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变化与地方政府应对
——以深圳为例

2016-03-17彭芳梅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宏观调控深圳政策

彭芳梅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广东 深圳 518040)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变化与地方政府应对
——以深圳为例

彭芳梅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广东 深圳 518040)

2012年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模式可划分为“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两类,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可分为短期稳增长、中期调结构、长期促改革。宏观调控方式及重点方向的变化给地方政府带来的影响不尽相同,新常态下各地方经济受到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本文以经济总量大、增速持续处于高位的特区城市深圳为例,探讨地方政府适应宏观经济调控变化的可能方向。

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地方政府应对;深圳

一、“新常态下”我国宏观调控的新方向

(一)短期方向是稳增长

现阶段,受需求端条件制约,稳增长政策加码在需求管理方面较温和,而在供给管理方面的力度会较大。

供给侧的短期方向是降低企业成本上涨压力。在宏观调控中,调动生产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发挥供给侧效应的根本目的。伴随2011年中国进入中等收入中端阶段,企业的资本累积速度开始下降,要素成本快速上升,短期宏观调控仍以降低企业成本(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定向调控为主。

需求侧的短期方向是定向消费刺激政策。过去十年,中国为扩大内需推出了一系列大规模消费刺激政策。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阶段的过渡,财政收入压力渐增,中国消费正从政策刺激模式向内生增长模式转变,这也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政府难有大规模消费刺激政策出台,宏观调控扩大社会需求将以定向、定点的小规模刺激为主,具体措施主要有两个:第一,国家层面的刺激消费政策主要转向绿色能源与互联网技术,其中基于技术革新与环保并重的消费品(如新能源汽车)是政策鼓励的重点方向。第二,进一步继续完善带薪年假制度,以人口优势挖掘消费需求,释放更多旅游消费的潜力,优化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环境。

(二)中期方向是调结构

强调宏观管理的中期政策目标核心是调结构,这就意味着要以供给管理为主,调整现有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质”的演变。结构性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结构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发展调整政策。

就产业结构政策创新来说,产业政策作为宏观调控中期方向的政策工具,通过长期系统的技术创新、研发政策,加快产业创新;通过市场有效竞争引导并实现主导产业的有序有效更替;通过市场竞争推动并加快落后产业和过剩产能的淘汰;通过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反垄断,提升产业组织(市场结构)的绩效,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1]。产业结构的政策创新对调整宏观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从要素成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重要引导力量。

就生产力布局结构政策创新来说,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区域之间发展差异显著,形成了复杂的区域经济结构关系,包括中央与地方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诸多结构性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宏观调控对于生产力布局结构政策的调整创新不仅仅是改善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也是区域发展结构从失衡转向均衡的必然选择。

(三)长期方向是促改革

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在制度上要求必须深化改革,以改革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以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度基础,特别是在调控政策对市场活动产生影响后,一旦在资源配置方面市场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宏观调控政策将演变成政府对企业行为的直接干预,削弱甚至否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作用。因此,宏观调控必须强调市场主导地位,这就要求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

本研究中,分别采用预防性护理和常规护理对两组继发性癫痫患者进行干预,并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显示,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研究组(2.2%)显著低于对照组(15.6%),护理总有效率方面,研究组(97.8%)显著高于对照组(86.7%),说明对继发性癫痫患者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不仅能降低其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还能提高其整体预后效果。

经过三十余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制造业和货物贸易国,但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旧有制度红利已接近释放尾声,以成本优势为驱动的制度设计要向以创新优势为驱动的制度转变。一些高速增长阶段看似有效的措施,如政府对经济的强势主导在未来十年已不适用;一些如职业教育培训等在高速增长阶段效果较弱的举措,在未来十年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深化体制改革、释放新的制度红利是激发经济增长活力,增强市场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常态下,为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将短期状态掌控和中长期配套改革过程衔接起来予以全面调控的一种长远追求。

现阶段,我国市场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有以下几点[2]:加速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明确举办国有企业的目的,根据所明确的目标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深化所有制结构改革,发展企业混合所有制,推进企业治理结构合理化,提升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加速财税改革,促进税负公平,切实减少企业税负;加速市场秩序建设,包括企业产权主体秩序、市场价格交易秩序、国民经济法治秩序、社会经济道德秩序等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司法制度和行政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清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寻租行为;强化市场监管,促进公平竞争,促进反垄断、反歧视,提高经济运行中的竞争性效率;严格市场标准,降低各行业、各经济性质的企业的准入门槛,公平竞争,在竞争中提高各市场对内资、外资、国有、民营等不同类型企业的开放度,同时,严肃生产和产品的质量标准,在政府与市场的共同作用下,努力保证经济安全和产品质量标准;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对外开放度,提升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在企业治理、会计准则、技术专利等制度方面提高国际化竞争水平。

