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域下的辽宁工业遗产保护与工业旅游开发①
2016-03-17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李晓南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李晓南
全域旅游视域下的辽宁工业遗产保护与工业旅游开发①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李晓南
摘 要:工业旅游是近年来新兴的旅游形式,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与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有重要作用。辽宁作为传统的工业大省,工业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工业旅游既有利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又是实现地方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辽宁工业旅游目前在品牌知名度、公众参与、规划设计、开发模式与资源整合等多方面均存在不足,因此,本文从全域旅游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关键词:工业旅游 全域旅游 工业遗产
1 全域旅游视域下的工业旅游
近年来,伴随经济持续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已经成为全亚洲甚至全球旅游产业的黄金市场。2015年前三个季度国内旅游人数约30.26亿,旅游消费达2.563亿元,同比增长为15.1%。预计全年国内旅游收入3.45万亿元,同比增长14%,已形成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1]。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旅游业已切切实实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因此,目前各地几乎都将旅游业视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并围绕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和相关措施。
1.1全域旅游
当前,随着旅游进入我国居民日常生活,旅游业也从传统的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型,从封闭式景区走向日益开放与共享的新阶段,全新的旅游实践带动了全域旅游概念的产生与推广。全域旅游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各部门共同管理,全城居民广泛参与,充分利用旅游目的地的全部吸引物要素,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满足游客全方位体验的需求[2]。在全域旅游时代,传统景区观光已经不再是旅游唯一的核心吸引力,为了使游客能够在目的地进行深度旅游体验,旅游目的地要打破原有景区限制,突破门票经济,使旅游滞留点从景点、景区向外延伸到整个区域,在全域范围内创新利用一切资源,将所有旅游吸引物开发利用成吸引游客的节点,以充分满足旅游者需求。可以说,全域旅游既是旅游业升级的自然结果,也顺应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客观要求,对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而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也为工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巨大空间。
1.2工业旅游
工业旅游是工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而产生的新型专项旅游形式,它以历史怀旧和科普体验为出发点。早期的工业旅游是工业企业对外宣传的一种手段,通过邀请大众进行工厂参观与观光等进行企业形象塑造与营销。20世纪下半叶,随着全球去工业化趋势出现,制造业与传统能源矿业等渐渐衰退,聚集了大量工业资源的老工业城市逐渐衰败。在后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旅游业的兴起,使原来存留的工业厂区、车间、机械设备、居民生活区等,变成具有旅游价值的新热点。将工业遗产适度开发转型成为工业景观,以工业遗产游为主要内容之一的工业旅游成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模式。工业旅游为外来游客提供了新型旅游与休闲科普体验的同时,也促进了工业遗产地的经济转型和功能复兴与更新,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丰富了当地的城市文化建设,并加强了群众对本地的地方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重效益。
1.3辽宁工业旅游开发可行性
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辽宁开展工业旅游条件优越,环境良好。首先,开展旅游业的宏观环境良好。辽宁地处东北地区南部,南临黄海、渤海,与朝鲜一江之隔,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也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商业服务业较发达,配套设施完善。省内交通便利,各项基础设施完备,形成了高速公路、普通公路、铁路、机场、港口、河运、地铁、公交、轻轨等多体系汇聚的交通网络,2015年为促进旅游业发展还启动了旅游交通专项规划,实施一批旅游公路项目建设。其次,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辽宁所辖14个市全部是工业城市,工业类型多样,工业资源十分丰富,知名度较高,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基础雄厚,优势显著。辽宁省现存已经认定的各类工业遗产共161处,以19世纪末至建国初期为主,这些工业遗产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在省内空间分布很有特点,总体来说形成了沿河、沿海岸线、沿铁路分布的格局,整体保存状况尚可,具有鲜明的历史特色和文化价值,从而有利于工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2 辽宁工业旅游现存问题分析
2.1品牌知名度低,公众参与不足
社会认知度是工业旅游开发的重要因素。从根本上看,旅游者对工业旅游的审美偏好和感知是工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动力。工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专项旅游形式,对我国大众来说还比较陌生,大众认知度偏低。受此影响,辽宁对工业旅游的定位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对工业旅游的相关宣传不是很到位,旅游推广也受到限制。相比北京、青岛、上海等地,辽宁城市工业旅游还没有形成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知名品牌,外来游客虽然认同辽宁城市的老工业城市属性,但对当地的工业遗产与景观的具体内容缺乏了解,对其价值没有准确评价,自然也就不会对当地的工业旅游产生强烈兴趣。此外,工业旅游尚未对当地城市形象塑造与文化建设发挥应有作用,工业旅游的社区参与度低,当地居民对本地工业旅游的了解、认知程度不高。
