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味”的词汇化与语法化再探讨

2016-03-17童慧慧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词汇化语法化

童慧慧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



“一味”的词汇化与语法化再探讨

童慧慧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前辈时贤对“一味”的词义演变的解释稍显笼统,不够详细透彻。笔者将从语言学与认知学的角度,对“一”、“味”语素义历时演变探讨“一味”词汇化道路上两个阶段的演变,并最终完成语法化的过程。

关键词:“一味”;历时分析;词汇化;语法化

引言

词汇化与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各家的理论层出不穷。“一味”在现代汉语中作副词,然而,在唐代以前均以词组的结构单位出现在语句中,由词组转向词的过程究竟如何?本文就“一味”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过程,仅抒个人拙见。

“一味”是现代汉语中常用词,收入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汉语大词典》[1]中,简要摘取其意义如下①“一味”的释义谨根据其后所附例子的时间先后重新排列。例句过长则不一一赘述。。

(1)一种滋味。

(2)一种食物;一味菜肴。

(3)药方上每一种药称为一味。(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②本文主要讨论“一味”在“一种滋味”、“一种菜肴”的意义基础上所发生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的现象,义项3、4并没有列入讨论。经查阅语料,义项3、4的使用频率不低,但是用法固定,文献类型较单一。义项“药方上每一种药”,在语义环境中一般是与药物用量相联系,佛经中的“一味”也是出现在佛典文献或者禅师得道之士的话语中。总之,他们的意义都没有太大变化,易于理解辨认,因此不作为本文的考察对象。

(4)佛经中以如来教法,喻为甘味,因其理趣之唯一无二,故曰一味。

(5)全部滋味,整个味道。

(6)单纯;一直。

由以上历时的角度看来,最初的“一味”是“数词+名词”偏正词组,发展到后来,结构发生改变,渐渐由短语演变成词,经历了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徐时仪[2]曾对“一味”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进行考探,从历时的角度来剖析,层次清晰。但个人认为在词义演变的解释中稍显笼统,不够详细透彻。本文将从“一”与“味”的语素义的演变着手,再次探讨词组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过程。

一、“一味”的词汇化过程

“一个短语或由句法决定的其他语言单位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其自身变成一个稳固的词项(lexical)并且进入基本词汇或一般词汇,人们称这一过程或现象为词汇化(lexicalization)。简而言之,词汇化就是一种句法单位成词的凝固化。”[3]“一味”作为“一”与“味”叠加的词组,在“一”与“味”的词义演变过程中,意义也随着词义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词汇化也是在此过程中发生。

通过语料库的检索,“一味”词汇化过程可分为如下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味”词义改变

第一阶段的变化主要是偏正词组的核心义素“味”的变化,从生理感知转向心理感知阶段,“味”的意义渐趋抽象化。

(1)“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春秋·《论语·述而》)

(2)“子云沈寂,故志隐而味深。”(南朝·《文心雕龙·体性》)

(3)“诗搜日月华,道咽神仙味。”(唐·《上卢使君》)

(1)所描述的“味”是人的感官之一,是物质使人的舌头得到某种味觉的特性,属于生理上的感受;(2)“味深”实指意味悠长,与“志”同列,属于抽象范畴;(3)“神仙味”亦非“菜肴”或“神仙的味道”,而指神仙飘然乎尘世的旨趣。

正因“味”的逐渐虚化,词组“一味”的意义也随之而变:

(4)“昔者黄帝三鼎,周之九宝,咸以一体便调一味,岂若斯釜五味时芳?”(魏·鱼豢《魏略》)

(5)“夫食方丈于前,所甘一味。今之燕喜,相竞夸豪,积果如山岳,列肴同绮绣……”(南朝·《梁书·贺琛传》)

(6)“邢尝谓其徒曰:‘三五日有一异客,君等可为予办一味也。’”(唐·《酉阳杂俎·壶史》卷二)

(7)“乃将钱一千,随其所欲即买。止得一味。与吏食毕,甚悦。”(唐·《广异记·李洽》)

例(4)、(5)中的“一味”显然是“一种味道”,这是人的舌头受到刺激所发生的感知,后两例也还是短语,但对象发生了转移,它不再强调了主体的感受,而是转移到对象“一种菜肴”上,词义也变得具体化了。在短语意义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机制就是人类的认知。食物与味觉的感知的属于因果关系,在如此相邻的情况下,意义发生转移也是符合认知规律的。

