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研究
2016-03-17熊杰
熊 杰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研究
熊杰
摘要:辅导员群体的职业幸福感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成效。针对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整体偏低的状况,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入手,尝试开辟消解辅导员职业倦怠、增加辅导员心理调适方法的新渠道。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念引导辅导员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助力辅导员培养健康的情绪品质,优化辅导员成长环境,从而真正激发出高校辅导员的正能量,增进职业幸福感,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
良好的职业幸福感是高校辅导员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其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成效,影响着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最终实现。新时期,随着高校辅导员角色内涵的丰富,许多辅导员面临着工作难度不断加大的压力,引发个人成就感缺失、角色定位模糊、人际关系失调、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从而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最直接的表现在辅导员身心超负荷运转,自我调试不当,积极心理状态缺位。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在积极心理学的视域下寻找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途径,可以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分析到“人”的本身,从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培养乐观积极的人格出发,真正激发出辅导员的正能量,实现自我潜能发掘,从而提升职业幸福感,提高工作效率。
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现状
职业幸福感是对所从事的工作产生的稳定、持续的愉悦体验。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承担着管理和育人等多重工作职能,辅导员工作理应是一份崇高的事业。另外,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生,朝气蓬勃,思想进步,充满阳光的正能量,与其他职业相比,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应该很强。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对辅导员群体的日常工作和学生工作成果关注较多,对与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相关度较大的工作压力、工作满意程度、心理体验等方面关注太少,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普遍有压力感,甚至一部分出现了职业倦怠。据调研分析,除一小部分辅导员感到生活非常幸福、满足之外,大部分的辅导员群体出现了以下情况:工作中精神状态不好,时常感到疲劳、精疲力竭,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偏低,难以体现自我价值。
二、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1.压力源分析
据了解,使高校辅导员感到压力较大的因素依次为:工作负荷、职业发展、工作对象、社会认同、自身成长等。
首先,由于学生管理工作不断细化、加强、创新,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也相应加大,很多辅导员手机24小时不关机,出现突发事件需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很多辅导员带的学生数量多,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在工作中需要接收多部门的指令,工作时间、地点不受个人控制,经常遇到困难和新的挑战。其次,职业发展和晋升空间是每个辅导员关注的问题。在个人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职业晋升困难、职业前景模糊等问题上,不少辅导员存在中度以上压力。第三,当前“95后”学生难以管理,普遍以自我为中心,对辅导员工作不理解等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难度较大,辅导员很难在工作中收获成就感,导致烦躁等心理状态的出现。另外,尽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当前社会以及高校、专任老师等对辅导员的认同度偏低,支持度偏低,导致辅导员易出现自我否定等负面情绪体验,陈胜消极心理。最后,自身成长方面,由于工作强度大,辅导员普遍反映获得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太少,没有时间提升自身素养,难以很好地兼顾工作和生活。
2.多种因素影响幸福感
首先,角色冲突。学校各级部门对辅导员的期待值与其职责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大值之间的冲突,辅导员工作内容的复杂、繁重和工作成果的模糊之间的冲突,辅导员所期望的认可度和缺乏重视的现实之间的冲突……在工作中,辅导员常常需要及时转变角色,如果不能很好地调适,就会出现心理困扰。
其次,缺乏归属感。由于工作性质以及高校管理机制等问题的制约,高校对辅导员的激励方法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导致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受到挫伤,在高校的整个环境中缺乏归属感。
最后,生活保障。部分高校辅导员群体的薪资待遇与专业教师有一定的差距,在奖金、住房等问题上受到了区别对待,导致了辅导员生活压力大、心理落差大、缺乏安全感,从而造成这支队伍的稳定性低、流动性大。
3.自我调适方法单一
在职业幸福感偏低和工作压力较大的现状下,辅导员群体普遍采取了哪些应对方式呢?据了解,大多数辅导员仅能通过自我学习或参加一些其他活动缓解工作压力,有的向别人倾诉内心烦恼,也有的通过寻求业余爱好来转移压力,还有不少辅导员在面临心理状态差的情况下,采用尽量克制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调节。自我调适方法的单一性导致了以下问题:辅导员在心理压力不能马上转移或消解的状态下要继续投入繁杂琐碎的工作,要面临新的工作任务,导致其管理和育人水平发挥失准,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开展。以上现状告诉我们,要积极为高校辅导员的自我调适开辟新的渠道,让他们摆脱影响职业幸福感的心理压力,轻装上阵,积极投入工作。
三、积极心理学与辅导员幸福感提升途径
