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实践环节促进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6-03-17董凤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安徽淮北235000
董凤(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安徽 淮北 235000)
运用实践环节促进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董凤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党的十八大凝练出“三个倡导”,向高职生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高职生价值观正处在转变定型的关键期,他们特殊的心理特征和价值观念给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挑战。针对新形势,通过实践环节在高职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实践;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想让高职生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不仅要依靠理论学习,更要依靠实践过程,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主动走出书斋,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沸腾的现实生活,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把了解重大理论问题与关注社会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充分体会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在实践中学习消化吸收理论的精髓。
1 加强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是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理性结晶。党的十八大凝练出“三个倡导”,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有利于在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观中立主导、谋共识、定方向,引导人民树立科学的价值取向和进行正确价值判断,为更好地应对错误价值观的挑战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有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巨大力量[1]。因此,无论何时都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高职生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生产一线的应用型高技术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一支主力军,他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现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政权的巩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加强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是要求高职生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炽热的爱国精神、强烈的爱民情怀、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和高尚的精神境界[2]。而在高职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手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3]。基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的特殊性:教育类型的特殊性、教育目标的特殊性、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模式的特殊性。为此,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围绕这一人才培养价值取向而展开。同时,随着全球化及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传入我国,这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文化资源,为高职生提供了更多的价值选择机会;另一方面也使得高职生价值选择和判断出现迷茫和困惑,带来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危机。当代高职生的价值观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价值追求多层次性、实用主义与空虚主义并存、功利性的人际价值观、缺乏自信而自暴自弃、价值取向多样性等,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出新的挑战。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第一,培育理念存在偏差。高职院校注重培育高职生“三热爱”,却忽视了文明的素养和民主思维的培育;注重培育遵纪守法的品行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却忽视了学生对自由、平等、公平的认知和理解,法治思维方式的培育;注重培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却忽视了诚信友善的品德、坚忍毅力、耐挫能力的培育。第二,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时代性、层次性。培育的内容没有切合高职生的心理、思想、性格等特征,没有根据不同群体,结合学生实际需求来更新培育内容。第三,培育方法单一。仍采用传统的课堂灌输说教,培育内容很难进学生头脑。第四,培育机制不完善。培育者自身素质不高、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乏科学的评价和反馈机制。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因为:第一,复杂的社会环境加大了培育的难度。经济体制变革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双重效应、西方思潮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交融、信息化社会中网络文化的影响、当代社会大众传媒的侵染等,加大了培育的难度。第二,学校培育力度不够。“专业知识和技能本位”的理念挤占了培育空间,影响价值观培育成效;教育者自身素质低,行为举止轻浮,上课言语偏激,甚至互相扯皮,没形成全员育人合力;教育模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使课堂理论不能及时内化而流于形式。第三,家庭教育关注较少。有些家长重智育轻德育、有些家长对孩子溺爱或施暴、个体成长与群体发展的攀比问题、重言教而忽视身教等,这些直接影响到孩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第四,大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欠佳。他们被动地听着思想政治教育课,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片面认同,知行不一。因此,加强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2 实践环节是培育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曾经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价值观形成的最根本基础,决定着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和基本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主导价值观,是对实践经验的凝练和升华,实践性是它的本质特征,离开了实践,就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和演进,就不能科学理解它的内涵和本质要求,更不能为群众认知、接受、认同。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社会思潮、聚合社会正能量、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理论必须为群众接受认同。当前,随着我国改革的快速发展,与世界各国竞争更激烈,社会矛盾凸显,这也使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冲击,心理特征和思想不断发生变化,对个人价值实现明显关注。从高职生的心理特征看,由于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激烈,尤其是就业竞争更残酷,面对残酷的社会事实,他们将主要精力投身到个人前途和利益实现,而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问题关注较少。高职生更加务实讲实效,具体表现:第一,在价值观选择上注重个人本位,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冲突时,他们不希望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不愿承担社会责任,集体观念缺失;当社会或他人需要帮助时,他们多考虑是否能从中获得实惠,服务意识淡薄。第二,在职业价值观选择方面,把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待遇作为首选,注重职业的实际利益。不愿承担风险,承受社会压力和勇于挑战的心理能力不够强大,职业价值目标期望值偏高。第三,在学习上,只重视专业课,忽视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认为这些课程与就业没直接关系。第四,在入党动机上,部分学生主要为谋求仕途发展或为增强就业竞争力。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高职生对物质生活的强烈追求,他们在进行价值衡量和政治评价时,常以物质利益为标尺。对于没有实效性和实践证明的理论观点,他们无法认同。
