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山岩画的空间文化审视*

2016-03-17张淑云

歌海 2016年6期
关键词:骆越花山岩画

●张淑云

花山岩画的空间文化审视*

●张淑云

花山岩画展现了壮族先民的日常生活的图景、宗教祭祀活动的场面以及人们当时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和审美风尚等,具有重要的人类学意义。从空间文化视角去审视花山岩画,有助于从更广阔的视角去把握其独特的文化意蕴。

花山岩画;空间文化;原始思维

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图形图像的产生要远远早于文字。文字诞生之前,人类用图形图像来记录思想。原始岩画是一个兼有语言和图像双重功能的复合体,是先民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媒介之一,包含了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思想意识以及对世界的感知方式,记录了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可以说是人类历史活动的重要信息码。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南宁西南部的宁明县境内,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幅岩画,是壮族先民骆越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2016年7月,在第4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左江花山岩画艺术文化景观顺利通过评审,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花山岩画申遗项目的成功,填补了中国没有岩画类世界遗产的空白。花山岩画展现了壮族先民的日常生活的图景、宗教祭祀活动的场面以及人们当时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和审美风尚等,具有重要的人类学意义。从空间文化视角去审视花山岩画,有助于从更广阔的视角去把握其独特的文化意蕴。

一、写意性的造型表述空间

岩画是人类借助某种工具或颜料,采用雕刻或绘制的手法,在岩石上制造出来的图画或者符号,它是人类在没有文字的时代里进行信息交流的手段。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骆越人记录生活与思想的一种形式。花山岩画画面临江,用赭红色赤铁矿粉作颜料,以动物脂肪调匀,绘制在悬崖峭壁上。据专家考证,岩画绘制时期大约在战国到东汉时期,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岩画高44米,宽170米,面积达7480平方米,壮语名为“岜莱”,汉语译为“有画的石山”。从画面的造型来看,是二维空间的平面造型。画有人物、动物、器物,以人物为主,分为正身、侧身,呈“蹲踞式”蛙状姿态。动物主要为狗,器物为刀、剑、铜鼓等。这种造型是剪影式的写意造型,只有单纯粗犷的线条,呈现的是人与物的外部轮廓,没有明显的五官特征。

列维·布留尔在他的《原始思维》中认为:“原始人为自己的影子担心,也不亚于为自己的名字或者肖像担心。如果他失去了自己的影子,他就会认为自己这个人岌岌可危,难逃劫数。对他影子的任何侵害都意味着对他本人的侵害。如果他的影子陷入别人的控制中,他就应该对一切都害怕。”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51页。原始先民将影子视为灵魂,岩画中剪影式的写意造型,也可以说是壮族先民们对灵魂崇拜的一种敬畏观念的呈现。同为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贺兰山岩画则有清晰的人面五官特征,采用凿刻和磨制的刻制方法,具有游牧文化特征。与我国北方的岩画相比,用颜料绘制出的写意性剪影造型是花山岩画绘画表现形式的独特之处。

当时的壮族先民骆越人尚未掌握立体透视绘画技巧,只能在二维平面空间内表现物象。在这个二维画面上,如何表现深度的空间和立体形式,骆越人有独特的处理方式:一是通过人与物的大小来表现空间感,一般在视觉上,离我们越远的物体往往越小,岩画人与物尺寸大小不等,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种远近的空间效果;二是通过重叠的画法来表现人与物的位置,当两个物体重叠时,被完全感知的物体往往位于被部分感知的物体前面;三是通过位置的不同表现空间感,这种空间的表现比较直观,通过画面上下左右位置的变化直接表现一种空间感。

西方绘画自古以来追求黄金分割律,充满理性精神,而中国绘画以感知为主,重在感悟。在二维平面空间中,花山岩画通过人物和物象的大小,以及所处的空间位置和所占的空间面积来表述远古人的审美意识和思想观念。各组画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是高大壮实的正身人物,身佩刀剑,双手举起,两腿屈蹲外张,给人一种力量无穷、雄姿勃发、威严庄重的美感,代表着力量、权威和地位。正身人的脚下画有狗,胯下有铜鼓,四面是矮小的侧身人,这些侧身人有的平行有的重叠,人物呈蛙式的舞动姿态,表现一种热烈的祭祀场面。壮族先民依据自己的审美观念,将生活原型加以艺术的创造,以人物形体比例大小来表现社会地位的高低是花山岩画惯用的表现手法,这样的画面给人一种眀晰的视觉效果。