在以上数例中,“一味”仍属于词组,随着中心词“味”由实到虚的变化,“一味”总体上意义变化不大,不管从生理至心理,或徘徊于实物与感受之间,其名词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其变化仍在可认知的范围内。此外,无论是滋味还是菜肴食物,“一味”词组中的数词“一”仍未发生变化,数量上还是可数的单位数“一”,“一味”仍属于词组的范畴。

(二)第二阶段——“一”的词义变化

在“一”由数值转为非数值过程中,“一”于“味”的依附性逐渐减小,二者互相融合,完成词组到词的转变,推进“一味”的词汇化过程。

(8)“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西汉·《淮南子·原道训》)

哲学是使“一”逐渐演变的原因之一,从明确概念到模糊概念,由表示数值的数词到表示非数值的数词,更多的是人类在认知上的演变使其逐渐发生改变。

(9)“先圣后圣,其揆一也。”赵岐注:“言圣人之度量同也。”(战国·《孟子·离娄下》)

(10)“内宴初秋入二更,殿前灯火一天明。”(唐·《宫词》之六一)

(11)“一家惊喜,声闻于外。”(唐·《霍小玉传》)

(12)“一人一个火把。”(清·《三国演义》第二七回)

在以上诸多“一”都是非严格意义上的数词“一”,它所表示的数量都是超过单位1。“其揆一也”带有哲学范畴,是先圣与后圣对比之后结果“相同,一样”;“一天”并不是24小时,而是“满,全部”,即“满天空”;同理,“一家”也没有在更大的背景中比较以突出自己的单位数,在上下文的语境中就是“全家”的意思;“一人”并不单指1人,而指称每个人,数量上是整个军营的人数。于此可类比英语one,同样作为数词,也可以表示“同一,一致的”。

(13)I am of one mind with you on this.

在这一点上我和你的观点是一样的。

从定量向泛量转变的道路上,“一”的词汇意义并没有局限于量上。在数量上的发展道路之外,同时意义越来越抽象,词性也随之转变,由数量词转向形容词和副词。此外,若个体本身的特征从明显到渐渐趋同时,个体之间的边界就会日益模糊,在人的认知心理上,会不自觉地将其认为是“一”,在更大的背景中继续充当真数词个体“一”,逐渐吞并其他或者被融合,周而复始。

(14)“如这一盏茶,一味是茶,便是真才。有些别底滋味,便是有物夹杂了。”(宋·《朱子语类》卷十五)

由一种滋味发展到全部滋味,变化的则是数词“一”。从词义上来看,属于词义扩大的范畴。从逻辑上来说,“一”作为个体,处于大背景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他体与之相比较,又或者“一”作为个体与背景属于全同关系,那么“一”即是全部。一盏茶只有某一种茶的味道,又或者只是茶的味道,不掺杂其他同等物质(如加糖或奶),那么,一种味道即全部味道,“一”则“全”。

(15)“不可不甘甜果子,雨便甘甜;苦涩果子,雨便苦涩。雨原一味,受性自殊。”(唐·《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

(16)“亦如一味之雨,一般之地。生长万物。大小不同,甘辛有异。”(宋·《景德传灯录》卷二五)

(17)“愚者心生彼此,达者一味无殊。”(宋·《五灯会元》卷十六)

由第(14)例可知,“一”即“全”,想要细忖个体,得出结论自然是个体无差别,即“一般,相同”,这是由词组演变为词的一个阶段。(15)一样的雨水滋养下,果子的甜涩味道不同,源于“受性自殊”。(16)“一味”与“一般”对应,雨作为一个整体,“一味”在此强调“雨”整体的无差异性,与“一般之地”中“地”相区分。(17)“一味”“无殊”对举,意义相同。此时的“一味”已然可以作为独立的词充当句法功能,在“雨原一味”中作谓语,“一味之雨”是形容词作定语,“达者一味无殊”与“无殊”词义并列作为谓语。

在这里“一味”由短语变成词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从语言上是“一”失去了数词的功能,由数值转向非数值,意义泛化,同时,“味”语义的脱落也使得最初的两个地位相当的语素渐渐变为一个,意义也集中,这才使可拆分的词组完成了凝固成词的目标。另一方面,从认知上说,这是信息接收者在处理信息时对信息的一种新处理过程。接收者在接受信息并消化信息时,并没有按照原有的程序进行,没有按照原来的句法单位进行层次分析,而是由于个人多方面的原因在对其进行另一种解释。如此一来,在多数使用的情况下,当人们发现误解的信息不仅有利于交流,而且对语言的丰富也是有益无害之时,本有的结构就变成另一种结构,如同“一味”的词组结构就变成词汇结构。