这些方面的制度改革本身就是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在我国经济转轨的现阶段,不仅具有重要的制度创新意义,同时具有重要的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直接效应,是定向调控理念下宏观调控的长期方向。

二、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深圳的影响

(一)“稳增长”考验深圳“质量”增长潜力

近年来,“质量”是深圳发展的重要亮点。深圳在保持着10%以上的高速增长背后,增长质量同步得到有效提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3]:深圳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较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为突出。这说明深圳正逐步从生产型社会向服务型社会转变,也是“稳增长”目标对深圳的新一轮考验。

一方面,短期内较低的投资率和较高的消费率意味着政府需要做好应对新常态下外部环境频繁变化的准备。在投资率较低的情况下,保持消费需求在较高且稳定的区间是未来深圳经济合理增长的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深圳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受全球经济下行需求萎缩、成本上升、梯度转移等影响,整体增速和投资需求都在下降。此外,随着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对第二产业也形成挤压之势,制造业发展疲软是深圳保持经济“稳增长”的隐患之一。

(二)“调结构”考验深圳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中央调结构的政策方向上看,深圳具有“一强、一弱”的基础特点。“一强”表现在,深圳的第三产业发展较好,第二产业中制造业高端化取得新进步,产业结构总体健康。中长期来看,产业调整重点集中在继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定向扶持培育新兴产业,进一步对未来产业进行远景规划。“一弱”表现在,深圳各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特别是“特区内外”发展的不协调对深圳中长期发展的制约已较为明显。

(三)“促改革”考验深圳宏观管理能力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表明未来宏观政策不仅要着眼于短期问题,更要为长期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而这一系列政策的可持续性恰恰需要通过改革来保障,促改革势必成为宏观调控的长期方向。

过去三十多年,深圳的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沿,改革的经验和方法十分丰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三期叠加”成为未来十年经济现象最为形象的表述,这就意味着改革步伐的快慢深浅都需要考虑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就需要深圳市政府对待改革具有清醒的意识和足够的把控能力,在改革的“阵痛”中,既要避免“不痛不痒”的无效改革,又要避免“直接休克”的过度改革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四)深圳政府适应国家宏观调控面临的制约

面对中央的短期调控目标,地方政府如何将政策实施落地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经济“下台阶”阶段,中央作为宏观调控的决策者将全面考虑宏观经济运行的各方面目标,包括增长、通胀、就业和国际收支均衡,而深圳政府受宏观经济手段和权限上的制约,不可能也没有条件实现全部的宏观调控目标。

首先,深圳市政府缺失独立的货币政策,在中央运用货币工具调控经济时,深圳的被动适应模式无法改变。

其次,深圳市政府虽然拥有地方财政手段,但在财政工具的利用上也存在局限性,通常只有财政资金补贴等方法。

第三,深圳市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实施需求管理其效应具有不确定性。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刺激或抑制地区市场需求,但居民收入支出方向对当地产业的贡献是不确定的。

第四,尽管深圳市外贸发展较为平稳,但深圳市政府本身并无海关,对全国进出口平衡及国际收支均衡问题没有政策实施条件和宏观把控能力。

因此,深圳政府无法运用独立的货币政策影响地方经济,也难以运用地方财政政策有效影响深圳经济中的总需求,更无法调控国际收支均衡问题。因此,深圳政府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地的具体实施中,也存在较强的约束性。

三、深圳适应国家宏观调控的建议

尽管具有一定约束性,但深圳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方面依然拥有很大的政策施展空间。

(一)短期调控:以稳增长为目标保障“深圳质量”

2013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深圳市本地生产总值增速稳中有升,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背景下,深圳表现出更为稳定的拉动作用。然而,随着当前“挤压型”经济潜力正逐步消失,深圳面临的增长压力也将日益加剧。为实现稳增长的调控目标,深圳需要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共同撬动,在需求侧定向刺激投资和消费,在供给侧有效减轻企业成本负担、激发企业积极性,在协同推进经济稳增长的同时,还可以避免成本推动型通胀。