花山岩画的构图,表面看似乎是散漫无规则的群像,实际仔细观察发现,岩画以高大的正身人物形象为中心,居于画的中央位置,头戴虎冠,身佩长剑,是氏族部落男性首领的形象。一群形体相对较小的侧身人像,呈双臂上举,双腿半蹲的蛙状姿式,围绕在男性首领周围,呈众星捧月式的组合布局。而女性的身影相对要小一些,“岩画所描绘的女性身影中,孕妇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女性形象无论是正面还是侧面,在胸部和腹部的线条勾勒上都带有明显的孕妇特征。与怀孕有关的女性身体特征被特别地强调和夸张,显示了壮族先民对女性创造力的一种特殊崇拜”①黄晓娟:《生存的渴望与艺术审美的知觉——花山岩画的艺术人类学探析》,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二、二元论的原始思维空间

从哲学的范畴来看,二元论思想是古希腊时期产生的。从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到黑格尔、马克思等人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二元论这一哲学理论通常分为三种形式,即二元对立、二元统一以及二元辩证。花山岩画表现的骆越人的原始思维其实有着二元论哲学思维特征。骆越人已经用二元化的概念来看待世界,男性和女性、动物世界和人类世界、现实世界和幻想的神灵世界、光明和黑暗、生存和死亡等等,互相交织组合在一起,既对立又统一于他们的生活中。

在远古时代的骆越人看来,除了生存的现世空间,还存在一个充满灵性的神灵空间。花山岩画展现的更象是一场祭祀仪式,仪式表现了骆越人对蛙神的崇拜。绘画的主体是人,人的舞蹈动作又是对蛙神的模仿,通过蛙状动作的表演传达一种祈愿,祈求蛙神护佑族群人丁兴旺,免受灾害。真实的世界和幻想出来的神灵世界,在原始思维观念中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壮族先民视青蛙为图腾,将蛙神奉为保佑族群生存繁衍的神灵,青蛙造型是人与神的合二为一。岩画传递了骆越人朴素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对生命力量的认知。他们追求灵魂与现世的安宁,追求族群协作和人神互助战胜自然灾难,求得生命的延续。

画面也有明显的性别特征,男性世界与女性世界相区别又相联系,共同承担着族群生命的延续。男性往往是高大威猛的正身像,位于图画的中心位置,女性相对娇小,并怀有身孕,呈肚子凸起的侧身像,和成群结队的小人一起围拢在男性人物周边。画中可以看出,女性世界是依附于男性世界存在的,而男性世界主宰着女性世界。同时,这种布局把两性世界和生命的延续连接起来,这种连接形成了符号性的隐喻,喻示着骆越人对生殖的崇拜。男女两性人物特征的明显不同,显示出男与女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不同,既表现了男性与女性的性别空间的二元对立,同时又互相重叠相加,共同孕育族群生命。

三、岩画场的文化生成空间

岩画是先民关乎生存的艺术,表现了他们与自然环境斗争的过程。在岩画学研究领域,出现了“岩画点”、“岩画区”、“岩画场”的概念,这是从岩画的空间边界角度来对岩画进行研究的。一般认为岩画的边界不超出500米的范围内为岩画点。岩画区是包括许多岩画点组成的区域,不同的岩画区之间距离应超出20公里。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等自然条件下才会形成不同的岩画区。如果说岩画点强调的是空间范围,岩画区则在空间范围内兼顾地理特征,那么岩画场的含义,较之前两者更广泛。这里的“场”不是一个简单的点,而是一个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环境系统和文化环境系统。“岩画场是能使岩画出现在某个具体环境中,并能够与岩画内容互相作用而形成某种具体的氛围,能够提供某种力量,或者产生某种特定的意义,被人们确认的具有确定认知观念的无形存在,我们可以将之称之为岩画场。”①杨超:《圣坛之石——一部欧洲的岩画史》,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年版,第52页。