因此,提高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职生的就业创业、学习生活、理想志趣等关系学生发展需要的因素结合起来,消除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假、大、空,解决不了现实问题的错误认识。针对高职生心理和思想特征,应加强实践环节,在实践中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发挥其引导价值观、凝聚正能量、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进而指导高职生积极投身实践,通过实践的历练,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3 运用实践环节促进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真正成为高职生的信仰,真正指导他们的成长,必须经过实践环节,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科学筹划,精心设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流程,使他们在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物质力量,从而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1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教学实效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教学内容,借助声、光、电的强大功效,给教学注入新活力。一组展现我国改革开发以来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的图片,能让学生自身感受到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深刻领会改革开放政策的重大意义;一曲激昂的革命歌曲,再配以历史影视史实资料,更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这种以事实为依据利用电子技术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使学生更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个性心理,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网络作为培育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需要努力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网站,打造网络课堂,利用微电影、微课堂、微博、微信等,增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同时,鼓励学生为专题网站制作献计献策,使其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学习需求,成为学生喜爱的网络阵地。
构建多样的课堂实践教学形式。课堂实践教学应以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视频鉴赏、主题演讲、文献选读等类型为主,充分发挥不同类型的实践教育功能,不同教学手段的互补性,形成师生之间良性互动。教师结合教学班级的实际情况,以班级为单位,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达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效果。
丰富教学内容。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内容只有贴近学生实际,多以当下学生关注的难点问题和热点事件为素材,关照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精神追求、道德意识,帮助他们处理学习、择业、交友等方面的困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同时,教育内容要不断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方能满足高职生发展的多样需求。
3.2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重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培育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高职生了解国情和认识社会,深刻认识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亲身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把其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外化为行为习惯,从而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建立健全高职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高职实践育人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把社会实践与勤工俭学和择业创业结合起来[5],把社会实践的形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设实践基地。教学实践基地是对高职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应高度认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结合高职院校实际,科学规划,有步骤地实施,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完善实践基地建设策略,构建实践基地建设保障机制,建立相对稳固的实践教育基地,为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可靠载体。
丰富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培育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利用重大的节假日、大型集体活动、纪念日等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利用广播、校报、橱窗、文化长廊、网络等宣传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建设中,深入开展校风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入学生的心田。
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汲取其核心价值理念,从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诚邀企业道德模范到校园举办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意识、敬业奉献精神教育,促进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资源,用社会实践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手段,有助于发挥其对学生的导向作用,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鼓舞斗志,通过他们的实践、实干,把高尚的信仰、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思想、正确的认识、美好的理想等变为现实。所以,实践环节的砥砺,是高职生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邱国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2]王向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探索与实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199-217.
[3]王红艳.高职院校价值观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4]林培雄,王玉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在实践[J].求是,2013(10) : 46-47.
[5]王占霞.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6) : 216-217.
(责任编辑:吴贵春)
The Function of Practice in Cultiv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the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ONG Feng
(Depan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Huai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Huaibei 235000,China)
Abstract: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condensed“three initiatives”,putting forward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Value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re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transition,with a challenge of their special psychological featur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This article shows that in the light of the new situation,practice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in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 words:Practic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772(2016) 02-0096-04
收稿日期:2015-11-15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SK2014A379) ;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目(2013szxm124)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2015jyxm-01)。
作者简介:董凤(1966-),女,安徽省濉溪县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