1909~?),江西南城人。1934年毕业于大夏大学教育行政系,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1938年春曾代理大夏大学图书馆馆长一学期。

⑯钟琦(1907~?),江苏泰县人。1934年毕业于大夏大学社会教育系。曾任贵州省立图书馆馆长。1945年至1950年任大夏大学图书馆馆长。

[1]图书馆动员大会[J].大夏周刊,1925(25):17.

[2]图书运动会消息[J].大夏周刊,1925(26):18.

[3]募集图书启[J].大夏周报,1930(79):117.

[4]马宗荣.图书馆与募书运动[J].大夏周报,1930(79):118-121.

[5]募书运动结束[J].大夏周报,1930(83):225.

[6]校内员生校外人士捐书达七千余册[J].大夏周报,1939,15 (10):2-4.

[7]图书馆与实验室之新建设[J].大夏周刊,1925(22):13-14.

[8]吴竹林先生捐赠书籍到校[J].大夏周报,1934,10(15):346-348.

[9]王校长赠图书馆大批重价书籍[J].大夏周报,1935,12 (7):154.

[10]本校已故教授孙德谦先生遗书已到校[J].大夏周报,1936,12 (13):301.

[11]前大夏大学教务会议记录[Z],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档案,档号81-1-56:7.

[12]同学福音!美国援华会慷慨赠书[J].大夏周报,1947,23 (10):3-4.

[13]大夏大学图书馆存渝图书仪器扫数运黔[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38,13(2):24.

[14]充实图书馆设备[J].大夏大学校庆特刊——二十二周年纪念,1946:15.

[15]大夏大学图书馆图书清册(一)[Z],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档案,档号22-1-20:2.

[16]图书馆消息[J].大夏周报,1930,7(1):7.

[17]筹建图书馆[J].大夏周报,1931,7(21):476.

[18]民国二十一年一月至十二月本校大事记[J].大夏周报,1932,9(14):290-292.

[19]陈祖怡编.“私立”大夏大学图书馆[M].上海各图书馆概览,中华书局,1934,5:2-4.

[20]图书馆消息[J].大夏周报,1936,13(2):40.

[21]大夏大学图书馆平面图[J].大夏周报,1937,13(26):578,584,586.

[22]十三周年纪念志盛[J].大夏周报,1937,13(27):631-636.

[23]贵阳大夏大学图书馆近讯[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40,14 (4):29.

[24]本校迁设赤水大事记[J].大夏周报,1945,21(1):4.

[25]图书馆开幕[J].大夏周报,1945,21(2):3.

[26]陈旭麓.内迁十年纪事[J].大夏周报,1946,23(3):16.

[27]沪校简讯[J].大夏周报,1946,22(8):7.

[28]韩钟琦.图书馆近况[J].大夏周报,1947,24(1):32.

[29]四百亿建筑费,积极开展筹募[J].大夏周报,1948,24(11):8.

[30]新图书馆开工,寒假前可落成[J].大夏周报,1948,25(1):2.

[31]高物价,新图书馆建筑势将延期完工[J].大夏周报,1948,25 (3):1.

[32]校舍新布置[J].大夏周报,1949,26(1):5.

[33]教育学院新讯[J].大夏周报,19389,15(51):6-7.

(刘 平 编发)

Books Collection and Library Building Construction of Great China University:Based on Great China University Weekly

Wu Liguo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The paper focused on the books collection and the library building construction of Great China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news and reports about the library in the Great China University Weekly,an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bout the university library was outlined.33 refs.

Great China University.Books collection.Library building construction.Great China University Weekly.

G259

A

1003-7845(2016)06-0086-04

吴李国,副研究馆员,现在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工作。

2016-03-22

猜你喜欢

周报阅览室藏书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画与理
一样的周报
画与理
画与理
珍惜每一本藏书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三年实现电子阅览室全覆盖 有效发挥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