二、“一味”的语法化过程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通常指的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4]也可能是实词转为虚词,抑或是处于中间的过渡阶段,如副词。

(1)“又因其一味固执小乘偏见,故曾被玄奘法师呵责之。”(唐·《大慈恩寺志》卷十七)

(19)“据我如今没投奔,见着你、泪早偷弹。对月临风,一味埋冤。笑则人前不妨笑,行笑里、斗觉心烦。”(宋·《全宋词·吕渭老》)

(2)“一娘转脸看时,乃是王公子的娘子,年方十八,为人和气蔼然,虽生长宦家,却一味谦虚,不肯做大。就是侯一娘在此,他也以客礼相待,不肯怠慢。”(明·《梼杌闲评》第三回)

(3)“张千道:‘见人说的话一味是甜言美语,哄得人花扑扑的喜欢他,恰不识得他是绵里针,腹里剑,笑里刀,这便叫做柔鬼。’”(明·《韩湘子全传》第二十回)

在“一样,单纯”的基础上,“一味”的词义渐渐虚化。它既横向拓宽词义的维度,又沿着“一样、普通”纵向发展,引申出意义较虚的“一直”义。作为副词“一直”,“一味”亦可写作“一迷”、“一谜”、“一眯”。“味”,明纽物部,今属蟹摄;“迷、谜、眯”,明纽脂部,今属止摄,蟹止合流现象是得到大多数音韵学家的认可,故二者声音相近,意义未变,属于异形词范畴。

(4)“鲁达心慌抢路,正不知投那里去的是。一迷地行了半月之上。在路却走到代州雁门县。”(明·《水浒传》第三回)

(5)“遇君王,承恩最偏;遇多才,钟情更专。强消受皇躬垂眷,一谜里慕英贤,怎知道事相牵!生想那日呵!”(明·《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

(6)“郁氏怒道:‘据你讲起来,一眯地泼用浪费倒做了人家?我向前的辛勤熬省,总成虚度。罢罢罢!我已后立誓再不管家事,空做冤家!只索冷眼地瞧着便了。’”(明·《媚史》第九回)

从例子可以看出,此时的“一味”在句子中的位置比较固定,在形容词或者动词前面,本身就不可能充当形容词的功能,而是作为副词修饰中心语。从认知上来看,既然是内部个体处于同样的状态或者重复相同的动作,可认为他们状态和动作“一直,总是”如此。至此,“一味”便已完成从词汇化转向语法化的过程。

在唐宋阶段,“一味”已经发展成词,但尚未完善与通用,作为词的使用频率不高,大部分还是作为数量词组出现的。真正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的表现集中在明清的小说中。明清是小说的繁盛阶段,口语性比较强,“一味”作为副词使用的频率很高,相对于“一种滋味”或“一种菜肴’的意义来说,“一味”更多作为独立的词来修饰动词,名词,形容词,因此,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发展兴盛阶段应该在明清。

三、结语

总的来看,“一味”由“一种滋味/菜肴、食物”走向“全部滋味”的过程中,有“一”的泛化,“味”的脱落,还有人类认知机制的作用;由“全部滋味”转向“普通、一样”,经历词汇化阶段的高潮期,也在此完成了词汇化的全部过程。而在词汇化到语法化的阶段,在语义过渡的基础上,人类的认知机制是促成这一转换的必不可少的枢纽。对语言学习者来说,词汇化语法化是使词汇丰富的途径之一,掌握词语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的演变情况,对于我们了解汉语的发展,使用汉语的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在不断地探索中也要争取找出它们共通的规律,为汉语学习者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2]徐时仪.“一味”的词汇化与语法化探讨[J].当代语言学,2006(6):24-27.

[3]王灿龙.词汇化二例[J].当代语言学,2005(3):225-236.

[4]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 (4):17-24.

(责任编辑:刘婧)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126(2016)03-0054-04

[收稿日期]2016-04-12

[作者简介]童慧慧(1992—),女,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方向:汉语史。

The Lexic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 of“Yi wei”

TONG Huihu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Jinna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32 China)

Abstract:Senior social leader Shi xian’explanation of“Yi wei”is slightly sweeping that is not concrete and thorough enough.The author will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two phases of“Yi wei”lexicalization road by exploring the morpheme meaning diachronic evolution of “Yi”and“Wei”and finally complete the process of grammaticalization.

Key words:“Yi Wei”;Diachrony;Lexicalization;Grammaticalization;Cognition

猜你喜欢

词汇化语法化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上古汉语“之”的词性及用法
《汉语史论集》述评
“V三V四”的构式及贬义色彩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