“积极心理学的宗旨是关注人的优秀品质,主要涉及三个研究领域:首先是关注个体积极的认知加工和积极的价值观,如乐观、自尊、自主、希望、宽容、自我接纳、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等;其次是重视个体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快乐感、满意感、幸福感等;第三是对群体层面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强调个体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爱的能力、社会实现、仁慈、宽恕、社会整合、社会凝聚力、社会责任感、利他行为等”。积极心理学出于基本的人文关怀,关注人的潜力发展和生活感受,为辅导员有效提升职业幸福感,在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环境、悦纳自己、享受愉悦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1.希望、愉悦:引导辅导员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由于工作压力重、责任大,很多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难以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职业幸福感缺失。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于希望、愉悦、幸福的科学,“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
从辅导员自身来看,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获得:第一、找准自我定位,接受客观事实,安心工作,看到工作中的积极因素,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探索新的工作模式,提高科学化工作水平,让人看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获得他人的认同。第二、育人过程中与学生的真诚相处获得的情感回报,能使辅导员更好的认知自我在工作中的成就感,增强工作中的情感成分,更加热爱工作。辅导员应与学生心贴心的交流,获得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以此收获认同。第三、看到学生的成长进步获得“桃李天下”的自豪和满足,能使辅导员更好的认知自我在工作中的价值感,在服务和奉献的过程中收获个人人生价值实现的欢乐。第四、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处理与领导同事的关系,形成相互赞美、相互学习的和谐的工作环境,营造愉悦、自信、共享的人文氛围。第五、职业所收获的社会认同使辅导员在工作中增强信心,获得尊重。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在工作中获得的融洽的人际交往环境,能使个体产生归属感。
高校可以从情感层面入手,切实关注辅导员群体的需求,增加人文关爱,为辅导员群体营造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使他们充分获得广大师生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引导和带动辅导员发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身心状态投入日常工作。高校可以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加以引导,通过组织高质量的心理疏导活动,例如开展心理讲座、演出心理情景剧、进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等形式,使辅导员在活动中体验到自身的积极情绪,感受到自身价值,在工作中看到希望、体验愉悦、获得幸福。
2.调适、提升:助力辅导员培养健康的情绪品质
辅导员应做好自身管理,学会在复杂、繁重的工作中合理计划时间,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使工作循序渐进地开展。另外,应该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少抱怨、爱学习、多思考、会创新。
积极心理学认为:“高自尊和强自我效能感可以促进个人力量和顺应能力的发展”辅导员应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常识,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心理调节、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学习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和认知习惯,注意体察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体会主观自我的控制力量,用科学的方法解读生活和工作中发生的事件,妥善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难题,学会关心自己、肯定自己、称赞自己,不断调整对自己的期望值,从而获得高自尊和强自我效能感。另外,辅导员要养成积极的思维习惯,认知自我的潜能并充分挖掘,采取有效手段疏解不良情绪体验,提高对心理压力的应对能力,学会自我调适,提高抗压能力,从而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辅导员应提高自身修养,提升自我境界,努力发挥自身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客观豁达的心境,坚持终身学习,提高工作效能。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讲座,集体传授解决普遍性的心理问题的方法;建立辅导员微信平台,开展新媒体交流渠道,加深辅导员群体的沟通交流;为辅导员接受专业培训提供平台和机会,鼓励辅导员接触教育前沿,助力他们实现由经验型辅导员到专家型辅导员的转变。
辅导员健康积极的情绪品质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个人全方位的配合,实现培育过程的制度化、系统化。高校要及时关注辅导员群体中出现的新问题,把对辅导员“贴心的关爱”做扎实、做长久。
3.引导、激励:优化辅导员成长环境
高校应优化激励机制,优化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成长环境,真正彰显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优势力量。优化辅导员职称评定和工作绩效评定的措施办法,实现“劳有所得”;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工作待遇和生活待遇,改善办公环境、提升硬件设施水平;解决好辅导员的发展出路问题,努力使广大辅导员群体能够充分享有培训、校外交流的机会;拓宽学历晋升的渠道,提升该群体整体的学历水平;完善职务晋升评定制度,建立科学的岗位流动机制,做好发展规划,及时选拔优秀个人到领导岗位或设立相关级别的非领导职位,让辅导员无后顾之忧。
高校应引导辅导员提升职业荣誉感。高校应提供有利条件帮助辅导员提升职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通过多种形式宣传辅导员职业的性质和职责,为该职业获得社会认可创造条件。通过挖掘身边的优秀典型,加大表彰力度,提升职业荣誉感,使辅导员充分体会到自身工作的价值,把辅导员工作当做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有干劲、有热情。
高校应引导辅导员提高职业满意度。高校应制定相关制度保障辅导员的权益,增加人文关怀,努力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与和谐的人际环境,让辅导员内心充满归属感,心情舒畅的投入工作。明确工作职责,对辅导员的工作部署进行科学定位,做好工作内容划分,尽量避免多管齐下,减少角色冲突,保证辅导员的工作重心不偏移,让他们从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职能。
参考文献
[1]况志华,任俊.积极心理学.人性的理性复归[J].2007(6).
[2]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08(2).
[3]米豆豆.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途径探究——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J].科教文汇,2014(5).
[4]AlanCarr.郑雪,等,译校.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8.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