(二)中期调控:以“调结构”为宗旨带动政策创新

首先是进一步加强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力度。制造业的发展对于城市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深圳制造业受国内同质化发展竞争影响和企业发展环境挤压,大量优质项目难以落地,特别是受土地供应紧张影响,制造业用地用房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投资成本压力巨大、投资动力快速下降,以富士康为代表的重点企业产能持续外迁,制造业资金外流十分严重,给第二产业发展造成巨大压力。据统计,2013年深圳市工业投资同比下降22.4%,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18.1%,制造业投资的不足大幅制约了制造业经济的平稳发展。由于要素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具有不可逆性,制造业竞争格局发生转变,成本压力、盈利下降、节能环保要求提高,迫使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

其次是推进制定与当前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技术政策。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深圳作为我国核心技术发展最好的城市之一,很有可能率先实现技术追赶阶段的转换。2014年出台新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中明确指出,深圳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保护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将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未来十年,深圳科技自主创新脚步的加快需要科技政策从支持单个企业向支持合作研究转变,最终将技术转化成产出的效率提升到新的高度。

再次是持续创新区域发展政策,推进“关内关外”生产力布局优化。自2010年国务院批准深圳扩大特区版图后,深圳一直没有出台针对区域发展的指导性政策,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尽管近年来,深圳市先后加强了原特区外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人口向外分流,使原特区外投资占总投资比重超过70%,但由于缺乏市级指导性政策支持,各区发展仍然处于自谋出路的阶段。因此,深圳需要持续创新区域发展政策,把“关内关外”一体化工作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坚持规划引领、基础先行、科学配置、产城融合,全力推进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提升经济和城市发展质量,落实国家对于优化生产力布局的宏观调控目标。

最后是发挥深港合作的前沿优势,创新区域协作政策机制。创新区域协作政策,继续推出一系列加强与香港在支柱产业发展方面合作的支持性政策。依托深圳对内地的联系优势和香港对国际的联系优势,进一步扩大双方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高端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依托深圳的服务业优势,率先推动服务业领域对港、澳地区的开放,同时促进港澳服务业在深圳先行先试,不断提升深圳的国际影响力和城市竞争力,为全国服务业对外开放提供创新样本。

(三)长期调控:以促改革推进深圳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城市

长期以来,深圳的创新精神位于前列,是中国改革进程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明确了“促改革”的重要性,深圳在推进改革方面仍有许多工作需要完成。其中,决定地方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土地、资金、人才技术,是改革对宏观调控最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深圳的整体经济长期发展来说,需要加快推进这三方面的改革,最终将深圳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城市。

首先是以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制约经济发展因素。深圳市土地供应十分紧张,但在土地利用和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来看,由于地权问题已基本解决,改革的重点已转向土地利益分配制度。尽管原村集体土地已征为国有,但因当时大量土地并未完成相应的补偿返还手续,因此实质上依然属于村集体及股份公司所有。随着城市化过程中土地价值的不断提升,巨额补偿对政府形成很大压力。因此,未来十年,深圳需要创新土地改革机制——协调原村集体成员的利益分配制度,申报“三规合一、多规合一”试点工作。

其次是加强教育制度和研究机构改革,培育培养自身人才体系。当前深圳在对人才和技术的重视程度上已处于全国领先位置,推动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取得重大成果。未来一段时间,深圳除吸引外来人才,还要加强自有人才的培养,并对公共研究机构进行改革。金融危机之后,深圳保持快速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对人力资本的重视,如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办学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同时存在,人力资本的供给和需求正呈现出不匹配的态势。因此,在下一步的教育体制改革中,深圳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人力资本“供给——需求”结构的认识,在人才的培养培育方面找对市场方向,除继续投资高等教育,培养高端人力资源外,更要提高对技术型高等院校的重视程度,建立起培养培育自身优秀劳动力和人才的长效机制,从而保留住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

最后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资金有效流动对实体经济的支撑。投融资制度改革的目的是盘活社会现有资金,特别是为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提供公平、合理、有效的金融市场服务。对于深圳来说,投融资制度的改革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创新社会资本投资模式;第二是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加快重点领域建设和促进重点区域投资要以鼓励社会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为核心。

[1]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经济科学,2014,4.

[2]许召元,张文魁.国企改革对经济增速的提振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15,4.

[3]彭芳梅.深圳经济中长期增长趋势及应对[J].开放导报,2014,2.

责任编辑:周小梅

2016-09-12

彭芳梅(1982-),女,湖南邵东县人,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城市经济。

F123.14

A

1009-1890(2016)04-0003-04

猜你喜欢

宏观调控深圳政策
政策
政策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助企政策
政策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宏观调控“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