2.2资源整合程度低,规划设计不足
目前,由于对工业遗产等工业资源的保护、整理与开发还很有限,辽宁省内工业旅游的开发设计仍处于起步阶段。一是景点不多,分布零散,旅游吸引力不强,缺乏整体协调性,没有形成成熟完整的专项旅游线路。二是由于前期规划设计不足,与省内现有旅游产品没有进行有机融合。以沈阳为例,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目前为大众熟知的旅游产品仍是一宫两陵、张氏帅府、棋盘山、世博园等传统的历史自然景点景观,工业旅游相关内容明显缺乏。三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渗透还不够,工业旅游与商业、创意产业等行业之间的关系尚未打通,没有充分发挥出产业融合带来的相互促进、创新与价值提升的作用。四是没有充分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工作,没有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情感体验等吸收进工业旅游资源,也限制了旅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感受途径与信息内容。
2.3开发模式单调,经济与社会效益等不足
目前,辽宁省已有的工业旅游项目,普遍存在开发模式单调,产品特色不足等问题。一是常见旅游项目有博物馆、景观公园模式,以实物、图片等静态展览为主,缺乏多元式开发。二是对旅游产品的整理开发以物质类工业遗产为主,忽视了非物质类工业遗产,对那些珍贵的工艺技能、流程、企业文化与工业精神等无形遗产缺乏挖掘、整理与展演。三是对单体工业建筑、工业景观或旧址进行了保护式开发利用,但对整个工业街区与工业城市的历史风貌与特征捕捉不足。这就造成了现有工业旅游强调科普性与观赏性,缺乏娱乐性、互动性,游客进行简单的观光游览后会很快离开,旅游滞留时间短、粘性差。此外,旅游纪念品种类少,欠缺创意与独特性,销量不大,经济效益主要依靠门票收益。同时,简单的静态开发,忽视了工业资源中蕴含的社会学、文化学价值,容易使工业遗产沦为城市发展的背景,降低了工业旅游的人文魅力和社会效益。
3 建议
3.1明确工业旅游在辽宁发展中的战略价值
在明确旅游业总体在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支柱产业的前提下,对工业旅游进行明确定位,认识到发展工业旅游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制定发展工业旅游的各项政策和保障机制。提升工业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积极利用多媒体渠道以及对外政务商务及各种经济文化交流等途径,加强对辽宁工业旅游的宣传推介,将工业旅游融入现有的旅游项目与路线设计,科学规划多种工业旅游产品,提高辽宁工业旅游的社会知名度和游客好感度,发挥其特殊优势,通过对工业遗产等资源的适应性利用,突出辽宁省城市文化特色,保存延续城市传统文脉,使工业旅游真正参与到辽宁省城市整体品牌形象建设中去。
3.2构架层次丰富类型多元的工业旅游开发体系
扩展对旅游资源的界定,将其由传统观念中的具体的工业设备、建筑、厂区旧址等扩展到老工业街区、整个工业城市的层面,由物质的工业遗产扩展到非物质工业遗产,全面挖掘、整理并评估所有可用的工业资源旅游价值。同时进行全新的产品设计,将工业旅游产品由各种工业建筑物、文物、纪念品等旅游吸引物,扩展到所在地整个自然与人文社会环境,包括具有工业城市气质的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行为、语言方式、文化及情感取向等,保护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对整个城市的工业文化意象进行整体性保护,改善工业区生态环境,以核心旅游项目为中心,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业旅游主体功能区,形成“个别景点——具体线路——成片景区——整个城镇”逐级发展的旅游格局,保障、拓展工业旅游的特定空间[3]。以沈阳、大连为龙头城市,以辽宁省内工业遗产的空间布局为依托,形成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两大工业旅游区域,加强区域内城市与区域间的旅游开发合作与产业集群程度。根据不同游客的群体特点、结合市场需求,灵活采取创意园化、艺术区化、公共空间化、城市公园化、博物馆化、展览馆化、休闲度假区化等多种模式,丰富旅游项目类型。增加多媒体展示、真人体验等多种方式,提高旅游产品的互动性、参与性。以地域文化、历史内涵等为来源,提升工业旅游纪念品的创意含量、艺术品位与制作质量。推进工业旅游与商业、房地产业、手工业、服务业、餐饮业、娱乐休闲业、科技与文化教育等行业的产业融合与渗透,延长产业链条,创造衍生产品,保障在吃、住、行、玩、游、购等全方位的供给,使游客在进入目的地后的全部时空里获得多层面的旅游体验,增强工业旅游的吸引力。
3.3加强工业旅游公共服务建设
全域旅游强调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归属感,游客以“居民”的身份和心态获得深入、满意的亲身体验,感受到目的地人民的好客热情,才愿意长时间停留,甚至成为回头客。为此要从整体上创造全民积极参与“游客友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创造卫生、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公共交通,加强信息咨询、游览引导、旅游解说等服务系统建设,提高工业旅游的科技含量,开发推广工业旅游相关内容在智能终端上的应用,以智慧旅游和精细化管理为方向,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使游客在全天24小时之内始终能感受到目的地的便捷、舒适与人性化的生活环境,延长旅游停留时间。在为外来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结合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业适应性改造,改善城市整体格调与休闲环境,使当地居民也受惠于工业旅游的发展,共享高品质生活。
参考文献
[1] 鲁娜.“旅游+”绘出2015年文化旅游创新力[N].中国文化报,2015-12-26(5).
[2] 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03).
[3] 韩福文,王芳.工业遗产保护视角下的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以辽宁工业城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3(6).
作者简介:李晓南(1981-),女,汉族,沈阳人,助理研究员,社会学硕士,主要从事社会治理、城市社会学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①2013年度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城市形象塑造视角下的辽宁近代工业遗产保护研究》(L13DWJ0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1(b)-1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