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呈精彩,教学立意现不同
2016-03-17郭敏
郭敏
在近期江苏省东台市教育局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中,笔者观摩了两位教师执教的“函数”讲解课。这两位教师分别来自农村初中和城市初中,他们的教学风格、教学立意不尽相同,同课异构的精彩纷呈。现总结出他们的教学设计,并尝试解读他们的教学立意,与大家研讨。
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量与变量的意义;②通过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能说出一些函数的实例;③经历函数概念的概括抽象过程,体会模型思想,学生能主动地从事观察、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形成有效的学习模式。
教学流程 首先是情境引入:观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视频,学生讨论升旗过程中不变的量,变化的量,给出常量、变量的定义。新授探索一:层层辅设,引出概念。许多变化过程中往往存在两个互相联系的变量,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即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函数(揭题)。接着,教师展示了超市买米、气温变化图、搭小鱼、圆面积变化四个变化过程,让学生感受在这些变化过程中一个变量变化了,另一个变量也随着变化,一个变量确定了,另一个变量也随着确定。从而总结出函数的概念。新授探索二:巩固概念,随堂检测。学习函数概念后,教师先展示用函数的思想分析圆面积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半径R与面积S的关系,学生再模仿。通过两道练习加深了对函数的识别与理解。学生当堂完成了有7道题的小练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批改,教师讲评。针对自变量,函数有所混淆的典型错误,教师总结出先“自”后“函”的口诀,很实用。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新知识?有哪些困惑?需改进的方面?同学中值得学习的地方?
城市初中老师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②通过演示和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在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成数学活动经验;③体会到几个变化过程,讲了一个道理,数学实用、好玩。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
教学流程 活动一:宽一定的长方形,改变它的长,则长方形的周长变化了,面积变化了。(老师是用几何画板演示的,很形象直观),并在其中给出常量,变量的定义。活动二:同学分小组做实验,用弹簧秤测量法码的拉力,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学生发现法码的数量变化了,拉力(即弹簧秤上的读数)也变化,当法码的数量确定时,弹簧秤上的读数也确定了,学生体会到的数学活动经验是:你变我也变,你定我也定。活动三:学生分析课本上用火柴棒搭小鱼的变化过程,圆面积的变化过程。体会到这些变化过程讲了一个“道理”,得出函数概念(到此时,已用时35分钟)。活动四:学生再举一些函数的例子。
课堂小结 学生表演回家后,如何向家长汇报“函数”是什么?
对比分析与思考
思考一:预设与生成怎样推进。函数是核心概念,是连接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的钮带。这节课是函数的第二课时,最难理解。两位教师都能用好课本提供的搭小鱼、圆面积等学生熟悉的例子,加工处理,得出函数概念。第一位教师很“实”,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四个变化过程都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完成,降低理解难度,体会出两个变量,先变与后变,先确定与随着唯一确定的关系,从而总结出函数的概念(用时20分钟)。第二位教师很“活”,用动态演示,实验活动让学生感知,两个变量之间“你变我也变,你定我也定”的关系,注重了学生感知的过程。学生通过“玩”“做”,感悟两个变量之间的深层关系,得出函数的概念(用时35分种)。
思考二:教学效果怎样评价。第一位教师教学层次分明、目标明确、语言干脆,很有亲和力,且注重评价激励。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高效运作,当堂练习的完成质量很高。这是应试教育中,我们最喜欢看到的。第二位教师花了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学生在好似“玩”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生成。课堂上没有时间做当堂练习,几位听课的教师猜测,练习的质量也不会有第一节课的好,但这当中提升的是学生对数学的感悟,是思维品质的提升,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的是怎样的教学效果,能否将两节课进行融合,整合出更高效的一节课,是听课教师所共同思考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三仓镇中学)