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江花山岩画研究”专栏主持人语
2016-03-17蓝日勇
●蓝日勇
“左江花山岩画研究”专栏主持人语
●蓝日勇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延绵数百千米,其规模之宏大,作画条件之艰险,为国内外罕见,是世界岩画展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左江花山岩画这一壮族先民的光辉遗作,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神话和传说,以口头文学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几乎不为外界所知晓,直至宋代,史籍始有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党和政府对民族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承的高度重视,自1956年起,有关科研机构多次组织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左江花山岩画进行深入调查、开展研究,经历了对岩画本体的介绍与研究——专题和系统综合研究——保护及科技保护——文化景观研究的过程,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专题和系统综合研究阶段,主要进行左江花山岩画的年代、族属、内容、性质、艺术风格、作画技术的系统研究,还涉及左江花山岩画的旅游价值、审美意识、与民族体育和气功的关系等领域,形成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观点。保护及科技保护阶段,对岩画的病害及机理、环境污染、保护加固材料、保护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岩画病害提出了防治对策,将花山岩画研究推向深入。文化景观研究是2010年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走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路而开始的研究阶段,为了给申报材料提供理论依据和学术支撑,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整合包括国外岩画研究机构在内的研究力量,开展了花山岩画社会环境、文化内涵、音乐舞蹈内涵及其独特性等20个课题研究,取得一批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左江花山岩画“申遗”也引来学术界的更多关注,花山岩画有不少新论出现。收入本期专栏的论文,均是这个阶段的新作。
张亚莎的《岩画与江水:左江流域独特的岩画遗址类型》,从岩画地点大多数位于江水拐弯处、都被绘制在临江的灰黄色的岩壁上、相当部分绘制岩画的地点附近有岩洞或岩石缝隙、绝大多数岩画绘制的位置高出江面等这多项岩画选址原则的一致性,阐述左江花山岩画的特质,证明这个岩画群是整个世界岩画宝库中绝无仅有或非常稀有的岩画遗产,对确立左江花山岩画的世界地位很有意义。
覃彩銮的《左江花山岩画:骆越舞蹈艺术的绝响》,首先指出左江花山岩画舞蹈人物图像反映的舞蹈是徒手拟蛙舞,是骆越人摹仿青蛙跳跃舞的形象写照,也是骆越人崇拜青蛙的反映。这种部族集体祭祀舞蹈通过特定的舞蹈组合或队形在行进中反复举手、摆手、手诀、蹲足、跨步、跳跃等连续性的手舞足蹈语汇,来实现或完成整个祭祀舞蹈系列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然后从舞人图像、舞蹈造型、舞蹈动律、舞蹈组合、舞者装饰、乐器组配和艺术等方面,展现左江花山岩画舞蹈的“世界之最”,突出骆越舞蹈的自身品质。
龚丽娟的《论花山壁画的多维生态范式》,从哲学层面探索花山岩画创绘对壮民族认识、理解与改造自然的从依生阶段到竞生阶段再到整生阶段的生态范式过程。在岩画创作之初,是人依生于自然的生态格局。以后随着人的认识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主观能动性与实践性开始走向与自然相竞而生。走过了竞生阶段,花山岩画绘制进入以美生为目标的高级形态,审美活动与生存、生产、生活等活动相互整生发展,整生出丰富的审美内涵和经典生态艺术特质。
张淑云的《花山岩画的空间文化审视》,将左江流域数十处岩画点及其周边环境视为一个文化空间遗产现象,利用造型表述空间、原始思维空间和文化生成空间的理论,分析花山岩画在这方面上的特征,总结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如从原始思维空间看,骆越人已经用二元化的概念来看待世界,男性和女性、动物世界和人类世界、现实世界和幻想的神灵世界等,既对立又统一于他们的生活中。这是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的新视角。
蓝日勇,壮族,广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副主任,广西博物馆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