花山岩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洗礼,宛如灿烂的山花开在悬崖峭壁上。这幅刻在岩石上的画卷,见证了骆越人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这些岩画既体现了骆越人的朴素的美学思想,也表现出征服自然的野心,更为突出的是花山岩画蕴含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意识观念。花山岩画已经衍生出一个强大的岩画场,综合了时间、气候、空间,甚至地质、植被、历史、人文等因素,和岩画及周围的这一切形成一个解释系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来看,花山岩画为代表的花山文化已经成为广西的一种文化品牌,是壮族文化艺术的瑰宝,这便是文化场的效应。

随着现代人文科学的发展,关于空间问题的思考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面对全球化时代的空间延展与拓殖,文化遗迹也在历史的时间长河中,不断地进行着空间维度的延展,小到日常生活,大到各行各业和专业领域内。岩画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中不断衍生出岩画场,岩画场当代的生成意义远远超出了岩画最初的隐喻。岩画场的生成,使岩画在现代社会实现了一种潜在的功能,可以是作为交流的艺术,可以作为标志性的建筑装饰,可以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题材,等等。总之岩画经由历史的变迁,衍生成一个新的文化空间,承担着新的社会功能。

随着花山文化品牌的推广,现代人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现代都市公共空间中注入了花山文化元素。以花山岩画形象为创艺的装饰用来装点和美化城市。在广西的各市县可见广场雕塑、城市建筑有花山岩画人物形象。在舞台背景、艺术品、装饰纪念品、服饰等的设计中也汲取了花山岩画的灵感元素。这些设计不仅成为城市的文化象征,也成为广西壮族文化的象征。

花山岩画的学术研究空间也在不断拓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花山岩画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学者们从未间断探索的步伐。对花山岩画的研究在民族学、人类学、艺术学、考古学、宗教学、地理学甚至化学、地质学等领域,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文学艺术领域,以花山岩画为素材和灵感创作的文艺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以花山岩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是广西文学中的重要景观。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1984年杨克创作组诗《走向花山》用浪漫的诗情阐释了花山岩画历史文化意蕴;1990年黄神彪出版长篇散文诗《花山壁画》以史诗般的宏大气魄书写了对壮民族精魂的赞歌;聂震宁的中篇小说《岩画与河》表现出来的强烈寻根意识等。在艺术表演空间,花山岩画因其古朴性和神秘性,激发着表演艺术的创作灵感,舞蹈《花山战鼓》《骆越神韵》都是以花山岩画为灵感来源的经典舞蹈剧目。这些作品代表了花山文化的现代重生,同时也拓展了花山岩画场的意义生成空间。

四、结语

花山岩画地点分布之广、作画难度之大、画面气势之雄伟,都是国内外罕见的,具有重要的艺术内涵和考古研究价值。岩画不仅显示了远古骆越人的绘画艺术成就,同时展现了古代壮族人民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勇敢勤劳的民族精神。花山岩画的画面造型独特,风格简洁质朴,色彩鲜艳明丽,给予后世人一种勇猛激奋的艺术感染力。

[1]张利群.审美人类学与广西民族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

[2]李彦锋.中国美术史中的语图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盖特雷恩.王滢译.认知艺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

张淑云,女,广西民族大学2015级博士研究生,广西教育学院讲师。

*本文系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资助课题“性别视野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对广西当代文学的影响”(项目编号:2015CXZD03)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骆越花山岩画
“五花山”的由来
花山战鼓(壮族啵咧重奏)
题花山寺壁
骆越•印象系列设计
南宁市博物馆馆藏西周铜盘赏析
出神入画——全国知名画家走进花山作品选登
骆越花山岩画的稻作文化解读
孜孜荣岩画
西瓯、骆越的出现、分布、存在时间及其它
阴山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